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论文范文(通用4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脱贫攻坚论文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脱贫攻坚论文4篇

【篇1】脱贫攻坚论文

形势与政策脱贫攻坚论文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会上,总书记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肯定了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指明了下步继续攻坚克难的方向和招法,坚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志”在必得。

一、脱贫攻坚需有“志”,目标明,坚定笃行。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就要求我们全党上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打赢脱贫攻坚战。另一方面要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的发展热情。目前,脱贫攻坚在政策上有保障、在资金上有支持、在工作上有招法、在人员上有经验,所以只要各级政府继续绷紧弦、咬紧牙、加把劲,坚定不移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好,把各项政策实施好,把各地优势发挥好,就一定能够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2、脱贫攻坚需有“智”,假于物,借力而行。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国家的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二字,做到一户一策,准确到位,而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地区产业化同质严重,和“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一刀切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坚决杜绝。脱贫的标准是一样的,但达到标准的路径各不相同。贫困地区借鉴先进经验无可厚非,但坚决不能照搬照抄,一套了之,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接力而行,充分发挥好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实现脱贫目标,达到发展目的。对于确实不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的地区,我们还可以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难题。

三、脱贫攻坚需有“制”,政策稳,持续施行。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脱贫攻坚取得了丰富硕果,很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按照现行标准实现了摘帽,但是他们的基础还不牢靠、根基尚不稳定,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很容易返贫,这就需要我们保持政策的稳定,落实党中央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做到主要政策措施不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撤离。同时,要下大力气,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不断加大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和异地搬迁扶贫力度,做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四、脱贫攻坚需有“质”,高标准,严格执行。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脱贫攻坚到了攻坚克难的最后阶段,又遇到了疫情影响,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但我们完成脱贫攻坚的时限不会改、目标不会变、标准不会降。一是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通过开展督查巡查、督促指导、成效考核,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真实,经得起检验。二是克服疫情影响,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疫情严重的地区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要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三是改进干部队伍作风,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后勤保障,让基层扶贫干部全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严格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我们“志”在必得。

【篇2】脱贫攻坚论文

形势与政策脱贫攻坚论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扶贫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D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切实”、扶贫扶志以及建立大扶贫格局等一系列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和观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核心经验,这一经验不仅把我国的减贫工作推进到一个新境界,而且也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我国智慧和我国力量,提供了我国方案。程冠军主编的《精准脱贫我国方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题,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的贫困现状、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逻辑以及精准脱贫方法论要求、基本蓝图和各类脱贫途径。为加深读者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国方案”的了解,该书最后还特意精选了脱贫攻坚领域的典型案例和重要文件选编。可以说,该书不仅对理解我国扶贫工作的成功实践经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D在治理贫困历史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贫困现状分析,走出了一条我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并行之有效的我国方案,完全适合我们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精准脱贫不能“大水漫灌”,要精确到个人,变为“精确滴灌”。***总书记曾就扶贫开发如何做到精准,强调要做到“六个精准”,即在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方面做到“精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该书就讲到精准帮扶要做好三件工作:第一要锁定致贫原因,第二要分类实施对策,第三要建立帮扶制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在“对症下药”,不同贫困地区致贫原因不一致,需分类施策。为此该书特别分析了贫困人口的分布,指出了贫困人口主要是在集中在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基础条件差,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阶段最难啃的硬骨头。为了解决不同地区的贫困问题,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该书还系统阐释了三种分类施策的办法: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这些都是是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精准”方法。

(二)以人为本,科学扶贫

***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精准扶贫就是要突出扶“人”,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脱贫理念。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我们D要始终把贫困群众放在自己的心中,始终围绕困难群众开展扶贫工作。民之所望,政之所思。对困难群众,我们应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D和*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该书其中一个章节以“一个都不能掉队”为题,认为“以人为本”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逻辑。这些逻辑要求生动诠释了我们D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钥匙、总开关,但必须是坚持科学发展。对于扶贫工作来说,就是要有好思路、好方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扶贫。该书对扶贫应遵循的发展理念、生态和发展的关系、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以及发挥后发优势做了清晰详实的解读,是推动扶贫走向科学化应当贯彻的理念。如何才能保障“扶真贫、真扶贫”,该书也在制度层面给出了答案,即要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该书给出的六类扶贫工作机制也都是相对高效且科学的。“条条大道通小康”这一章节中,通过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也找到了精准脱贫的科学方略,从而助力脱贫攻坚。

(三)久久为功,艰苦奋斗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扶贫工作亦如此,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我们有久久为功、艰苦奋斗的精神。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阶段,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拔寨和冲刺的关键时期,脱贫攻坚战中剩下的主要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需要驰而不息抓好扶贫工作,打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强调:扶贫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如能持之以恒,必能滴水穿石。若是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摆脱贫困是很难实现的。该书为此提到了精准脱贫的“时间表”“任务包”和“路线图”,指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在基本蓝图下锲而不舍的开展工作,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贫困地区脱贫也不能仅仅依赖“等靠要”,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贫困对象的内生动力,既“扶志”也“扶智”。贫困群众要主动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对于全D来说,脱贫攻坚工作要苦干实干,不搞花拳绣腿,防止形式主义。全体D员领导干部要和贫困群众要一起奋发图为,践行新时代的奋斗精神,为创造美好生活撸起袖子加油干!

(四)组织领导,凝聚合力

D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D是领导一切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D的领导,充分发挥D在扶贫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基层D组织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为了筑牢脱贫攻坚的领导核心,我们D近年来选派大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不断强化D组织引领作用。我们始终把D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的前沿,哪里有贫困,D建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D员的作用就要发挥在哪里。该书阐述了精准扶贫的十项工程,其中提到了干部驻村帮扶工程,这项工程一头连着D委*府,一头连着困难群众,加强组织领导是该项工程落到实处的保障。扶贫开发是全D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凝聚全社会合力,进而充分发挥起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优势,构建*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该书 “先富帮后富,东部帮西部”一节中,讲到了下好“东西部扶贫协作”这盘棋的经验、要求和举措,对于如何搞好东西部区域间的经济“大合唱”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精准脱贫我国方案》是一部系统研究、总结扶贫事业我国方案的著作,在理论阐释和实践解读方面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是一本实在、管用的扶贫必读书。

【篇3】脱贫攻坚论文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扶贫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到2020年,农村人口将摆脱贫困,所有贫困县将被“斩首”。解决区域整体贫困。作为洛南县的一个贫困城镇,扶贫工作刻不容缓。石浦镇党委和政府直接面对矛盾和问题,同时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促进扶贫村脱贫致富

1.石浦町的基本信息

石浦镇位于东秦岭南麓,洛南县以北29公里,东与锡尔镇,南与白玉寺镇,西与石门镇,北与x尖镇相邻。该镇总面积287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社区。有村(居)民小组201个,有7109户,有24701人,耕地面积54498亩(其中退耕还林24675亩),人均耕地面积1.21亩。 2017年,计划将7个行政村脱贫,预计将使714户家庭和2368人脱贫。希波镇是一个典型的偏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民的思想保守。难以按时完成扶贫任务

2.扶贫问题

2.1贫困人口众多,贫困发生率高

2017年,洛南县有16个镇办事处,计划脱贫的村庄有68个,石浦镇的7个村庄占10.3%。石羊,黑山,象山,王村,高要,王要和济南村的总人口为9131,贫困人口为2368,贫困发生率为25.93%。贫困人口众多,贫困发生率高,扶贫压力大

2.2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希波镇位于偏远的山区,没有任何二级公路通过。 2017年摆脱了贫困的七个村庄更加多山,更深,交通不便。桐村水泥路虽已全部完工,但桐祖路还没有完全修复,所建路面的宽度和质量还不够

减贫前村庄的大多数人都使用自来水,但水源极不稳定。晋安村有一群村民,村子坐落在高海拔的山上。目前,他们仍然依靠雨水为生。没有雨的时候,他们必须下山去以每桶100元的高价买水。

总体而言,七个贫困村庄的山坡较多,土地较少,土地贫瘠,农业灌溉系统欠发达。它们是依靠天堂为食的典型地区。大多数村民以自己的农产品和少量的经济作物为生,并且缺乏其他经济来源。这些贫穷的村庄天生就没有足够的自然条件,这增加了减轻贫困的障碍

2.3人口素质低下,贫困人口的“自血生产”能力不强

通过对七个贫困村的调查,发现人口总体教育水平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在50%以上,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在总人口中,创收方式和渠道单一,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农民意识形态的落后导致了“等待,依靠和要求”的思想,这种思想将粮食救济和生活津贴视为理所当然;缺乏现代市场意识,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并且害怕风险。尽管一些农民想致富,但他们受到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因此很难找到一种致富的方法

2.4贫困的原因复杂,扶贫压力大

2017年,石波镇7个村庄共有714户贫困家庭和2368名贫困人口。其中,有66户因学业而贫困的家庭,占总贫困家庭的9.3%;因病致贫204人,占28.57%;由于缺乏技术而造成的贫困人口为111人,占贫困家庭总数的15.6%;因残疾而贫困的家庭218户,占总数的30.53%;由于缺乏劳动力,有32户家庭贫困其中,疾病和残疾造成的贫困占贫困家庭总数的50%以上,这成为缓解贫困的重点

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外流,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严重问题以及农村人口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精准扶贫的难度。

【篇4】脱贫攻坚论文

脱贫攻坚小论文

扶贫是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有着诸多条件的限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减贫工作.自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建设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全国范围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使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我国的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我国的扶贫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主要是得益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这是有效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的贫困发生率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8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7.2%.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起到具体的支撑作用:一是农业发展为农村减贫提供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传统农业地区种养业实现突破,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二是非农产业发展为农村减贫提供了强劲动力.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三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农村减贫的重要推动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向工业和城镇转移,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村居要收入来源.四是包容性发展理念惠及农村贫困人口.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及主要矛盾,我国制定和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力图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难题.从结果上看,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得到了很好的推进,经济发展的收益迅速为广大农村人口所共享,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得到了较大的增长.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有利于降低贫困人口数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不断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为大规模减贫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取得的经验要引起重视: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扶贫.政府把扶贫开发纳入到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针对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规划.二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三是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在扶贫上注意发挥制度的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1].

在看到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从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上看,全国尚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这一数字大大超过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国的人口总和.从地域上看,贫困人口虽重点集中在中西部,但遍及全国,其中贫困人口超500万的省区有贵州、云南、河南、广西和四川.从贫困程度上看,有西藏、甘肃、新疆、贵州和云南等6个省区的贫困发生率都在10%以上.从扶贫方式上看,开发式扶贫难度加大.从20世纪“八七”扶贫起,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已经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雨露计划”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战略.但是,由于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而引致的人口大规模流动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乡村空心化、社会原子化问题严重,村中缺乏年富力强的项目参与者,开发式扶贫的项目组织难度逐渐加大.此外,从总体上看,减贫效益递减问题开始突出,减贫幅度从2010年的26.1%下降到2014年的14.9%,要在2020年前5年内实现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每月100多万人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2].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到2020年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也只是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扶贫任务,并不意味着我们解决了贫困问题.扶贫将伴随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主要是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问题.2020年以后,中国扶贫战略取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走势.我们认为,两个方向是大概率事件:一是扶贫将由重点消除绝对贫困向减缓相对贫困转变,国家将会出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贫困标准.二是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将主要解决农村扶贫问题向农村和城市并重转变.

推荐访问:脱贫 攻坚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