2020年江苏民生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一部署,2020年8—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联合南京农业大学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全省10个县(市、区)、20个乡镇(街道)、40个村(居),围绕民生发展的10个方面主要问题,对1200户常住居民进行入户调查。综合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排查和解决主要民生问题,奋力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发现,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还存在公共服务供给明显不足等突出问题。下一步,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2020年江苏民生发展总体情况

2020年是非常特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大疫情和历史少有的大洪涝,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江苏全省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齐心协力打赢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防汛抗洪三场硬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优异的民生答卷。

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重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江苏省委、省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疫情暴发初期果断踩下“急刹车”、按下“暂停键”,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实现本土确诊病例“零增长”,又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实现本土病例治愈清零,在全国较早控制住疫情,尽最大努力降低感染率,实现了“零病亡”。同时派出包括2800多名医护人员在内的3100多人的援鄂医疗队驰援湖北,全力支持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推进卫生健康工作,江苏省政府印发《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实施25个专项行动,明确具体考核办法、考核指标、监测指标等,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至80.27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列全国第一,实现产前检查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全覆盖,新增普惠托育机构92家、二级以上老年医院4家、护理院23家、医养结合机构55家,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686万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满意度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在国家卫健委开展的全国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评估中,全省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达标率为95.97%、推荐标准达标率为81.91%,均居全国第一,建成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80家。全省13个设区市和21个县级市全部建成国家卫生城市,18个县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

就业形势稳中有进。坚持把稳就业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做实做细居民就业工作。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32.8万人、占全国11.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出台了《关于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开发更多优质就业岗位、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等7个方面明确了23条稳就业政策措施。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创新实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四大行业”失业保险应急稳岗返还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实施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机制,推进农民工有序安全返岗。大力推广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等求职招聘模式,开展“网上春风行动”“百校万企”“百日百万网络招聘”等专项行动,精心打造全国首家公共直播招聘平台。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2020年高校毕业生年末就业率达93.05%。帮扶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持续“动态清零”。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孵化器等发展,进一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以“双创”带动就业。

教育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2020年全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31所、义务教育学校638所、普通高中111所,治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1122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占比超过85%,较2019年提高近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56人以上大班额班级下降到0.23%。从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将省定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至650元,将公办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分别提高至1000元、1500元。完善“特殊困难学生就学信息库”,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着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积极推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建设,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更名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宿迁学院转制为省属公办高校,推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转设为南京传媒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转设为无锡学院。教育领域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平稳有序完成义务教育“公民同招”工作,全省6171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和592所民办学校真正实现了同步招生、免试入学。调整优化普职比例,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比例增至59.7%。积极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服务,全省80%的小学、51%的初中开展了课后服务,参与学生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0%—40%,部分学校参与学生数达90%以上。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积极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做实医保市级统筹。自2020年起全面实施基本政策、待遇标准、基金管理、经办管理、定点管理、信息系统“六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制度。稳步提升社保待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幅达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事业保险金人均水平达1605元,阶段性实施失业补助金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到57.4%和57.2%。积极推进城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全年实现棚改新开工25.71万套,基本建成15.21万套,完成50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288部。省定10万户年度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任务如期完成。落实落细“单人保”、低保渐退缓退和就业成本抵扣等政策,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标准,落实低保提标任务,提标后实现以设区市为单位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月771元。积极做好因疫情陷入生活困境人员的临时救助,向困难群众发放“抗疫”临时生活补贴和物资。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0年全省PM2.5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提高至81%;水环境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86.5%,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太湖治理连续13年实现“两个确保”;土壤保护和污染治理修复深入推进,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力管控。全面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全省新增污水管网约1700公里,污水、污泥处理能力分别新增57.25万吨/日、300吨/日。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大力推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新增4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4%,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

社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以构建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安全的社会环境为目标,全面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次反馈、一次分办、一窗出件、一号服务、一键评价的“一件事”办理模式,在江苏政务服务网开辟“一件事”专栏,13个设区市累计推出涉及就医、工作、落户、居住、社保等980余项“一件事”,有力提升了政务服务便民化程度。积极推进“平安江苏”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格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考核保持全国领先,群众安全感达98.7%。依法治省布局全面展开,全社会法治意识普遍增强。深化基层治理创新,修订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主要事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主要事项两份清单,印发《关于改进和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社区减负增效,进一步巩固“政社互动”成果。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全省注册登记社会组织超过9.7万个,总量全国第一。实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工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提升工程,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深入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全省254.9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年收入6000元目标,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1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区)摘帽退出,6个重点片区和2个革命老区面貌显著改善。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达43390元。其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102元,增速为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268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198元,增速为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67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连续七年缩小,从2014年的2.30:1下降至2.19: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

二、民生问题调查问卷分析

2020年中国民生问题入户调查问卷,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制定,问卷内容涉及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工作与就业、收入与消费、基本民生问题、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住房保障、生活环境、食品安全、政府服务等11个方面内容。本次调查采用了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在江苏共抽取了1200名常住居民,采用入户面对面访问的调查方式,共收回问卷1200份。被访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特征如下:在性别上,男性573人,占47.8%;女性627人,占52.2%。在教育程度上,小学及以下389人,占32.5%;初中420人,占35%;高中、中专或技校226人,占18.9%;大专或高职95人,占7.9%;本科65人,占5.4%;硕士生及以上5人,占0.4%。在户籍方面,本县(市、区)城镇户口占33%,本县(市、区)农村户口占58.3%,省内非本县(市、区)城镇户口占0.9%,省内非本县(市、区)农村户口占2.2%,外省城鎮户口占1.1%,外省农村户口占4.5%。在健康方面,身体健康的占74.5%;有疾病或残疾,但仍有劳动能力的占16.3%;因疾病、残疾或衰老,丧失劳动能力,但能生活自理的占8.3%;因疾病、残疾或衰老,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占0.8%,因疾病、残疾或衰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占0.2%。在患有慢性病方面,被医生诊断患有慢性病的306人,占25.5%;没有被医生诊断患有慢性病的894人,占74.5%。在办理居住证方面,85人办理了居住证,占比7.1%;19人没有办理居住证,占比1.6%;本地户籍1096人,占比91.3%。

1.工作与就业

收入水平低、工作辛苦和收入不稳定是受访居民在工作方面最希望改善的三个事项,其中收入不稳定较上一年调查提高了6个百分点。为了解受访居民对当前工作的评价,问卷询问“您当前工作存在那些问题,最希望改善”(见图1),33.8%受访居民认为“收入水平低”,23.0%的受访居民选择了“工作辛苦”,这两项数据与上年数据相比变化不大。21.5%的受访者认为工作“收入不稳定”,这一比例较2019年调查结果提高了6个百分点。近四成受访居民表示与上一年同期相比月均收入减少,比2019年调查增加了24.3个百分点。为了解新冠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问卷询问受访居民“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1—6月月均收入有什么变化”,49%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的月均收入与上一年同期相比没有任何变化(见图2),这一比例较2019年调查结果下降了17.9个百分点;另有21.4%的受访居民表示月均收入较上一年同期相比“略有减少”,18.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的月均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这两个比例与2019年调查结果相比增加了24.9个百分点;仅有11.4%的受访者认为月均收入较上年有增加(“略有增加”和“大幅增加”),这一比例与2019年调查结果相比下降7.1个百分点。说明疫情对居民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

2.收入与消费

近六成受访居民家庭年收入在5万—25万之间,8.9%的受访居民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如表1所示,受访居民2019年家庭年收入在5—25万区间的数量最多,占比达59.2%。值得注意的是,有8.9%的受访居民表示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11.6%的受访居民认为家庭年收入在1万—3万元之间。从城乡来看,农村地区年收入在5万以下的家庭占48.9%,而城镇地区年收入在5万以下的家庭仅占19.6%;从地区来看,苏北地区年收入在5万以下的家庭占48.3%,而苏南、苏中地区年收入在5万以下家庭的占比则分别为20%和27.4%,较苏北地区分别低28.3个百分点和20.9个百分点;从户籍看,本地居民家庭年收入在5万以下的占34.4%,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年收入在5万以下的占比为16.3%。调查显示,在家庭年收入方面,城乡、地区和本外地居民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受访居民对家庭年收入增长持悲观态度明显扩大,认为减少的比2019年调查增加了26.7个百分点。为了解受访居民对2020年家庭收入的预期,问卷询问“与2019年相比,您感觉今年(2020年)全年您全家总收入会有什么变化”时,43.9%的居民认为2020年收入与上一年基本持平(见图3),比上一年调查数据59.5%下降了15.6个百分点;41.7%的居民认为2020年收入较上一年“有些减少”或“明显减少”,比上一年调查增加了26.4个百分点;仅14.4%的居民认为2020年收入较上一年有增长(“显著增长”和“有些增长”),这一数据同样比去年的25.2%下降了10.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受访居民对2020年的家庭增收感明显不强,普遍持悲观的态度。

食品、子女教育、医疗仍为受访居民家庭三大主要支出,食品消费较上一年调查提高了9个百分点。当询问受访居民“目前家庭日常消费开支最大的三项是什么”时,调查显示,食品、子女教育、医疗是居民日常消费压力较大的三项支出(见表2)。其中,食品消费占比达30.5%,这一比例较2019年调查数据提高了9个百分点,由上一年消费支出的第三位跃升为第一位。从城乡看,在食品、住房消费方面,城镇地区居民家庭支出显著高于农村地区;而在医疗消费方面,农村地区居民支出则高于城镇地区。从地区看,苏南地区居民在食品、住房方面的支出相对较高,苏北地区居民在子女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相对较高。从户籍看,本地居民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压力明显较高,感到医疗支出压力大的占比为22.3%;外地居民仅为9.5%,外地居民感到住房支出压力大的占比为27.3%,较本地居民高19.9个百分点。

3.基本民生问题

近七成受访居民对目前生活状况表示满意,但表示不满意的较上一年调查上升了4个百分点。如图4所示,68.1%的受访居民对目前生活状况表示满意(“很满意”和“基本满意”),其中对目前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的受访居民,比2019年多2.5个百分点;同时数据显示,受访居民对生活“非常满意”的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17年的12.8%提高到2020年的23.3%。对当前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比较不满”和“非常不满”)的占比为12.9%,比2019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从近4年的调查数据来看,2017、2018、2019年三年受访居民满意度(“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逐年上升,2020年则略有下降(下降1个百分点)。从城乡看(见表3),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为68.4%,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为67.5%,二者比较接近;从地区看,苏中地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最高,分别比苏南、苏北地区居民高出6.6和7.6个百分点;从户籍看,本地人对生活表示满意的比例比外地务工人员高出17.6个百分点。

收入、医疗、子女教育仍是居民关注的三大焦点问题。在询问受访居民对目前生活中最焦虑的事项时,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是收入、医疗和子女教育问题,占比分别为20.7%、20.6%和18.7%。养老也是居民主要焦虑的事项,占比为11.6%。从城乡、地区和户籍看,农村对收入水平不满的家庭比例高出城镇5.6个百分点;苏北地区对收入水平、子女教育不满的家庭比例都比苏南、苏中地区要高;苏中地区居民焦虑点集中在医疗、养老方面,高于苏南、苏北地区。

4.子女教育

近四成受访居民表示自己孩子有上課外辅导班的情况,在课外辅导参与率和费用方面城市均远高于农村。调查数据显示(见表4),有37.6%的受访居民表示孩子参加了课外辅导班。其中,城市辅导培训班的参与率是农村地区的1.54倍。从地区看,苏南、苏中地区参与课外辅导的比例分别达到45.7%和47.1%,比苏北地区高18.1和19.5个百分点。在辅导班支出方面,农村地区主要集中在5000元以下,占比达63.9%;城市主要集中在5000—19999元区间,占比达45.5%。从地区看,在课外辅导培训班支出费用上,苏南、苏中地区明显高于苏北地区。当询问受访居民对子女教育支出压力感知情况时,37.4%的受访居民认为子女教育支出压力比较大(见图5),17.7%的受访居民指出子女的教育支出压力非常大,仅有11.9%的受访居民认为子女教育支出压力不大(“比较小”和“非常小”),此外33%的受访者认为子女教育支出压力一般。

入园贵、入园难和学校之间差距过大分别是受访居民最希望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改善的事项。对家中有孩子上幼儿园的被访者询问,“在学前教育方面,您最希望改善的是什么”,结果显示,超过40%的受访居民认为学前阶段没有需要改善的方面,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问题,近30%的受访居民仍然认为“入园贵”,也有12.7%的受访居民表示“入园难”。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受访居民最希望改善的事项中,33.6%的受访居民认为“没有需要改善的”,14.4%的受访居民认为“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大”是义务教育阶段最需要改善的事项,有11.2%、9.5%的受访居民表示“课业负担重”和“教学质量不够好”是当前义务教育方面最希望改善的事项。

5.医疗卫生

医生服务态度改善明显,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依然突出。如图6所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过去一年在医疗机构看病方便程度、基层卫生院(所)服务能力、医生服务态度等方面都有所改善(“明显改善”和“略有改善”),其中认为医生服务态度有所改善(“明显改善”和“略有改善”)的占比最高,达到70%。但仍有43.8%和39.8%的受访者认为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另有17%和9.4%的受访者表示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更加恶化(“明显恶化”和“略有恶化”)。可见,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依然是医疗服务需要继续改进的方面。

近七成的受访居民担心未来没钱看病。当询问受访居民“是否您及您的家人生病后没钱看病”问题时(见图7),68.1%的受访居民表示担心(“非常担心”“比较担心”和“有点担心”),表示对未来看病不担心(“不太担心”和“一点儿也不担心”)的受访居民占30%,表明大部分受访居民对未来看病存在担心的情绪。

6.养老保障

近六成受访居民担心未来养老钱不足。如图8所示,当询问受访居民“您是否担心将来自己没有足够的养老钱”,55.9%的居民表示担心(“有点担心”“比较担心”和“非常担心”),四成受访居民对未来的养老钱表示不担心(“一点也不担心”和“不太担心”)。当询问受访居民是否担心未来没人照顾时,45.4%的受访居民表示担心(“有点担心”“比较担心”和“非常担心”)。相比于担心没有养老钱而言,这一比例要低10.5个百分点。近半数受访居民表示对未来养老不担心没人照顾。

极少数受访居民愿意入住养老机构,超四成认为收费太高是制约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主因。38.8%和29.8%的受访居民分别表示当自己年纪大了以后主要依靠配偶照顾和子女照顾,20.6%的受访居民表示自己年纪大了以后主要靠自己照顾自己,仅有4.2%的受访居民表示会入住养老机构。当询问受访居民“您感觉目前社会养老服务(包括养老院、老年公寓、雇保姆等)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时,45.2%的受访居民认为收费太高是阻碍社会养老照料服务的主要原因;12.4%和9.4%的受访居民认为社会养老的专业机构和人员数量太少,以及服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不尽心、不负责,是制约社会养老照料服务发展的主要原因。

7.住房保障

受访居民对自己居住条件满意度较高,设施老化是受访居民最希望改善的事项。如图9所示,73.8%的受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表示满意(“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近两成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居住条件一般,仅有8.1%的受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不满意(“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当询问受访居民对自己居住条件最希望改善什么方面时,24.5%的受访居民认为“设施老化(比如,漏水或下水道堵塞、漏电等)”是最希望改善的事项;19.1%和13.6%的受访居民认为“房屋面积小”和“房屋质量不好和不安全(希望加固修缮)”是最希望改善的方面;选择“卫生状况不好”“缺少公共活动空间”“交通出行不方便”的受访居民也都接近一成。

8.生活环境

受访居民对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满意度较高,对周边水体质量改善情况满意度下降。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居民对于目前所居住的社区(或村庄)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总体满意度较高,79.1%的受访者表示满意(“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这一数据较上一年调查提高了9.7个百分点;不满意的受访者仅占3.4%,较上一年度调查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从不同环境事项评价来看,受访居民对空气质量、生活饮用水质量、生活垃圾处理情况满意度都较高,占比分别为79.5%、82.4%和79.9%,较上年分别提高了6.9个百分点、9.7个百分点和13.3个百分点。对于周边河流、湖泊、池塘、水泡子、井水等水体质量,受访居民表示满意的仅有56%,这一比例较上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相应地,表示不满意的比例由上一年的13.9%上升为26.4%,增加了12.5个百分点,表明受访居民依然对周边水体质量改善很不满意。

超半数受访居民表示平时家里会进行垃圾分类。当询问居民“您家平时扔垃圾时,进行垃圾分类吗”时(见图10),51.7%的居民表示会对垃圾进行分类,且表示每次都分类的占24.3%,这两个比例较上一年调查分别提高了28.4个百分点和15.8个百分点;另有48.3%的受访居民表示从来都不对垃圾进行分类,而这一比例在上一年则高达76.6%,说明2020年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比较明显。

9.食品安全

受访居民对食品安全状况改善认可度仅四成,城乡、地区间对食品安全状况改善的认知差异明显。受访居民对过去一年里食品安全状况的感受,41.3%的受访居民认为食品安全状况变好(“明显变好”和“略微变好”),认为食品状况变坏(“略微变坏”和“明显变坏”)的居民占比较少,仅有5.5%。此外,53.3%的受访者认为食品安全状况较去年比较没有变化。从城乡看,农村地区对食品改善状况的满意程度高于城市地区,在农村中有42.8%的受访者认为食品安全得到改善(“明显变好”和“略微变好”),比城市的40%满意度高出2.8个百分点。从地区看,苏中地区居民认为食品安全得到改善的占比最高,达49.2%;苏南次之(43.8%);苏北最低,仅为34.8%。

10.政务服务

受访居民对疫情期间政府服务高度认可。如表5所示,95.1%的受访居民对政府在疫情期间的服务表示满意(“很满意”和“基本满意”),其中,64.8%的受访居民表示对疫情期间的政府服务很满意。从城乡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疫情期间政府服务满意度基本一致,都是95.1%。分地区看,苏中的整体满意度最高,达到96.7%;苏北满意度排在第二位;苏南满意度相对较低,为93.9%。

近九成受访者认为当地干群关系在疫情期间得到改善。当询问受访居民“跟过去相比,您对新冠疫情期间本地干部的服务意识以及干部和群众关系的总体评价”,89.4%的受访居民表示本地干部服务意识和干群关系有所改善(见表6),其中41.2%的居民认为是“明显改善”。从城乡看,城镇和农村居民正面评价比例差距不大,分别为89.1%和89.7%。

“来回跑开具各类繁琐证明”是受访居民最希望政府服务改善的事项。在与政府打交道过程中,有28.8%的受访居民最希望“改善来回跑开具各类繁琐证明”,排名第二的是“办事程序太复杂和不公开”,其占比为27.8%。选择“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效率低”的占比也接近四分之一,达24.2%。

三、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城乡居民满意度不断提高,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与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次问卷调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收入水平低”连续三年排在受访居民最希望工作环境改善事项的首位,居民就业创业和增收工作有待加强。近年来,江苏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一直在57%以上,是居民收入的“大頭”,但受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增长动能不足,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影响,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减少,劳动者创业意愿有所减弱,导致就业渠道有所收窄,影响居民工资性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18—2020年民生入户调查数据显示,“收入水平低”连续3年都是排在受访居民最希望工作环境改善事项的第一位,占比分别为32%、35.1%和33.8%(见图11)。此外,担心收入不稳定、失业风险大,以及没有社保或社保水平低也是受访居民最希望工作环境方面改善的事项。

“入园贵”“入园难”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连续多年成为群众最希望改善的事项,基础教育还存在明显短板。江苏作为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每年在教育领域投入大量资源。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报告显示,2019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排名全国第二位,达3109.33亿元。与教育总经费投入在排名靠前相对的是,江苏生均经费投入在全国并不突出,其中幼儿园生均投入居16位,小学生均投入居11位,初中生均投入居6位,高中生均投入居6位。江苏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地位不相匹配问题,在民生入户调查中有所体现,比如,根据近几年民生调查数据显示,“入园贵”“入园难”问题连续四年成为群众最希望学前教育阶段改善的事项(见图12);在义务教育方面,群众最关心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特别是校际办学条件差距拉大问题,已连续三年成为受访群众最希望义务教育阶段改善的事项(见图13)。

看病贵、看病难和医疗支出压力大多年来反响强烈,看病就医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江苏全面推进健康江苏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提升基层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20年民生入户调查数据显示,受访群众对基层卫生院(所)服务能力、看病方便程度、医生服务态度等方面改善满意度较高。但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服务需要正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征,对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卫生和健康服务寄予更高的期望,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板和不足日益凸显。根据近几年民生入户调查数据显示,看病就医一直是受访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以2020年调查数据为例,有43.8%和39.8%的受访居民认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并且有17%和9.4%的受访者认为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更加恶化。与此同时,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医疗支出一直是家庭消费最大支出事项之一。2020年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受访居民表示对自己未来没钱看病表示担心。据国家卫生健康财务年报统计显示,2016—2018年,江苏人均卫生财政投入分别为424元、492元和591元,分别位列全国第19位、第17位和第15位(见图14)。

水体质量改善情况满意度一直较低,城乡人居环境有待改善。近年来,江苏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79.1%的受访居民对当前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表示满意。但是调查也显示,在居民生活居住环境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比如,根据2018—2020年三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对生活周边河流、湖泊、海洋、水库、池塘、水泡子、井水等水体质量改善情况满意度一直较低(见图15)。以2020年调查为例,表示满意的占比为56%,比2019年下降2.5个百分点;而表示不满意的比例则由2019年的13.9%升至26.4%,增加了12.5个百分点。此外,垃圾分类实施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仍然有近一半的受访居民表示从来都不进行垃圾分类。同时,受访居民对居住环境中的设施老化的问题(比如漏水或下水道堵塞、漏电等)反映比较强烈。

四、持续改善民生工作的政策诉求与建议

2021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做好各项民生保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以及对江苏做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切实履行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历史使命。针对此次入户调查反映的突出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业是家庭获取收入的主渠道,事关民生福祉,需要通过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持续推动富民增收。一是全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建立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加强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衔接协调,完善就业失业统计调查、监测预警制度,有效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推动就业制度平等,不断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影响公平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构建公平的就业环境。二是持续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培育良好的创业生态,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精心组织创业推进活动,打造培训学习、创业实践、咨询指导、跟踪帮扶等一体化创业培训体系。三是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打破体制、部门、地域等限制,使劳动者能够享受同等的就业公共服务。加大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精准的供需匹配度。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围绕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立更加有效的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合理调节分配关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

着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强化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力度,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的公平共享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是加大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力度。不断完善公办为主、非营利民办为辅、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难题。二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优化义务教育阶段软硬件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教育资源均等化水平。三是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率,充分发挥高品质示范高中、特色高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办好综合高中(班),有效打通中職、普高“双向通道”。四是切实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严格规范学校办学招生行为,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长效机制,抓细抓实控辍保学工作,构建自主育人新机制,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守儿童等群体平等接受教育。五是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不断加强各级各类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交流。

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把保障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江苏行动,织牢公共卫生安全网,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建立全覆盖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全民健康知识科普教育体系,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深化爱国卫生运动,为群众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提高应对重大疫情能力。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建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平战结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机制。三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省级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步伐,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科诊疗中心。补齐薄弱专科短板,支持优先发展儿童、老年、精神等专科医疗机构。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健康服务协同整合,加强专科专病联盟建设,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和分级诊疗,打造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外部治理机制改革,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优化公立医院内部运营管理机制,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和政策协同。五是强化科技对医疗卫生的支撑作用。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信息化手段运用,推动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建设,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推进医疗健康领域5G应用。

持续强化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打造美丽宜居环境。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一是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建立健全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加大生活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和改造力度。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动地级以上城市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推进协调机制,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参与率、投放准确率。二是积极打造美丽宜居城市。围绕城市品质提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保护,推动建筑品质提升和文化普及。推动美丽宜居街区建设,完善商业、教育、卫生健康、养老、文化、体育、公共活动等居住配套功能,打造一批具有生活气息和发展活力的街区。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改善广大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加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科学化治理水平。三是全面推进美丽田园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深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重点做好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面源污染治理三项工作,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加强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配套,让农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加快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大力推动苏北地区有改善意愿的老旧房屋和“空心村”改造。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作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注重发挥市场供给、社会供给灵活性优势,增强多层次多样化民生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在国家制度框架下,结合江苏民生需求实际,加快建立以规划清单为依据、以基层标准为基础、以相关领域制度和标准为支撑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多元主体供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突出公益、专业导向原则,进一步形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格局,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按年度出台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目录,确定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并进行动态调整。积极发展社会组织,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快发展志愿服务,定期发布志愿服务项目需求和岗位信息,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完善激励保障措施。三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有效结合,不断提升提高服务绩效和可及性。建立健全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需求,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调研组顾问:郑焱;调研组组长:沈和;调研组副组长:金世斌、于水;调研组成员:陈幼迪、高海龙、卢爱国、邱家林、肖瑶、刘文可、区小兰、郭豪楠、任莹、鲁光敏、张璟宸、杨杨、汤瑜、孟伟林、江宁、郄亚丽、张倩倩、孙华庭、张新文、周军、吴雨才、王继应、吴雅雯、王迎双、刘悦洋、郭锦涛、孙伊凡、刘芳汝、魏澜、汤凌、章兴侨、颜冰、孙傲、贾一凡。执笔:金世斌、邱家林、于水、刘文可、区小兰、郭豪楠;统稿:金世斌、邱家林、于水)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少年博览·小学低年级(2020年8期)2020-09-02漏洞在哪儿?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19年5期)2019-10-20左脑风暴中学生天地(A版)(2017年4期)2017-04-24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中国房地产·综合版(2016年10期)2016-11-18公元前500年前后意大利半岛的居民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21期)2015-05-21

推荐访问:江苏 调查报告 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