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范文结尾范文(通用6篇)

乡村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或乡村聚落),乡村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较适合人群居住,民风淳朴,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范文结尾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乡村振兴范文结尾6篇

乡村振兴范文结尾篇1

申论范文:振兴乡村 守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一、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和谐,必须加大乡村振兴

我国在城市化的发展浪潮中进展迅猛,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乡村衰落问题也逐渐显现。我国村落数量不断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乡村人口数量下降趋势明显,造成农村老龄化、兼业化、空心化严重。为此,必须通过发展和振兴乡村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并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让农业更发展、农村更美丽和农民更幸福

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巩固并不断提升农业基础地位。同时,农村作为绿水青山的主体,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必须更加重视,需要构建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人们建设“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的生态环境美好景观,真正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推进城乡融合,加大农业现代化、乡村绿色化和“三农”队伍智慧化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

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是打破城乡壁垒,实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绿色化农村环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实现美丽乡村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推进“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必须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的智慧化“三农”工作队伍,以提高他们领导农民、发展农业和管理农村的工作效率。

乡村振兴范文结尾篇2

乡村振兴话题

乡村振兴

1.背景/含义

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含义: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产业振兴: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

人才振兴: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

,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2.分析

三农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3.对策

一、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三、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五、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六、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夯实基层政权。

七、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4.案例

案例1: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

“小厕所是大民生,要切实把农村改厕这项民生工程好事办好、好事办实。”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委员表示,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部分农村还存在着“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茅坑蚊蝇飞”的状况,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努力解决厕所问题。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久久为功,把尊重农村传统文化和引导改变农民生活习惯相结合,把民生的事情真正办到农民心坎里去。要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的原则推进厕所革命,将农村污水治理与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衔接。

案例2:毛乌素沙漠得到有效治理——“沙窝窝”变“金钵钵”

30多年来,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镇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石光银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在陕蒙两省区交界处的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了一道长50余公里、宽6公里的绿色长廊,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约80%区域得到有效治理。

“荒漠变绿洲,就是我最大的梦想。现在,虽然荒沙得到了有效治理,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仍然脆弱,一刻不敢放松。”石光银说,早些年,为了加快流沙治理速度,种植的大多是杨树,寿命较短。因此,复种、补种工作必须及时跟上。“去年,我们就新栽植了6000多亩樟子松哩!”

这几年,由于生态向好,许多山区的贫困户移民搬迁到了这片曾经的“沙海”。石光银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草经济和畜牧产业,走出了一条集荒沙治理、休闲旅游、苗木培育、畜牧养殖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发展之路,让1500多户农户受益,“沙窝窝”变成了“金钵钵”。

案例3:让科技研发向特色农业倾斜

“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特色优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贵州省六盘水市市长李刚代表说,六盘水山地面积占了97%,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全市调减140多万亩玉米,发展刺梨等适合山区的产业,平均每亩收益达到3600元,将山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建议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科技研发、农业补贴更多向特色农业倾斜,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引导农民自觉参与特色农业。

5.名言

(1)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习近平

(2)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习近平

(3)要再接再厉,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习近平

(4)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

(5)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

6.范文

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民富方能国家盛。

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无害化厕所正在普及,返乡创业迎来了热潮……如今的乡村,正行驶在振兴发展的快车道上。与此同时,也面临不少沟坎:脱贫攻坚正在进入啃硬骨头阶段、产业绿色发展仍需提质、农村环境和人居环境亟须改善,等等。爬坡过坎,需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改革历程,从大包干到乡镇企业崛起,从土地流转试水再到特色乡村的遍地开花,正是发端于最基层农村农民的改革实践,让广袤乡村迸发出强大的内生活力。今天的乡村大地上,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资金互助组,这些农民自己创造的新事物,朝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如何防止村级组织行政化,提高村规民约认同度,让乡村人气更旺,都需要拿出有效的应对之策。实现乡村善治,需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以村规民约、新乡贤、家规家训等方式,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推动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以前,一些贫困地区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如今,随着人才、资本的持续进入,乡村造血功能正在不断强化,成功的例子不断涌现:有的村通过转型发展,吸引资金和专家发展乡村民宿,变成了旅游大村;有的村引进科技人才,改变种养结构,富民富村;有的村利用传统优势产业,引进资本打造高端品牌……内生动力与外来助力相得益彰,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蕴藏在每个乡村和每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提高每个人的参与激情,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才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为希望的田野绘就收获的金色。

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标题句式:点睛式标题,直接表达文章观点,即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民富方能国家盛。

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无害化厕所正在普及,返乡创业迎来了热潮……如今的乡村,正行驶在振兴发展的快车道上。与此同时,也面临不少沟坎:脱贫攻坚正在进入啃硬骨头阶段、产业绿色发展仍需提质、农村环境和人居环境亟须改善,等等。爬坡过坎,需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开头解读:好的现象+不好的现象+总论点。案例: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无害化厕所正在普及,返乡创业迎来了热潮。】

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改革历程,从大包干到乡镇企业崛起,从土地流转试水再到特色乡村的遍地开花,正是发端于最基层农村农民的改革实践,让广袤乡村迸发出强大的内生活力。今天的乡村大地上,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资金互助组,这些农民自己创造的新事物,朝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论证解读:本段主要分析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实践主体和来源。通过举例说明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和动力来源。

案例:从大包干到乡镇企业崛起,从土地流转试水再到特色乡村的遍地开花;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资金互助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如何防止村级组织行政化,提高村规民约认同度,让乡村人气更旺,都需要拿出有效的应对之策。实现乡村善治,需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以村规民约、新乡贤、家规家训等方式,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推动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

【论证解读:本段主要从怎么办的角度阐述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需要夯实乡村治理的根基。

论证方式:分论点(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举例说明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对策及目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以前,一些贫困地区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如今,随着人才、资本的持续进入,乡村造血功能正在不断强化,成功的例子不断涌现:有的村通过转型发展,吸引资金和专家发展乡村民宿,变成了旅游大村;有的村引进科技人才,改变种养结构,富民富村;有的村利用传统优势产业,引进资本打造高端品牌……内生动力与外来助力相得益彰,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论证解读:本段主要从怎么办的角度阐述激活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即通过外来助力和内生动力结合,推进乡村振兴。

论证方式:分论点+今昔对比、举例说明。

句式:以前存在……的问题,如今,……发生改变,……不断强化/涌现/进步等。通过今昔对比体现论证目的。

案例:转型发展,吸引资金和专家发展乡村民宿,成为旅游大村;引进科技人才,改变种养结构,富民富村;利用传统优势创业,引进资本打造高端品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蕴藏在每个乡村和每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提高每个人的参与激情,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才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为希望的田野绘就收获的金色。

【结尾解读: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呼吁式的结尾,比较常见。提高……参与激情,凝聚……共识,才能……(实现什么目的)。】

乡村振兴范文结尾篇3

浅谈“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通过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切实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真正解决城乡发展不平好不协调的矛盾,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乡村振兴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乡村振兴的实施是在最基层的农村,而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最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今年正值山东省村两委换届之年,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住换届这一时机,拓宽参选者范围,要积极创造条件,号召德才兼备之人到村任职,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能够干事的人选进村“两委”班子,同时要做好换届选举后续工作,特别要及时抓好新村“两委”成员的教育培训,要指导帮助新班子立足本村实际,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乡村振兴范文结尾篇4

乡村文化如何振兴?

乡村文化如何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出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实现产业的振兴、人才的振兴、文化的振兴,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人文底蕴。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发展的短板,如何振兴乡村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振兴,农民必须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那么农民就必须要有文化。如果农民没有文化,那么他们就无法运用科学的技术,那么他们就只能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这样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不利于精准脱贫工作,这样农民也不容易有更多的获得感。

实现文化振兴要让农民有文化。在乡村有很多农民不识字,他们祖辈相传,靠传统的农耕生活。我们应该在农村开展一些学习班,教给农民基本的汉语知识和算数知识,让农村不再有文盲,让农民从思想上先富有起来,从而带动经济上的富有。

实现乡村振兴应该发展乡贤文化。很多经典的艺术来源于农村,给农民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过多的重视经济,忽略了文化,导致很多经典艺术后继无人。我们应该将经典艺术同经济相结合,比如说通过将剪纸艺术融入到服装、装饰等中,在实现艺术传承的同时发展经济。再比如说政府可以联合乡村艺术家在农村举办一些文艺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让乡村艺术家的价值得到体现。

实现乡村振兴应该加强乡村文化的硬件设施。一方面应该建设一些乡村文化工作站或者乡村图书馆,给农民提供学习的场地,另一方面应该建设一些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由农民自发组织一些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增加农民的获得感,体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的发展最大的短板在农村,我们应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让农村和城市比翼齐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范文结尾篇5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话题,政府并为此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帮助中国乡村面貌实现焕然一新。然而,乡村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带来一系列问题:环境污染严重、传统文化凋零……而乡村旅游正是破解乡村传统发展模式困境的良药。因此,只有毫不动摇发展乡村旅游,才能实现乡村新的发展,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改善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提供保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安吉余村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大力治理环境污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而浦江县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推出的“五水共治”,治理水污染,关停并转高污染企业,恢复良好水质,吸引众多游客来浦江旅游,提高村民的收入。因此,只有注重改善生态环境,保住自然风光,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观光者,为乡村旅游发展,为农民幸福感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发展特色文化,为乡村旅游丰富内涵。文化是拉动乡村旅游的一股重要力量。安吉山川乡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挖掘传统三农旅游资源,恢复民间文艺队伍,围绕各村特色,再现村庄记忆,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景宁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畲族自治县,通过弘扬特色的畲族文化,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提升了群众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发挥当地特色文化,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引导居民参与,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没有农民参与,就不是乡村旅游”。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盛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而在当下乡村旅游的开发当中,村民的参与度低就是最短的木板,当前农村和农民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当中,均处于弱势地位,几乎无法参与项目的开发。因此,只有将乡村旅游当做民生工程来开发,引导村民参与其中,做好整体规划蓝图,保障村民利益,注意做好村民的人才培训,如此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发展乡村旅游既是改善村民生活,帮助村民致富的重要手段,更是落实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的关键之举。因此,只有改善乡村环境、发展特色文化以及推动农民参与,才能让美丽乡村创造出美丽经济,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乡村振兴范文结尾篇6

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绘就了新时代“三农”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基础和时代意义,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乡村振兴战略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情系农村、心系农民,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在河北正定、福建和浙江工作期间,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和不懈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系统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这些一以贯之的思考和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提供了思想沃野和实践源泉。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必须”的重要论述,通过强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与国家强、美、富之间的关系,对“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行了高度概括。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明确提出“三个不能”,明确了我们党坚持不忽视农业、不忘记农民、不淡漠农村的宗旨使命。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三个坚定不移”,在关键时期、标志性地点旗帜鲜明地宣誓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政策目标。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七条道路”。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从“七条道路”到“五个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外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完善,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乡村振兴战略充分顺应了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

  生产要提质。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经济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消费者而言,高质量体现在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绿色化、品质化,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多元营养依次提升,由有形的物质产品需求向无形的精神产品需求延伸拓展。对生产者而言,高质量体现在集约化资源投入、标准化生产方式和高附加值产品,确保农业收入不低于二三产业收入。加快推进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

  环境要宜居。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山水田林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切实解决垃圾和厕所这两个农民最关切、最影响农村生活环境和质量的痛点,让农村重新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成为新时代城乡居民宜居的生活空间。对城镇居民而言,农村乡土风情、田园风光令人向往;对农村居民而言,水电路气房网等生产生活设施便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健全。

  文明要传承。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农耕文化,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内涵。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富有正能量的典范,树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切实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治理要有效。适应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变革、农村人口结构深刻调整、利益主体和公共事务多元复杂的新形势,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村民自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使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生活要富裕。农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落到促进农民增收、消除农村贫困上来。要通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实现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乡村振兴战略深刻反映了实现强国梦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2017年,中国GDP总量已达82.72万亿元,占世界经济份额提高到1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然而,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2017年农产品贸易额2014亿美元,进口为1259亿美元,出口为755亿美元,逆差达504亿美元,证明了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基本现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2.71,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方面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在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欠账太多,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任务艰巨。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农村强短腿、补短板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是彻底化解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强国梦的必然选择。

  农业要成为强势农业。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需总量平衡的前提下,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打造大国强势农业形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要秉承以中国供给解决中国需求,以中国资源解决中国问题的理念:一是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出发,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塑造中国农业产业多元化、产品多元化格局,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农产品需求。二是坚持从比较优势出发,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重点在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农业方面做文章,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三是坚持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出发,加强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效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强势农业道路。

  农民要有工匠精神。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路径还是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力争在2020年和2035年将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到25%和10%左右,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势农业既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也需要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职业农民。这要求我们在农民的职业化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农民。一是要有工匠技艺。专注专长领域,深耕农业,技艺为本、技艺优先,不仅是把庄稼种好、把猪养好,更要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有品牌。二是要有精英意识。敢闯敢试,在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永不服输、勇于争先,做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三是要有企业家能力。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头人而言,要具备企业家能力,善经营、会管理,创新发展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

农村要让生活更美好。农村不仅是生产场所,更是生活场所。中国各地农业资源环境各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相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使农村的进步跟上城市的节拍,让农村成为城里人都羡慕的好地方。一是要更新理念。既要通过城镇化继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要通过逆城镇化,让愿意从事农业、尊重自然、向往乡村生活的新农人回归农村。二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坚持发展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保护好农村清新的田园风光、独特的乡土风情风貌,让美丽乡村成为美丽中国的靓丽底色。三是强化规划引导。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让城市具备的生活条件,农村也具备;城市没有的景观,农村无处不在。

一个规划,一项条例,一部法律,确立了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起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

  有国家战略性规划引领保障。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指导各地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

  有党内法规保障。党管农村工作是重大传统。党内法规将明确加强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工作范围和对象、主要任务、机构职能、队伍建设,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有日益健全的法治保障。将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定化。

  有重要战略、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支撑保障。重要战略方面,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部署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等。在重大行动方面,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产业兴村强县行动等。在重大工程方面,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

  有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给保障,有投入体制机制保障。韩俊指出,通过改革创新,最大限度激发乡村各种资源要素活力。

  乡村振兴,讲究的是实干,要在关键小事上下足绣花功夫。韩俊说:“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持之以恒地干,真金白银地投。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喊是喊不出来的,干几年就收官结账也是不行的。”

  全面部署安排农民关心的关键小事。针对农村厕所这个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突出短板,部署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部署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文件提出,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部署集中清理上级对村级组织的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部署推进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

推荐访问:振兴 结尾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