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刘超 董翠香 季浏

摘    要:为了提高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水平,按照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念和要求,在借鉴国外相关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以及已有研究构建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开发了可多维度评价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系统。经信效度检验,该分析系统信度较好,并且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预测效度。将该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用于示例体育课进行教学行为分析发现,该分析系统可以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面分析,不仅有助于体育教师深入地分析和反思自身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学互动行为,而且有助于改善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该分析系统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具有工具价值。

关键词:中国健康体育课程;体育课堂;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 807;TP31          学科代码:040303           文献标识码:B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for the teaching behavior analysis in PE clas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physical curriculum model in China,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basic concepts and requirem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physical curriculum model in China, based on PE class teaching behavior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constructed previously and the relevant analytic system at abroad, developed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tic system for the teaching behavior in PE class by comprehensivel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and so on. This system shows high reliability, great content validity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in the testing. After applying this analytic system for the teaching behavior in PE class to a realistic case, we found that it can be used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E class which will be helpful for PE teachers to deeply analyze and reflect on teaching behavior, student learning behavior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behavior,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This analytic system could provide a powerful tool for the teaching behavior analysis in PE class.

Keywords: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model in China;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eaching behavior

鉴于我国青少年学生在21世纪初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多数中小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未能较好地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等问题,季浏教授在借鉴国外体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研制了符合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体育與健康课程标准》的体育课程模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旨在为提升中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且便于操作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国各个实验学校推广,并带动上千所中小学改变了体育教学理念,有上万名体育教师学习了该体育教学模式,使上千万名中小学生受益。但是,由于各地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中小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体育教学效果也有所不同。而如何提高和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是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将体育课堂教学行为作为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具有动态性、复杂性与互动性特点,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评价又出现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难题。

为此,笔者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当前,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估方法主要有3种:教学实验、自我评价报告和课堂观察”[1]。教学实验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但是大多数此类实验是在实验室而不是在实际的体育课堂中进行的,这就弱化了教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自我报告法虽然可以评价不同教学行为在一节体育课中共存的程度,但是该方法可能存在主观夸大的问题”[2]。还有一种方法是课堂观察法,该方法是对教学实验和自我报告法的一种补充,可以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在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的研发方面,有美国学者已经研发了教学行为分析系统,例如:CAFIAS、ORRPETB、SOFIT等。尽管这些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对开发我国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但是这些分析系统是在美国的社会制度、教育体制、体育文化背景下构建的,并且这些系统研制的视角各异、研制的侧重点不同,中国的学校直接使用这些系统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有必要研发一套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AE61DB40-0F21-488E-B50F-6187098F3413

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依托季浏教授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研发一套适合我国体育课堂教学特点的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并通过个案分析检验其实际效果,以期为全面评价该课程模式下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提供一个工具。

1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及其分析系统的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界定的體育课堂教学行为普遍是狭义概念,要么将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等同于体育教师行为[3],要么将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视为体育课堂教学行为[4],其中忽视了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学习行为。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是体育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思想以及教学情境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仅从单一维度去评价,很难科学地对其进行解构,因此要从整体性或系统性的角度来分析。为此,本文将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界定为:在某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在体育课的具体教学情境中,体育教师与学生为完成预期教学目标所产生的各种行为总和,具体包括3类,即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学互动行为。

本文借鉴国外某学者在课堂教学行为量化分析研究中界定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概念[5],将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定义为:是一种用于记录和分析体育课中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学互动行为的课堂行为分析技术。包括3个部分:1)一套描述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编码系统;2)一套观察和记录教学行为的编码标准;3)一套记录和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方法。该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2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要求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以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将国外体育课程的某些先进理念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课程模式,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该课程模式非常符合中国国情,同时还具有国际视野[6]。该课程模式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以下要求。

在教师教学行为方面:1)体育教师要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在每节体育课中,教师使学生停顿下来进行讲解、示范的时间不宜太长,大部分时间应使学生处于持续运动的状态,并在学生运动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进行巡回指导。2)重视将多媒体、智能手表等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

在学生学习行为方面:1)引导学生学练结构化的运动技能,既要有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的练习,又要有对抗性运动项目的练习或比赛。2)每节体育课都要进行多样化、补偿性的体能练习。3)每节体育课要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运动密度应在75%左右,运动强度在中等强度到大强度范围,每节体育课学生的平均心率应达到140~160次/min。

在教学互动行为方面: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2)重视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促进发展的作用,既要有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开发的现实基础

3.1  对现有的典型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的适用性分析

“CAFIAS”是 Cheffers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开发的第一个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系统,是国外体育课中普遍使用的教学行为分析系统。该系统被认为是典型的教学行为分析系统。该系统把体育课中体育教师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分为3类[7],并且能通过量化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面分析,但是该系统有不足之处:一是重视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忽视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学习行为;二是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统计数据分析时缺少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三是其中的安静行为类别表示的教学情形很复杂,观察者很难对其进行区分和记录;四是虽然对编码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学行为规律,但是却难以回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讲的具体话语。基于以上,同时又因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新要求,所以,“CAFIAS”无法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

3.2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观察指标的表述方式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记录指标的表述方式有3种:1)陈述句表述。例如:教师试图鼓励我,如果我做得好,就给予奖励[8]。2)单个词语表述。例如:情境、社会支持等[9]。3)段落描述。通常是通过截取某些教学活动片段进行分析,例如:师生对话[10]、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11]。结合上述3种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表述方式和研究需要,本系统以单个词语记录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

3.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的开发流程

关于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的开发,国外已经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程序,并且与一般的心理量表研制过程相似[12]。本研究中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的具体开发流程如下:第1步是用文字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变量与系统结构进行描述,即通过演绎推理结合归纳法,初步确定该分析系统观察指标框架;第2步是通过专家访谈法确定该分析系统观察指标的内容效度;第3步是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双向随机抽样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该分析系统的信度;第4步是使用回归分析评估该分析系统的预测效度。

4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过程

4.1  构建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编码系统

本文依据前期构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指标体系[13]选取第3级关键教学行为分析指标作为编码系统的观察指标,同时,为了便于观察与记录对个别教学行为分析指标进行了合并。为此,将编码系统分为3类: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学互动行为。其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分为讲解与示范、指导与评价、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过渡4个类别,分别编码为1、2、3、4;学生学习行为分为准备活动、运动技能练习、体能练习、放松练习4个类别,分别编码为5、6、7、8;教学互动行为分为提问与回答、学练配合、师生共赛、互相讨论与互评4个类别,分别编码为9、10、11、12。具体编码见表1。AE61DB40-0F21-488E-B50F-6187098F3413

4.2  确定观察和记录教学行为的标准

4.2.1  教学行为各级观察指标的含义界定及编码

4.2.1.1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采取一定手段实现教学目标时出现的各种行为。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教学中,體育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包括讲解与示范、指导与评价、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过渡。其中:1)讲解与示范是指体育教师讲授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能等相关内容,安排课堂活动,展示某项技战术,组织体能练习的行为(此类教学行为出现时记录为1)。2)指导与评价是指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进行分析、评价、引导的行为(此类行为出现时记录为2)。3)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是指体育教师将多媒体技术深度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例如,体育教师使用教学设备示范运动动作和呈现动作要求,使学生能直观地感知运动动作(此类教学行为出现时记录为3)。4)过渡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组织体育活动时分配时间的教学行为(例如,队形调整、学生分组、改变体育活动内容等)(此类教学行为出现时记录为4)。

4.2.1.2    学生学习行为

学生学习行为是指在体育课中学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的手段实现学习目标时出现的各种学习行为。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包括准备活动、运动技能练习、体能练习和放松练习。其中:1)准备活动是指体育课基本部分开始前,学生为了缩短进入运动状态的时长、预防运动损伤而有目的地进行身体活动的行为(此类学习行为出现时记录为5)。2)运动技能练习是指在体育课中学生进行单一动作练习、组合动作练习、展示运动动作与比赛的行为(此类学习行为出现时记录为6)。3)体能练习是指在体育课中学生练习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的学习行为(此类学习行为出现时记录为7)。4)放松练习是指学生在体育课结束部分出现的一些加速放松身体的行为(此类学习行为出现时记录为8)。

4.2.1.3    教学互动行为

教学互动行为是指在体育课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采取一定手段实现教学目标时出现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各种行为。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行为包括提问与回答、学练配合、师生共赛、互评与互相讨论。其中:1)提问与回答是指在体育课中当体育教师提出封闭性问题时,学生回答时不需要思考;当体育教师作出一般性反馈或提出开放性问题时,学生则在回答问题时要深入思考并有新观点,之后,教师作出专业性反馈(以上行为出现时记录为9)。2)学练配合是指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与学生配合学习与练习,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此类行为出现时记录为10)。3)师生共赛是指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或组织比赛活动的行为(此类行为出现时记录为11)。4)互相讨论与互评是指在体育课中学生之间针对某一问题、某一练习任务持有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及作出回答的行为(此类行为出现时记录为12)。

4.2.2  特殊情况教学行为记录规则

1)当体育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同时出现时,学生学习行为优先记录。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大多数学生处于运动状态,就可以优先记录为学生学习行为。如果学生停止运动,观察教师示范某一动作、聆听教师讲解和评价时,则记录为“讲解与示范”或“指导与评价”。如果体育教师在体育课讲授新运动技能时,一边讲解一边示范,而学生在模仿练习时一直在运动,则记录为“学生学习行为”。当学生在体育课中进行个人练习、分组练习、集体练习时,如果体育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动作练习,但是学生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过程,此时则记录为“学生学习行为”。

2)当教学互动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同时出现时,教学互动行为优先记录。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学习行为相比,教学互动行为相对较少。为了对教学互动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在相同的教学情境下,当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学互动行为同时出现时,应遵循教学互动行为优先记录原则。例如:当学生在体育课中进行分组练习时,如果体育教师加入某一小组与学生共同练习,那么记录为“学练配合”。而如果学生进行分组比赛,体育教师加入某一小组与学生比赛,则记录为“师生共赛”。

3)记录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时,应与当时的教学程序相结合。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程序包括2种:三段式和四段式。由于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不一样,所以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有所不同。在记录教学行为时,应与教学行为出现时的教学程序相结合。例如: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准备部分,学生学习行为更多的是准备活动;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学生学习行为更多的是运动技能练习或体能练习;在体育课结束部分,学生学习行为更多的是放松练习。而在练习结束后,体育教师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短点评,则记录为“指导与评价”,而不是“讲解与示范”。

4)如果教学行为编码有子代码,则记录为子代码。为了充分体现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要求,更微观地解构与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行为,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编码系统对运动技能练习、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又细分了子代码,记录时以子代码为主,而编码整体是多个子代码之和。

4.3  记录和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方法

该分析系统采用时间抽样法,每间隔10 s采集一次教学行为样本,依据教学行为类别进行编码和记录。为了全面地解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达到不同的分析目的,本系统提供了6种不同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方法,既包括以统计数据为主的量化分析方法,也包括以体育教师话语为主的质性分析方法(如图2所示)。

4.3.1  聚类分析AE61DB40-0F21-488E-B50F-6187098F3413

对教学行为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能揭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规律,研究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可以推断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对体育课教学实践产生的影响[14]。聚类分析步骤如下:第1步是将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学互动行为3个维度的统计数据各取平均值。第2步是通过“SPSS”进行聚类分析(K聚类)。第3步是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得出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构成情况。

4.3.2  信息熵分析

教学行为信息熵可以反映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体育课教学过程的总体情况。教学行为信息熵值越大,说明教学行为越多样。而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各种变化能体现出其在控制课堂进度、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等方面的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行为的各种变化则能体现出学生课堂参与和自我建构的程度。反之,教学行为信息熵值越小,说明教学行为越单一。教学行为信息熵计算公式(1)如下。

式(1)中:i(i=1,2,3...n)为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类教学行为,Pi为i类教学行为发生的概率(mi/M),M为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样本总数,mi为i类教学行为的总数,按照熵原理来分析,当各类教学行为出现的概率相等时,式(1)中信息熵值H将达到最大,即Hmax为教学行为最大信息熵时,Hmax=-log2Pi。

4.3.3  冗余度分析

教学行为冗余度是指体育课中教学行为的冗余。具体表现为:体育教师为突出重点和难点针对某一内容进行重复讲解、重复示范、重复指导的行为;学生针对某一内容不理解而重复练习、向教师或同学多次提问、互相讨论的行为。为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适当的教学行为冗余是合理的,但是冗余过度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行为冗余度可以用相对信息熵表示,具体计算方法为:假设H为某一节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教学行为信息熵,Hmax为该节课教学行为信息熵的最大值,h为该节课教学行为相对信息熵,那么h=H/Hmax,由此,该节体育课教学行为冗余度(r)则为r=1-h,即r=1-H/Hmax。

4.3.4  比率分析

比率分析是指对教学行为进行频数分析或计算某类教学行为数占所有教学行为总数的比例。通过分别计算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学互动行为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可以体现体育课中的教学行为结构[15]。具体计算公式见式(2)~式(4)。

J=Jb/Sz×100%   (2),

式中:J为一节体育课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占比;Jb为一节体育课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数;Sz为一节体育课中师生所有行为总数。

X=Xb/Sz×100%   (3),

式中:X为一节体育课中学生学习行为占比;Xb为一节体育课中学生学习行为数;Sz为一节体育课中师生所有行为总数。

D=Db/Sz×100%  (4),

式中:D为一节体育课中教学互动行为的占比;Db为一节体育课中教学互动行为数;Sz为一节体育课中师生所有行为总数。

4.3.5  逐语分析

逐语分析是指一种对语言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将一定数量的视频文件转化成文本数据,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话语的分析。将转化为文本的数据导入“NVivo12”软件,可以分析在一节体育课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话语用词特点以及教学氛围。具体过程如下:第1步是将视频文件转化成文本数据,然后将文本数据导入“NVivo12”软件中;第2步是点击“NVivo12”软件的“功能”列表中的“词频查询”,对体育课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话语用词特点进行分析;第3步是连续点击“NVivo12”软件的“功能”列表中的“主页”→“自动编码”→“识别情感”,由此对一节体育课中的教学氛围进行分析。

4.3.6  时序分析

时序分析方法可以分析多个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组成的序列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描述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分布特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时间段,时序图连续出现“1-1-1-1-4-4”编码序列组合,这说明体育教师一直在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时序图一般以时间轴为横坐标,纵坐标为教学行为类别编码,最终呈现体育课堂教学行为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

4.4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信效度检验

4.4.1  信度分析

本研究选取第六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中的10节教学示范课作为分析样本。首先,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前,3名观察员均接受了3 h培训。之后,3名观察员各自单独观看10节体育课的样本录像,以此评估3名观察员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记录结果的可靠性(观察员间的可靠性)。一周后,其中1名观察员再次观看相同的10节体育课录像,以评估同一观察员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记录结果的可靠性(观察员内的可靠性)。为了初步评估该分析系统的可靠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来分析3名观察员记录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相关性,并使用双向随机抽样法分析得出的相关系数(ICC)再次评估不同观察员记录同一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可靠性和同一观察员记录同一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数据的相关性。通常,相关系数(ICC)小于0.5时说明记录的同一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数据一致程度低,相关系数(ICC)在0.5~0.75之间则说明记录的同一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数据一致程度中等,相关系数(ICC)在0.75以上则说明记录的同一體育课堂教学行为数据一致程度良好[16]。本研究发现:3名观察员记录的同一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数据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94-0.97,p<0.01);3名观察员记录的同一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数据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性(F=0.00,P=1.00);不同观察员记录的同一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数据相关系数(ICC)为0.94~0.97,同一观察员(ICC)记录的同一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数据相关系数为(ICC)0.96,说明不同观察员(ICC)与同一观察员(ICC)记录的同一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数据具有良好的可靠性。AE61DB40-0F21-488E-B50F-6187098F3413

4.4.2  效度分析

本文的指标为形成性指标,“可以通过分析指标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来估算指标效度”[17],因此,本文选择内容效度和预测效度来检验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的有效性。

4.4.2.1    内容效度

本文主要从4个方面检验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的内容效度:1)对指标进行清晰界定。2)充分研究文献。根据崔允漷[18]、陈佑清[19]、王姣姣[20]、向葵花[21]、张紫屏[22]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理论的研究,同时借鉴国外相关教学行为分析系统[23-24],并结合中国体育课的教学特点以及多次深入教学一线观摩体育课获得的一手资料,初步确定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系统编码指标框架。3)运用专家访谈法简化、完善系统编码指标。通过电子邮件向22位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专家发放问卷并进行了3轮咨询[13],其中:教授为11人、副教授为3人、讲师为2人、体育教研员为6人(特级教师为3人、高级教师为3人),访谈专家的研究方向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等,根据访谈结果进一步简化和完善了系统编码指标。4)观看体育课教学录像,最终确定系统编码指标。5位课题组成员分别观看10节样本体育课的教学录像,采用核查记录清单的方式对系统编码指标进行核查,即根据已确定的指标框架,预先列出需要观察且有可能发生的教学行为,观察员每隔5 min对观察到的教学行为做一次记录,以核查指标框架中所有确定的教学行为是否出现,并于后续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一周后,所有课题组成员针对观察到的问题再次进行集中研讨,最终确定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的编码指标。

4.4.2.2    预测效度

已有文献认为,学生学习行为不仅受到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25],还会受到教学互动行为的影响[26],因此,本文将检验教师教学行为、教学互动行为是否会影响学生学习行为。

本研究选取第4~6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大会、“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河南新乡研讨会、上海市学校体育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举办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公开课观摩活动共计150节展示课作为观察样本。首先对收集的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学习行为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r=0.50,p≤0.01)、教学互动行为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r=0.70,p≤0.01)、教学互动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r=0.47,p≤0.01)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之后,以学生学习行为为因变量,以教师教学行为、教学互动行为为自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教师教学行为、教学互动行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预测效度(见表2)。

从表2可知,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效应量R2为0.27,说明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互动行为可以解释学生27%的学习行为变化的原因(F=28.40,p≤0.01)。教师教学行为回归系数值为0.28(t=3.52,p<0.01),说明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行为产生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教学互动行为回归系数值为0.50(t=2.26,p<0.05),说明教学互动行为对学生学习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发现,模型中VIF值全部小于5,说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与教学互动行为不存在共线性关系,并且D-W值为2.11,说明模型中各变量不存在自相关性,样本数据之间没有关联性,模型预测效度较好。由此得出回归方程为:Y学生学习行为=-8.62+0.28X教师教学行为+0.50X教学互动行为。

5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的应用示例

本研究的分析示例选自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水平五的一节体育课——《篮球运动:简单战术——半场三攻二》。该节体育课充分体现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并得到了评课专家的高度认可,对本研究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行为非常具有代表性。

5.1  示例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变量分析

由示例体育课中的教学行为分析结果可知,在该节体育课中的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与教学互动行为的总和为264(其中:m教师教学行为=62;m学生学习行为=160;m教学互动行为=42),那么P教师教学行为=23%、P学生学习行为=61% 、P教学互动行为=16%。

H=1.34(bit),Hmax=7.97(bit),h= H/Hmax=0.17,r=1-h=1-H/Hmax=0.83。由此可知,该节体育课信息熵为1.34bit、冗余度为0.83。

5.2  示例体育课中的教学行为结构分析

示例体育课时长约为41 min,对该节体育课中的教学行为的频次、时间、比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见表3。

结合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要求,由表3可知,该节示例体育课具有以下特点。

1)以学生学习为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该节体育课中,教师教学行为约占25%、学生学习行为约占59%,说明该节体育课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育教师主要进行教学引导和组织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互动。在该节体育课中教学互动行为约占15%,并且在4类教学互动行为中学练配合占比最高(9%)。这说明在学练运动技能时,体育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进行了教学互动,以引导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

3)学练结构化运动技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运动技能练习行为类别中,组合动作练習占比约为23%,运动动作展示与比赛占比约为12%,这说明在该节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学练结构化的运动技能,不仅有组合动作的练习,还注重教学生在展示或比赛中运用运动技能,达到学以致用。

4)以精讲多练为教学原则,使学生有较多的运动技能练习时间。在该节体育课中,讲解与示范占比约为6%,时间约为2.5 min;过渡占比约为8%,时间约为3 min。这说明体育教师在该节课中使学生集体停顿听讲与观察示范动作的时间非常少,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学互动以及学生在练习运动技能。AE61DB40-0F21-488E-B50F-6187098F3413

5)该节体育课中运用了教育信息技术。在该节体育课中,教育信息技术运用比例约为6%。《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教师应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和技术支持学习的理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27],同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教育信息技术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运动密度大,学生参与度高。运动密度是指每节体育课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用时的比例。在体育课中,任何形式的游戏、体能练习、动作练习、比赛等,都属于运动状态,而体育教师使学生集体停止练习而进行示范讲解、课堂小结等就是未运动状态[28]。由此,该节体育课中可以归为运动的教学行为类别有:过渡、准备活动、运动技能练习、体能练习、放松练习、学练配合和师生共赛。该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为78%[(过渡时间+准备活动时间+运动技能练习时间+体能练习时间+放松练习时间+学练配合时间+师生共赛时间)/课堂的总时间×100%,即1 910/2 460×100%=78%],大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要求的75%。

5.3  示例体育课中教师用词及课堂教学氛围分析

将转化的文本资料导入“NVivo12”中,首先进行教师话语词频分析,选取词语出现频次由多到少排序的前50个词语,分组采用“完全匹配”的方式,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在该节体育课中,依据词频由多到少降序排列的体育教师用语可分为3类。第1类为鼓励性词语。例如:漂亮、加油、好球等。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特别重视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发展功能,这就要求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師要对学生学习行为作出表扬或鼓励。恰当的表扬或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第2类为专业性词语。例如:掩护、防守、转身等。专业性词语主要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学生练习动作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强化、反馈,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运动动作。一节体育课中,体育教师既可以使学生停止练习进行集中指导,也可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第3类为指令性词语。例如:准备、快速、轮换等。指令是体育教师组织教学和维持课堂秩序的重要手段,可以起到管理学生、过渡、组织教学的作用。体育教师恰当地使用指令性词语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改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采用“NVivo12”软件自动编码中的“识别情感”功能,对示例体育课中的教学情感氛围进行分析的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非常负向教学情感氛围参考节点数为16,较为负向教学情感氛围参考节点数为12,较为正向教学情感氛围参考节点数为108,非常正向教学情感氛围参考节点数为10。较为正向教学情感氛围参考节点数与非常正向教学情感氛围参考节点数相加之和(118)明显大于非常负向教学情感氛围参考节点数与较为负向教学情感氛围参考节点数相加之和(28),这说明该节体育课教学情感氛围以正向为主,体育课堂教学氛围非常好。积极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29]。

5.4  示例体育课中的教学行为分布特点

示例体育课中教学行为时序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其中可将一节课的教学行为分为3个部分。1)准备部分(50~480 s)。由图5可知,按照该节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进程,准备部分学练过程可以切分为3条教学行为链:1-4-5-1-4-5;5-10-5-10-5;5-10-4-9.1-2。该教学行为链表明体育教师不仅注重讲解与示范、练习内容的过渡,还注重在练习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学练配合、问答,以及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评价。2)基本部分(480~2 490 s)。由图5可知,按照该节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进程,运动技能学练部分可以切分为3条教学行为链:3-9.1-10-1-6.2-10-6.2-4-2;3-10-1-6.2-10-

6.2-4-2;3-1-9.1-4-6.3-12-11-6.3-4-6.3。这3条教学行为链表明在该节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存在3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既有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与示范以及过渡行为,又有学生的提问与回答、学练配合、师生共赛、互评与互相讨论,并且将教育信息技术贯穿于教与学的过程中。按照该节体育课的教学进程,体能练习部分可以切分为4条教学行为链:3-4-7-10-7;4-7-10-7;4-7-10-7;4-7-10-7。这4条教学行为链表明体育教师在该节体育课中不仅注重对轮换练习过渡的调节,还注重与学生进行学练配合。3)结束部分(2 490~2 640 s)。由图5可知,按照该节体育课的教学进程,结束部分的教学行为链为4-8-4-2,表示体育教师进行了2次过渡调节,一次是为学生进行放松练习作准备,另一次是为该节体育课的总结与评价作准备。

6   结束语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在施行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形成的第一个中小学体育课程模式,其理念和方法新颖,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均较强, 该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有助于落实教育部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提高我国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分析和借鉴已有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及课堂教学行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念和要求,设计了一套具有国际视野、适合中国体育课特点、多维度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使用该分析系统可对体育课堂进行全面分析,既有助于体育教师深入地分析和反思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学互动行为,又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开发的分析系统能为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提供一个工具。

虽然本研究在开发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过程中严格遵循了相关理论,并结合了相关实证分析结果,但是体育课中的教学行为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的特点,因此,本研究设计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在编码的精细程度、教学行为记录的全面性等方面可能还有不足之处。因此,后续应在深入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扩大研究样本量,分析更多的教学行为,进一步调整和校准该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增强该分析系统的可推广性。AE61DB40-0F21-488E-B50F-6187098F3413

参考文献:

[1]  HAERENS L, AELTERMAN N, DEN-BERGHE L. Observ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need-supportive interactions in classroom settings[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13, 35(1):
3.

[2]  DEN-BERGHE V, LYN N, CARDON, et al. Dynamics of need-supportive and need thwarting teaching behavior:
the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in the beginning of a lesson[J].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2016, 21(6):
653.

[3]  王佃娥.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4]  李健. 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观察及诊断[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2):57.

[5]  顾晓清,王炜.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

[6]  季浏.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72.

[7]  SILVERMAN S, BUSCHNER C. Validity of cheffers adaptation of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J]. Journal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1990, 25 (1):
23.

[8]  MORENO J A, RUIZ L. Perceptions of controlling teaching behaviors and the effects on the motivation and behavior of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8, 15(10):
1.

[9]  KOKA A, HAGGER M S. Perceived teaching behaviors and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 test of self-determined theory[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10, 81(1):
74.

[10]  DUDLEY D A, OKELY A D, PEARSON P. Changes in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lesson context,and teacher interaction dur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 australian schoo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12, 9(1):
114.

[11]  BARKER D, QUENNERSTEDT M, ANNERSTEDT C. Learning through group work in physical education:
a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approach[J].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15, 20(5):
604.

[12]  YODER P J, SYMONS F J. Observational measurement of behavior[M].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23-41.

[13]  劉超,董翠香,田来,等. 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4):427.

[14]  崔允漷. 新课程改变了中小学课型了吗?——基于证据的初中课堂教学形态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2015,44(1):15.

[15]  方海光,高辰柱,陈佳. 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09.

[16]  PORTNEY L G,WATKINS M P. Foundations of clinical research:
applications to practice[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2009:
82.

[17]  王晓丽,李西营,邵景进. 形成性测量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的新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2):293.AE61DB40-0F21-488E-B50F-6187098F3413

[18]  崔允漷. 有效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7-228.

[19]  陈佑清. 教学论新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11-113.

[20]  王姣姣. 实践与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以六所中小学校为个案[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1]  向葵花. 中小学学生行为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2]  张紫屏. 有效教学的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23]  DARST P W, ZAKRAJSEK D B, VICTOR H M. Analyz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struction[M]. New York:
Human Kinetics Publications, 1989:
249-259.

[24]  MCKENZIE T L, SALLIS, NADER P R. SOFIT:system for observing fitness instruction time[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physical Education, 1991, 11(2):
195.

[25]  COX A E, WILLIAMS L. The roles of perceived teacher support, motivational climate, and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in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motivation[J].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2008, 30(2):
222.

[26]  DARNIS F, LAFONT L.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dyadic interactions:
two modes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socio-constructivist settings for team-sport teaching[J].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2015, 20(5):
1.

[27]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8-79.

[28]  季浏. 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再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6):12.

[29]  季浏.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和方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精神[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1):
28.

收稿日期:2020-12-16

基金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40500-541235-14203)。

第一作者简介:刘超(1992—),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基本理论与实践,E-mail:LCfight886@163.com。

通信作者简介:董翠香(1964—),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基本理论与实践,E-mail:cxdong@tyxx.ecnu.edu.cn。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2.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AE61DB40-0F21-488E-B50F-6187098F3413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体育课堂 关于微课对小学语文教学行为影响的研究新课程·上旬(2017年4期)2017-06-13浅谈课改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19期)2017-05-27实施体育反思教学的策略探析成才之路(2017年12期)2017-05-04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新课程·中学(2017年1期)2017-03-23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究祖国(2017年3期)2017-03-16师爱化雨 情润心田新课程·上旬(2016年11期)2017-02-28新课标下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的技巧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6年11期)2017-01-21完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观的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12期)2017-01-13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体育教学(2016年11期)2016-12-23我们的解题教学缺少什么?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6年3期)2016-06-24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中国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