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红25军战略转移目标转换原因分析

[摘要]在红军长征途中,红25军有过两次战略转移目标的转换,放弃花山寨会议决议中确定的桐柏山和伏牛山初步目标,而在陕西南部山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主要是地形有利,便于红军作战和防御;利用了军阀之间的矛盾,抓住了重要时机;群众工作容易展开;有获得物资的可能性等几个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长征;红25军;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目标

[作者简介]王姣艳,中共信阳市委党校副教授,河南信阳 464000。

[课题]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项目编号:2020JC70;何家冲学院调研课题,课题编号:DS2020005。

[中图分类号] D239,E29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5-0025-03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红25军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长征中,红25军创建了一块联结十多个县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不仅缓解了战略转移给部队带来的困难,为红军的发展和展开群众工作提供依托和保障,还有力地配合了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的战略行动。

在战略转移目标这一问题上,鄂豫皖省委在战略转移之前召开了花山寨会议,决定“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而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非会议所作出的决议内容。战略转移目标的两次转换,关系到红25军的生死存亡,客观地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原因,有助于系统把握和认识红25军长征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地位。

一、鄂豫皖省委和红25军果断放弃桐柏山初步战略目标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势特点的优势,桐柏山是鄂豫皖根据地红军部队战略转移的首选目标。早在红25军决定战略转移的半年多时间里,鄂豫皖省委一直在酝酿走出根据地创建新的苏区的问题。“如果走出去,兵力不足四千,能不能打破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到新区站不站的住脚?最伤脑筋的是不知道到哪里去好?”①考虑到这些问题,省委举棋不定,下不了决心。但桐柏山已在省委考虑的目标选择之内。1934年3月中旬,省委接到中央转发的“中央军委的一个同志”提出的《关于鄂豫皖苏区战争经验的研究及今后作战的建议》,提出红25军应当实行战略退却,从罗山地区转移到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山区建立新的根据地。②但受当时根据地实际情形的影响,省委决定暂时不离开,依托老区伺机发展新区。直到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派程子华到苏区,才最终促成了放弃原地坚持实行战略转移的决议,并将转移的方向定为向西发展。桐柏山区则是首要目标。而最终桐柏山区没有立住脚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敌众我寡,实力相差悬殊。在红25军进入桐柏山之后,蒋介石立即命令“鄂豫皖三省追剿纵队”5个支队和东北军115师尾随追击,并调遣南阳、泌阳、方城、叶县一带的庞炳勋部一个师的兵力和湖北老河口一带的肖之楚部一个师的兵力,总计30多个团的优势兵力,利用地理位置和作战人数的优势迎面堵截,在红25军周围形成包围圈,企图在红军远征之际加以歼灭。而红25军从何家冲出发之际,虽有一个军的编制,总兵力实则只有2980余人,经过突围平汉铁路和急速行军,转移途中又不能及时补充兵力,面临大敌压境,能否摆脱困境比立足发展更为迫切。二是桐柏山区回旋余地较小,不利于红军发展壮大。在红25军进入桐柏山月河店、金桥之后,中共鄂豫边工委书记(后改任鄂豫边省委书记)张星江随即通知桐柏山有关地下党组织,“找可靠群众为西征北上抗日的红军沿途领路,以利克服长征红军人地陌生的困难”。③在桐柏山东部与红军联系上后,张星江当即向红军指挥部详细介绍了桐柏山的地理位置和周围敌军的情况,鄂豫皖省委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认为,桐柏山距离平汉铁路和汉水比较近,回旋余地较小,不利于红军立足发展。随即决定立即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掉头北上,果断放弃花山寨会议决定的桐柏山初步战略目标。

二、庾家河会议完成第二次战略转移目标的转换

虽然程子华没有参加作出红25军战略转移决策的花山寨会议,但是将伏牛山作为会议决议中的初步战略目标之一,他功不可没。程子华到达鄂豫皖根据地时,省委正率领红军在安徽西部葛藤山一带战斗,在等待红军返回鄂东北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程子华与省委常委郑位三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苏区的历史和现实,针对下一步的行动方针,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战略转移方向的选择上,程子华建议考虑到伏牛山区建立根据地。而受主客观因素制约,伏牛山也没能够成为红25军长征中的立足之地。

放弃伏牛山战略转移的初步目标,确定到以陕南为中心的鄂豫陕边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召开的第十八次常委会上决定的。主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伏牛山区地域狭窄,人烟稀少,粮食和物资缺乏。有利的作战地形是创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前提,创建根据地的目的也是为了取得作战的胜利。伏牛山东西绵延八百余里,多深沟峡谷,山势犹如刀劈,有“看山不走路”的说法,悬崖峭壁较多,且难以攀爬,地形于军事战斗不利。二是长期以来反动统治严密,群眾不易争取。群众工作是根据地斗争的重中之重,也是创建根据地的基本条件。国民党在河南的统治比在陕西严密。豫西的封建势力“内乡王”别廷芳在伏牛山称霸多年,凭险据守的地主围寨很多,群众大多被强迫进入地主围寨,没有机会接近,不利于红军做群众工作。三是敌情严重。从开始战略转移到深入伏牛山腹地,红25军的处境依然很危险,虽然已经充分发挥了全军的上下能动作用,部队过硬的作战能力,以及战斗员行动灵活的优势,但是始终不能摆脱敌军的“追剿”。这种局势下,红军执行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和政治部的名义发布告,沿途采用送信安民的方法,提出不打土豪、不进围寨、借道通过、抗日北上的口号,消除他们的顾虑,才得以通过伏牛山区,直奔西去。

三、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长征中,红25军胜利进入陕西,完成了战略转移第一阶段的任务,不仅保存了有生力量,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也牵制了敌军进攻鄂豫皖根据地的兵力,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敌人的“围剿”,配合了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的红28军的军事斗争。

结合周恩来在给程子华的谈话指示中指出的如何建立新区的基本条件,系统分析红25军进入陕南之后所面临的主客观因素和条件,阐释省委最终决定在鄂豫陕地区创建根据地的原因,是研究红25军长征问题的重要内容。

1934年,受“左”倾思想的影响,中央革命根据地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如何从军事上摆脱困境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形势下,当时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仍能够保持定力,客观分析鄂豫皖苏区的局势和前途,从毛泽东关于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的规定出发,在讲到创建新苏区的方法和条件时指出:“根据地要选择在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我党在群众中有较大的革命影响,或者是那里的群众容易争取;要具备便于我军作战、防御的地形和较丰足的粮食及其他物质条件。”④1934年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会上及时作出了《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决定在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创建根据地,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中共鄂豫陕省委。这是红25军在长征中的重要贡献,是红25军能够暂时摆脱困境、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红25军没能够在桐柏山和伏牛山立住脚跟,而在鄂豫陕边区创建根据地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1.地形有利,便于红军作战和防御。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省东南部的洛南、商县、商南、山阳、镇安、柞水、宁陕、佛坪、旬阳,湖北省西北部的郧西、郧阳,以及河南省西部的卢氏、淅川等县。这一带北靠秦岭,南邻汉江,地势险要,山高林大沟深,公路稀少,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符合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地形条件。

2.利用了军阀之间的矛盾,抓住了重要时机。鄂豫陕作为三省交界,于湖北、河南来讲偏安一隅,统治者势力难以到达,主要地域在陕西省境内,是杨虎城的势力范围。杨虎城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杨虎城曾说过:“蒋介石一贯是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对于这种人要随时提高警惕。”⑤红25军入陕时,蒋介石尚且没有统一鄂豫陕三省的军事指挥,追击红军的中央军大部分没有进入陕西境内。根据地要选择在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但显然在陕西经营的杨虎城实力不容小觑,只是在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的统治相对比较薄弱,加之当时杨虎城正忙于向南抵抗红四方面军,向北进攻陕北红军,向西还要与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朱绍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三个方向均受制于人,难以脱身,抽不出更多兵力针对陕南的红25军。这为红军创建根据地,寻找立足之地提供了重要的时机。

3.群众工作容易展开。革命政权只有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具备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红色区域的条件。⑥发动群众、打破“围剿”与发展根据地相辅相成。国民党在陕西的苛捐杂税种类繁多,达到数十种,加上抓壮丁和高利贷的盘剥,群众生活疾苦,“吃饭照影影,睡觉看星星;白天钻草窝,晚上去干活”是真实写照。尽管当地的党组织已经遭到破坏,但群众自发地强烈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抗捐抗税斗争,思想上比较积极,普遍认为红军是老百姓的部队,共产党是穷人的大救星,容易争取。最难得的是,党和红军曾在这一带传播过革命思想,撒下来革命的种子,红军若在此发展有摧毁国民党军阀统治在广大农村的统治基础和扫除民团反动武装的可能性。1928年5月,渭南华县起义部队在这里组织过农民协会;1932年,红四方面军离开大别山,经湖北西北部进入陕南山区,又由陕南进入四川,曾在此短暂停留过;1932年冬,红3军转战商洛山区与敌激战,后过汉水南下湘鄂边区;1933年5月,陕北的红26军南下渭华也到过这里。

4.有获得物资的可能性。相对丰足的粮食和其他物资是根据地建设和红军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其中,镇压土豪劣绅,打击恶霸,没收其财物,以及通过军事斗争摧毁重要物资据点,是红25军在半年多的根据地斗争中获取物资的主要手段。红军一般会在暂时摆脱敌军的追剿后,集中力量展开大范围的回旋行动,扫除根据地的民团武装和反动政权,控制地主恶霸势力,将没收的财物补充军需或分给穷苦农民。1935年6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223团和手枪团远程奔袭了杨虎城的后方临时补给站荆紫关,不仅歼敌一个多连,还缴获了大批的军用物资,也为坚持根据地斗争和巩固根据地建设成果提供了物质保障。

经过先期的武装斗争,鄂豫陕省委在根据地的建设上依靠军事斗争、宣传发动群众,开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局面。到1935年5月,红军主力已经发展到3700余人,地方游击部队发展到2000余人,建立了4块革命根据地,人口将近50万,初步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注释]

①程子华.程子华回忆录[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70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回忆史料(1)[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1月,第202页.

③张超.张星江:为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做向导[J].党史博览,2004(05).

④程子华.程子华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12月,第62-63页.

⑤杨瀚.杨虎城与西安事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11月,第48页.

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红二十五军卷(1)[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247.

猜你喜欢 长征 智珠领导文萃(2021年16期)2021-11-05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巴蜀史志(2021年2期)2021-09-10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1年6期)2021-06-11笔歌朝花随行长征上海工艺美术(2021年4期)2021-04-24智珠二则领导文萃(2020年18期)2020-09-29智珠领导文萃(2020年16期)2020-08-28数字越大,火箭越先进?知识窗(2020年7期)2020-07-29长征火箭,例无虚发财经天下周刊(2019年5期)2019-03-25智珠领导文萃(2018年4期)2018-03-12党史研究党的生活(黑龙江)(2016年11期)2016-11-19

推荐访问:长征 转移 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