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劳动品质培育

陈惠民

中华民族历来有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优良传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为此,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有必要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取向,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应立足课内外资源,培养学生优秀的劳动品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帮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解读教材内涵,培育劳动的奋斗品质,形成政治认同素养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在新时代,最基本的政治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劳动中的奋斗品质是培养政治认同素养的重要前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为人生成长提供精神支撑显得十分有必要。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奋斗品质呢?笔者认为应回归教材,让学生理解透教材观点和原理。

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114页关于奋斗的观点:“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美好梦想,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笔者认为关于这段教材观点,要引导学生理解三层内涵:一是当代中国进入新时代,我们拥有共同的梦想;二是在新时代,每个人的梦想与祖国的梦想是联系在一起的;三是无论实现个人的梦想还是祖国的梦想,都需要奋斗。奋斗的人生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强烈。学生在劳动中形成稳定奋斗的品质,将会为自己所认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终身。

二、创设课堂情境,培育劳动的创新品质,形成科学精神素养

科学精神是现代科技信息化社会普遍的一种理性追求,它的价值融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善于处理成长所面临的复杂关系。在教学中,应注重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储备人才。

劳动中的创新品质是培养科学精神素养的重要保障。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创设教育情境,培育学生创新品质。

1.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问题意识是许多创造发明和探求新知的源泉,也是一个人能坚持终身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導学生探究,并对学生大脑产生刺激,使其产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时,笔者设置“创新辩论台”,让学生结合中国高铁如何成为中国新名片的发展历程,对劳动者在工作中应坚持模仿还是创新谈谈看法。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结合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对培养创新品质有很大益处。

2.设置两难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道德与法治内容以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线索展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困惑,根据这些困惑来设置教学的两难情境,让学生通过理性分析,做出明智选择,解开心中的困惑,从而培育创新思维。

三、关注学生生活,培育劳动的诚信品质,形成法治意识素养

法治素养是公民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深入领悟法律的内涵和本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自觉树立权利意识,忠实履行义务的素质和修养。我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还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培育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厉行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劳动中的诚信品质是形成法治意识素养的重要依托。诚信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有必要通过诚信教育,促进学生形成现代法治意识。那么,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怎样培育学生的诚信品质呢?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三框“诚实守信”中指出,“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又如,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中指出,“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可见,只有切实加强诚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才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引进时政资源,培育劳动的敬业品质,形成公共参与素养

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当中,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的一种能力。所以,公共参与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表现,是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和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强调公共参与,就是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认识到自己对于社会建设与发展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形成尽己所能主动为社会发展有所作为的思想认识。

劳动中的敬业品质是形成法治意识素养的重要基础。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初中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他们渴望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促进自我成长。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利用课堂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把时政热点引进教学,整合教材资源,因势利导,把时政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加强对学生的敬业品质教育。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六课《我的毕业季》时,要结合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和时代楷模励志奋斗的事例,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用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

总之,劳动品质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师是校园中开展劳动品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劳动品质培育,需要进一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劳动品质教育的优秀元素,引导每个学生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法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北京支部生活(2022年5期)2022-05-24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2期)2018-02-01第十道 生相克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1期)2018-01-19

推荐访问:视域 素养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