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博物馆馆藏之出土商代青铜兵器赏析

摘要:吕梁市博物馆收藏的商代青铜兵器,主要有刀、钺、斧、剑、戈等,这些青铜兵器都具有本土特色,出土地点明确可靠、形制多样、铸造精美、铭文和纹饰内涵丰富,极具价值。

关键词:商代;
青铜兵器;
吕梁市博物馆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在古代祭祀和战争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殷商时期,虽然已经建立起强大的商王朝,但在山西省吕梁山区黄河沿岸存在较多的方国。方国之间的争夺此消彼长,到了商晚期,随着商王朝的衰落,方国与商王朝的敌对关系更加明显,战事频发。在商代青铜文化和铸造技艺日益繁荣的情况下,青铜兵器迅速兴起,很快成为统治阶级掌握的重要武器,并逐渐取代石质兵器,作战的方式也随之而变。

山西省吕梁市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沉积于吕梁的地上地下,特别是吕梁山西南麓黄河东岸的石楼县,“殷商,乃沚国中心地区”,这里是古老的商代文明荟萃之地,文化遗存熠熠生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石楼县先后出土了300余件珍贵的殷商青铜器,其中尤以桃花庄、二郎坡、义牒、后蓝家沟等地所出为丰,对研究商代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来自商代的青铜器向世人展示着商代曾经的辉煌,也正是由于大量商代青铜器的集中出现,石楼县被称为“全国三个殷商出土方国之一”。与石楼县为邻的柳林县薛村镇高红村也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商代青铜兵器。吕梁市博物馆收藏了其中部分商代青铜兵器,主要有刀、钺、斧、剑、戈等,这些兵器具有鲜明的北方草原风格。现从中选取十余件进行简要介绍。

一、刀

目前,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器是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单刃青铜刀,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刀。刀枪剑戟,刀位于冷兵器之首,单刃,刀背有厚度,有助于增强砍劈强度。

(一)商环首青铜刀

商环首青铜刀(图1),1975年7月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褚家峪村。通长24.4厘米,柄长8.5厘米,环外径2.5厘米,内径1.7厘米。手刀,刀背微凹,有棱,刀尖上翘,刀身狭长轻薄;
刀柄从刀身至刀首方向中间呈镂空状,上下各有一排相向的“人”字纹,向一侧弯曲,有胡,环首。

(二)商双环首削青铜刀

商双环首削青铜刀(图2),1978年出土于山西省柳林县薛村镇高红村。通长22.8厘米 柄长9厘米,手刀,刀身整体呈弧状,凹刃,刀尖下弯,圆钝;
刀柄呈凹槽状,中间有三个三角形镂空装饰;
有下阑;
双环首,一环后有凸起。

(三)商乳钉纹三銎刀

商乳钉纹三銎刀(图3),196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琵琶垣村。长28.8厘米,宽6.3厘米。长柄刀,长三棱形,刃中部平而狭,两头圆钝,脊部有三个扁管状銎口,出土时内部留有残损的木柲,增加了曾经血战沙场的沧桑感。近銎处有一排乳钉纹,一穿。

(四)商涡纹青铜刀

商涡纹青铜刀(图4),1970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罗村镇南沟村,通长35.7厘米,刃宽3.4厘米;
为长柄刀,长条形,刃平面狭,刃的两头圆钝,近背处两头各有一个长方形穿孔,两端饰涡纹,两穿间有一排乳钉纹;
刀背平直棱状,中部长方形直内有一圆穿,用于固柲。

图1和图2是手刀,可以防身,也可以宰杀牛羊等,是典型的草原文化商代青铜刀;
图3和图4是长柄刀,用于作战,皆有一排乳钉纹。韩金秋、杨建华的《略论商周时期兵器上的乳钉纹》一文中有描述,“从分布地域和集中程度看,以乳钉纹装饰兵器是北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以商涡纹青铜刀(图4)为例说明,这种形制的长体刀出土于晋陕高原。

二、斧

斧既是一种生产工具,又是一种兵器,与长木柄组合,可砍劈、勾杀,比钺窄小,馆藏为有銎斧。

(一)商长銎青铜斧

商长銎青铜斧(图5),1976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曹家垣乡曹家垣村。通长16.5厘米,銎宽7.5厘米。长方体扁平状斧,弧刃,斧身与銎呈垂直状;
长管状椭圆形銎,上细狭,下粗阔,可插柲,上有圆形穿,銎背有两个小短柱形凸起;
小直内。

(二)商有銎青铜斧

商有銎青铜斧(图6),1978年出土于山西省柳林县薛村镇高红村,通长14.0厘米,銎宽4.7厘米。斧体修长,刃口为浅弧形,形状和现代家用斧头接近;
管銎较短,椭圆形有利于固柲;
直内,一头微宽。图5和图6是有銎斧,素面,具有商代晚期北方青铜斧的特點。

三、钺

钺是商代的一种兵器,青铜制,砍劈兵器,也用于仪仗,与长木柄组合使用,形状像板斧而较大,宽阔的圆弧刃,上面经常有狰狞夸张的纹饰,商代盛行。

(一)商兽面纹青铜钺

商兽面纹青铜钺(图7),1973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会坪村,长16.5厘米,宽10.2厘米;
体扁平,呈宽斧状,上窄下宽,肩部方折,刃外张呈弧形,两角上翘,钺上部以云雷纹为底饰饕餮纹,口大张,双目中空而凸出;
长方形内部上端有一个椭圆形銎,用于插柲,内后部饰虎耳形兽面纹。

(二)商青铜直内三棱钺

商青铜直内三棱钺(图8),1987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义牒村。长18.5厘米,刃宽10厘米,钺身扁平,上窄下宽,肩部方折,刃部外张呈弧形,中间平凹处有一圆形大孔;
长方形直内,一头略宽;
椭圆形銎,用于插柲,两侧各有三条平行脊,连接钺身和直内,增加耐受力。

(三)商长銎青铜钺

商长銎青铜钺(图9),1976年出土于石楼县义牒镇圪垛坪村,长14.0厘米,宽8.5厘米;
钺体扁平,红斑绿锈,刃口呈弧形,与銎几乎等宽;
长管状銎,可插柲,中部有穿;
钺中部有四周凸起的大圆孔;
内宽而短。

据了解,商代中原和北方以有銎钺为主,南方以直内钺为多。吕梁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三件商代晚期兵器就有銎钺,形制各异,制作工艺精湛。

四、商青铜铃首剑

商青铜铃首剑(图10),属于“短兵”,可手持或佩带,1978年出土于山西省柳林县薛村镇高红村,通长23.5厘米,宽4.1厘米。此剑由剑身、茎、首三部分组合而成,剑身与剑茎有“阑”凸出护手。剑身柳叶形,扁平尖锋,上有脊直通至铃首,两侧刃有残蚀;
剑茎扁平微向一侧有弯曲,饰凸线条纹;
剑首作扁圆球形镂空体,内置活动小球,动之则发声,下有一小环。

考古学家称,铃首剑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物,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兵器。

五、戈

戈是车兵作战时最常用的一种格斗武器,数量较多,配上竹木柄(即柲),可勾能啄,可推能掠,可大范围挥击,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一)商凤纹曲内铜戈

商凤纹曲内铜戈(图11),1976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郝家畔村。其长27.5厘米,援长19.0厘米,内长8.0厘米,援宽扁而修长,前锋尖锐,中脊微凸;
有下阑;
曲内,线条流畅,上有不规则穿,内后双面有对称的单线平雕凤鸟纹,凤鸟头顶有高冠,圆目,尾部卷曲。

(二)商羊首銎内铜戈

商羊首銎内铜戈(图12),1967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义牒村。长19厘米,援长14.5厘米,援部狭长,上刃呈微弧状,下刃较直,前锋圆钝,中有凸脊;
椭圆形銎用以固柲,上有小圆形穿和“∑”纹饰,銎顶端有一羊首形柲帽,目纹较大、凸出;
内部分残缺。

(三)商直内铜戈

商直内铜戈(图13),1975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褚家峪村,长22厘米,阑宽8厘米,援宽扁而稍短,前锋尖锐,中脊微微凸起;
下阑稍长,上阑稍短,阑显黄铜色;
直内宽扁,上有圆形穿,双面有形式相同的铭文。

(四)商“□□”纹銎内铜戈

商“□□”纹銎内铜戈(图14),1970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灵泉镇肖家塌村。长20.7厘米,宽5.7厘米,援宽而稍短,前锋尖锐;
内銎孔横截面为扁椭圆形,銎外中部有脊,连接援和内;
内后扁平,两面有不同的铭文,其一与吴让之篆书“并”字相同,有待进一步考证。

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吕梁市博物馆皆有出土馆藏,而且较多有铭文或纹饰,羊首尽显草原风味。

六、商铜胄

商铜胄又称兜鍪、盔(图15),为古代的一种防护头部的兵器。1978年出土于山西省柳林县薛村镇高红村。通高19厘米,呈圆帽状,前后作弧形开口,两侧下垂形成宽护耳,底边平直,双侧各有6个和7个穿孔,弧顶中央纵置立一方钮,便于固定,通体素面。吕梁市博物馆藏出土胄仅此一件,素面胄属北方草原青铜文化,中原和南方出土的主要是兽面纹胄。

七、商青铜箭镞

商青铜箭镞俗称箭头(图16),商代兵器,与箭杆、弓弩组合使用,适合远攻,1975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褚家峪村,长6.3厘米,铤长3.5厘米,分叶状双翼,扁平,锋利,有倒刺,有脉状脊;
实心圆铤,向后渐细。这种双翼有铤箭镞,出土数量较多,在商代战争中使用频率很高,出土多见北方。

八、结语

这些兵器出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处于国内生产力发展相对低下,生活水平比较落后的时期,然而,这些青铜兵器出土地点明确可靠、形制多样、铸造精美、铭纹丰富,出土后即被文物单位收藏起来,真可谓出生清贫又高贵,是证明古代相关行业发展水平、研究论证文化的重要依据,其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远胜于传世品,为研究商代山西方国文化和铸造技艺提供了宝贵实物。当时,关于这部分兵器的研究成果曾经在《考古》《文物》等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保留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一件件寒光逼人的馆藏商代青铜兵器,传递出当时殷墟商文化和北方系青铜文化共同作用,形成具有浓郁北方草原特点兵器的历史事实,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兵器史的宝贵资料。

作者简介

薛继珍,1975年5月生,山西吕梁人,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博物。

参考文献

[1]张祥.石楼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2]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郭寶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4]韩金秋,杨建华.略论商周时期兵器上的乳钉纹[J].文物春秋,2010(5):11.

推荐访问:吕梁 商代 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