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牢记学生资助的初心和使命

王成

摘要:学生资助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资助百年发展历史与辉煌成就表明,学生资助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助力和支撑教育事业发展,圆梦学生及其家庭的精彩人生,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民族的复兴昌盛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心、以人民为中心升华了中国学生资助的主体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资助、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办资助、坚守公平正义底线办资助、依靠统筹协调优势办资助是中国百年学生资助实践积淀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学生资助;百年历史;初心和使命;主体精神;实践经验

现代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人民的尊严和幸福、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人类的文明和进步都离不开教育的贡献和支撑。学生资助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学生资助的推动、保障和提升。与教育事业发展相伴而行,学生资助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助力和支撑教育事业发展,圆梦学生及其家庭的精彩人生,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民族的复兴昌盛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追忆中国百年学生资助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将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学生资助初心和使命的理解和认同。

一、百年学生资助的发展历程

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最辉煌灿烂的篇章。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百年期间,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之路,彰显了我国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及其生存发展智慧。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现代教育担负起“启蒙”和“救亡”的双重任务。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从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办开始,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中国大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封建文化斗争,“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参加平民教育运动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举办工人教育活动,走上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和服务工农大众成为其人生的理想信念。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的学生资助理念坚持面向劳苦大众的免费教育,坚持勤工俭学,提倡工读结合。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党的决议和纲领将文化教育视为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教育应是一种真正的革命民主主义教育,应为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服务,要求教育的平等,实行教育的普及。党成立初期,大力开展免费性质的工农教育运动,组织领导“普遍的义务教育和免除学费的运动”“男女教育平等运动”。1924年,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国共两党在教育为“反帝国主义”和“民族解放之斗争”服务、教育男女平等、厉行教育普及等多方面形成共识。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成为领导和推动收回教育权运动的重要力量。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義教育开始形成,以服务革命斗争和保护人民大众受教育权的学生资助政策初现端倪。

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独立领导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明确规定:“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革命根据地教育强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勤俭办学。红军教育和干部教育实行免费供给制度,工农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坚持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采用多种形式办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战教育政策,突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点,以抗日救国为目标,一切为全面、持久的抗日战争服务,发动人民自己教育自己,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抗战时期,我党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日臻成熟,党的学生资助政策充分体现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追求和使命。抗日根据地教育始终走勤俭办学路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是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不收学费,对学生采取供给制。群众教育坚持需要和自愿原则,发动群众办教育,鼓励民办公助。

从1946年到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教育处于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新阶段。党巩固和提高老区教育,注重农村教育,同时发展新区教育和城市教育,推动学校教育向正规化方向发展。根据城市教育特点,有效运用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经验接管和改造旧学校和旧教育。解放区学生资助管理仍然沿袭抗日战争时期的学生资助政策,随着经济状况好转,开始探索和实行新的学生资助政策,改变供给制或公费制的做法。

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党新民主主义教育政策从产生、发展到成熟,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新道路,党的学生资助政策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革命斗争、国家独立和人民翻身解放运动。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梦想。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年至195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时期,我国对旧教育进行了接管和改造,彻底收回教育主权,建立起新的学校教育体系,强调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1954年,公民受教育权写入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我国高中等教育经历了从供给制到人民助学金制度的转变。从1952年开始,全国高中等学校普遍实施免费加人民助学金制度。中小学校实行低收费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酌情减免学杂费,中学普遍实施人民助学金制度。学前教育虽然收费但基本属于福利范畴。大力开展免费性质的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学校坚持勤俭办学。短短七年时间,新中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新中国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从1956年到1977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我国开始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道路,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领导。这个时期,我国基本延续了建国初期的学生资助制度,学校普遍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经过20多年奋斗,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國民经济体系,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创造了世界奇迹。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始终实行国家统一领导管理的学生资助制度,确保了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维护了国家教育主权,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保障了占人口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受教育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完成了兴国大业。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从1978年至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始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转型,1985年,国家实行教育体制改革,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个时期学生资助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资助的效率和效益,反对平均主义,反对吃大锅饭,逐步形成以政府资助为主体、社会资助为补充的政策格局。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先后从以人民助学金为主,过渡到奖学金和助学金并存,之后取消助学金制度,代之以奖学金与学生贷款制度。中等职业教育由以人民助学金为主,调整为适当收取学费和减免学费。1985年,国家将基础教育办学责任交给地方管理,实行“人民教育人民办”,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义务教育实行免收学费制度。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农村调动了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全国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我国基本解决了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

从1993年至2006年,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和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教育投资实行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义务教育免除学费,非义务教育实行收费。为解决因高校扩招和学费上涨造成的高校贫困生问题,高等教育逐渐探索形成了奖、贷、补、助、减、勤、免等混合一体的资助制度,开设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收费和奖学金、贷学金相结合的制度。这个时期学生资助制度先后变化很大,资助政策突出经济效益和市场导向,以效率为主,兼顾教育公平,新探索和推出的资助政策着重解决因市场机制造成的教育矛盾和问题。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从2007年到2012年,是我国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启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将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紧密结合,特别注重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起以国家免学费和助学金为主、多渠道为补充的学生资助体系,普通高中出台了国家助学金政策,高等教育建立起学生资助政策新体系,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正式建立。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学生资助管理制度先后经历了从以公平为主到以效率为主再到兼顾公平和效率的转变,逐步形成义务教育免费、非义务教育收费、全面实行学生资助,具有中国特色、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资助管理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从2012年开始,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建设“学有所教”“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学生资助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学生资助管理制度日益系统、规范、精准,实现了所有学段(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所有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全覆盖和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学生资助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从制度上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出台了普通高中国家免学费政策,不断扩大中职在校学生免学费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了高等教育国家助学金贷款政策,政府“一管到底”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都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要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要求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学生资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百年变局,各种危机和机遇交织在一起。教育救国、兴国、强国、复兴的功能作用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各个历史时期学生资助工作始终发挥着支撑教育事业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教育和学生资助百年发展所积累的辉煌成果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百年学生资助升华的主体精神

回顾百年的教育发展历史,我们的心灵会深深地被体现学生资助的初心和使命的主体精神所洗礼,为学生资助背后那份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爱国情怀和包容胸怀所震撼。

(一)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百年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共产党人知难而进、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结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社会谋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的领导始终是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最可靠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决定着学生资助管理的服务方向、使命任务和前途命运,学生资助管理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落实党的初心和使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资助的重要作用。

加强党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领导,必须捍卫党在学生资助领域的主导地位,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资助的全过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尊重劳动、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科学规划和理性选择学生资助管理政策和管理模式,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克服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学生资助工作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学生资助管理必须牢牢掌握教育主权,增强斗争意识,坚决维护学生资助领域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决不能让敌对势力借学生资助之名从事文化侵略和分裂祖国统一活动,决不能为了一时获取外部资助而损害国家、民族、集体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心

百年历史显示,教育的命运与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始终是紧密相连的。我国现代教育的建立、发展、强盛的奋斗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豪迈气概。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是强国之本,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战略和民族大义,学生资助必须饱含家国情怀。

学生资助管理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原则,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民族和教育发展大局,将学生资助的制度和政策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民族复兴的长远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和需要,选择和确定相应的学生资助管理政策。要充分发挥国家对学生资助的主导作用,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统一、发展的旗帜,集中力量支持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学生资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时代学生资助项目设计和政策导向必须服从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提高教育整体水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优先支持国家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点专业,支持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向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倾斜,增强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学生资助要教育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树立读书报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三)以人民为中心

百年历史表明,学生资助只有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开展工作才能取得良好实效。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的权利和尊严。共产主义社会所追求的理想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人坚信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权的最高价值追求。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生资助的主线应充分体现人性的觉醒、解放和升华,学生资助领域保护人权实质上就是全心全意保护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学生资助所维护的人权或者说受教育权应是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的有机统一。贫穷是最大的人权障碍,从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旗帜鲜明地保护绝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受教育权利,党和国家始终把维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摆到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无论是教育普及还是教育提高,学生资助始终以保护弱势群体接受和实现相应的教育为己任。从普及小学教育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到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教育脱贫攻坚,教育的每一项工程都是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权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生资助管理必须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着人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着眼于激发人民群众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学生资助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确保每一名受助者和每一名学生都成人成才。

党心、国心和民心只有凝聚统一学生资助事业才能行稳致远。教育发展的初心和使命要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当代世界发展大势、体现国家的发展战略意志和民族的自强自立精神、体现人民群众的教育发展需要和期盼。作为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学生资助工作,必须谋大局,干实事,时刻牢记教育发展的初心和使命,摆正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社会等各种关系,在人的现代化大格局范围内,确定教育和学生资助的发展战略及其行动策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百年学生资助积淀的实践经验

总结百年学生资助发展的历史经验,汲取学生资助管理所积淀的实践智慧,对于构建新时期学生资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扎根中国大地办资助

百年学生资助形成了中国的教育管理特色和优势,坚持党的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将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治和法治相结合,都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针和管理策略。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必须从现有的国情出发,选择适应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的管理方案,科学运筹中国的教育资源和力量,优先解决现实的突出问题。要积极传承“尊师重教”和“扶困济贫”的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弘扬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运用中国管理智慧和文化资源,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扎根中國大地办学生资助要有全球化视野,坚持改革开放,融通中外,积极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二)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办资助

学生资助项目和资助方式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现实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条件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决定着学生资助的性质、模式及其制度,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是直接制约和影响学生资助政策的重要因素。学生资助管理既要看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教育期盼,更要看国家综合国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条件。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经形成解困性、獎励性、补偿性和普惠性多种资助模式。是采取普惠性资助,还是采取具有选择性质的解困性、奖励性和补偿性资助,必须坚持实践标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确定学生资助的范围、对象、规模和力度,不能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实际,以脱离实际的“完美方案”代替艰难曲折的教育实践。

教育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发展规律。学生资助管理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办事,将物质性资助和精神性支持相互结合,将资助的造血功能和输血功能有机融合,将学生资助工作融入素质教育全过程,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不断生成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决不能让学生养成“等、靠、要”的思想,使学生资助成为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福利陷阱”。

学生资助管理要处理好教育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要抓住机遇,尽力而为,又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既要最大限度集中现有财力优先发展教育,又要提倡艰苦奋斗、坚持勤俭办教育,使学生资助效益发挥到最适、最大、最佳状态。

(三)坚守公平正义底线办资助

现代教育发展始终面临着精英性和大众性、研究性和应用性、普及性和提高性之间的矛盾。没有精英性、研究性、提高性教育作为先导和前提,就无法开展大众性、应用性、普及性教育;相反,没有大众性、应用性、普及性教育的实施,精英性、研究性、提高性教育就会失去用武之地和社会价值。两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助力。学生资助始终需要面对精英教育“发展圈”和大众教育“发展圈”的差别和博弈,始终面临着教育普及和提高、创新和应用的两难选择。

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学生资助的理想信念。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研究型教育和应用型教育、普及性教育和提高性教育必须相向而行、精诚合作,决不可背道而驰、各自孤军作战。虽然因时代条件和要求的变化需要学生资助政策有所侧重,但必须坚守社会公平正义底线,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坚决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时刻捍卫国家的独立统一和民族的进步团结。

坚守公平正义底线,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未来发展,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保障所有学生的受教育权,做好支持教育普及与提高的大文章,确保有限的学生资助资金资助最困难的学生、最需要的项目和最需要的时刻。一方面要重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和实际需要实施精准资助,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另一方面,要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结构和质量提出的要求,鼓励科技创新,激励学生追求卓越、争创一流,重点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人才、优秀人才、奇缺人才和特殊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梯队结构,将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才强国。

(四)依靠统筹协调优势办资助

所有集资支持和保障学生及其家庭接受教育的活动都可以纳入“学生资助”的范畴,所有支持、保障和管理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都带有“学生资助”的色彩。统筹协调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制度优势。学生资助应强化战略管理,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继承和发展之间关系,综合发挥国家治理的主导性作用和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全局、大局、变局中谋划学生资助工作。要统筹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国内和国外、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既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要积极落实均衡发展战略,确保学生资助工作优质、公平、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学生资助管理要依法处理好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关系,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学生资助管理的事权和责任,明确学校和社会学生资助的使命和任务,明确学生及其家庭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将公费教育和自费教育、国家需要和个人选择相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兼顾各方面利益和诉求,从供需两端发力,坚持权利和义务、权力和责任、公平和效率相统一,构建和强化政府和市场、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机制,最大限度聚集学生资助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资助作用。

学生资助管理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之间关系;不断深化改革,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将依法管理和以德管理相结合,将标准化管理和差异化对待相结合,推进学生资助工作和素质教育、学生资助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学生资助管理的品位、境界和整体实力,促进学生资助管理的专业化、法治化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高奇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于述胜.中国教育通史·中华民国卷(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苏渭昌,雷克啸,章炳良主编.中国教育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袁连生主编.中国教育改革大系·教育体制与教育财政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

[5]赵伟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6]蓝秀华,蓝薇.中国高等教育的就学援助制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N].光明日报,2021-02-03(11).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N].人民日报,2019-09-23(14).

[9]张力.新中国70年教育事业的辉煌历程[N].中国教育报,2019-09-14(3).

[10]郭祥超.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理想的最初追求和伟大发展[J].当代教师教育,2019(1):17-25.

[11]黄济.中国近百年教育思想回眸[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5-11.

[12]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学生资助70年[N].人民日报,2019-09-23(18).

[13]范先佐,唐斌,郭清扬.70年学生资助工作的系统回顾与经验总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9):1-15.

[14]高江.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的变迁与经验[J].教育与职业,2019(19):32-38.

[15]教育财会研究编辑部.学生资助十年砥砺奋进,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中国学生资助十年发展报告(2007—2016年)》要点[J].教育财会研究,2017(5):3-9.

[16]教育财会研究编辑部.2007—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大事记[J].教育财会研究,2017(5):83-96.

(责任编辑:李阳)

猜你喜欢 学生资助实践经验 拓宽学生资助工作方式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智富时代(2019年5期)2019-07-05拓宽学生资助工作方式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智富时代(2019年5期)2019-07-05基于学生党建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性反思青年与社会(2019年36期)2019-02-11强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浅谈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32期)2018-12-15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理论研究赢未来(2018年2期)2018-09-25浅析如何提高新闻稿件质量报刊荟萃(上)(2018年6期)2018-06-27浅论三网融合下的“全媒体营销”戏剧之家(2017年16期)2018-01-17对企业基层党务工作创新的理论及实践企业文化·中旬刊(2017年8期)2017-09-06浅析粮食类方向研究生培养目标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7期)2017-06-03从班主任视角思考高校学生资助宣传学周刊·下旬刊(2016年1期)2015-12-10

推荐访问:初心 牢记 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