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作为,努力冲破基层曲艺发展中面临的尴尬

《易》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曲艺虽然没有了当年的鼎盛繁荣,但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信念,方向目标正确清晰,通过不断努力,曲艺艺术一定能在新时代持续生机盎然。本文侧重讨论基层曲艺工作的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努力为曲艺的发展前进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一、“曲艺”不能淹没在“等”和“其他”里,积极作为,维护曲艺艺术的门类地位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艺工作。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联、作协代表会议讲话中也多次将“曲艺”与“文学”“戏剧”“电视”“电影”等艺术形式作为并列关系提出来。我们相信在这样的背景下,曲艺是理应被弘扬和发展的,是“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的重要对象。

曲艺是客观存在的,四大门类,500多个曲种(据不完全统计)活跃在文艺百花园里;
曲艺也是主观存在的,相声、评书、快板、鼓曲等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艺样式,然而在一些文件中,“曲艺”两个字却被淹没在“等”或“其他”里。

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到“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又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完善课程设置”条目中规定:“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我们相信,无论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还是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这里面一定是包含曲艺的,但有关文件不把“曲艺”字样明确写出来,就很容易造成对曲艺艺术门类和概念的模糊,也会给弘扬曲艺艺术的具体工作带来些许尴尬。再如,某自媒体平台对艺术的分类情况。在大的类别里面将“曲艺”与“音乐”“电影”“电视”并列这是合理的。但在“曲艺”的细分类别里却只有“相声”“小品”“评书”,没有“鼓曲”“快板快书”,反而出现了“京剧”“越剧”“秦腔”这些不属于曲艺而属于戏剧的类别。这就导致很多曲种发布信息和视频时只能选择“其他”,还会导致人们对分类的认识模糊。

在文艺百花园中,曲艺是有着鲜明的、独立的门类地位的,王宏建《艺术概论》中明确指出,艺术门类“以创造艺术形态的材料和技法为依据,分为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摄影、曲艺、杂技、建筑和园林等。”①《中国曲艺概论》在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曲艺的本质属性》中详细论述了曲艺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形式的理论依据②,这里不做复述。按照艺术品四个层次理论解释,第一层次“物质实在层”,第三层次“意象世界层”,第四层次“意境超验层”,这些层次都可以相同或相通,唯独第二层次“形式符号层”是第一要素,是区别一种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首要特征,也可以说各种艺术形式都是将“第一要素”艺术化的产物。分析舞台艺术五大门类的第一要素(形式符号层)便可一目了然,戏剧第一要素是“身体动作”,音乐第一要素是“乐音噪音”,舞蹈第一要素是“律动造型”,曲艺第一要素是“口头语言”,杂技(含魔术)第一要素是“技巧技艺”。曲艺的第一要素显然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曲艺理所当然具有独立艺术门类的地位。

就曲艺的表演特性而言,曲艺是中华传统艺术中最符合传统审美习惯、最能代表传统美学精神的艺术门类。西方的海洋性工业结构文化,孕育了精准、规范的精神,所以钢琴有88个键,半音也要加以区分;
而中国的内陆性农业结构文化,孕育了写意、传神的审美追求,所以二胡只需要两根弦,一根竹笛只钻8个孔;
出海捕鱼需要配合,西方文化讲究协作,所以交响乐发达;
农耕文明更需要一专多能,育苗、插秧、收割各种农活会的越多越好,中国文化更讲究独当一面,所以有曲艺的“一人多角”。文化根源不同孕育不同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样式。曲艺艺术正是农耕文明的產物,是写意艺术中的写意艺术,是神韵艺术中的神韵艺术。曲艺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基本价值观,饱含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曲艺应该有独立的门类地位。

“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曲艺人理应为曲艺的门类地位奔走呐喊,大声疾呼。应在各种媒体平台让曲艺以“艺术门类”的身份出现,积极努力进行宣传,宣传她的历史、宣传她的艺术特征、宣传她的曲种类别、宣传她的流派纷呈,让更多的人知道她的独立地位、知道她与其他艺术的根本区别,进而巩固她的艺术门类地位。

二、疏浚人才上升渠道,积极作为,巩固曲艺教学的地位

在“曲艺学学科”确立之前,人们常常觉得学习曲艺,成长上升空间比较小。即便有的家长和孩子很喜欢,多数也是停留在“感受一下”的层面浅尝辄止,因为不能获得全面、系统、科学的培养,获得更高的学历和从业资格而放弃长期、深入的学习。

早期曲艺从业者的确是没有文凭的。至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成立,评弹从业人员可以有中专文凭。1986年天津北方曲校成立,毕业生可以获得中专文凭。2001年中戏开设相声创作、表演大专班。2016年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成立并设曲艺系。2003年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成立并开设曲艺表演专业,到这个时候,曲艺从业者可以获得大专和本科文凭。

尽管如此,还是让人们感到学曲艺、考大学不是那么顺理成章。2022年2月曲艺杂志融媒公众号发文称: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曲艺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真正搭上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快车”。曲艺教学,师出有名了,学曲艺可以上大学了,考研也不远了,“老尴尬”基本不尴尬了。而“面向青少年的曲艺教育不够规范”这一一直存在的问题就越来越明显,成为“新的尴尬”,亟待修正。D765F16B-4BFE-414D-9135-AE9A51FC7318

“出人出书走正路”,青少年曲艺教育路子必须正。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曲艺教学路子正不正,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曲艺教师,应该谨慎对待教育教学,理念要正。孩子学曲艺,关键是播下一粒种子、扎下一个正的根基,容待日后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倘若根子歪了,长大了也难以成才。因此,艺术教育不仅要育“术”,还要育“艺”。技法是“术”,“兴趣”“能力”“习惯”“品质”“修养”等是“艺”,要在“术”的学习中领悟“艺”,在“艺”的引领下学习“术”,做到“艺”与“术”的完美结合。

作为曲艺教师,应该谨慎对待教育教学,技法要正。艺术技法,虽然难有度量衡式的量化标准,但确实存在一些规范,而且有自己的特性。

第一,命名的任意性。曲艺艺术源远流长,流派纷呈,这就造成了本就可以“任意”的曲艺技法命名,更加多样纷繁。基于命名的任意性,我们提倡:不要因为对同一技法命名的不同而相互攻击。不要为已有名字的技法增加新的名字,而是尽可能沿用,给没有名字的技法取名字也要尽可能形象,可以使人望文生义。有关方面应花些力气去规范技法命名,使纷繁复杂的名称尽量简洁、统一。

第二,认同的一致性。曲艺艺术技法没有量化指标,没有法条规定,也没有国家标准,但是这些技法确实存在一个演员普遍遵守、观众普遍认可的基本范式和约定习惯。比如吐字讲究字正腔圆,身段上讲究眼随手走等。符合基本范式和约定习惯的,就叫“规范”,不符合的就叫“不规范”。作为曲艺教师,可以不够“高端”,但不可以不规范。

第三,系统的可变性。艺术不断发展,技法也在不断发展。例如,早期数来宝艺人演唱时,是一腿跪地一腿蹲地,矮姿演唱,表演时更注重唱,较少有身段,这是当时观众和演员普遍认可的“规范”,若有谁站着演唱,那就是“不规范”;
随着时间推移,数来宝采取了站姿表演,这就要求身段要丰富,倘若站姿表演数来宝而毫无肢体动作,那便也是不规范的。曲艺教师应正确认识曲艺技法的特性,正确掌握曲艺技法的要领,进而正确教授给热爱曲艺的孩子们。

作为曲艺教师,应该谨慎对待教育教学,“活”路要正。现在的曲艺表演中有一种“孩子演孩子”的极端化倾向,过分夸张和放大。凸显孩子天真和童趣的目的是应该肯定的,然而前辈艺术家早有明训“宁可不到,不能过”。舞台呈现,必须以人们的一般审美预期为准则,过分的表现不是真正的表演,不是美的。若以过度夸张的方式教孩子,孩子大了就难以把握表演尺度,“留三分”的艺术经验更无从谈起;
反之,以相对规矩的方式教授,孩子在不断的学习提高中会逐渐领会“适度夸张”的要义。还有一种是“传承传统”的极端化倾向,崔凯老师称之为“小老先生”范。孩子表演时拿腔拿调,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书棚戏园的味道。前辈演员之所以形成那样的口风、台风,完全是适应环境“把点开活”使然,是典型环境表演典型节目的需要。如今与过去相比,社会环境已经变迁,照搬当年台风、口风,显然不合时宜。我们积极提倡健康端正的台风、口风。根据孩子的身材样貌、气质类型不同来塑造符合传统美学意蕴和曲艺审美内在要求的舞台形象,由此更符合时代特征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要求。

作为曲艺教师,还应该克服刻板和教条。不能简单告诉孩子“我师父就是这么教我的,你就这么练” 。曲艺行历来看重师承。一脉相承固然重要,刻板教条同样可怕。艺术不像法条一样,有对错;
但艺术有美与不美、有好与不好、有高级与不高级。评判艺术的标准是实践,不是身份、地位、平台,更不是“前辈”“名家”的头衔。

巩固曲艺教学的地位,要采取一切積极有效的宣传手段,不断扩大曲艺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尤其是适龄儿童及其家长知道、认识、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曲艺、什么是优秀的曲艺。当人们的欣赏水平提高了,辨别能力提升了,就在根源上消灭了“伪曲艺”“假曲艺”“歪曲艺”的存在空间。

巩固曲艺教学的地位,还应积极推动确立曲艺考级。对于曲艺考级可行与否,目前存有不同观点。我们在《在青少年中开设曲艺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曲艺》杂志2020年1月号)一文中详细分析了“设立曲艺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并引入曲艺教学评价环节”的可行性,这里不再赘述。要重申的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曲艺考级同样是柄双刃剑,如果运营规范,监管有序,引导正确,一定会对曲艺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面向青少年的曲艺教育,更是为曲艺高等教育培养输送人才。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美术都开设课程,即便是启蒙性的、普及式的,达不到专业化、职业化的水准,但至少保证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到高校,音乐、美术学生学习渠道是通畅的。在没有明确规定开设曲艺课程的情况下③,义务教育阶段的曲艺人才培养,就只能靠校外的曲艺教师,倘若这个路子歪了,这个后果就不只是“尴尬”那么简单了。

三、处理好曲艺特征与媒体平台特征的关系,积极作为,捍卫曲艺艺术本体的地位

新事物不断诞生。1906年百代公司灌制京韵大鼓唱片时,刘宝全恐怕不会想到现在会有电视、有新媒体……更不会想到现在的曲艺演员可以在“直播间”里演出。按说,媒体的丰富繁荣对曲艺的发展是个好事,但事实却不尽然。先来看各种平台对曲艺演出时长的不同要求。我们能接触到的平台有如下几种:专业性、规范化比赛的要求,节目时长一般在8-12分钟,最长的不超过15分钟;
电视台,一般要求4-6分钟,而多数曲艺节目是以“半身照”出现的才艺展示;
电台,2-3分钟;
新媒体,越短越好,恨不得几秒钟,某媒体一段4分钟的视频,也要先出现一条“该视频比较长,请您坚持看完”的字幕;
一般惠民群众文化演出,虽没有特别要求,但短的不能少于四五分钟,长的不超过七八分钟。小剧场,这是曲艺可以有“全身照”的场所,允许表演完整曲目,但时间不能过长或太短。

节目“时长”是体现曲艺本体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曲艺的发生学来看:子弟书是八旗子弟,酒足饭饱,提笼架鸟,优哉游哉,玩点“高端游戏”,人家不着急三五分钟把故事唱完,抻着,可着一天半天来;
二人转是民间艺人在田间地头,劳动累了,休息,多唱一会就多歇一会;
湘鄂地区的“跳丧鼓”,那是论“宿”唱的;
撂地相声,多演一分钟就多挣一份钱,好不容易攥个包袱,且得铺平垫稳再抖。同时,铺平垫稳也是艺术技法的要求,不铺不垫,又怎么抖呢?从曲艺美学来看:曲艺是听觉艺术,是线性艺术,具有历时性,审美主体接受的所有信息在时间轴上流动,审美主体需要边接受信息边在脑中唤起表象、形成意象,一幅画可以反复观摩体味,而曲艺节目中凡是需要形成画面感、空间感的内容,都要用口语铺排完成,凡是需要表达激烈情绪时,都要用口语层层递进,推动烘托完成,这些都是需要消耗时间的。节目时长不够,是违背曲艺艺术规律的。D765F16B-4BFE-414D-9135-AE9A51FC7318

因此,“曲艺是‘有闲阶层消遣的艺术。她与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有同工之妙。欣赏曲艺,要有看花开花落的雅趣,要有望云卷云舒的淡然。曲艺是小火慢炖、是熬汤煮肉,是美味大餐、是精神盛宴,需要慢慢地激活味蕾、调动胃肠,再细细咀嚼、品尝回味。曲艺不是煎饼果子烤冷面,不是炸鸡薯条汉堡包,立等可取,狼吞虎咽、擦嘴剔牙,了事走人。”④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保住了节目时长,就保住了曲艺的艺术特征。

不同媒体平台对曲艺节目时长的要求,都有个中缘由,都有自己的考量,都是从自身特点出发对内容和形式提出要求,而非专为传播的内容服务;
只有曲艺比赛和曲艺小剧场才是从曲艺特征出发,为曲艺专设的平台。

当前形势下,捍卫曲艺艺术本体的地位,可两面着手、双向改进:

一是想办法保住曲艺的演出时长。小剧场的演出要求大体是曲艺的本体要求,只要引导其健康、规范、活跃地发展,便可较好为曲艺提供平台。曲艺比赛可适当放宽节目形式、题材方面要求,鼓励有生命力、时效性长的原创作品参赛,并予以倾斜,更好地发挥平台作用。对于官方媒体,曲艺有关部门可积极沟通、协商争取,在现有的资料性经典回顾类节目、曲艺综艺节目的基础上,让更多完整的新节目呈现出来,让新时代曲艺得以展现,让曲艺的“全身照”得到更多展现。对于视频媒体平台,可以研究设置审核机制、设置不同上传渠道、展播区域,如经典作品欣赏、新作鉴赏、爱好者专区等,以此区分不同质量的曲艺节目,让即便不太了解曲艺的受众也能够比较清晰地辨识哪些是经典、哪些是成品、哪些是习作,努力改变当前良莠混杂的局面,还原曲艺的应有面目。二是在尽可能不改变曲艺艺术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适应媒体。在曲艺现代化的语境下,我们提倡小段、短段。“‘曲艺现代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提高效率加快节奏。北京琴书创始人关学曾先生很早就提出‘5分钟小段的倡议。换个角度讲,不是现代人的节奏太快,而是我们在小段、短段上下的功夫太少。一句話可以出包袱,两句话能构成一段小快板,一分钟也能说评书。”⑤曲艺比赛可进行赛制改革,增设小段类比赛,从而调动曲艺作者、演员编创适应现代化节奏的小段、短段、微型段,不断探索编创规律、总结编创经验、形成编创体系。“适应”看似无奈之举,却也可能柳暗花明,说不定在小段探索过程中,有的曲种脱胎换骨有了“莲花化身”,产生新的曲种,甚至新的艺术门类。

“先有作为,才有地位。”曲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我们相信,只要方向正确、举措得当、积极作为,必将打破窘境,冲破尴尬。诗云: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注释:

①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86页。

②姜昆、戴宏森主编:《中国曲艺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3-12页。

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主要变化”一章明确指出,“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对于这句话要看怎样理解,怎样贯彻。如果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曲艺专业”归在“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类里面的情况来理解,那么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曲艺课尚可期待;
如果按照《艺术概论》中明确的艺术门类划分来理解,那“新课标”的艺术课里就是没有曲艺的。

④秦珂华:《加快“曲艺现代化” 更好服务新农村》,《曲艺》,2021年9月。

⑤秦珂华:《加快“曲艺现代化” 更好服务新农村》,《曲艺》,2021年9月。

(责任编辑/邓科)D765F16B-4BFE-414D-9135-AE9A51FC7318

猜你喜欢 曲艺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曲艺(2022年5期)2022-05-16《曲艺泉城》青年文学家(2021年35期)2021-01-17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曲艺(2019年6期)2019-06-21纸的艺术读者·校园版(2018年13期)2018-06-19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曲艺(2018年2期)2018-03-28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曲艺(2017年8期)2017-09-29因艺术而生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艺术之手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曲艺(2015年7期)2015-10-28爆笑街头艺术爆笑show(2014年10期)2014-12-18

推荐访问:曲艺 冲破 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