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申津羽 段伟 陈有华

摘  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我国高校研究和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工具,引入到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对于新时期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文章基于学生课程学习特征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通过传统教学与思维导图教学的对比,提出从课前准备、课堂讲解以及课后回顾组织教学活动,以期深化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思维导图;微观经济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8-0095-05

Abstract: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research and reform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As a creative tool to mind, mind mapping is significant to be appli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icroeconomics for innovative stud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curriculum learning and microeconomics course teaching,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thinking mapping teaching,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organize teaching activities from pre-class preparation, class explanation and after-class review, in order to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mind mapping; Microeconomics; teaching application

从全球来看,新数字化时代以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以倒逼的形式迫使传统教育模式做出变革,尤其是在教师教学传授方式以及学生知识获取途径方面。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和思维的提升,尤其是大学教育,其目的并非是升学,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1]。本科教育是高等院校办学的主体和中心工作,为了积极推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系列文件,其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注重对于一流人才培育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强调对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尤其是如何创新机制、探索新模式以及利用新技术。

事实上,在大学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将学科教学、大数据平台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整合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2]。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的必修课程,开设在新生入学第一年,良好的经济学修养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然而,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具有理论体系庞大、逻辑严密、抽象性强、涉及数学工具较多、授课时间较短等特点,加之高校对于经济学教学长期以来强调对课程教材的灌输以及注入式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教条化、单一化以及静态化的特点,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已经不适应新时期下教育的发展[3]。因此,如何探索出一种真正意义上解决学生学习瓶颈,激发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工具,由“世界大脑先生”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于1970年所发明,已经在全球各地的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4]。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其引入,不仅有助于教师将繁杂分散的经济知识系统条理化,而且易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锻炼其思维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5]。因此,本研究旨在改变过去微观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传统经济学教学与数字智能和创造智能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6-7]。通过将计算机教学软件与微观经济学基礎课程教学过程系统科学地有效结合,对于高校其他相关经济学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有着良好的示范效应,对于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已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其中,针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教师们引入了各种各样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及教学软件,类似雨课堂、翻转课堂和慕课等,但大多数教师仍以多媒体幻灯片的形式将书中的内容显示,由“照本宣科”转为“照屏宣科”。目前,对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涌现出大量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以及小组协作教学法等[8]。这些教学法对于提高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有一定成效,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一定程度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仍然处于统领地位,教师和学生主动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仍较为缺乏。

(一)学生课程学习特点

自2018年起,高校大一新生已均为00后(即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相比90后的学生而言,00后学生大多数个性鲜明,注重自我意识,对互联网依赖度高,更加注重实用性,同时也更具备创新性。因此,对于00后学生的授课,必须让00后学生先接受老师这个人,才能去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一般情况下,讲解新内容时,很多学生无法全程90 min集中精力,很难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非重点。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对本校18级经管类大一新生进行访谈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在学习目标方面存在“为何学”以及“如何学”的困惑。在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目的方面,相当于绝大多数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必修的学分,少数学生是为了获得和积累相关经济学知识,仅个别学生表示学习微观经济学是为了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习方法上,2/3的学生仅跟从老师的课程安排,通过与同学交流、题海战术以及网上学习的学生并不多。

(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特点

目前,大多数高校经管院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学分为4学分,教学时数为64学时。课程学习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知识点繁杂,课时设置不足

按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时间仅为64学时,课程知识体系(市场、消费者、生产者、生产要素、不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市场失灵)呈现出树状结构编纂,逻辑严密,相关性强,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众多,且其中所涉及的数理推导对于大一新生而言较难。因此,课堂上,教师仅能讲授教学内容,缺乏对知识的巩固,因此对学生是否可以进行自我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事实上大一学生缺乏思维训练,受高中阶段学习的影响,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很难将微观经济学前后的知识点对应学习和记忆,例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等相类似的概念,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将其整理进行复习,遇到难点易放弃,知识遗忘较快,难以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期末考试时临时抱佛脚。

2. 课堂教学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创新程度不高

很多教师在微观经济学授课过程中,仍以教师、教室、教材和考试为中心,以“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的关注点多在自己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并不会考虑学习方法对学生是否有效。忽略对学生独立思考经济现象、剖析现实经济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真正意义上增强学生对于经济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于经济学思维和创新性的培养,很难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理解经济问题的复杂性。

(三)传统教学与思维导图教学的差异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过度重视学习成绩,忽略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致使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导图教学是融合了思维、心理以及记忆技术,从学生内生学习动力上解决学习问题。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而言,两者存在的差异见表1。

在新形势下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微观经济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序整理知识点,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使经管类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商务理念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更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高校“应用性”“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维导图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一)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特点

1. 思维导图的可操作性

思维导图教学并非是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步骤的完全改变,而是结合高等教育信息化、共享化的背景,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融合,对原有传统教学步骤的改进与完善。目前的思维导图软件(例如Xmind、MindMaster、iMindMap等) 操作简单,灵活性极高,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前课后的准备与复习,教师和学生均可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提炼和整理,将散乱的知识浓缩成精华内容,以可视化、有序化、结构化的方式组织、管理和呈现。

在教学过程中,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思维导图为载体,将课程核心知识点融入学生自身理解及国内外时事中,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将课堂学习延展到课下环节,充分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打造良好的师生/学生关系,建设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促使教学更加灵活高效。

2. 思维导图符合学生身心认知发展规律

传统教学大多关注知识表层,极少深入探究其根本、教学内容抽象乏味,思维导图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符合新时期00后学生个性鲜明,注重自我意识,对互联网依赖度高,更加注重实用性,同时也最具备创新性的学习特征及思维发展特点,将思维导图与现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融合,可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优化教学效果。

基于00后学生学习特点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让学生的大脑更好更快地处理各种信息,把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高度组织的图,这与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帮助学生运用利用图像式思维辅助工具的方式進行思考,可以充分运用学生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选择丰富的布局、样式、主题及颜色,还为学生留足了创造空间,协助学生在处理问题时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促进思维的创新,创作出既漂亮又极具个人风格的思维导图,大大提升学习和记忆效率。

(二)思维导图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设计

将思维导学应用到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中,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理解为基础、以教学过程为落脚点,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讲解及课后回顾等几个环节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如图1所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分为以下3个阶段。

1. 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的具体步骤:首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主题,并进一步以主题为中心进行发散,搜集并整理与本课时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概念以及案例;其次,根据知识的逻辑框架,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包括主要分支、子分支以及关节点),使其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最后,用恰当的颜色、标识、顺序把这些分支和关键点形象化地连结在一起形成个性化的思维导图。通过该阶段,教师能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知识体系的框架,明确相关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使教学内容更具系统性组织性,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学生准备的具体步骤:学生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提前通过各种相关网络平台收集整理相关的经济学教材(中英版)、数据、案例、新闻与政策文件等,对知识点进行初步了解,并形成自己对所学课程的整体感知,尝试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

2. 课堂讲授阶段

第一步:旧图启动。教师通过已准备好的思维导图或带领学生重新绘制,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并在需要的地方,进行适当的扩展,从而达到激活相关知识的效果。若新课内容与之前内容不存在直接关联,则跳过该步骤直接引入新课。

第二步:探究学习。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若新课和上节课的内容联系密切,即直接在旧思维导图上增添分支;如两节课关联不大,则需另外制作一个思维导图以体现本节课内容),让学生明确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知识体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讲授新课内容时,需根据思维导图中已确定的主要分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体系,分析知识内在逻辑,扩展知识外延结构,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基本结构。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构建新知识体系或对原图进行补充完善,并通过分组讨论和头脑风暴的形式,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的修正,开展教师评价、组际间相互评价,找出不足之处,对作品进行完善。最后,采用小组导图展示的形式,进行思维碰撞和分享讨论,从而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自我反思和完善。通过该阶段自我探究与群体分享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3. 课后回顾阶段

课后回顾教师以作业形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本章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运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并体现出具体的思维过程。通过该阶段对于知识要点的回顾以及思维导图的制作,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问题以及遗漏之处。有助于学生养成自我检查纠正的学习习惯,更好地对课程内容查缺补漏,及时跟上教师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能,增强学习成就感。同时,有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差异,发现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点,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过程。

三、思维导图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以思维导图的应用为主,立足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进行改革尝试。具体包括:理论研究阶段→应用实践研究阶段→效果评价阶段。

理论研究阶段: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相关资料确定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学课程现状、课程建设研究分析等。分析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建设研究的构成要素。

从学生视角,将学生按照考核总成绩高低排序并均等分为高、中、低三组,通过分层抽样方法,在每个分数组随机抽取5位学生,共计15位学生进行访问或座谈,了解他们现有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整体评价,整理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微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

从教师视角,根据微观经济学授课老师年龄,按照老、中、青三组分别抽取2位老师,共计6位老师进行访谈,了解授课老师的上课经验及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中。

应用实践阶段:把思维导图应用在项目组成员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授课班级,并在实际应用研究过程中进行观察和反思,对运用思维导图的老师及学生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改进,不断完善已有的教学设计。

效果评价阶段: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结束之后,设计评价量表和调查问卷,对思维导图应用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针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和反思,找出研究存在的不足,探寻改进方向。

四、结束语

思维导图不仅仅是一个框架,它更是一种思维方法。根据新一轮经济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在经济学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通过将现有教学模式与思维导图的深入融合,建立思维导图应用的长效机制,探索出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力、实现教师与学生交际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以期为深化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符合人才提供思路和方案,提高经管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甲坤,李亚光,万利.设计思维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0(30):41-45+50.

[2]杨璐溢,汤程桑.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智库时代,2020,227(7):57-58.

[3]程小阳.基于双向互动的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机制初探——以微观经济学网络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16):9-10.

[4]BUZAN T. The Mind map book:
unlock your creativity, boost your memory, change your life[M]. Pearson BBC Active, 2009.

[5]张灵俐.经济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7):198+213.

[6]丁文君,李民.思维导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0-111+115.

[7]李延君,韋皓煜,韦盛宇,等.思维导图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9):20-22.

[8]周五七.西方经济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方法改革与思考[J].对外经贸,2017(9):142-145.

猜你喜欢 微观经济学教学应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9期)2016-10-20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考试周刊(2016年75期)2016-10-12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及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关于民办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考试周刊(2016年60期)2016-08-23

推荐访问:思维 课程 微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