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申论

胡奇良

[一任务解说]

申论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是应用文写作的一种,也是目前我国公务员考试内容之一。“申”是申述,“论”是议论,申论,就是要求作者就特定的材料、事件或者问题进行陈述、说明、概括,并据以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推断逻辑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讲道理”。其话题多为时政热点问题、国计民生,一般用于考查观察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写好申论,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议论文的思辨性和针对性有很大的帮助。

(一)抽象概括,讲究逻辑

申论写作的第一要义是对给定材料进行梳理,并提炼主要内容、观点或问题。无论何种概括,都需要不断沉淀各种感性材料,从具体情境(问题)、叙述中抽取出本质属性、特征及联系,将个别上升为一般,继而呈现清晰的轮廓和抽象的概念。在此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抽象思维能力,才有可能使概括达到“准确、精练、深刻”的程度。

申论写作中的概括、阐释或是观点评论、关系分析、对策方案等内容,都需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呈现。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突显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必须借助严密的逻辑思维,抓住问题的关节点,明确决策目标的时间层次、轻重缓急、约束条件等逻辑关系,而不能仅仅停留于方案的简单罗列与论据的随意堆砌上。

(二)全面分析,客观辩证

申论中的背景材料是只经过粗加工的“半成品”,往往表现出多种信息、多个侧面。要在这些看似杂乱的表象中迅速摸清脉络,厘清关系,提炼出有效信息及观点,并且选择恰当的论证角度,确立具体的切入点,条理清晰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披沙拣金,全面分析。

而且,申论材料所涉及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有的尚无定论或存在一定的争议,若能全面地分析问题、有效化解矛盾,让论证更具说服力,思维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逻辑的简单实现,而必须上升到客观辩证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始终。

(三)触类旁通,创新不俗

我们要关注社会生活,常常需要思考一些大的问题。比如在学习经典理论著作时,如何用理论武装头脑,全面解读时政热点现象;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如何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思考分析这样的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抓住主要矛盾,提纲挈领,权衡利弊,能够提高思想认识,推动思维发展。要写好申论,不仅要具有政治、文化、思想、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还需要常常思考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美国学者吉尔福特将创新视为流畅、变通、独特思维特点表现于外的行为特征,通俗来说,创新就是不落俗套,不同寻常,有新颖或奇特之处。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本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思维价值的最高表现,它使思维更具敏捷性、选择性与超前性。充分调动创新思维能力,善于多角度思考和逆向思考,往往能写出新意,写出深度,给人以启迪,彰显与众不同的品位。

[二写作任务]

(一)题例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在90分钟之内完成。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从毛泽东同志向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人讲述“延安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介绍中国道路和共建美好世界的理念主张,善于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今天,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我们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時,要采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生动鲜活地讲,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入情入理地讲,平等待人、虚怀若谷、真诚亲和地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做好外宣工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既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关键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能厚古薄今,更要注重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入情入理,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

(摘自《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三)

(二)写作点拨

“文化走出去”的话题,是关乎中华优秀文化在国际视野下影响力和软实力的重大社会问题,这就需要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去分析,要将问题准确、合理地上升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高度。首先要廓清和认识解决“文化走出去”问题的重大意义;分析现阶段我国宣介中国故事中的问题,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迫切性和艰巨性;进而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如文化贸易逆差、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华文化精髓提炼不足等;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方式、途径、进程和机制等。在写作时,要注意概括抽象,全面分析,讲究前后的逻辑。

(三)例文展示

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走得更远

肖丹妮 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高三(16)班

美国纽约帝国大厦用中国人喜欢的金黄色和红色点亮了大厦顶部的1327盏彩灯,只为庆祝中国的春节;英国舞龙队伍兴高采烈地从伦敦雷斯特广场行进到特拉法加广场,同样为庆祝中国农历新年;一曲《春江花月夜》琵琶独奏曲令无数维也纳观众如痴如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中国文化也逐渐“走出去”,走到国际舞台。

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当前我们走出去的,多半都是传统节日之类的传统文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文化,却不能让外国友人更全面地了解当今中国文化的精髓。其结果是记住了中国红、舞狮子、琵琶曲等中国符号,却依然对中国存有偏见和误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让世界认识一个文化的中国,一个新时代的中国,意义深远。

酒香也怕巷子深。面对中西方不同的审美要求,中西方地域性差异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中国更应该讲好自己的故事,借文化之年将中国的声音传出去,让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路上走得更远。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集中体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发展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需要,也是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需要。

我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发挥广大文创者的主力军作用。广大文创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文艺创作就成了无本之木”。同时,他们更应深入生活,立足实践,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代大潮,用文艺作品记录时代、引领时代,以一个文创者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我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发挥国家对文创的支持作用。关注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符合时代的新文化,培养文化人才,打造品牌,为企业和个人文化产品打开政策通道,把经济“走出去”的每个企业、每个自然人都视作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把所有国际经贸交流活动都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助力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我国文化“走出去”必须科学谋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可以将周边国家作为首选目的地,之后扩展到欧美国家,求同存异,美美与共。同时,我们要遵循文化传播规律,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以其他国家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能够理解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媒介开展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的意义远高于政治。我们要充分发挥外交、商务、旅游、体育等部门及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让中国文化在“走出去”中走得更远,让文化构建起友好交流、超脱意识形态的桥梁,展示中国文化的平凡与不平凡。

(四)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双减”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021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要,这是“双减”改革的大逻辑;克服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双减”改革的大思维;坚持教育公益属性,推进教育公平,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双减”改革的大战略;全面修复教育生态,保障每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双减”改革的大格局。

推进“双减”改革,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这必然要求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协同改革,厘清和规范三类教育的边界,重构、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张志勇《“双减”格局下公共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治理》

【点评】 文章由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欧美国家显見的种种现象入手,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揭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所在。然后,从内因角度出发,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所具备的内在修养,指出要用国家意志,培养人才,积极创造“走出去”的载体,并设计了传播的方式、途径、进程和规律等,最后列举了构建文化交流的一些桥梁。全文由现象到本质,从分析问题,揭示根源,到提出设想,解决问题。思路清晰,逻辑鲜明,层次分明。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文化长廊中学生英语·中考指导版(2021年3期)2021-05-24体验文化冲击疯狂英语·新阅版(2020年10期)2020-11-02文化解码南方周末(2019-12-19)2019-12-19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对弈围棋中鲜为人知的中国文化伙伴(2018年1期)2018-05-14传统文化旅游(2016年12期)2017-05-09什么是文化公务员文萃(2016年2期)2016-02-26文化摄影文化月刊·下旬刊(2014年11期)2015-01-21融入文化教“犹豫”等黑龙江教育·中学(2009年3期)2009-04-16

推荐访问: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