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思考

摘 要:以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为导向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科学组建专业群是前提,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精准对接产业链的关键岗位集群,有效整合共享资源并形成“1+1>2”集聚效益。专业群要突出“高”和“特色”的目标属性,围绕建设目标详细阐述了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路径。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两个重要支点。针对这两个支点,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是基础,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和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是关键,国际化水平是质量要求,本文对如何夯实基础、抓住关键和提升国际化水平进行了探讨。最后讨论了如何建立动态持续发展机制,保障专业群高质量不断发展。

关键词:高水平专业群;构建逻辑;建设目标;建设路径

一、概述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1]”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引领改革”是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对高水平专业群的基本定位,“支撑发展”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水平专业群的效益要求,“中国特色”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本质属性,“世界水平”则提出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质量标准。

二、如何构建专业群

科学组建专业群涉及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外部要对接产业链的岗位群人才和技术创新需求,内部要促进专业之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2]。

(一)对接产业吻合度高

对接产业吻合度高,既不是要求专业群与全产业链对接,也不是要求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链的所有岗位集群,否则难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共享。专业群构建必须以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调研为基础,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在这个基本前提下厘清产业链的岗位集群分类,明晰专业群与产业的映射关系,精准对接产业链的关键岗位集群和人才需求,尤其是产业高端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准确把控专业群的建设重点和质量要点,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实时动态优化调整专业群结构及其内涵,“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

(二)资源整合共享度高

构建专业群不是将几个相近或相关专业简单地组合在一起,必须要打破原来专业之间的刚性藩篱。有机整合师资,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解决单体专业资源不足与整体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技能培养体系、课程标准等,把各专业有机融为一个人才培养综合体系,相互支撑形成核心竞争力,这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核心内容。通过优化重构实现资源共享效能、人才培养质量、技术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最大化,形成“1+1>2”的集聚效应,全面提升服务中国产业走向世界高端的能力。

三、如何制定建设目标

依据“双高计划”总体建设要求,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目标具体可归纳为五条。

一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这是从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要求,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要强化“接班人”素质,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养成爱岗敬业、崇尚劳动、精益求精和创新创业的品质;“智”,就是要培养出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人,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高端提供人才支撑;“体美劳”,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坚持文化育人和劳动育人。

二是“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深化服务产业发展的内涵,要强化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

三是“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先行先试,建设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要通过建设探索形成一套有效的政策、制度和标准,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整体向高质量发展提供规范的框架支持。

五是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方面引领我国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对外输出标准,形成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3],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另外,制定建設目标必须注意两个时间节点,即2022年和2035年。2022年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2035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1]。不同的阶段建设目标有不同的要求,逐次递进。

四、如何建设高水平专业群

高水平专业群以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为导向,突出了“高”和“特色”属性。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建设路径,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落地的关键。

(一)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1.深度加强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引企入教”“引教入企”,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聚焦产业高端,遴选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领先的优质企业开展合作。

二是充分利用政府在税收、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给予的组合式激励政策,共建产教融合型企业,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避免校企合作流于表面,缺乏实质。

三是改革创新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主体作用,让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岗位资格认定等方面具有更大话语权,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流程再造,真正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的参与者。

四是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共建产业学院,推进实体化运作。共建实验室,协同创新技术,共享专利、软件著作等知识产权;共建创新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共享发展;共建工作室,校企互聘,联合打造技术创新团队、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融入企业文化,促进技术技能培养与生产过程对接,全方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机统一,实质推进产教融合。

2.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招生方式多样化,生源结构复杂化,落实三全育人,因材施教是关键。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发挥基层党支部作用,强化“双带头人”培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将思政教育厚植于专业教学,赋予思政教育实践性、创造性和时代性,切实贯彻文化育人、劳动育人。

二是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实质性推动现代学徒制,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

三是实施全面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健全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制度,打通持续成长、终身学习通道。

四是推进“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分制相结合,促进书证融通,鼓励学生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五要融通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完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二)扎实推进三教改革

1.校企双元开发教学资源

教材陈旧老化与产业发展脱节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解决问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要吸收骨干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组建校企双元开发团队,内容要紧密对接岗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所要求的知识建构,紧扣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融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

二是要尊重学习者成长规律,体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引进企业典型生产案例、开发工作手册式、新型活页式教材,体现职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和创新性,配套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和课程标准。

三是要建立教材建设实时动态更新机制,将三年大修改、每年小修改落到实处,产出一批省级、国家级优秀教材。

四是要建立教材信息资源库,吸收国家、省级最新规划教材入库,为教育教学选用教材提供服务。

五是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标准、资源开发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推进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一批国家、省級在线精品课程或在线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跨界融合、开放共享、扁平互联和创新驱动构建开放的教育服务体系,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强化育训结合,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贴近,体现学习主体地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推行任务驱动的案例式、项目化、模块化等教学模式,在“做、学、教”中培育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能力和构建知识体系,落实文化育人、劳动育人,推动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

二是推广普及信息化教学,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框架,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不是浅层次地阅读浏览、重构与再造互联网、多媒体、人机交互等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流程,是实现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式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虚拟工厂,打造智慧课堂,强化虚拟与现实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学科跨界融合等教学,围绕核心能力、核心素养培育终身发展力。

三是完善教学管理体系,规范教学设计、考核评价、反思诊改等教学标准文件。

3.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关键,建立教学团队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立足专业群师资队伍重组和优化配置,形成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二是引进行业有权威、国内有影响、国际能知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带动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产品工艺、解决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和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1];聘请行业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等兼职任教,带动培养一批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三是实施国际化师资培养计划,包括短期出国培训、中长期出国进修、国外专家进校培训等,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理念、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与语言交流能力。

四是实施企业顶岗锻炼、科研院所和高校访学制度,提升青年教师的企业岗位技艺技能、专业迁移发展能力和双师素质。

五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打造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六是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完善中心的体制机制和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标准框架,“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1]”;成立培训专家师资库和专家委员会,参与培训发展项目的制定和实施,保障教师技术服务能力、教学能力有效提升。

(三)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应避免服务产业技术链面向分散、创新能力不精不强。因此,要聚焦产业高端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建设专门化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并非职业院校擅长,科研导向以应用为主,重点面向中小企业,聚焦技术创新、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和工艺开发,突破技术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障碍,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与核心技术产业化,提高支柱产业技术附加值,同时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中小企业提供智库咨询、整体方案设计。

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行业深度合作,建立灵活的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制定完善科研技术服务相关政策文件,营建开放自由、规范有序的学术生态。探索组建多元投资的混合所有制独立法人科技公司,建立以科技公司为核心的技术转移新体制;建立以成果完成人、转化人为分配主体的成果收益分配机制,吸纳更多教师参与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形成科技服务集聚效应。打造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梯队,培养一批技能名师、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吸纳学生共同参与技术技能创新,促进英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将技术技能积累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科研与技术服务反哺教学。

(四)提升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各类院校、企业、培训机构及社会团体开展师资培养、社会培训、“1+X”证书培训与考核、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就业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功能。积极面向企业员工、行业从业人员开展新技术、新知识培训;针对退伍军人、退役运动员、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开展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培训。开放“互联网+优质资源”在线学习平台,服务终身学习,助力学习型社会落地生根。推广学分制,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推进与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成果认证,满足学习者学历提升的需求。精准对口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实施深度帮扶,带动新时代职业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

(五)对外输出标准打造中国品牌

建立国际访学工作体系和机制,加强与发达国家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交流合作,借鉴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引进吸收国际优质教学资源支撑人才培养高地建设,促进国际高端就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配合区域支柱产业“走出去”,建设国际职业培训基地、国际交流中心,承接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技术技能培训、招收留学生。积极参加世界职教院校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联盟组织,参与制定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国际标准,提升中国职业教育话语权和影响力。

结语

“双高计划”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于示范校建设和骨干校建设,“示范校主要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骨干校重点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機制[4]”。“双高计划”是站在新的起点上,着眼新时代新要求进行全方位深化改革,通过扶优扶强,率先突破,以点带面,引领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向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1]。因此,科学设计首个建设目标,不仅要具备高水平专业群应有的“高”和“特色”属性,还要立足学校当前实际,通过合理规划建设路径实现圆满,超质超量完成,这对高水平专业群的持续建设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201904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 0402_376471.html.

[2]崔岩.创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90528.

[3]温贻芳.把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90709.

[4]高志研.“双高计划”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DB/OL].[20191023].http://www.civte.edu.cn/yjs/ggfa/201910/81b3dd1d16f94d979dff791021204cb7.shtml.

作者简介:房伟萍(1986— ),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山东交通职业学院车辆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技术。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 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文化品牌建设路径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103期)2017-01-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路径分析青年时代(2016年32期)2017-01-20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航海(2016年6期)2017-01-09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11期)2016-12-20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中国经贸(2016年19期)2016-12-12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大学教育(2016年7期)2016-07-27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路径探微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9期)2016-05-24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路径研究现代交际(2016年8期)2016-05-23高校协同创新中的组织文化建设高教探索(2015年11期)2015-12-02

推荐访问:思考 特色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