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余杭看山图》的价值与传承

夏振凯

内容提要:通过解读石涛《余杭看山图》的笔墨特征以及笔墨变化的历程和原因,可以体会造化乾坤之理,感受天地之间不同的事物,体会山水的意境。

关键词:石涛;余杭看山图;师造化

一、《余杭看山图》对石涛后期创作的影响

石涛自北京回到扬州定居后的时日,属于其后期绘画阶段。这期间石涛思想上更加自然豁达,于画面的体现是写意之笔更加野逸,细笔勾画则显得笔力深厚,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石涛《余杭看山图》(图1)绘制完成后,建大涤草堂,自号“大涤子”,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也标志着石涛后期绘画创作的开始。石涛开始总结自己一生的绘画历程,追寻绘画艺术的真谛,系统化地整理《画语录》,使其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石涛后期绘画艺术已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画面中隐隐透露出“道”的意蕴,线条苍劲有力,墨色的轻重缓急掌握得妙到毫巅,直抒胸中之意气。

《余杭看山图》作于1693年,是在扬州为张景节先生所绘制,那一年石涛52岁。《余杭看山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手卷式,画面长134.2厘米、高30.5厘米。整幅画面着重描绘山脉层层叠叠的走势,画面主要以俯瞰的角度来描绘,展现了余杭古城和南湖之水浸润于大涤山之中,画面给人的感觉非常平和、宁静。大涤山山脉沉浸于一片绵长的水域之中,前方树丛隐隐融于画面,与山脉分隔开来,湖面雾岚起伏,隐隐之中仿佛蓬莱、方丈屹立于上,仙气飘动,仿若置身其中。画面近处两位贤者或侧坐或静立于湖岸之畔,逍遥自在,宛若仙人。古老的城墙在画面的右下角只显露一角让人感觉到画面的神圣气韵。

《余杭看山图》笔墨的线条理性而沉稳,细线的勾勒又能让人看到笔墨功夫的深厚,充分体现了山水画的韵律和文化内涵。《松窗读易图》创作于1701年,整幅作品线条奔放,注重理法,山石的处理方法和《余杭看山图》很是接近,但在线性的笔法特征上又显得格外突出。山石用笔更加苍润,能在画面上感觉到明显的提按,突出山石的轮廓和结构。画面墨色浓淡变化很大,近景的树用墨颜色重,笔触较大,和远景山石、树木虚淡的笔墨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设色上以赭石皴染再加藤黄反复积染,使得山石厚重。《松窗读易图》中松针的画法和《余杭看山图》中松针的画法比较接近,松针用墨饱满,墨色有轻重之分,把松针的空间感体现出来。用笔有勾有点,墨色干湿浓淡变化丰富,充分表现出树的空间和节奏感。

《云山图》(图2)创作于1702年。这幅画用色精妙,山石的染法和《余杭看山图》类似,但云气背后天空的颜色变化丰富,和前面山石的颜色相呼应,而且题款也是妙笔,有虚实之变化。此画皴法有点类似折带皴,似随意用笔,但笔墨之间俨然自成法度。能看得出这幅画勾勒的线条没有前几年那样深刻,用笔变化更为丰富。石涛这幅画以自己的切身体悟取山川川自然之变化,画面奇异生动。整幅画面淡墨、淡彩晕染,云气缭绕,松针、屋顶若隐若现于画面之中,画面气势雄浑、笔法灵动、烟云弥漫,宛若仙境。

石涛晚年生活相对安逸,更加能静下心来体悟本心,专心于山水创作,一生坎坷的经历为其绘画创作提供了思想上的沉淀,使其创作更上一层楼。我们能从线条的收放自如中感觉到石涛心态的平和与安宁。石涛晚年创作依然不忘感受自然,注重山林间的体悟,山水画到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禅境。天地构成了中国人的时空观念,画家仰观天地,体會山水的意境。山水以其形质之美,使画者感受天地之“道”,人观其画,得山水万物之“道”。山水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客体,获得士人的认可。天地和山川是并存的,山川凭借山石,依靠风云,让画者了解山川之气脉。石涛笔下的山川自然是有生命节奏的,有自己内心感受的。石涛认为对世间万物不能通过简单的肉眼来描绘,而应感受山川的云烟疏密,尊重内心对自然的感受,慢慢体会造化乾坤之理。眼观只是了解天地自然生成之理,所以是画者师造化的基础。不同物象的画法要以画者的内在精神为依据,画者要赋予客观物体内在的精神价值,彰显其精神的自由创造。

石涛晚年的山水画正如张庚所云,是“笔意纵恣,脱尽窠臼”。秦祖永《桐阴论画》也说石涛“笔意纵横,脱尽画家窠臼,与石谿师相伯仲。盖石谿沉着痛快,以谨严胜;石涛排奡纵横,以奔放胜”。石涛在章法、皴法、墨法以及意境、气脉乃至款书、题跋等方面尽有“脱尽窠臼”的创新,从而有享山水画史“睥睨古今,横溢矩镬”的成就[1]。

二、《余杭看山图》对清代山水画的影响

石涛对清朝山水画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对同时代和后世同样产生重要的影响。石涛的《余杭看山图》对当时的一些画家创作产生一定影响,我们细看梅清的《黄山十景册页》,画面所体现出的笔墨语言,和《余杭看山图》有一定的联系。《黄山十景册页》是梅清在1694年完成的晚期精品力作,比起早期的黄山图册,用笔更为老辣沉着,颜色也更为厚重。早期画面清新淡雅,更为秀润,石头皴法学王蒙解索皴,在构图上更加奇巧新颖,墨色也仅仅是淡淡的,晕染更为细腻,能充分表现出黄山云海之气。再反观后期之作,画面苍莽之气尽显,在画面中能看到《余杭看山图》中山石苍劲有力的笔墨皴法,更加注重山石结构的勾勒,构图也显得更为稳重。画者以色当墨,皴染于山石结构之中,颜色和早期淡雅的晕染相比,画面显得更加厚重沉稳,没有早期的空灵之气,但更加真实地表现出黄山的厚重之气。笔者更喜欢后期的作品,很是耐看,没有轻浮感,从造型轮廓和结构上看,用笔棱角的地方多了,显得山石的质感更加明显。

石涛《余杭看山图》苍润厚重的笔墨技法对梅清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从梅清后期《黄山十景册页》的绘画作品中能看到显著变化。梅清传世作品大多是重游黄山之后所作,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其绘画风格由原来的秀润清雅变成豪放洒脱又显沉稳厚重。这一时期黄山的作品多以奇特稳重的章法来构图,笔墨颜色变化也很是丰富,整体画风给人以丰富奇特的感觉。当然,梅清的画主要是从自然造化中生发出来的,《黄山十景册页》主要以真实景物作为描绘的对象。黄山缥缈空蒙的烟云之景不仅成为梅清的创作源泉,同时也开阔了画者的心胸。为了从自然造化中寻得有益之处,根据画面可以看出画者于黄山三十六峰寻幽探胜。梅清师法自然,其过程非常艰辛。阅尽山川秀色,饱览云海奇姿,大大提升了石涛和梅清的山水画意境,直接促进了石涛和梅清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黄山的题材共同凝结于两位大师的笔中,根植于心中。

石涛与八大山人都名列“清初四僧”,二人虽未曾相见,但是他们多次交换书画作品以增进各自的绘画技艺。石涛与八大山人都是皇室后裔,他们通过绘画作品以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所以他们的绘画作品表现出一种凄苦之情。通过二人的绘画作品,我们能体会到笔墨线条的独特魅力,笔墨厚重苍润,体现出二人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二人都是清初革新派的代表人物,绘画风格和清代主流的“四王”审美意识相差很大。他们二人相互继承与发展对方的笔墨技法,同时也在绘画思想上有一定的交流和体会,从而开创“清初四僧”不羁的绘画风格,截然不同于主流社会审美意识。这是清初画坛的幸事,同时对清代中后期画坛风格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明末清初的画家里,石涛属于创新型的画家,他在继承传统的笔墨技法基础上,注重自身对自然的感受,在传统笔墨中不断寻求突破。石涛的写生观对当时写生氛围的形成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古人是在游历的过程中,对能打动自己的物象进行写生,最终对整幅画面进行整合,是一个主动创作的过程。师古是为了创新,不能单纯地模仿表面的笔墨,而应该探本追源,广泛研究历代之名画,深究古人绘画的本质,再汲取造化中的山水之灵性,这样才能从古人的诸多绘画中脱颖而出。石涛既精于传统又不深陷于传统笔墨,而是走进真山真水的自然中,感受造化之无尽魅力。

三、《余杭看山图》笔墨与意境

通过解读石涛《余杭看山图》的笔墨特征以及笔墨变化的历程和原因,笔者认为山水画的完成肯定离不开笔墨,以笔墨为山川代言,运我心中之山水,其蕴含着的山水精神、文化意义和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用以表达寓山水寄情怀的精神本质和“以自然山水写自家之法,充分表现心中之山水”的核心思想。“以墨运观之,则受蒙养之任;以笔操观之,则受生活之任;以山川观之,则受胎骨之任;以鞹皴观之,则受画变之任;以沧海观之,则受天地之任;以坳堂观之,则受须臾之任;以无为观之,则受有为之任;以一画观之,则受万画之任;以虚腕观之,则受颖脱之任。有是任者,必先资其任之所任,然后可以施之于笔。如不资之,则局隘浅陋,有不任其任之所为。”[2]67山水画不仅是对生活的滋养和对环境的美化,而且可以表达人对生命的全新感受,表达个人的生命情思,用自然的神性和生命的诗意温暖世人的灵魂。

画家面对自然山水,不是致力于细微地表现山水之形象,而是要表现其本质特征。山水可贵之处是其内在的生命含义,画者不要在意外在的形式,而要在意其内在的精神。“任不在笔,则任其可传;任不在墨,则任其可受......任不在古,则任其无荒;任不在今,则任其无障。”[2]68画者不能仅仅学习笔墨技巧,而应该倾心于山水的意趣神态,应内观山水的内在生命力,应突破传统笔墨的束缚,不断突破笔墨的发展,不断创新,不能完全模拟名作的笔墨。“然则此任者,诚蒙养生活之理。以一治万,以万治一。不任于山,不任于水,不任于笔墨,不任于古今,不任于圣人。是任也,是有其资也。”[2]68山水创作的自由在于,不能只致力于对眼前真实一山一水的形貌描写,须致力于山水的本质,通山水之精神。“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因有蒙养之功,生活之操,载之寰宇,已受山川之质也。”[2]67古人寄情于笔墨,以超脱的心态面对静态的自然造化,以顺乎自然的心态專注于笔墨创作,通察自然造化,掌握山川之本质,是为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1]黄剑.中国山水画通鉴赏·搜尽奇峰[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105.

[2]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周远斌,点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约稿、责编:徐琳祺

猜你喜欢 石涛 自有我在北方人(2021年3期)2021-04-02销闲清课妇女之友(2021年3期)2021-03-28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阅读时代(2020年9期)2020-09-10石涛的艺术与社会影响书画世界(2020年5期)2020-08-06行乞记民间文学(2020年9期)2020-01-04搜尽奇峰打草稿月读(2016年12期)2017-01-10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大观(2016年2期)2016-03-30出生皇族的苦画僧石涛文史博览·文史(2015年6期)2015-07-24《苍松秋色》延河·绿色文学(2015年4期)2015-06-01“领导者”与“领袖气质”学生天地·初中(2014年12期)2015-01-17

推荐访问:传承 价值 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