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王远 韩雪

作者简介:王远(1994-),男,汉族,黑龙江哈尔人。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基金来源:2020年度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异质性影响研究”(项目编号:UNPYSCT-2020027)。

摘要: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关乎国民经济大局和社会的稳定,中共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年聚焦三农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及乡村振兴问题。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分析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农村经济资金缺口、融资成本、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角度剖析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的动力;普惠金融对推进农村现在化进程、构造新型农村金融模式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农业经济;资金缺口;融资成本;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问题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国为实现乡村振兴计划,大力推进农村昌盛、农业繁荣、农民富裕的发展。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耕种成本因素是主要限制之一,在“互联网+”环境下,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方式便应运而生,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计划的推进提供不同的资金供给形式,具有重大前景。

一、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二十一世纪我国第十八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下文统称《意见》),《意见》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是对中央一号文件方针的响应和灵活运用。

(一)一贯的服务理念

普惠金融是新型的金融理念,与传统的金融理念相比,其不以传统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理念为重心,即不断追逐于中高端大客户、城市 金融市场;普惠金融从金融市场覆盖面的广度和宽度出发,阐述了金融资源不仅为城市服务也要为偏远的地区提供相对适宜、公平、多样性的金融服务的理念。与此同时,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与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共同表达了助民、惠民、利民的服务理念。

同时,商业银行以及基层银行都要切实认真理解并把握这一理念,针对当前农村的金融需求,投入金融资源和金融补给。普惠金融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行的重要路径,以金融框架为基础搭建起乡村振兴计划的新模式,可以真正解决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以及后续返贫问题,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计划。

(二)相同的服务目标

普惠金融的服务目标立足于“三农”,即农村、农业、农民,三者既有内在联系有存在一定区分度,普惠金融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提升农村地区在金融方面的活跃度,由此增强整个区域的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在此前提下,农民作为农村、农业的主体是政策的最终受益人;乡村振兴计划包括经济、卫生、医疗、生态等农村的方方面面,其目标就是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实现农民富裕、国家富强。在此层面上,乡村振兴战略和普惠金融服务理念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均以推进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三)类似的服务对象

普惠金融服务即无差别的惠民金融服务,该金融服务理念是针对弱势群体而提出,如偏远边穷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和小微企业,农民是该项金融理念的最大受益者,普惠金融不仅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供给,而且为农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那么充足的资金供给链保证了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振兴计划的推进。乡村振兴计划的服务对象围绕着“三农”展开,惠及农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某种层面意义上,乡村振兴战略和普惠金融服务理念两者的服务对象相似性。

二、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弥补农村经营主体大额资金不足

我国农村规模大、农户数量多,这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精准把握客户服务群体;择时投放贷款额度;合理调整金融产品;调整信贷准入要求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标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普惠金融的扶贫、支农模式的开展都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农户数量众多并且金融产品需求多元化,多数农业进行小规模生产中缺乏资金援助。农户不仅在资金上存在缺口的问题,经营过程中农户经营者还存在不检验注册资本;缺乏合理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物;自有资金不足抵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推行普惠金融政策对农户面临的困境给予帮助,进一步缩减城乡发展差距。实际中,由于农村市场客户对金融产品需求多元化,不同类型的客户的金融需求不能达到统一标准,因此不同客户所享受到的金融普惠型服务的覆盖率也不相同。从目前看依然是城区覆盖率较高、普惠型金融的额度较大;乡镇覆盖率相对较低,普惠型金融的额度较小。但近些年的发展中,农业大规模生产经营中资金获得性、缺口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普惠金融的推进逐渐被缓解,各地区采用分市场方式提供不同的资金额度与金融服务弥补农村经营主体大额资金不足。

(二)降低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农村小微企业是与农民不一样的金融客户群体,农村小微企业规模比较小,每个行政村拥有小微企业的数量较少,这类企业具有业务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收益率较低等特点。但农村小微企业是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部分,相关研究表明数量较多的农村小微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收入效应,即农村小微企业数量和农村经济发展是正相关关系。农村小微企业由于较低的收益率导致较低的资本回报率,导致资本不愿意流向农村小微企业,因此造成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一个企业创办起来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基础,能够应对企业日常生产中的支出,例如:购买劳动材料、支付劳动人员薪酬、应对日常开销等各种费用。对于与“三农”关系密切的商业银行开发的农村普惠金融产品,政府可以联同相关行政机关,采取直接贴息、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援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降低融资成本。

(三)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化经济体系搭建过程中,金融基础设施是重要的一环,对比较发达城市的金融体系,例:上海、深圳、北京、天津、杭州等地,不难看出这些城市有着较为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但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设立一家金融机构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后续运营费用也是农村地区难以负担的。为了实现低成本、高覆盖率的目标,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应向金融体系信息化、电子化发展。农村信息化发展相对薄弱,因此要提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支付清算业务使用率,完善征信系统把乡村农民、农户以及企业等资质和信用纳入整体的征信信息网络里,为农户、企业贷款提供有效的信用凭证。

(四)惠农金融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新力量

传统农村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度,针对农村发展的金融产品趋于同质化、信贷流程相似。农村地区主要以农业村镇银行为主,由于缺乏资金、管理、人员、技术等因素,只能勉强满足某一地区的基本金融服务。在此条件下,村镇银行难以为特定客户开展扶贫、惠农等金融服务。当地政府要积极引进新的发展力量,创造符合农村地区发展的普惠金融体系,采用“一地一策”的方式结合现有资源吸引资金流入。同时,各个农村地区相互扶持、帮助向发展较好区域学习新的技术及管理模式。截止到2021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普惠金融重点任务也從提高金融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匹配度与适应度,逐渐转化成保障脱贫质量的问题,以及如何防止脱贫之后再返贫。要想持续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环境建设离不开普惠金融的助力,提高金融扶贫的效率和成色,为农村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结语

2014年央行陆续推行普惠金融政策,经过多年的推进及发展,农村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都有显著提升。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普惠金融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状况、融资成本、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动力点等方面来分析,结合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阐述普惠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变化;进一步说明普惠金融对推进农村现在化进程、构造新型农村金融模式所具备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莲.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运作体系和推进策略[J].农业经济.2020(11):55-56

[2]王会钧.绿色金融如何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绿色升级—以黑龙江省为例 [J].农业经济.2020 (5):108-110.

[3]金发奇,黄晶,吴庆田.数字普惠金融调节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Malmquist-Tobit模型[J].科学学研究.2021(3).

[4]岳慧诗,邹新阳.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05):225-228

猜你喜欢融资成本普惠金融农业经济创新融资工具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分析时代金融(2017年29期)2017-11-15台州小微企业“产业链”批量式融资成本之研究经济师(2016年9期)2017-03-31江苏农村金融扶贫创新思路与对策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5期)2016-12-26金融服务“村村通”有助于实现农村金融普惠金融理论探索(2015年4期)2016-09-19浅析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现代交际(2016年12期)2016-07-09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25期)2016-07-05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控制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期)2016-01-25浅析普惠金融的发展对西北地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作用西部金融(2015年11期)2016-01-12论农业经济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新农村(2015年11期)2015-08-05当前农产品市场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4年2期)2014-03-27

推荐访问:振兴 乡村 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