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思想的天门山康养园宅设计研究

李映彤 梁杰

摘要:湖南省张家界市天门山是具有国家森林公园之称的首批国家5A级景区,该地因自然奇观天门洞得名,是宜居乐游、健康养生的最佳选地。其富饶的空间资源为康养园宅设计提供了可实现性的条件。共生思想的康养园宅设计探究的是人、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文章基于共生思想对项目场地进行设计,总结与自然共生、文化融和共生、整体与局部共生、内外空间功能共生的设计研究方法,为打造具有独特性的融于自然、体验自然的康养园宅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共生思想;天门山;康养园宅;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指导原则[1]。把康体养生带入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在健康养老、休闲旅游、人居环境多种服务形式的环境设计方面,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创新,让这种新型居住空间真正融入健康养老产业中。

对康养园宅设计实践进行研究,既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路径的体现,又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康养园宅设计相关领域的探索具有深远意义。

1 概念界定与联系

1.1 共生思想概述

“共生”(Symbiosis)最早源于希腊语,生态学上的“共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协调合作的方式实现共存共栖[2]。德国植物学家德巴里于1879年提出了共生理论。“共生”不只存在于生物学领域,在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逐步发展为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在建筑学领域,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的核心设计思想是共生思想,他受到佛教思想、日本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在生物学共生理论基础上,运用于建筑、城市规划设计范畴,提出了共生建筑论。其共生思想主要总结为建筑和环境共生、异质文化共生、部分和整体共生、内部和外部共生。他批判机械时代的理性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面对生命时代的到来,他所倡导的共生建筑是追求异质文化的共生、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共生,是在人与自然共生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同时表现出个性化的建筑。

1.2 康养园宅

康养园宅概念源自古典私园,其核心变化是“纳园入宅”。康养园宅所追求的是把古典私园中的自然“道义”融入现代居住空间,同时保留古典私园的审美意境。在建造理念上是对自然式景观居住观的传承,虽然在设计和建造要素上与中国古典私园存在诸多异同,但在审美标准上是一致的,和传统古典私园在本质上是共通的[3]。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国人的健康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康养理念被融入园宅设计中,契合了时代的发展,为打造舒适宜居、健康养生的人居场所提供了新方向。

1.3 共生思想与康养园宅设计的关联性

黑川纪章在《新共生思想》一书中对共生作出定义:共生是相互尊重个性并扩展相互的共同领域的关系,它并不是片面的,而是可以创造出新的可能性的关系[4]。基于共生思想的康养园宅设计,符合现代人对当今人居场所新的理想要求,为设计创新发展提出了共生性设计思考,从而打造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具有稳定联系的共生人居建筑。

2 康养园宅设计中的共生思想

2.1 环境融和共生

第一,与自然环境融和。唐代诗人李商隐《为裴懿无私祭薛郎中衮文》中的“灵台委鉴,虚室融和”,是最早提及“融和”的例子。其“融和”具有融洽和谐之意,指双方或多方共同生存发展下去,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康养园宅作为供人养生居住、提供交流的文化产品,建筑主体及其景观设计可以与自然环境达成有机的融和共生。邻山建造的康养园宅布局灵活,各抱山势,妙在取景。通过与自然山体跌落的高差形成参差错落、富于变化的庭院空间,建筑主体可以与山林融为一体;邻水而建,与水共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法引水造景,从而在保留自然水景的同时,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平地康养园宅布局思想配合自然场地,建筑开路,疏密得当,在统一中营造变化。美国设计大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是与自然环境融和最为典型的代表,建筑结构穿插与自然山体、水体的交错融合,是最为鲜明的印证。

第二,与社会环境共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5]。在生态旅游、生态康养、康养产业大背景下,把康养社会发展理念融入当代建筑环境设计之中是必然的。

康养园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态建筑的追求,这种融和是有机的。康养园宅的设计应符合低碳建筑发展理念,它对低碳环保人居空间形式的探讨可以引导人们对绿色、自然美的追求,从而推动引发对人、建筑和自然关系的新思考。

2.2 异质文化共生

康养园宅设计可以广泛吸收异质文化。时间维度上,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其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设计要素与设计手法,如我国传统园林造园要素、借景手法等;空间维度上,面对中西方地域性丰富多样的文化思想,设计方法也可以巧思利用。打破时空的维度,让文化与建筑融和共生,这种综合表现形式,可以为建筑的创新发展提供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是牵强的文化融和,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正如日本现代主义设计发展中并行的双轨制,就奠定了其在设计界的地位,既跟上了时代的发展,又保留了本民族文化底蕴。因此,在康养园宅设计中,不应该一味追求纯粹的建筑形式,而是要探索能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相关设计方法,才能凸显真正的人文精神。

2.3 部分和整体共生

黑川纪章用三浦梅园的“对立的统一”哲学思想和铃木大拙“即非理论”的等价性论述部分和整体共生,反映在建筑上,则表现为具有强烈不定性和模糊性的色彩[6]。這种抽象的论述在共生设计中反映的是让过程性的适应与交融达到局部与整体的共生。康养园宅在局部设计中考虑部分的功能性,这种功能性可能是含糊的,就像公共区域的长廊,具备休憩、餐饮、观景等多种功能。但局部应归于整体,局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这是一元性的要求。同时,注重整体的均衡性,从整体出发,既要考虑宏观又要考虑微观,避免设计单一化,达到局部多元化与整体一元性的统一。

2.4 内部和外部共生

康养园宅设计的灵活布局,让连接室内与室外的中间领域空间的产生成为可能。中间领域的空间是私密室内空间与公共室外空间相会产生的,是建筑内部与外部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正如黑川纪章所表述的室内和室外共生代表着一种典型的东方式的空间观念,他称其为“灰空间”。康养园宅中的过渡空间,通常可以设置为康养的休闲廊道、观光花园等细微空间,重视灰空间的设计,可以生成更多新颖独特的空间形式。

3 天门山康养园宅的共生设计

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这里山体走势陡峭险峻,自然景观神秘而壮丽,群山环绕,天然图画,为康养园宅建造设计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项目地点位于城乡交界地段,康养园宅的设计建造可为城市与景区搭建艺术空间桥梁。

康养园宅主体建造选址位于景区大门入口的西北半山腰之间,向东北俯瞰是张家界城区,向东南俯视为天门山景区入口,远眺则为天门山著名景点天门洞。

3.1 与自然共生

计成《园冶》中的“兴造论”指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7]这里的“借”指借景,是借助自然中一切有利因素,或者通过设计方法把不利因素转变为巧妙、精致得体的景观。古人将借景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理想型空间。

康养园宅考虑自然环境的各种条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精而合宜,巧而得体,使建筑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达成协调和统一。天门山康养建筑结合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仅可以远借天门洞的山峰美景,还可以通过现代建筑变幻多样的开窗形式,将“四时之烂漫”纳入其中。

图1  借景方法与各抱山势跌落布置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建筑庭院内顺流自然跌落的水体与建筑产生回绕而行的互动关系,建筑形体随着山体地势的走向,依靠西高东低的山体地形,与建筑主体的结构起伏形成呼应,遵循场地融和自然,形成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效果(见图1)。

3.2 文化融和共生

康养园宅的共生理念与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黑川纪章在共生建筑中提倡吸收异质文化,正如我国古典园林文化能为康养园宅的庭院空间形态生成提供设计依据。

天门山康养园宅提取网师园的以一面湖水为中心的静态布局,将其形式要素进行解构转化,纳入建筑庭院的路径动线形式,廊道、水池、小桥贯通衔接,形成丰富多变的庭院空间,给现代住宅空间带来灵活而富有文人雅趣的韵律美。

此外,二层公共空间区域的反透视平面形式引入了有欧洲最美客厅之称的圣马可广场平面形式,这种反透视的平面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景深的层次感和丰富的空间感受。

3.3 局部与整体共生

建筑以满足人的栖息需求而产生,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活所需,还为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天门山康养园宅设计坚持局部多样化与整体一元性的共生思想。

康养园宅向公众开放,可以服务于各类人群,可以是来此旅游度假的游客、热爱古典文化的文艺工作者,还可以是具有短期疗养、释放压力、休闲娱乐需求的中老年群体。局部空间功能的含糊性能够满足人群的多样性需求,如康养休闲活动大厅,可以举办多种康养类活动,如插花、茶艺、绘画等。正因多元化的局部也给设计带来更复杂多样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从空间整体功能布局、建筑本体及环境出发进行分析则是设计的重中之重。

3.4 内外空间功能共生

康养园宅的环境营造设计,通过建筑内部功能布置或者建筑外部景观要素设计多方面考虑。内外过渡的灰空间,主要指连接室内外的廊道、檐下庭院空间等,形成内外共生、整体与局部适应与交融的灵活性空间。

天门山康养建筑设计内部功能划分依据建筑整体结构展开布局,公共活动空间与私密康养空间相交呈现,从而满足不同时间段人们的功能诉求。如公共活动区主要包括休闲活动大厅、多功能疗养室、健身大厅,私密康养区则分布在观景视线最佳区域,主要有景观套房、康养室等。

外部景观设计在植物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优先利用当地景观资源,选择以疗愈性的植物景观为主要栽培对象。从人的五感方面考虑,设计以色彩与芳香疗养为主的康养花园区,如选择月季、海棠花、桂花等;以丰富味觉和触觉体验为主的康养果园、蔬果采摘种植体验区可选梨树、桃树、金橘等品种;以隔离噪声目的为主的听觉疗养方式,选择树冠茂密高大的香樟、银杏、红枫等;冥想康养空间设计则通过植物配置营造听觉景观,如竹林细雨、雨打芭蕉、万壑松风等。

康养园宅主体在材料上,选用绿色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减少使用高能耗、高污染的材料,从而延长建筑的寿命,达到可循环、可持续、节能减排的目的。建筑外部减少钢筋混凝土的用量,可以用新开发的加气混凝土砖、环保木材、镀膜玻璃等材料替代,使用时考虑与环境的协调性,创造宜人舒适的康养居住环境。

4 结语

康养园宅共生设计体现的是对人、建筑与环境各层共生关系的思考,对其的设计研究,有利于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的理想型人居环境空间。天门山康养园宅坚持共生思想中与自然共生、内外功能共生的设计方法,特别是把握文化共生的理念,注重整体和局部的双重思维模式,为创造出更具独特意味、精神内涵丰富、环境优美、宜人乐居、健康养生的建筑空间提供可能,其美学价值和设计方法值得研究借鉴、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5-120.

[2] 李萍.日本现代社会中的共生伦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29-35.

[3] 李映彤.园宅:新型城镇化住宅概念探讨[C]//第十一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99-104.

[4] [日]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5.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12.

[6] 郑时龄,薛密.黑川纪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15-216.

[7] 计成.园冶图说[M].赵农,注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258.

作者简介:李映彤(1969—),男,上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梁杰(1997—),男,江西鹰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天门山环境设计 天门洞(外一首)诗歌月刊(2020年12期)2020-12-23再登天门山(外二首)北方文学(2020年1期)2020-04-19我爱家乡的天门山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18年6期)2018-09-28唐·李白《望天门山》(草书)阳光(2018年1期)2018-01-22浅析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的新趋势中华建设科技(2017年10期)2017-11-30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环境设计研究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7期)2017-09-02促进地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对策研究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5期)2017-06-10探讨别墅区空间和文化的环境设计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3期)2017-04-13基于环境设计的空间表现研究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11期)2017-02-04寻找最美家庭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4年8期)2014-09-19

推荐访问:共生 思想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