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英语精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

摘 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课程思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课程实施背景、设计思路、实施步骤及案例分析等方面着手对研究生英语精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进行探索,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及中国故事相关内容,并且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探讨、反思,力求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生英语;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孙旭辉(1972-),女,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实施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各方面、各环节的一种实践探索,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以此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课程思政能够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的育人责任,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和意识,有助于改变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德”的现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职教师专人教育转向各科任课教师都参与的人人教育。研究生英语教学在教授英语语言,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因此,把中国文化作为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的基点,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内容,便成为研究生英语精读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我们知道,语言根植于文化并且是特定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加入与文化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同时,熟悉中国和西方文化,并且有意识地将两种文化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在思想意识、社会文化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对,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自发形成理解和判断,产生朴素的价值观,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二、课程设计思路

笔者在新疆农业大学申请了研究生英语精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探索的课题,以期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本课程旨在在教学过程中除教授課本中的相关内容之外,分步实施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通过加入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实现教育引领作用:首先是要求每名学生作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介绍,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具体就是在课前提前给学生布置展示任务,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视频并加以剪辑,做成PPT,上课时展示给同学们。其次是教师介绍课文中涉及的价值观、理念及相关观点。具体就是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异同进行介绍。再次是学生作相关的课后讨论练习,就教师所介绍的中西方文化习俗异同进行拓展、热点讨论等。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在教学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人文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具体思路如下:

(一)理清思路,结合办学定位,确定研究生精读课程教学目标、思政维度、思政拓展形式,紧密贴合教学内容与流程,深挖思政要点

从实际出发在不同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从丰富的教学素材中提炼精华,使得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技能,锻炼语言应用能力,音视频素材形式丰富多样,满足教学需要,以现实问题引领课堂教学,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在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感召下,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从而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要求。

(二)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有温度、有思想、有情怀

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教学上即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批判性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使用英语描述和分析问题、表达立场、陈述理由,将思辨能力融入课程教学和课文练习中,在课堂多提出与思辨能力相对应的问题;对开放性问题进行点评和引导;有目的地规划教学课程,如课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归纳整理,课堂上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陈述问题时引导学生讨论、质疑、批判和点评,将思辨教学真正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与活动中,实现教学有温度、有思想、有情怀,注重价值引领,实现学生的知识水平、思辨能力、学科素养全面提升。

(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估,利用好第二课堂

教学评估是指挥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导向的作用。

均衡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针对思政板块学习进行教学评估,基于学生各项表现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弘扬中国当代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国情意识与家国情怀,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竞赛等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英语氛围,展现我校学生的风采。

(四)巩固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外互动方式的丰富,帮助学生巩固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自主学习体现在学生课外自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视频,做好剪辑,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寻找、运用当前网络媒体中的大量素材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教学实施步骤及案例展示

(一) 实施步骤

在课程思政模式下,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五大能力,即人文素养、英语运用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打造思政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思政化的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思政教育过程,将育人置于首位,将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做到以评促思、以评促学。663D9458-6A12-45E0-95D4-80495BACBD4A

在教学安排上,就是在每节课上课伊始为学生播放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视频,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展示内容包括:1.用英语给大家介绍视频内容,可以用视频原文来陈述,也可以以概况总结的方式作演讲;2.播放英文视频;3.学生给大家讲解视频中的词汇、短语,扩大大家的词汇量。学生们在CGTN、BBC、TED等媒体上找到感兴趣的介绍中华文化的英语短视频,剪辑后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实现英语学习与中华文化传播完美结合。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呈现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的故事》《京剧》《花木兰》等,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港珠澳大桥》《与新冠肺炎的斗争》等。

在讲解课文时,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及知识拓展,进行中西方文化及思维的对比。我们使用的《新视角研究生英语读说写1》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例如第2课“The Roots of My Ambition”的课文就涉及美国梦这一概念。在课文中提到美国梦这一概念时,我就提出问题:什么是美国梦?作者是如何实现他的美国梦的?让学生阅读文章后讨论并回答。第7课 “Life Without Father”讲到美国的社会问题,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提到的美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课后讨论环节,加入的内容就是对第二部分内容的拓展,进行相关讨论。还是以第2课为例,课文讲的是美国梦,讨论时就可进一步拓展,进行中美文化等的对比。我设计的讨论题目是: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区别是什么?学生们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际感受自然而然就得出结论:美国梦追求的是个人成功,而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接下来我继续问学生们:年轻人应该如何实现中国梦?学生们分组进行热烈的讨论。讨论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有家国情怀,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们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理解,而这些讨论都是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内容而非政治性学习,学生们毫无勉强之感,爱国情怀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并体现出来。

教学及评价的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主在网上搜集以中国文化介绍为主题的英语短视频并总结归纳相关内容、词匯等,为课堂展示作准备。教师会根据学生展示的表现及学生的反馈给其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项。课中,教师会组织学生就文章相关内容进行拓展,进行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讨论,并要求其就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教师会给予课堂表现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在讨论和汇报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能力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培养,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达到实现思政教育的渗入。课后,学生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巩固,并就教师所布置的思考题和作文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师进行评价,计入作业成绩。

(二)教学案例展示

教学案例1: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去世。5月27日精读课,H班一名学生所作的个人展示以“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为题,介绍了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展示时,这名学生几度哽咽,其他学生也纷纷落泪,大家深深为袁隆平院士的贡献所折服,为其离世感到悲痛。这一场景体现出学生的爱国情怀,对袁隆平院士的崇敬和尊重,并以他为自己的楷模,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案例2:课文题目是“What is Happiness?”,由此设计的讨论题目是:你认为什么是幸福?个人的幸福和集体的幸福有什么联系?什么样的人是幸福的?请举例说明。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给他人带来幸福的人是幸福的,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是幸福的,能够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是幸福的,例如屠呦呦、钟南山、杨利伟等人。由此可见,学生有较为成熟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适当引导后,他们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达到成熟的判断。

四、结语

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力图通过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突出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充分发掘语言学习背后的人文知识、价值关怀与制度定位,树立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从家国情怀和整体发展的角度将学生的各种能力融为一体,实现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全面提升。通过让学生在课前presentation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使大家了解相关文化,并且增大词汇量,增强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通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问相关主题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通过课后相关问题的讨论,进行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等的比对,以讨论并表达讨论内容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从当前学生的上课表现及课后反馈可以看出效果良好,在努力学好英语知识,提高词汇、阅读、翻译、写作能力的同时,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引领和巩固,民族自豪感得到了提升,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与效果。笔者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力求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其家国情怀。在教学的同时立德树人,做好身为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84-85.

[2]和伟.“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路径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9(6):96-100.

[3]贾晓琳.试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J].现代交际,2020(2):175,174.

[4]李丽.高校“商务英语阅读”思辨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12):53-56.

[5]穆志刚.外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研究——以毕业论文指导中融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1(1):30-36.

[6]沈轶.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4):121-122.

[7]汪承平,胡玉明,陆秀东.高校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19(4):12-14,32.663D9458-6A12-45E0-95D4-80495BACBD4A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探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高教学刊(2021年15期)2021-07-20烹饪卫生与安全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与研究食品界(2021年7期)2021-07-19课程思政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52期)2021-01-13新时期高校学生骨干培养的几点分析新一代(2017年19期)2018-02-05数字信息化时代国际文化传播的特点及文化弱势国家的对策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6期)2017-01-09“三个代表”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论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与途径选择世纪桥(2016年11期)2016-12-05弘扬礼仪文化与践行“三严三实”法制与社会(2016年30期)2016-11-24中国精神的弘扬研究商(2016年24期)2016-07-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现代交际(2016年12期)2016-07-09

推荐访问:课程 精读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