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的检验与提升路径探究

章棋 崔滢 湛斌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引领学生保持思想政治先进性的重任。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文章根据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与外延,对江苏省部分高校开展调研,结果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学生疲于应付学习和考核、考核手段单一、教师授课形式单一、忽略课前课后学习安排等问题。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课程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及缺乏教改的激励保障等。文章根据参与式教学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6-0017-04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发展中面临着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课堂效果难以发挥的现实困境。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现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日益受到推崇。1+1对话式课堂[1]、“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2]、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得到深入研究与分析[3]。但现有研究侧重于教学手段的技术革新,以及授课对象的管理,鲜有研究从学生的课堂参与角度切入,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不同于现有研究,文章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为切入点,从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考核形式4个方面定量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现状,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瓶颈的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实然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情况概述

江苏省作为全国教育大省,拥有本科高校49所,独立本科院校25所,专科院校90所;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11所,一流大学2所,拥有一流学科的高校13所。高校类型涵盖综合、理工、医科、政法、财经、农林、师范、体育、艺术等,在高校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学科特色上均具有代表性。为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现状,2019年4月作者所在研究组对江苏省部分高校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研活动。此次调研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指“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研究组借助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的30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范围涉及985院校(7.47%)、211院校(19.16%)、普通一本院校(27.27%)、普通二本院校(30.19%)、专科院校(15.91%)。从性别来看,回收问卷中,男性比例较高,占比66.88%。从年级分类来看,大一、大二、大三及大四所占比例分别为27.27%、33.12%、23.38%和16.23%。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现状

1.衡量指标与说明

文章从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考核形式、课程氛围、教学效果评价6个方面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發展现状,具体衡量指标及说明如表1所示。

2. 现状描述

(1)学生认可课程作用,但疲于应付学习与考核。调研结果显示,66.88%的受访者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作用,25%的受访者表示中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作用外,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20.78%的受访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人长远发展有指导作用;57.47%的受访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16.23%的受访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对考研、考公务员等资格类考试有用;5.52%的受访者则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任何作用。

虽然受访者普遍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作用,但被问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看法”时,仅有34.74%的受访者表示喜欢或比较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51.95%的受访者则持中立态度,其余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喜欢。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考核,仅有37.99%的受访者表示会积极接受并理解教师教授的知识。受访者大多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其中52.59%的受访者表示会上课马虎听,然后考前突击;7.15%的受访者表示上课不听讲,然后考前突击;2.27%的受访者则表示会逃课,不在乎考试成绩。

(2)教师授课形式单一,新媒体技术受到青睐。教师的授课形式不仅影响知识的传递程度,而且关系着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丰富的授课形式必然会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调研结果显示,PPT讲解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的主要授课形式,占比89.61%,而师生演讲、学生专题汇报、热点评说、专题辩论、成果展示、案例分析等也是课程中经常出现的形式,分别占比52.61%、44.81%、40.58%、37.66%、37.34%、36.36%。社会调研、经典诵读、戏剧排演等可以更好地增强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授课形式并没有得到推广,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优秀范例而得到宣传,如情景剧、文化体验课、红歌快闪等。

调研结果显示,在互联网+时代,借助PPT进行讲解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借助的技术手段,占比74.0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在积极运用微电影、微视频等资源来深化课程教学效果,分别占比52.92%、52.6%,同时也在积极尝试运用网络课堂、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等形式,但是使用比例并不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3)课堂安排以教师为主体,课前课后安排简单化。调研结果显示,68.18%的受访者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参与为辅,14.94%的受访者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单纯的教师讲解模式,仅有16.23%的受访者表示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解为辅,另有0.65%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这也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生参与的有限性。虽然教师也会要求学生进行演讲、汇报、成果展示等,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仍然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良好的课堂效果不仅与课中教学挂钩,更与课前、课后教学息息相关。调研结果显示,67.86%的受访者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有相应的课前安排,而课前安排最主要的形式是课前道具、PPT等的制作,占比62.68%,其次是课本知识预习、搜集相关资料,分别占比60.29%、59.33%;66.23%的受訪者表示会有相应的课后安排,最常见的形式是课本知识复习,其次是扩展阅读,分别占比61.76%、53.43%。当然,一些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前、课后安排,如课后的调研活动、实践拓展等,在小范围内被采用。

(4)考核形式日趋多元化,期末考试仍是主要考核手段。调研结果显示,除了出勤考核、课堂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核等传统的考核形式外,有助于引导学生洞察社会、锻炼能力、提升素养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逐渐被师生认可,成为课程考核的一种重要形式。从调研中了解到,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鼓励学生关注某个社会问题,进行问卷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根据调研报告的完成度,考量该课程考核的加分项。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形式日趋多样化,但41.88%的受访者表示期末考试仍是最主要的考核形式,其次是综合期末考试、课堂表现、课外实践等方面的考核形式,共占比39.29%。此外,10.06%的受访者表示课堂表现是主要考核方式,8.77%的受访者表示课外实践拓展是主要考核方式。当被问及“你期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时,52.27%的受访者表示期待综合期末考试、课堂表现、课外实践等方面的考核形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反思

调研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消极态度,疲于应付学习和考核;教师授课形式单一,未能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教师重课中教学,忽略课前、课后教学安排;考核手段单一,学生期待考核方式多样化。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书本为中心,无法对接新时代学生诉求

互联网时代下,多元化价值观凸显,学生诉求也日趋多元化。当代学生所面临的专业大类分流、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与深造抉择、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无不困扰着他们。在这种境况下,学生迫切需要有人为其指明方向。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存在着教条呆板、空洞乏味等问题,甚至有部分内容是中学课程已经涉及过的知识,难以为学生提供新知识、新观点和新视野。调研结果显示,83.12%的受访者表示课本知识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主要的授课内容。这显然难以满足当代学生的诉求。因而会出现学生清楚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但学习中却表现得较为敷衍的情况。

(二)以教师为主体,忽略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传统课堂中,教师通常处于绝对主体地位,学生则被定义为忠实“听众”。虽然在一些课程中,会增设一些学生参与环节,但所谓的学生参与通常是一次学习成果汇报或者一个专题汇报,在其他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充当被动接受讲述的群体。教师进行“满堂灌”式的单方面知识传输,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滋生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一部分学生是“人在心不在”或者昏昏欲睡,一部分直接逃课了之。当被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氛围”时,57.14%的受访者表示课堂上师生有效互动,气氛热烈;27.27%的受访者表示课堂上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台下一片昏睡、玩手机;13.69%的受访者表示课堂沉闷,学生无精打采;1.9%的受访者表示会过度兴奋、各行其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部分课堂由于过度强调教师主体地位,而严重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客观事实。

(三)缺乏激励保障,挫伤教师教学创新积极性

目前,全国众多高校虽然都在推行绩效改革,提升教学地位,但科研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科研经费到账金额、发表论文著作数量等量化考核指标直接与教师收入水平、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挂钩,科研压力成为困扰高校教师的难题。相对专业课教师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类课题较难,重大的科研奖项少,普遍科研压力较大[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疲于应付科研考核的同时,难有精力进行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尤其是高校年轻教师普遍收入较低,承担着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长期处于紧张、压抑、苦恼的生活状态,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没有明确界限,严重削弱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应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堡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瓶颈,必须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具体措施如下。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由教师本位转为学生本位,多渠道了解和关注学生需求,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需求点、关注点有效融合,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学设计,注重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指导。教师通过做好引导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抬头率”,打好、打赢学生注意力的“争夺战”。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采用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全员参与的形式举办主题演讲比赛、演绎“舞台情景剧”等系列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同时学习历史知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等。

(二)改变话语体系,灵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以课本知识为主体,内容泛政治化、理论化,学生易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掌握全媒体时代话语体系[5],灵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前、课后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实现师生的观点交流、平等对话;课中可以借助网络课程资源辅助教学,通过丰富的视频、图片、案例等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三)加强朋辈引导,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创新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并非师范类毕业,因此,高校应加强教师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培训指导。一方面邀请业内专家进行教学法的理论、方法培训,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各类教学法有全面的认知;另一方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研究团队,组织示范教学,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互相借鉴学习,形成典型案例并加以推广,引导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建设,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四)注重评价反馈,倡导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方法选择不当、教师课堂把控能力不足、师生之间供需断裂、话语体系选择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因此评价反馈必不可少。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正式、非正式的渠道交流彼此对各类教学法运用的看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更好的互动教学效果。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高校应改变以期末考试作为最主要考核方式的现状,倡导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提高课堂活动、课后实践等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激励学生自觉参与到课程当中,做到过程参与、思维跟进、情感认同。

(五)做好保障激励,鼓励教师进行改革创新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保障机制。第一是考核导向激励,提高教学改革案例创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定职称时所占的比重,打破职称评定时的唯论文论。第二是精神激励导向,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秀案例、优秀工作者等,形成典范,借助新媒体加以宣传推广。第三是专项扶持,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研究经费,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第四是学校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加强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提供场所、经费的支持和保障,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文章定量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现状、问题及原由,并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观念转变、改变课堂话语体系、强化朋辈引导、注重评价反馈、做好保障激励5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运用是动态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利导,这也为后續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高良坚.论高校思政课1+1对话式课堂建构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65.

[2]  柴艳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115.

[3]  杨志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6):69.

[4]  张利荣,刘艳平.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惑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4):79.

[5]  徐舒宁.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4(6):69.

编辑∕陈晶

收稿日期:2021-05-07                                                         修回日期:2021-05-27

作者简介:章棋(1988—),女,江苏如皋人,南京农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课题“基于身份认同视角的大学生校园网贷行为研究”(YDKFYB2020106);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学分制’约束下志愿服务参与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研究”(19FYHLX010);南京农业大学党建思政课题“大学生校园网贷行为选择及网贷陷阱的规避路径研究”(NJAUSZ20210);南京农业大学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课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探究”(X2020112)

猜你喜欢 参与式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 张謇精神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与反思大学·课外阅读(2021年11期)2021-12-18课程思政教育在口腔修复学中应用的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26期)2020-07-22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分析新课程·下旬(2018年1期)2018-03-07农村初中体育参与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考试周刊(2017年61期)2018-01-31参与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小学(2017年7期)2017-08-14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参与度研究东方教育(2016年14期)2017-01-16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疲劳现象研究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8期)2014-10-09关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9期)2014-10-08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育人 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