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6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6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着力与协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6篇,供大家参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6篇

篇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着力与协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大势、统揽全局的深谋远虑和战略决断,体现了对成渝地区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示范区、奋进新

 征程,必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全省主干城市,必须主动担当政治责任、强化示范引领,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努力在治蜀兴川大局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全局中善作为、强担当、作贡献。

 以建设示范区为统领

 增强城市发展能级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安排,是省委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牵引,是成都提高人口和经济承载力的战略路径,是继国家中心城市后成都层次最高、影响最大、含金量最重和特色最鲜明的国家定位,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我们要坚决扛起示范区建设的使命任务,发挥试点示范优势,做强做优核心功能。

 要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更新、片区功能提升,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疏解非核心功能,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

 经济贡献度,提升宜居宜业品质、现代治理能级,打造具有超大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核心功能集聚高地。以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产业能级、推动职住平衡、完善配套设施为重点,发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的牵引作用,进位争先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极。做强郊区新城现代农业、农村、农民,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实,打造超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要紧扣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增强区域经济中心功能。以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导向,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和重大产业项目攻坚行动,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做强先进制造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做大现代服务业、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节能降碳为导向推动绿色发展,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领域降碳减排、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要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科技中心功能。服务国家科技

 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工程,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能力,建强天府实验室“4+2”体系,围绕前沿优势领域全力推进国家和省级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地,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布局更多大科学装置,持续深化与大学、大企、大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动力支撑。

  要塑造“三城三都”品牌增强世界文化名城影响力。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引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内核,充分挖掘三星堆—金沙、都江堰—青城山、三国文化、大熊猫等文旅资源,推动文化、旅游、消费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动漫游戏、音乐演艺、传媒影视等文创产业,改造提升春熙路、交子公园、蓉北等知名商圈和锦里、宽窄巷子等特色街区,强化场景引流,大力发展新消费新业态,做强服务消费产业、品牌经济。

 要聚力高端要素运筹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完善“两场一体”协同运营机制,深化自贸试验区在金融、科技、贸易、数字经济等领域开放创新,加快国家物流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等战略性项目建设,增强中国—欧洲中心和国别园区平台载体能力,做强国际航空港、国际铁路港功能,大力引进培育全球供应链头部企业,提升城市枢纽链接、要素适配和资源运筹能力。

 要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握超大城市治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健全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综合治理双线融合发展机制,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持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应急管理、安全发展和风险防范体系,建强“城市大脑”,推进数据统一归集,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揭榜挂帅”开发应用场景,促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深化平安成都建设,完善地方法规体系,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发展与治理良性互动、秩序与活力动态平衡有机统一。

 以建设都市圈为支撑

  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成都带动作用和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加快生产力一体化布局,促进基础设施同网、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政务事项通办、开放门户共建,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省委要求切实把成德眉资同城化發展作为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牵引性工程,下好先手棋。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强成都都市圈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的时代使命和重大责任,作为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做强主干的内在需要和重要支撑,坚决抓好落实。

 要着力打造高效联通的现代交通圈。按照“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的思路,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衔接,加快建设成资 S3 线,加快成都外环铁路、成德 S11 线、成眉 S5 线等前期工作,稳定运行动车公交化,实施成乐、

 成绵、成南高速扩容改造,打通毗邻地区“断头路”,构建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推动都市圈内交通由“直连直通”升级为“互联互通”。

  要着力打造协同合作的产业生态圈。持续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中心+网络”发展模式,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完善“三区三带”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等重大合作项目,推动成都、德阳共建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与眉山片区融合发展,促进成都空港新城与资阳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整体提升成都都市圈产业竞争优势。

 要着力打造便利快捷的一体化生活圈。聚焦政务事项同城通办、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就医、社保、住房公积金等无障碍接续转移,促进教育、文化、体育资源共享,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

 要着力打造联防共治的生态环保圈。坚持共建生态网络、共抓生态管控、共筑绿色屏障,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推进岷江、沱江等跨界水体环境治理,建立空气质量联合会商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要强化干支联动协同发展。以开放大通道建设、优势资源合作开发等为重点,着力为市(州)开放合作搭台、产业转型赋能、创新改革聚势,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区域共兴、优势互补的发展共同体。

 以唱好“双城记”为牵引

 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

 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成都借势推动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川渝合作机制框架下,成渝两地在市级层面、区县层面、企业层面等多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合作,两地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达80%以上,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突破 1 万列,210项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我们要全面落实双核联动行动方案,主动加强战略协同、政策沟通和工作对接,探索跨行政区、共建经济圈的利益共享机制,以 28 项合

 作项目(事项)为近期工作重点,全面推动川渝合作事项成都任务落地见效。

 要协同培育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落实成渝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完善龙头企业牵头、配套企业参与、商会协会促进的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格局,共同培育高水平研发及制造基地,合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协同共建國家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成都天府软件园与重庆两江软件园深度合作,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要协同提升创新能力。聚力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协同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动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深入开展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用好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要协同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合力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统一运营中欧班列(成渝)品

 牌,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促进两地航空资源共享,加快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协同提升内外联通水平。大力推动成渝两地自贸区协同开放,创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共同策划国际合作高端会展活动,提升区域开放势能。

篇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政热点专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新华社北京 10 月 20 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规划期至 2025 年,展望到 2035 年。

 规划纲要提出,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成渝地区指四川成都和重庆及之间的地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城市带之一。《规划纲要》让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着力重点,为集聚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这项国家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动能,对于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从成渝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考查。注意成渝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联系。

 1 1. . 优越的地理位置

  成渝地区指四川成都和重庆及之间的地区,但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该地区面积约 20 万平方公里,人口 8724 万,分别占中国西南地区的 6.6%和 3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

 2. 自然环境

 (1 1 )地形:四川盆地腹地。

 (2 2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3 3 )土壤:紫色土分布广。

 (4 4 )河流: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岷江、嘉陵江纵贯南北。

 (5 5 )自然资源:水资源、天然气、生物资源、旅游等资源储量丰富且开发潜力巨大。

 3 3. . 社会经济条件

 (1 1 )经济: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2 2 )交通:沿长江上游干流,宝成、成昆铁路和高速公路,成渝铁路和高速公路、成遂渝铁路和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公路为交通轴线展开。

 4. 生态环境 保护

 由于成渝经济区扼守长江上游河段,是我国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洪水调蓄功能直接关系到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全局性的生态服务功能。

 (2020·陕西长安·)成渝经济区地处我国西部核心地带,承担着引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成都所在地的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平原 2.关于成渝经济区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 A 铁路线是成昆线 B.图中 B 山脉以东为华北平原 C.地处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 D.重庆是我国第三个直辖市 3.关于成渝经济区发展优势不包括(

  )

 A.长江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

 B.濒临海洋,便于海外贸易 C.地处资源丰富的天府之国

 D.便利的铁路交通条件 【答案】1.D2.A3.B 【分析】1.成都位于成都平原,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农业发达,物产富饶,人口稠密,自古有 "天府之国" 的美誉,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

 2.根据图可知,图中 A 铁路线从成都到昆明,是成昆线,A 正确;图中 B 山脉以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B错误;成渝经济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C 错误;重庆是我国第四个直辖市,D 错误。故选 A。

 3.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沿江地区,可依靠长江便利的航道运输,A 正确;成渝经济区靠近成都平原,自古有 "天府之国" 的美誉,农业发达,物产富饶,人口稠密,C 正确;成渝经济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并不临海,B 错误;成渝经济区内有成昆线等主要铁路干线经过,提供便利的铁路运输,D 正确;故选 B。

 下图是“长三角和川渝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长三角相比,川渝地区的突出优势是(

  )

 A.水陆交通便利 B.科技力量发达 C.资金优势明显 D.矿产资源丰富 5.关于两个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是长江 B.连接重庆和成都的铁路线是成昆线 C.成渝地区对长三角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D.长三角地区水能资源更加充足

  6.川渝地区人口大量流向长三角,对长三角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

 A.改善城市环境 B.增加就业岗位 C.提高农业比重 D.缓解劳动力短缺 【答案】4.D5.A6.D 【分析】4.川渝地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据图中所示的图例分布位置可得,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的突出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而水陆交通便利,科技力量发达,资金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地区的优势,但是长三角地区矿产资源比较缺乏。故选 D。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三角和川渝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是长江,该河流有“黄金水道”之称,A 正确。连接重庆和成都的铁路线是成渝线,B 错误。长三角对川渝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C 错误。川渝地区水能资源比长三角地区丰富,D 错误。故选 A。

 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川渝地区人口大量流向长三角,对长三角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有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及缓解劳动力短缺状况,但会对当地劳动就业造成冲击,造成社会秩序不稳定。由于大量的人口涌入,对城市环境造成破坏。迁入的人口主要从事的是第二、三产业,因此不可能是提高农业比重。故选 D。

 成渝地区的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据此完成下题。

 7.成渝地区是西部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形成“双核”城市群。其中“双核”是指(

  )

 A.内江、涪陵 B.成都、重庆 C.自贡、遂宁 D.宜宾、万州 8.有中国“西部硅谷”之称的城市是(

  )

 A.唐山 B.成都 C.绵阳 D.重庆 9.成渝地区城市群密集,需警防的地质灾害有(

  )

 A.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

 B.地震、寒潮、霜冻、梅雨 C.崩塌、台风、海啸、泥石流

 D.海啸、台风、寒潮、梅雨 【答案】7.B8.C9.A 【分析】7.成渝地区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包括重庆市、开州、云阳、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资阳等,是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双核”城市群,故 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8.四川省绵阳市是国家批准建设的唯一的科技城,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基地,被誉为“西部硅谷” ,故 C 正确,故选 C。

 9.成渝地区地处四川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低,又处于板块交界边缘,容易遭受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选 A。

 读成渝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0.下列关于成渝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生物活化石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 B.成都是长江上游和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 C.天然气资源丰富,通过西气东输工程支援长江中下游地区 D.自贡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海盐基地 11.成渝地区人喜爱吃麻辣火锅,喜吃麻辣火锅的主要原因是(

  )

 A.昼夜温差大,吃火锅可御寒 B.自然条件特别适宜种植辣椒、花椒 C.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D.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 【答案】10.A11.D 【分析】10.成渝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生物活化石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故 A 正确。长江上游和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是重庆,故 B 错误。天然气资源丰富,但目前还没有大规模输送到东部地区,故 C 错误。自贡是最早、最著名的深井盐基地,故 D 错误。故选 A。

 11.成渝地区地处四川盆地,受地形封闭的影响,这里的晴朗天气少,阴天、云雾天气多、湿气重,当地人喜欢吃麻辣火锅来袪湿,故选 D。

 (2021·江西赣州·)成渝经济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体系完善,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和产业聚集区。读成渝经济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成渝经济区主要位于(

  )

 A.云贵高原 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13.下列不属于成渝经济区外出通道的是(

  )

 A.宝成线 B.成昆线 C.长江水道 D.京哈线 14.川藏铁路是成渝经济区西通要道,建设中遇到的挑战有(

  )

 A.居民点密集 B.台风侵袭 C.跨越高山大河 D.沙尘暴侵扰 15.区域内拥有丰富的______(可再生能源),助力经济腾飞(

  )。

 A.石油 B.天然气 C.潮汐能 D.水能 【答案】12.B13.D14.C15.D 【分析】12.由图可知,成渝经济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B 正确;云贵高原位于成渝经济区南侧,青藏高原位于其西侧,AD 错误;黄土高原与成渝经济区相距较远,C 错误。故选 B。

 13.宝成线、成昆线、长江水道均是成渝经济区的外出通道,ABC 不符合题意;京哈线为北京到哈尔滨,离成渝经济区较远,D 符合题意。故选 D。

 14.川藏铁路从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跨越高山大河,C 正确;川藏线沿线地质地形复杂,居民点较少,A错误;地处内陆,不受台风侵袭,B 错误;该区域植被较茂密,不易发生沙尘暴,D 错误。故选 C。

 15.石油、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AB 错误;潮汐能主要在沿海区域,C 错误;区域内降水较多,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D 正确。故选 D。

 16.成渝经济圈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交通体系完善、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和产业聚集区。下图成渝经济圈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成渝经济圈位于长江________(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包括四川省(简称________)的________部

  和重庆市的大部分,以________、________为中心城市,两城市虽远距三百多千米,但只需 90 分钟车程,这主要得益于________的发展,使两城市的人们如同生活在同一城市。

 (2)成渝经济圈资源丰富,主要的矿产资源有________,它们属于________(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此外,该区域河网密布,受地势影响有丰富的清洁能源_________。

 (3)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说明成渝经济圈的发展有利于加快“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新格局的原因。

 【答案】(1)上游

  东

  川或蜀

  成都

  重庆

  交通(高铁)

 (2)煤、天然气

  非可再生

  水能 (3)位于中部地区,东连长江三角洲,西通青藏地区,有利于东西双向互济;位于内陆地区、长江沿岸水路运输便利,有利于陆海内外联动。

 【分析】(1)长江以宜昌、湖口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至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由图可知,成渝经济圈位于宜昌以上,属于长江的上游地区。包括四川省的东部地区以及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四川简称川或者蜀,以四川的省会城市成都,以及直辖市重庆为中心城市,以上两城市距离较远,到现代交通铁路的发展,车程只需要 90 分钟。

 (2)由图可知,成渝经济圈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以上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长江上游地区河网密布、河流水量大,且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成渝经济圈的地理位置主要从海陆位置、东、中、西部或者南、北部位置来进行分析。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河流,是横贯我国东西的水运大动脉,被称为黄金水道。成渝经济圈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内陆地区,东连长江三角洲,可以直达太平洋,便利的水运有利于实现陆海内外的联动;西部沟通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青海西藏地区,有利于实现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缓解东部地区资源短缺的问题,实现东西双向的互利互济。

 17.阅读相关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成渝城市群以成都、重庆为中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该区域面积 18.5 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 9500 万人(2018 年)。2018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引领成渝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1)重庆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简要分析其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从资源、市场、交通、水源等任选 2 个方面分析):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川盆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耕地广阔,农业发达,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川盆地的中等城市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影响城市这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4)试从工业、农业、人口、交通、资源、贸易、政策等方面分析成渝地区发展成为我国第四大城市群的有利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长江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工业发达,城市众多,钢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2)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湿润)水稻 (3)沿河流、铁路等交通干线分布地形、水源、交通 (4)①人口:处于四川盆地,有 9500 万人,人口多,密度大②政策:国家有西部大开发等扶持政策③资源:煤铁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 【分析】(1)有图中信息可知,重庆市附近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位于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市场广阔,有成渝线、等多条铁路线交汇,有长江经过,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四川盆地位于开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耕地广阔,农业发达,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3)读图可知,四川盆地城市大多沿河流、铁路等交通干线分布,主要是受地形因素、水源和交通的影响。

 (4)读材料和图分析可知,成渝地区处于四川盆地,有 9500 万人,人口多,密度大,市场广阔;国家有西部大开发等扶持政策;煤铁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水路交通都很便利,位于我国中部,联系东西。所以该地区发展迅速,将成为我国地四大城市群。

 ...

篇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思路

 近年来,成渝地区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成为西部大开发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时间窗口,全力建设双城经济圈,加快形成与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比肩的发展引擎和创新高地,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位势、顺利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1.

 更好拓展战略纵深,维护总体国家安全 成渝地处四川盆地,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地区与滇藏边疆的枢纽要地,也是东亚、东北亚进入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主要通道。对于高原山地的西南边疆而言,成渝地区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后方基地。抗战时期,成渝地区作为“大后方”,西迁企业在此组织生产,有力支持了前线抗战,并由此奠定了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工业基础。“三线建设”时期,在四川、重庆集中布局了一批工业项目,由此形成了相对独立、门类齐全的重工业、能源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在西部纵深地区建设了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成渝地区的迅速崛起,在内陆地区形成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增长引擎和战略支撑地区,将为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保障边疆安全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2. 更好畅通国内大循环,凸显强大国内市场优势 成渝地区人口总量大、密度高,创新要素相对富集,具有较大的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成渝地区(以规划范围为界)总人口达 9764.93 万人,占全国的 6.92%,较 2014 年提高 0.16 个百分点,相当于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呼包鄂榆、滇中、黔中、天山北坡、宁夏沿黄 7 个城市群人口的总和。2010—2020 年,成渝地区常住人口增加 700 余万人,占西部 12 个省(区、市)常住人口增量的近三分之一①。成渝地区人口规模大,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沿海地区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近年来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依靠扩大开放吸引了大量境外直接投资,发展了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制造业,人口回流也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与东部沿海不同的开放发展路径彰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与东部沿海的发展差距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成为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依托。

 3. 更好优化开放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开放水平不高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一带一路”建设打开了向西开放的新空间,西部地区由内陆边陲一举成为开放前沿。成渝地区也因之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战略的交汇点。连接亚欧大陆两端的“中欧班列”从这里起源,迄今仍以成渝两市为国内最大始发城市。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为基础发展形成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了“一带”与“一路”有效衔接的国际大通道。以开放为引领促进成渝城市群崛起,并在城市群协同推进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和城乡区域协调等国家战略,有利于形成全方位对外合作竞争新优势,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把城市群从开放高地推向创新发展高地,并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东西分异转向南北分化的背景下,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渝地区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生态建设方面看,成渝地区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1. 经济规模快速增长 2021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3919.2 亿元,比上年增长 8.5%,经济增速继续领跑西部,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成渝地区以占全国1.9%的面积承载了 6.5%的经济总量,这一比重 2014年为 5.49%,7 年间提高了 1 个百分点。从西部来看,成渝地区以不到 3%的面积承载了 30.8%的经济总量,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分别占西部地区的 23.7%、31.2%和 3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西部地区的 38.8%,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当之无愧的“发展先锋”。重庆 2021 年 GDP 达 27894.02 亿元,自 1997 年设立直辖市以来,实现了 11%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成都 GDP达到 19916.98 亿元,居全国城市第 7 位、全国省会城市第 2 位②。成渝地區地处西部地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十分不易。

 2. 城镇格局持续优化 一是重庆、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重庆、成都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快速推进,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在 GaWC 发布的世界城市评级中,成都由 2014 年的 Gamma-级提升至 2020年的 Beta+级,重庆由此前未进入榜单连续提升至 Beta 级。“六普”到“七普”期间,成都和重庆常住人口增加量分别达到582 万人和 320.8 万人,增量在全国分别列第 3 位和第 7 位。二是核心城市加快推进“相向发展”。成都提出并大力实施“东进”战略,积极推动龙泉山东侧的简阳、简州、淮州、空港 4 大新城开发;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后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重庆大力发展渝西片区,定位为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区。三是中小城市发展活力逐步显现。地区内中小城市发展质量有所提升,集聚人口和产业能力不断增强。

 3. 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一是先进制造产业快速发展。成渝地区已经形成汽车、电子信息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新型显示、5G 示范应用、信息安全等部分领域跻身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重庆和成都专注于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成功转型。二是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成渝地区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规模和集聚度名列中西部前茅,推动以“一城多园”模式高标准共建西部科学城,建立了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天府新区科技创新交叉研究平台、中国(绵阳)科技城激光产业基地等。

 4. 交通互联互通提速 一是铁路日趋完善成网。成渝地区已形成北、东、南三个主要方向对外铁路通道,与周边地区的时空距离大幅缩小。渝贵通道、成渝通道、西成通道基本实现客货分线运输,有效提升了通道能力和服务水平。成渝中线高铁成为重庆、成都双城发展主轴上的“大动脉”。二是航运、空运更加便捷高效。成渝地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提速,截至 2021 年底,成渝地区枢纽机场累计开通航线 737 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 236 条。2021 年,成都双流机场和重庆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列全国第 2 位和第 4 位,合计占全国机场旅客吞吐总量的 8.4%,货邮吞吐量分别列全国第 7 位和第 8 位,三是轨道上的经济圈加快形成。成渝高铁完成提质改造,实现 350 公里达速运营,成都至重庆实现 1 小时通达,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间 1 小时交通圈、通勤圈正加速形成。

 5. 域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国际消费目的地加快打造。重庆是国家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试点,成都是常住人口超过 2000 万人的国家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消费集聚辐射能力,2021 年两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 11787.2 亿元、8118.5 亿元,分列全国城市第 3 位和第 6 位。二是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多点突破。两地联合开展交通通信、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等六大便捷生活行动,实施 16 项便民举措,让公共服务有温度、政策保障有力度。三是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地区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2 个、世界自然遗产 2 个、国家 5A 级景区 25 个,自然和文旅资源禀赋突出。巴蜀文化具有5000 年发展历史,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将自然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的良好基础。

 6. 内陆开放新高地逐渐成势

 一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大通道。2021 年全年中欧班列(成渝)共计开行超 4800 列,开行量占全国比例超过 30%,运输超 40 万标箱,回程班列占比超 50%。目前,中欧班列(成渝)已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运输货值最高、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中欧班列。2021 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 6117 列,同比增长33%;重庆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物 11 万标箱,其中有四成货物来自四川。二是高水平开放平台加快建设。成都和重庆分别有 20 家、11 家总领事馆等外交机构,多家领事馆的领区超越传统西南大区范围,延伸到西北大区、中南大区。在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方面,共同制定了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总体方案,已经实现目标、领域、政策、产业、机制和时序协同。三是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海关通关一体化,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2021 年,川渝两地的外贸进出口总值分别为 9513.6 亿元和 8000.6 亿元,位列西部地区前两位。2010 年以来,川渝两地平均每年利用外资均超过 100 亿美元。

 7. 共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从统筹城乡起步。两地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等领域改革。2007—2021 年,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比从 3.91∶1 下降至 2.4∶1,成都则从 2.63∶1 下降至 1.8∶1,二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成渝城乡改革最重要的探索是其对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试验,在对农村各类产权进行全面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产权规范流转。三是持续开展城乡融合发展探索。经过十余年的改革探索,成渝两地形成了一整套城乡改革经验,大部分向全国范围内推广。2019 年底,四川成都西部片区、重庆西部片区入列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继续为全国城乡改革发展探索新经验。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挑战 成渝地区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目标和使命,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发达区域相比,在基础设施完备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经济规模和质量,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

 1. 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国际层面,据统计,2017 年世界六大城市群 GDP 分别为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4.03 万亿美元、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3.38 万亿美元、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3.36 万亿美元、长三角城市群 2.06 万亿美元、英国中南部城市群 2.02万亿美元、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2.1 萬亿美元,成渝地区则刚过 1 万亿美元,差距较大。

 国内层面,成渝地区 2021 年 GDP 为 7.4 万亿元,人均 GDP 约为 7.6 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渝地区经济总量约为京津冀的 80%、长三角的四分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 60%。从人均水平看,成渝相当于京津冀的 90%、长三角的三分之二、大湾区的一半。为此,担当与沿海三大发达地区比肩的带动全国发展的引擎重任,迫切需要成渝地区在巩固近年来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大台阶。

 2. 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有待优化完善 成渝地区拥有成都和重庆两个超大城市,使其在西部所有城市群中处于引领地位,但内部缺少重要的节点城市,长期面临“中部塌陷”问题。除了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之外,绵阳和宜宾 GDP 刚过 3000 亿元,其他城市的 GDP 规模大多处于 1000 亿—2000 亿元之间。作为对比,中西部地区有 10 个非省会的地级市经济总量均高于绵阳、宜宾。2019年成渝中部地区常住人口 1492 万人、经济总量 5541 亿元,分别占成渝地区的 15.5%、8.9%,人均 GDP 为 3.71 万元,不到双城的一半,属于成渝之间的发展“洼地”①。成渝中部的资阳、内江和遂宁发展水平也都不高。因此,加快培育除成都、重庆以外的其他城市,变“中部塌陷”为“中部崛起”是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②。

 3. 产业发展存在同质竞争,协同和研发能力不足

 成渝地区资源禀赋相近,主导产业相似度较高,近年来,重庆、成都与周边中小城市产业的关联不断加强,出现遂宁、广安等城市为重庆汽车产业配套,成都与周边的德阳、资阳、眉山等市也逐步显现出分工势头,但是协同配套、错位发展的格局尚未普遍形成。

 从研发投入角度看,成渝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比较明显。2020 年,四川、重庆研发经费分别为 1055.3 亿元和526.8 亿元,分列全国第 8 和第 14 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 2.17%和 2.1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成渝地区缺乏具有引领性的大平台、大项目。两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仅 15 个,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也排在南京、西安、武汉之后。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央企总部在成渝地区内仅有 2 家。区域内没有一家全国性的高端要素交易市场。

 4. 交通基础设施内畅外联仍需提升 成渝地区对外通达性受山川阻隔,东向沿江到长三角地区高铁尚未全线打通,沿江港口建设缺乏统筹,三峡大坝货物过闸能力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缺口,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南向进入云南只有一条需向东南绕行贵州的高铁,经云南穿缅甸进入印度洋的快速通道尚未形成。西北方向联系通道少、运行时间长,与兰州、西宁均没有快速通道,兰渝铁路由于货运价格偏高,开通后运能长期不能充分发挥,影响对西北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区域内城际铁路大多按照区际干线实施,城际客流与对外客流重合,对城市群内早晚高峰车次和停靠站点分配不足。市域(郊)铁路既有铁路站间...

篇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1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川渝两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两省市党委政府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产业分工协作、科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保等主要任务,实现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提质。为保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良好态势,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重点领域持续发力,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坚持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本逻辑 协同效应是关键。发挥区域一体化发展中“1+1>2”的协同效应,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所在。2021 年,川渝两地联合举行了科技创新中心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开工重大项目 40 个、总投资1054.5 亿元,带动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 25052.9 亿元,较上年增长 19.5%。川渝两地合作不断深化带来的协同效应,推动了区域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带动交易成本下降,特别是科技创新中心

 的共建,为成渝两地加快对周边区域城市的知识溢出,形成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利益共享是保障。利益共享对于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保障。2021 年,川渝两地开展了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六大便捷生活行动,推动 210 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实施,极大推动了人员和要素的流动,带动两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7.0%,增速比全国高 4.5 个百分点。不仅如此,在利益共享机制建设方面,川渝两地还不断完善制度设计,推动形成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局面,有效激发了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成势见效是要求。是否取得显著成效是评判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本要求。2021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7 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5%,占西部地区比重达到 30.8%,经济增速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1.1 个百分点,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川渝两地坚定肩负起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历史使命,推动经济发展量质齐升,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步伐不断加快。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路径 推进项目共建。项目共建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基石。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上,川渝两地把项目共建作为重中之重,将在 2022 年共建 160 个重大项目,其中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项目 40 个,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项目 72 个,区域协同科技创新项目 30 个,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及公共服务项目 18 个。这些项目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主要建设任务,突出重点领域和环节,解决突出问题、补齐明显短板,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体制机制。机制创新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方式。今年以来,川渝两地联合发布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 2022 年重点任务清单》《川渝通办事项清单(第三批)》等文件,围绕打造一流市场环境、完善事中事后监督、推进无差别政务服务、健全联动协调机制等方面明确了具体工作部署。这些制度设计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改革任务,通过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畅通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动力源泉。

 完善合作平台。合作平台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载体。今年,川渝两地将推动 80 余个产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启动首批 20 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创建;推动出台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推进 10 个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些平台建设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合作领域和区域,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力争在功能互补、产业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構建紧密的协同发展机制,形成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领。

 持续聚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所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延伸,为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和区域间产业合作提供了机遇,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着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围绕完善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在创新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供给能力,完善其他区域配套协作的基础条件,加快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产业分工体系。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由于川渝两地地处内陆,远离其他经济中心,加之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完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仍需较长时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继续发力,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围绕打造“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进一步提升出渝、出川大通道能力,深入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加快成渝中线等铁路建设,畅通高速公路繁忙路段,加快增强毗邻地区的路网连通性,形成对外交通、城际交通、都市圈交通合理布局和高效衔接的网络体系。

 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因,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区域经济运行效率的先决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深入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围绕打破“行政区经济”格局、共建统一的市场规则,加强政策协同,形成统一规范的招商引资和人才招引政策,推动跨地域跨行业商品市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统筹规划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布局,推动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市场政策统一、规则一致、执行协同,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感知度与归属感,增强各方参与推进区域一体化的意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圈建设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围绕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互认与对接,将更多领域的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标准化体系建设,统筹社会力量建设跨区域合作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一网通办”,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配置差异性,夯实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建设基础。

篇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与功能定位 1 、( 单选,4 分 分) 在中国历史上,从建城初始至今,不仅城址从未发生大的变迁,且城名也为发生变更的城市是( )。

 A、成都

 B、苏州

 C、南京

 D、西安 答案:A 2022 年 1 月 月 3 日,中心财经委员会第( )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A、四

 B、五

 C、六

 D、七 答案:C 从古代城市的功能上来看,成都始终是西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其政治功能突出,而重庆因地理位置而( ( )功能突出。

 A、经济

 B、文化

 C、军事

 D、政治 答案:C 下列资源属于成渝经济圈的矿产资源是()

 A、自然 气

 B、稀土

 C、钒钛

 D、锰矿

 答案:ABCD 川渝地区共同形成的文化是( )

 A、成渝文化

 B、巴蜀文化

 C、齐鲁文化

 D、三晋文化 答案:B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定位是()

 A、“一级两中心两地”

 B、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C、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D、区域整体协同进展改革引领区 答案:A 成渝地区指()

 A、成都市

 B、重庆市

 C、成渝两地及其间大片区域

 D、成都市和重庆市 答案:C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何进展理念的体现()

 A、创新进展理念

 B、新进展理念

 C、协调进展理念

 D、共享进展理念 答案:B 以下哪项不是成渝地区作为战略大后方的独特优势()

 A、是连接中原与滇藏边界的枢纽要地

 B、具备良好的海外投资基础

  C、具备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D、具备与我国平安有关的三线建设布局 答案:B 以下哪项不是成渝地区作为内陆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A、有助于加强对内陆地区进展辐射带动

 B、有助于实现东、中、西部全要素配置

 C、有利于带动相对落后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提高

 D、有利于反哺东部发达地区快速进展 答案:D “ 双循环” 的重要内容就是国内循环与( )相互促进。

 A、国际循环

 B、省内循环

 C、地方循环

 D、世界循环 答案:A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 )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A、工业

 B、农业

 C、内需

 D、外贸 答案:C 在当下国际形势发生深刻简单变化的时期,成渝地区必需担负起( )的历史重任。

 A、大后方

 B、新三线建设

 C、新西部

 D、新西南 答案:B

 在绿色进展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能够更好落实绿色( )理念。

 A、城市化

 B、城镇化

 C、乡镇化

 D、村镇化 答案:B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拥有( )多万人口。

 A、800

 B、1000

 C、1600

 D、2000 答案:C " 大城市群" 原文是 megalopolis ,也可以翻译为" 大城市连绵带" 、" 大都市经济圈" 等。它是在 1961年 年, 由( )在《城市群—— 城市化的美国东北海岸》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概念。

 A、戈特曼

 B、库恩

 C、雅斯贝尔斯

 D、哈贝马斯 答案:A 只有一个核心城市,以之为圆心向外画圈,一圈一圈地向四周地区集中,属于( )

 A、多核心带状集中路径

 B、单核心圈状集中

 C、单核心带状集中路径

 D、多核心圈状集中路径 答案:B 日本东海道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属于( )

 A、多核心带状集中路径

 B、单核心圈状集中

  C、单核心带状集中路径

 D、多核心圈状集中路径

 E、D 多核心圈状集中路径 答案:B 以多个核心城市为圆心,分别实现城市群的圈状拓展。最终几个城市圈连接到一起,形成连绵不断的、 更大的圈状城市群,属于( )

 A、多核心带状集中路径

 B、单核心圈状集中

 C、单核心带状集中路径

 D、多核心圈状集中路径 答案:D 21 、( 单选,4 分 分) 建设巴蜀文旅走廊的意义不包括( )。

 A、有利于满意两地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B、有利于推动两地旅游资源开发共享

 C、有利于促进两地消费提质扩容

 D、有利于提升两地居民生活水平 答案:D 22 、( 单选,4 分 分) 下面那一项不是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 )

 A、合作机制不断健全

 B、文旅精品不断涌现

 C、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D、区县文旅合作不断推开 答案:C

 23 、( 单选,4 分 分) 下面那一项不是川渝地区的文化资源?( )

 A、遵义会议纪念馆

 B、小平故里

 C、红岩革命纪念馆

 D、华蓥山游击队 答案:A 24 、( 单选,4 分 分)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共建共治的价值意义不包括( )。

 A、防止“上游排污、下游受害”

 B、防止“政出多门、推诿扯皮”

 C、防止“灯下黑、两张皮”

 D、防止“边治理、边污染” 答案:C 25 、( 单选,4 分 分) 以下那项不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党建的主要对策?( )

 A、搭建组织架构,健全协同党建统筹协调机制

 B、加强制度创新,健全协同党建管理运行机制

 C、扩大党员规模,健全协同党建队伍保障机制

 D、用好信息技术,健全协同党建技术支持机制 答案:C

篇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政热点专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新华社北京 10 月 20 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规划期至 2025 年,展望到 2035年。

 规划纲要提出,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成渝地区指四川成都和重庆及之间的地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城市带之一。《规划纲要》让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着力重点,为集聚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这项国家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动能,对于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从成渝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考查。注意成渝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联系。

 1 1. . 优越的地理位置

 成渝地区指四川成都和重庆及之间的地区,但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该地区面积约 20

  万平方公里,人口 8724 万,分别占中国西南地区的 6.6%和 3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

 2. 自然环境

 (1 1 )地形:四川盆地腹地。

 (2 2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3 3 )土壤:紫色土分布广。

 (4 4 )河流: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岷江、嘉陵江纵贯南北。

 (5 5 )自然资源:水资源、天然气、生物资源、旅游等资源储量丰富且开发潜力巨大。

 3 3. . 社会经济条件

 (1 1 )经济: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2 2 )交通:沿长江上游干流,宝成、成昆铁路和高速公路,成渝铁路和高速公路、成遂渝铁路和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公路为交通轴线展开。

 4. 生态环境 保护

 由于成渝经济区扼守长江上游河段,是我国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洪水调蓄功能直接关系到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全局性的生态服务功能。

 (2020·陕西长安·)成渝经济区地处我国西部核心地带,承担着引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成都所在地的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平原 2.关于成渝经济区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 A 铁路线是成昆线 B.图中 B 山脉以东为华北平原

  C.地处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 D.重庆是我国第三个直辖市 3.关于成渝经济区发展优势不包括(

  )

 A.长江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 B.濒临海洋,便于海外贸易 C.地处资源丰富的天府之国 D.便利的铁路交通条件 下图是“长三角和川渝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长三角相比,川渝地区的突出优势是(

  )

 A.水陆交通便利 B.科技力量发达 C.资金优势明显 D.矿产资源丰富 5.关于两个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是长江 B.连接重庆和成都的铁路线是成昆线 C.成渝地区对长三角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D.长三角地区水能资源更加充足 6.川渝地区人口大量流向长三角,对长三角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

 A.改善城市环境 B.增加就业岗位 C.提高农业比重 D.缓解劳动力短缺 成渝地区的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据此完成下题。

 7.成渝地区是西部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形成“双核”城市群。其中“双核”是指(

  )

 A.内江、涪陵 B.成都、重庆 C.自贡、遂宁 D.宜宾、万州 8.有中国“西部硅谷”之称的城市是(

  )

 A.唐山 B.成都 C.绵阳 D.重庆 9.成渝地区城市群密集,需警防的地质灾害有(

  )

 A.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 B.地震、寒潮、霜冻、梅雨 C.崩塌、台风、海啸、泥石流 D.海啸、台风、寒潮、梅雨 读成渝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0.下列关于成渝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生物活化石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 B.成都是长江上游和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 C.天然气资源丰富,通过西气东输工程支援长江中下游地区 D.自贡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海盐基地 11.成渝地区人喜爱吃麻辣火锅,喜吃麻辣火锅的主要原因是(

  )

 A.昼夜温差大,吃火锅可御寒 B.自然条件特别适宜种植辣椒、花椒 C.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D.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 (2021·江西赣州·)成渝经济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体系完善,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和产业聚集区。读成渝经济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成渝经济区主要位于(

  )

 A.云贵高原 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13.下列不属于成渝经济区外出通道的是(

  )

 A.宝成线 B.成昆线 C.长江水道 D.京哈线 14.川藏铁路是成渝经济区西通要道,建设中遇到的挑战有(

  )

  A.居民点密集 B.台风侵袭 C.跨越高山大河 D.沙尘暴侵扰 15.区域内拥有丰富的______(可再生能源),助力经济腾飞(

  )。

 A.石油 B.天然气 C.潮汐能 D.水能 16.成渝经济圈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交通体系完善、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和产业聚集区。下图成渝经济圈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成渝经济圈位于长江________(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包括四川省(简称________)的________部和重庆市的大部分,以________、________为中心城市,两城市虽远距三百多千米,但只需 90 分钟车程,这主要得益于________的发展,使两城市的人们如同生活在同一城市。

 (2)成渝经济圈资源丰富,主要的矿产资源有________,它们属于________(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此外,该区域河网密布,受地势影响有丰富的清洁能源_________。

 (3)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说明成渝经济圈的发展有利于加快“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新格局的原因。

 17.阅读相关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成渝城市群以成都、重庆为中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该区域面积 18.5 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 9500 万人(2018 年)。201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引领成渝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1)重庆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简要分析其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从资源、市场、交通、水源等任选 2 个方面分析):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川盆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耕地广阔,农业发达,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川盆地的中等城市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影响城市这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4)试从工业、农业、人口、交通、资源、贸易、政策等方面分析成渝地区发展成为我国第四大城市群的有利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推荐访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双城 规划纲要 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