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策略

林森培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观念教育为主的综合性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课程。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中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一、核心素养的本质

核心素养一般就是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准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是对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思想的全面贯彻。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培养守法公民、树立法治观念为主要目的,以期在教学过程中令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效地运用法律知识参与到法律实践中,最终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为中心,包括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治观念等三个基本点。

(一)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道德品质包括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两部分构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方能用得其所。”

道德与法治学科要培养的道德品质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要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要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具有开放的胸怀以及世界眼光与全球意识。守公德,就是要遵守公共秩序,有公共精神,有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遵纪守法,坚持公平正义,追求民主自由。也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追求绿色生活方式。严私德,就是要提高个人的身心修养,孝亲敬老,文明礼貌,严于律己,明辨是非,要做到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爱岗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内容。

(二)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其基本内涵包括珍爱生命、健康人格等基本要点。

珍爱生命就是重视、爱护、保护自己的生命。首先,要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要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追求人生理想,崇尚奉献和创造。其次,要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第三,要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健康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首先,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有较强的爱心和同情心,会积极交往。其次,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三,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律自爱,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第四,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有较强的抗挫能力,有探究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第五,要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有自我克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学生对宪法、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尊法、守法、用法是法治观念的基本要义,尊法就是要崇尚宪法,尊重法律,尊崇法治,认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具有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真正敬畏法律。守法就是要以宪法、法律为准绳,自觉在法律法规范围内活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治能力。用法是指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向学生有效渗透这些学科核心素养?以九年级上册《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为例,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和实践。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课堂的变革

什么是学习?施良方教授对学习的定义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为外显的行为。学习的本质又是什么?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他的教学注重发展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并希望学生成为自由的、负责的人,充分体现了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观点。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经历学习”。一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存在与独立学习能力的强大;二体现在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基于理解且能保持的学习;三体现在学生处于健康的學习状态,不再是片面的、无成本意识的学习管理;四体现在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可持续意义的进步。

(二)以“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是课堂变革的切入点

1. 预学内容的选择

预学内容是学生可以独立解决的部分,主要涉及的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学生根据个体的先行经验和认知水平可以独立完成;也是触及核心学习内容的提前思考,务必体现学科特质。

九年级上册《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这一节课中的预学内容部分主要在关于民主的内涵、民主在价值上要求、民主价值实现的依靠、民主道路选择的因素等一些基础知识和课本中容易找到的理论知识为主,为后续的新型民主概念的理解做好准备。

2. 预习的方式和作用

方式可以分兩种情况:一是课中进行,现场完成先行学习、独立学习,便于自主思考;二是课前完成,做好新课学习的全面铺垫。预习的作用一是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习重点、难点;二是根据学情,及时调整学习内容、学习对策,推进教学展开。

(三)话题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学习内容

话题的选择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小见大;二要根据学习内容寻找话题;三要创设情境,在活动中引发思考。

下面是在《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这一节课中的话题导入:

九年级(3)班要推选出五名“优异之星”,同学们热情地议论起来。

甲:班主任直接指定多省事啊!

乙:让咱们班五个小组长各推荐一名就行了。

丙:这得经过全班投票选举、民主产生。

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公平、最被大家认可?说说理由。

通过这个导入把民主的理论概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情境,引入学习的内容。

(四)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凸显核心素养的关键点

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侧重于“如何教”的预设,那么新型的课堂则呼唤“怎样学”的指导。学习形式最突出的就是以学生学习为主,学生不仅逐步适应了前置性自主独学、小组合作互助对学、全班展示交流群学等学习环节,而且也养成了这些学习习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一种探究、合作学习成为我们综合文科教学的一种常态,从而有效促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学习力。

合作学习的本质是一种以小组建设和过程评价来促进学习的方式。第一,完成由小组承担的合作、探究任务,通过组内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第二,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本组观点、征询意见、等待点评与质疑。“合作学习”策略涵盖了社会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人文课程的“体验”“对话”“反思”;从个体学习扩展到群体学习,从单向的学习空间。

笔者在《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这一节课中,设计的合作探究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进程的合作探究,二是“新型”的民主的表现。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同伴之间体现合作互助;目标导向明确、任务分配到位;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的学习活动。

(五)融入社会生活,拓展提升的价值追求

拓展提升,是给予教学一个开放的、具有延伸意义的心灵共鸣。一要突出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社会功能、自我教育功能;二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上。

笔者在《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这一节课中设计的拓展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把你对民主的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写在导学单上,每个小组的同学每人写一句话。完成之后请派代表上来展示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它的作用一是服务于学生生活的经验分享;二是联系现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三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学史心得。

众所周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生活性、体验性、实践性的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运用多样化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感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质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民主法治道德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理财·市场版(2022年5期)2022-05-30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北京支部生活(2022年5期)2022-05-24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环球时报(2019-08-27)2019-08-27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道德知识窗(2018年6期)2018-06-26尼日利亚 民主日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24期)2017-06-15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中国德育(2016年13期)2016-11-22

推荐访问:素养 法治 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