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减”一“增”背后的教育智慧与担当

伍学明

“双减”犹如一剂药方,直击教育当下的痛处。作为育人主体的学校,当按着这份“药方”寻药治病,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重构良好教育生态。

追根溯源,深刻认识“双减”的意义

思想比行动更重要,思想认识不到位,行动必然打折扣。当下的教育备受诟病,主要在于教育之路越走越窄。教育窄化为教学,教学窄化为知识点讲授,知识点讲授窄化为应试策略,最后的目标仅剩下升学。全民走上补习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背离了教育初衷。

目前,许多学校仍然对“双减”持观望态度,依然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个人认为,之所以观望,是对“双减”政策理解不到位。在“双减”文件出台之前,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已十分严重,从个体到国家,都在承受着难解之痛。一是学生之痛。学生基本被禁锢在文化学科学习上,过量的作业和过度的补习,重复的学习和超前的学习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频出。二是家庭之痛。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家庭的最大负担,每天的作业辅导、疲于奔命的补习班、高额的补习费耗费了家长大量的精力,加重了经济负担。家长日益严重的教育焦虑也成为亲子矛盾的导火索。三是学校之痛。家长以升学为追求,学校以升学率为导向,教育偏离课程标准,文化学科比重不断加大,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加重,在功利化的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恶化,教师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降低。四是社会之痛。全民的教育焦虑和“内卷”,大量的校外培训机构宣传,让家长在教育问题上无所适从,大多盲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追逐所谓的优质资源。因为不当的教育理解和行为,人们的幸福感普遍降低。五是国家之痛。无论是学校功利化的教育做法,还是校外培训机构的过度培训,都偏离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违背了学生的成长规律。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一代人的身心健康,还可能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双减”,学校到底“减什么”

在学校层面保障“双减”政策落地落实,至少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减法”。

减掉多余的教辅。“一科一辅”政策虽然实施多年,但学生的书包并未真正“减”下来,从越来越火热的教辅市场可以感受到,学科教辅还是流向了学生书包,主要学科有两三门教辅的不在少数。秋季学期以来,武汉市光谷第四初级中学从源头上控制学生作业量,严格落实“一科一辅”政策。学校备课组精心调研,精选一本最合适的学科资料,“一辅”以外,不允许使用其他教辅。

减掉过量的作业。学校实行严格的作业管理制度,各学科备课组制订作业指南,形成作业规范。学科组根据教学进度形成一周规划,提前公示作业计划;班主任根据学科作业量实施动态管理,适当增减班主任学科作业量,保证每天各学科书面家庭作业基本平衡,作业时长不超过90分钟。学生作业分为基础题、能力题、综合题三个层级,对应班级三个层次的学生,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吃得完”“吃得饱”。

减掉频繁的考试。考试是增加学生心理负担的主要原因,是造成家庭教育中亲子矛盾的重要根源。过多的考试不仅给学生增添了负担,也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秋季学期以来,学校停止了周测、月考以及和其他学校的联考,主要通过作业评价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减掉偏颇的评价。不少学校从四、五年级就开始对标升学率进行评价,让学生时时处于一种升学压力的恐惧中,唯恐被“分流”下来。学生求学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身体和心理同步发展的过程。学校如果将过程瞄准单一的目标,使学生丧失了全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揠苗助长、得不偿失。减掉偏颇的评价,就是减掉“唯分数”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评价系统,鼓励学生多元发展,让每个学生被看见,让每个学生发现自我。

落实“双减”,学校应该“增什么”

“双减”的目标是减负担,本质是提质量,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形成全面的质量、科学的质量、可持续的质量。学校做好“减法”之后,也要做好相应的“加法”,提质增效。

增强课堂实效。课堂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没有课堂的高效,定然不会有教学的高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校聚焦课堂,形成“学本课堂”理念和日常教研机制。学校提出教师成长在课堂里,学生成绩出在课堂上,把师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形成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课堂的主线、学情是课堂的基础、学法是课堂的关键、学力是课堂的目标”的“学本课堂”理念,扎实做好每日的课堂观察与研究。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参与度、专注度、主动性得到提升,学校守住了课堂育人的主阵地。

增强课程供给。课程是学生成长的跑道,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载体。学校要转变“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念,更应建立起多样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学校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坚持开齐开足非考试学科课程基础上,形成了“仪式课程”“榜样课程”“节庆课程”“社团课程”“特需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系列校本课程。学校把每天的课后托管分成两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辅导学生作业,第二时间段开展阅读、社团、体育等活动。在丰富的课程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变得更加自信、阳光、健康。

增强作业精度。作业是“双减”的核心内容,减量后的作业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业水平是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教师和家长要转变观念,要知道练习并不是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好。科学证明,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过度练习反而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进一步的学习。学校和教师需要在增强作业精度上下功夫,一是增强能力训练的有效性,改变以往重课堂研究、轻作业研究的现象,让作业训练对准目标要求;二是把控作业内容的层次性,作业设计应该指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三是注意作业反馈的及时性,做到有发必收、全批全改,教师要对学情心中有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增强个别辅导。“5+2”的托管政策,为教师更多的个别辅导提供了可能。托管时间不能异化为集中讲课时间,而要成为教师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时间。实施课后托管以来,数学和英语教师率先启动学生作业面批面改行动,每天有计划地对部分学生的作业面批面改。此举不仅让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而且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得更加精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了教学质量。

增强体育活动。过重的学习负担偏离了教育目标,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在校时间延长,体育活动也应相应增加。在学生选择社团课程时,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对体育类课程更加青睐。为此,学校不仅增设了体育类社团课程,还增加了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在每天上午大课间的基础上,学校增设了午餐后2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利用每周五的托管时间,学校开展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各班轮流展示各种体育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增强家校联系。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双减”政策也无法真正落地落实。为此,学校把家长视为“教育合伙人”,每学期开学之际,“家长学校”也同步开课,赢得了家长的认同。在日常的工作中,学校进一步强化家校联络,让家长看见学校、看见教育、看见孩子。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学校主动邀请家长参与,赢得了家长的支持。家长看到了真正的教育,对学校放心了,教育焦虑自然也减少了。家长和学校同心同向同行,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其实,学校在“减”和“增”的教育行动中,就是要让教育回归本原,让教师回归初心。

责任编辑/曹小飞

猜你喜欢作业家长课程快来写作业少年博览·初中版(2020年6期)2020-06-12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20年5期)2020-06-08家长错了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2018年19期)2018-10-27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作业故事大王(2016年7期)2016-09-22家长请吃药Ⅱ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犯错误找家长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5年7期)2015-09-23我想要自由儿童故事画报(2013年3期)2013-06-24自行车的发明小猕猴智力画刊(2013年1期)2013-03-15校本课程开发须厘清五方面的误解江西教育B(2009年8期)2009-10-10

推荐访问:担当 智慧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