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设,助力初中数学高品质课堂

陈小香

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一个相对准确的预想和估测,结合预估情况给予相应的课堂预设,使得预设辅助数学课堂得以顺利高效地开展。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纵观数学课堂上教师的预设能力表现,笔者认为广大数学教育者在课堂预设层面还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随着初中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课堂预设已经逐渐成为广大数学教育者关注的热点话题,有效的课堂预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数学思维启发以及高品质课程构建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出发,针对课堂预设与生成策略实施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旨在引导初中数学教学在课堂预设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问题预设,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课堂应由师生对话组成,在师生对话以及学生自主思索和探究中得以生成。但是在实际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实效性价值,甚至于有的问题还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一定的困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和思考能力的形成都是没有任何帮助的。问题预设应该注意从合理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等方向着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起到一个良好的设疑效果,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完成新知的学习,同时发展自身的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因此,教师要做好数学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问题预设,以问题预设引领接下来新的学习环节,并在问题预设中不断的促生新的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为学生介绍“圆的定义”时,圆的定義可表达为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从定义可以明确地感知到数学表达的抽象性,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如此抽象的表达很难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实现对定义的理解和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此,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预设,在讲到“圆的定义”之前,先提问:“你们知道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想都不用想便知道自行车轮是圆形的,这个问题看起来没有任何难度,学生的回答也是平平无奇。接着笔者提问:“那么你们知道自行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吗?”班级里瞬间炸开了锅,大多数学生直接表示:“圆形的自行车车轮才能滚动,其它形状的自行车车轮无法滚动。”笔者紧接着又提问:“椭圆也可以滚动啊,为什么不用椭圆形的自行车车轮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他们认为:“椭圆形可以滚动,但是这样会忽高忽低,坐在上面的人体验感比较差。”由此便引出了本节课要讲解的“圆的定义”,“那么你们说一说为什么圆形自行车车轮就不会忽高忽低了呢?”此时,经过学生进一步讨论,“圆形的定义”便就此浮出水面,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理解起来就会非常简单,如此一个生活化的问题预设让原本抽象的定义变得直观化和形象化,为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错误情境预设,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由错误到正确更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快速成长的表现,很多教师会追求过于“完美”的数学课堂,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这种对错误的偏见或者无视常常会造成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事实上,教师应该认识到错误在数学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教学价值,错误不仅暴露出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点,也显示出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将其视作宝贵的课程资源,往往可以让课堂预设更加精彩。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犯错或者是引导学生犯错,在新知教授之前或者是新思维呈现之前,为学生营造出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错误情境,让学生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助其数学素养得以快速的提升。

例如,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出示如下题目:已知线段AB=8cm,点C在直线AB上,且有BC=10cm,求线段AC的长度。在看到这道题目后,很快就有学生给出了答案18cm,也有学生给出了答案2cm,在学生出现错误后,教师不要马上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的发散自身的数学思维,摆脱固式思维影响,以寻求答案的完整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会快速思考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是否完整?继而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发散性思维的成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错误,将其视作数学课程的教学资源,以错误情境的方式将学生的错误完全暴露出来,经过大家共同讨论和总结,在纠错的过程中实现新知和新思维的生成。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易错点以教师犯错的形成呈现出来,教师主动“示弱”不仅是对学生尊重的表现,也是激起学生探究欲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帮助教师纠错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从而形成全面深刻的综合性数学素养。

三、突发事件预设,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突发事件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出现频率较高,一些教师会将这些突发事件视作对课堂秩序的扰乱,大多会选择忽视或者是对学生施以批评和指责。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丧失了发言的勇气,更难以培养学生创新化思考问题的方式。所以,教师应该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能够及时快速做出应对,有经验的教师还会将其作为课堂预设的辅助形式,利用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将学生的思维带动到一个新的方向上,以促使学生形成创新化的思维。

比如,在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有关题目时,笔者预设了如下题目:小明和小华相距200米,他们以每秒6米和每秒4米的跑步速度相对同时出发,那么小明和小华什么时候可以相遇?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列方程6x+4x=200求解,按照正常思路,教师可以正常开展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但是此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我认为列方程4×2x+2x=200也一样可以算出结果。”学生的突然发问瞬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为了激发学生新的思考,笔者及时调整教学顺序,让这名学生说出自己看法。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名学生的带动下,另有其他多名学生的思维也被逐步打开,提出了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见,将突发事件作为数学课堂预设形式,不但可以化意外为资源,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打开也有着较大的帮助。

当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和总结,注意课堂意外事件的生成原因和途径,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做到对意外事件的预测和捕捉,同时顺水推舟,以意外事件为铺垫,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思考数学问题,以求形成多元化的创新观点,让数学课堂更具创新精神。

四、知识比较预设,提升学生思维深度

数学中的“比较”既体现出了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也是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主流教学模式之一,通过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似对比或者是相似知识点之间的不同对比,是比较预设的重要内容,比较预设是帮助学生完成新知学习、知识深化以及知识探索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预设环节中,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对比,努力从已知推导未知,从而帮助学生把握住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让看似毫无章法的数学知识在比较预设中变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学生可以从纵向中对比知识的生成过程,可以从横向中发展知识的广度,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得以全面地打开。

初中数学知识涉及到了众多抽象性较强的定义和原理,学生不喜欢这部分知识,觉得它们枯燥、难度大,对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改变不了学生,那就果断改变自己,通过对比预设,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菱形的判定方法”教学中,学生对其判定方法理解得不够透彻,加之对判定定理记忆的混淆,笔者在教学中特以“矩形的判定定理”为对比对象,从定义、特定性质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从二者的定义来看,矩形判定要满足:①平行四边形;②有一个角是直角。菱形判定要满足:①平行四边形;②有一组临边相等。从特定性质来看,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矩形从“角”来分析需要满足四个角都是直角;菱形从“边”来分析要满足四条边相等。另一方面:从“对角线”来分析,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通过两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菱形判定的本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菱形判定和矩形判定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说,将其与新知“菱形的判定方法”作对比,学生对新知就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再来为学生剖析“菱形的判定方法”,学生接受起来也会更加容易。此外,通过对比方法展开课程预设,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以及教材安排逻辑也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有效提升学生认知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五、会用微课预设,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操作性和探究性较强的学科,其对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单一的教学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其所涉及到的教学考评也多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依据,这种单纯追求结果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和培养是没有任何益处的。随着新课标改思想以及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不断渗透,部分教师开始重视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希望以問题设计促进启发性教学的发展,但是教师在问题设计的同时也设计好了问题的答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会紧接着公布问题的答案,由此使得问题导向下的启发性教学成为了一种应付的形式。在微课教学引导下,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形式导出启发性教学,并将启发性教学有效延伸至课前和课后。

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一般会在课前要求学生将新课预习一遍,为了实现深度预习,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微课视频设计中融入了提问元素。在微课视频为学生呈现用3cm、4cm、5cm、6cm、8cm、10cm等长度的小木棒拼三角形的活动时,同步提出下述具有启发性的问题:①你发现拼成的三角形都是什么形状的?②你拼出了直角三角形吗?③你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有什么关系呢?④你得出了这样的规律,如何验证你的猜想?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学生的思维得以有效的发散,更重要的是视频的最后也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这种带着问题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与传统微课直接为学生揭示“勾股定理”相比,问题式呈现对学生数学思维启发性发展更有益处。在课后微课巩固中,教师还可以出示以下题目:“在三角形abc中,a=3,b=4,c是多少?”在问题后面紧跟着提示性语言:“不要陷入固式思维误区哦!”结合提示内容,学生会发现题目中并没有直接给出三角形的形状,这样,微课视频设计的题目便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课堂预设作为初中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课堂正常开展中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高效的课堂预设不仅是确保高品质数学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一名合格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努力,在课堂预设中生成更多的精彩!

猜你喜欢 预设错误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南北桥(2021年15期)2021-05-24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28期)2018-02-0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卷宗(2017年26期)2017-10-17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7年2期)2017-05-09纠正关于e的一种流行错误新高考·高二数学(2015年8期)2015-10-23“怒”与“努”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5年7期)2015-07-03“浮”字等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5年4期)2015-05-18

推荐访问:高品质 预设 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