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起绿色使命,守好一方山林

编者按:

2021年以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浙江省林业局携手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联合开展了寻找“最美林业人”活动,最终评选出10位获奖者。他们中有默默坚守大山几十年的护林员,有长期服务于山区林农的林技专家,也有来自野生动物保护一线的爱心人士。他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是全省林业人干事创业、攻坚克难、主动担当、无私奉献精神的优秀代表。本期“特别策划”栏目特刊登他们的先进事迹,以激励广大林业工作者踔厉奋发、不断前行,为浙江乃至全国的林业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征海,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从事一线林业资源调查、监测和研究,曾获“全国绿化奖章”“省级劳动模范”等荣誉,多次获省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专家技术委员会唯一一位省级委员,为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

行走在深山密林中的“活地图”。“最好的植物学研究成果,一定不是在办公室里坐出来的。”林学专业毕业的陈征海,在年轻时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几乎每天与山林为伴,以足丈量浙江山海。为了尽快摸清浙江森林资源“家底”,他和同事们焚膏继晷、驻扎深山,以致错失陪伴女儿的幼年时光,作为父亲的他总是深感自责。而同为林业工作者的妻子,给予他全力支持,让他一心工作,不负青山。陈征海主持参与了多个全省海岛、湿地等生态脆弱区域的植物资源普查项目,完成淳安磨心尖等十余处生物多样性富集区综合科考,推动创建了江山仙霞岭等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极大地完善了全省自然保护地结构与布局。

野生珍稀植物的“守护人”。为了掌握动植物第一手资料,陈征海主持、参与了多个全省性自然资源普查项目,累计拍摄相关照片20余万张,全面确立了浙江珍稀植物数据库。由他研究发表的植物新分类群达90余个,发现报道省级以上地理分布新记录植物类群达300余个,并使得景宁木兰等一批珍贵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抢救性保护。工作之余,陈征海还抽出时间带领队伍去野外实习,悉心培养基层植物分类人才,其团队已累计为近25万名(次)社会人士和大中小学学生提供了免费科普讲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21世纪初,浙江启动了“生态公益林建设”“阔叶林发展”“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作为业务骨干,陈征海受命承担创建省内首个营造林规划设计室任务。他带领团队完成各类绿化规划设计500余项,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生态景观林、生物防火林带、阔叶林发展工程等规划设计。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陈征海积极扩展服务范围,带领团队首次开展了湿地水鸟同步调查、杭州湾和乐清湾鸟类环志工作,推动浙江省湿地鸟类调查监测工作跻身全国一流。

黄坚钦,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现任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林学学科负责人,浙江省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经济林专业委员会主任。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为浙江特色干果发展和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努力。

林业科技冲锋者。“实践出真知,学术也不能落下。在浙江农林大学,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大家都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精准扶贫、乡村振興贡献智慧力量,这是每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黄坚钦说。他三十余年坚守科研一线,带领干果团队开展科研攻坚,在干果良种选育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效培育关键技术开发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他积极参与推进林业科技发展,争取到林业首个由单一单位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省内首个香榧工程研究中心。

干果团队领航员。黄坚钦带领党员教师骨干团队奋战在科研一线,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他坚持科研创新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领衔完成的“南方特色干果良种选育与高效培育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带领的干果团队荣获科技部最美科技人荣誉,还曾多次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累计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件,审(认)定林木良种25个,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182篇,其中SCI收录19篇,出版专著8部。

富农政策开拓者。黄坚钦主动对接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他始终牢记党员专家身份,积极推广“一亩山万元钱”的科技扶贫模式,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将研究成果用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他走进黔东南,深入大别山,把论文写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

在30多年的科研攻关和成果推广过程中,黄坚钦和他的科研团队应用良种造林、生态高效栽培、树体营养调控、测土配方施肥和人工辅助授粉等技术,直接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累计新增造林面积121.5万亩,新增干果产量9.6万吨,累计增加产值57.7亿元,大大推进了山核桃、薄壳山核桃、香榧等南方特色干果树种栽培良种化进程。他将研究成果用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成了大家口中的“黄金牛”。

章叔岩,曾就职于临安昌化林场、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为清凉峰保护区千顷塘保护站工作人员。获得“斯巴鲁生态保护奖”“最美杭州人”“杭州市劳动模范”“临安区劳动模范”等荣誉,为野生动物保护和宣传做出了突出贡献。

扎根高山保护站。章叔岩以站为家,将保护生态资源融入了生活。1988年,章叔岩进入昌化林场参加工作,次年3月6日,服从分配到海拔840米的干坑林区工作。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不仅居住环境简朴、偏僻,孤身一人的寂寞感也时常侵袭着他。但为了守护这片山林,自工作以来,章叔岩很少离开这片他热爱的大山。他在深山度过了20多个春节,就连结婚生子也不曾离开林区。出于对自然的热爱,章叔岩坚持了30年,并且还在坚守。只要天气允许,无论春夏秋冬,他每天都要走20公里山路,每年他在山上平均工作天数超过330天,从事着森林巡护和野生动物监测救护工作。

守护野生梅花鹿。1997年,清凉峰保护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听说缺少野生华南梅花鹿相关的影像资料,章叔岩便将家里全部的积蓄用于购买照相机录像机,并起早摸黑日晒雨淋几个月,终于于1999年在清凉峰首次拍摄到野生华南梅花鹿,填补了国内影像记录空白。随着近几年人类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热度飙升,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加,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野生梅花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2008年开始,章叔岩和同事开始诱引野生华南梅花鹿至半生态繁殖区保护扩繁研究。历经9年半生态扩繁,成功放归华南梅花鹿30余头。

开展生物宣传课。为更好地呼吁社会参与对野生梅花鹿等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章叔岩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镜头记录了许许多多野生动植物影像,发现了安吉小鲵、北领角鸮、中华虎凤蝶等珍稀物种的新分布,并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在观察记录物种的同时,他还开展宣传科普工作,让公众共同关注野生动物。2007年开始,章叔岩每年都经单位派遣或自费去兄弟保护区考察学习交流,增加对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新认识,并于2011年到浙江大学开展个人生物摄影展,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他多次在国家、省、市媒体上发表生物多样性保护照片与视频作品,经常受邀开设自然教育课程,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大自然,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幸福感。

方明和,温州市绿眼睛生态保护中心创办人、主任,温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投入自然保护公益事业已经20年,先后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个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个人奖”“温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斯巴鲁生态保护奖”“浙江省林业乡土专家”等荣誉,相关事迹被《浙江日报》《南方周末》等众多媒体报道。

救护野生动物公益作用显著。方明和自初中开始就对大自然与野生动物有着别样的热爱,常常上街公开进行野生动物保护呼吁,这份纯真的热情使他成为了中国青年环保运动的先锋。由他创办的温州市绿眼睛生态保护中心积极发挥社会公益组织作用,承担起在温州范围内救护野生动物及协助执法物种辨认的工作,全年救护超过1000次,为执法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便利。他还带领温州市野保协会秘书处搭建了全市跨部门协作平台,促进了野保资讯分享,对当地野生动物执法质效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监测巡护濒危物种栖息地成效明显。为更加全面了解温州地区鸟类野外分布及候鸟迁徙情况,方明和带领团队对鸟类栖息地及沿海滩涂进行监测巡护,记录到珍稀鸟种卷羽鹈鹕、黑脸琵鹭、黑嘴鸥、白琵鹭、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他主动参与栖息地保护工作,为温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还开展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中华秋沙鸭栖息地楠溪江的巡护活动,设立两处公告牌,并组织机关青年志愿者开展栖息地垃圾清理工作。在平时的巡护过程中,方明和注重鸟类保护,主动联系森林公安对违法捕鸟网进行打击取缔,为候鸟越冬保驾护航。

科普宣传自然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方明和曾参与发起“温州湿地保护日”倡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创建国际湿地城市铺垫民意基础。2021年方明和被评选为“省级林业乡土专家”,也是唯一一名来自野生动物保护一线的代表。他经常受邀开展科普讲座,增强公众爱护野生动物、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他向参与培训的人员讲解野生动物知识,从常见的野生动物引出野生动物的形态特征、物种分类、保护级别、生态作用等,传达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做出了积极贡献。

邱国强,德清县林业局生态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1987年进入林业系统工作,曾从事湿地生态修复、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先后获得“森林浙江”突出贡献个人、湖州市优秀林业工作者、德清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物种朱鹮繁育和保护领域工作突出,优秀事迹曾被央视、《环球时报》、学习强国、浙江卫视、《浙江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报道。

坚守岗位,具有强烈责任感。在30多年的林业工作中,邱国强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基层一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全身心投入到湿地生态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拯救等工作中。参与朱鹮繁育工作以来,他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将朱鹮视为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育、爱护。

勇于创新,实现濒危物种拯救新突破。邱国强刚接任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时,朱鹮繁育中心的朱鹮受精率和雏鸟的存活率仅仅维持在26.34%和33.76%。为解决这些问题,他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调查当时朱鹮实际情况,最终决定打破传统的肉眼观察配对与繁殖的方法,带领朱鹮繁育团队与多所高校合作,先后攻克人工繁育、野化训练等难关,形成了成熟先进的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外种群重建技术体系。德清朱鹮种群从10只发展到571只,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种群。

典范效应,促进野生动物保护。为了实现让更多朱鹮飞上天空的梦想,邱国强意识到,不仅要让朱鹮在中国南方地区飞起来,更应该让朱鹮在中国的更多地方飞起来。2016年11月15日,经过精心挑选的20只优质朱鹮被运往四川峨眉山,这是德清朱鹮为支援中国西南地区种群重建的首次输出,更是浙江朱鹮人工种群繁育与野外重建项目的重要里程碑。央视、《环球时报》、学习强国、浙江卫视等媒体纷纷报道德清朱鹮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邱国强的事迹。央视科教频道以《邱国强 国宝朱鹮的守护者》为题、《环球时报》以《中国东部“神鸟”复活背后的人》为题分别对邱国强朱鹮保护的事迹进行报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朱鹮、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中。

钱瑞华,退伍军人,1976年12月起担任竹马乡下张家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45年。自参加工作以来,担任过多届金华市人大代表,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金牛奖”“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最美退役军人”“浙江好人”等荣誉。

特色强村,发挥本土优势风生水起。“我是穷人的儿子,更是党的儿子。我想,我必须带领大家富起來。”在建设家乡的思想指引下,钱瑞华借着“以特色兴乡、以特产强乡”的东风,1996年,基于之前外出考察各地农业经济的结果分析,他决定将拥有本土优势的茶花种植业作为发展方向,走“特色强村”之路。他带队前往广东、山东、安徽、福建、云南等地考察取经,引进24家茶花种植大户,并带领下张家村在邻近村庄及周边乡镇承包土地发展茶花种植产业,由支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培养了一批种植能手和种植大户。

声名远播,山茶物种园落户茶花村。为了更好地培育茶花,下张家村村民们主动研究起嫁接技术,除了向本地种花大户学习,还听取中国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专家授课。2003年,国际山茶物种园在竹马乡下张家村落成。同年,国际茶花大会在这里举办,竹马乡茶花从此进入国际视野。下张家村还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茶花博览会的分会场之一,承办了茶花花朵展、书画展、美食展等系列活动,通过直播镜头线上推介,让更多人了解了婺城的茶花产品、茶花文化。茶花成为了下张家村的特色产业,竹马乡下张家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茶花争艳,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钱瑞华带动种植户成立了婺城区竹马乡花卉协会,并发动党员出资出力,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推竹马乡每年举办茶花节。12届茶花节带动竹马乡茶花交易市场持续升温,茶花已经成为下张家村的“金名片”。如今,竹马乡茶花种植面积达1.2万亩,拥有各类茶花苗木1350万株,品种近1000种,年花卉苗木销售额超3亿元。下张家村也荣获2007年浙江省兴林富民示范村、2012年度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18年浙江省首批高质量就业社区(村)、2018年浙江省善治示范村、2020年度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吴柏林,原浙江林学院经济林系经济林专业毕业,先后在龙游县林场、龙游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就职,现任龙游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茶良种选育、竹林培育等工作,是龙游县林业技术的带头人。自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获得“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受聘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硕士校外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实践导师,也是第五届衢州市党代表,第六、七届衢州市人大代表。

建設良种繁育基地。吴柏林水平突出,专业知识扎实,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他主持完成了部、省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油茶良种繁育技术及低产林改造技术,选育出17个油茶优良无性系(浙林系),为浙江省油茶的良种推广提供保障。

探索竹林生态培育。吴柏林建立“笋竹两用林毛竹林”主要培育模式,提升竹林产出,实现林业增效、竹农增收,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竹林培育提供示范。主持制订浙江省地方标准《笋竹两用毛竹林培育技术规程》,建立全国笋竹两用毛竹林培育示范中心。在2008年南方特大雨雪冰冻自然灾害中,他及时组织龙游县竹农开展生产自救,与科研部门一起录制竹林灾后恢复重建科教片,为全国竹林受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使竹林生产全面快速恢复,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投身东西部协作。吴柏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作为首批东西部协作专技人才,赴四川省叙永县挂职,先后挂职3年,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创新“柔性人才服务协作机制”提供示范。在援川期间,吴柏林积极组织技术培训、试验和指导工作,大力推广竹林丰产培育、集约经营,提升当地竹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还建立了“竹产业专家工作站”。通过因地制宜推广创新竹林培育先进适用技术,他为东西部扶贫协作贡献浙江力量。

培育基层科技人才。吴柏林长期工作在林业生产的第一线,十分重视基层林农的素质教育。结合工作上所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吴柏林编制了许多农民通俗易懂的技术资料,包括《竹子造林技术》《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竹林定向培育技术》《笋用小竹丰产栽培技术》等,多年来,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技术讲座100多期,现场技术指导16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达3万余册。此外,他注重建立科技团队,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建立农村科技示范户,大大提升了科技人员服务能力,为林业科技推广提供基础。

陈献志,高级工程师,现任临海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自参加工作以来,陈献志一直从事林业生产、科技推广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等工作,先后获得“浙江省绿化奖章”“浙江林业科技标兵”“临海市劳模”等荣誉奖项40余次,为临海的林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潜心坚守,实现绿化增量。陈献志与林为伴、与树为伍,三十三年如一日,潜心营造沿海防护林带、平原防护林网和山地生态、经济林等林业“三道防线”,实现从一片山到山海全线绿化。他在“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临海”行动中积极探索,使临海市提前两年完成灭荒任务。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国土绿化》以“守护那片绿色”为题,刊登了陈献志的绿化造林事迹。

用心创新,助推林业发展。陈献志改变传统造林模式,首创“一包管三年”造林模式,使得首年造林成活率在95%以上,三年保存率达90%以上,把造林的质量和责任绑在了一起。他首先提出并实施古树名木“一树一策”救护方案,在他的推动和带领下,临海先后救护的古树有160多棵,其中最年轻的树也有300多岁。

尽心为民,促进林农增收。在工作之余,陈献志依旧时时刻刻心系林业。习惯往山上跑的他,有空闲时间便会造访林农,为他们无偿提供育苗技术。此外,他还改变了以竹简分隔苗木的传统育苗方式,自行设计苗木盘和分隔板,实行订单育苗,优化了育苗手段。陈献志用专业的育苗技术,把致富的路造进小山村。

专心科研,提升项目示范。陈献志积极开展林业科学试验和推广,主持参与中央、省、市等林业科技推广项目20多项,发表科技论文16篇。由他主持的2项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珍贵树种无纺布容器育苗繁育与示范推广、主要珍贵树种轻基质容器苗产业化和高效栽培示范均获得科技兴林二等奖,并在全省推广应用。

悉心照料,关注生物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是陈献志一直在做的事情。他联合几位相关领域专家和几户养殖户,成立野生动物救护站,为受伤的野生动物提供救护,将原本年均20—30次的救助提升到了200多次。除了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陈献志还为繁育日本荚蒾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锦华,1992年9月加入缙云县林场,现任大洋山林区队长,主要从事绿化造林、森林抚育、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多次获得“浙江省优秀护林员”“林业系统先进个人”“林业系统好党员”“缙云县林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为筑牢缙云县绿色生态长廊做出突出贡献。

辛勤巡山,实现管护林区零火情。作为一名护林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巡山,而李锦华是县林场护林队伍中公认的最勤快的巡山、守山之人。30余年来,李锦华走遍了大山的每个角落,凭借对管护林区的地形和植被情况的了如指掌,多次参与搜救工作,守护着林间人的生命。为了这片森林,他放弃了节假日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扎在大山深处巡山护林、宣传劝导,在林区溪边山涧的岩石上、进山入路等处,都有他书写的森林防火宣传标语。在这般辛勤努力下,游客们的森林防火意识不断提高,森林生态安全也进一步得到保障,他管护的林区从未发生过森林火情。

真情护林,珍视林场树木做亲朋。在林区的日子是枯燥的、单调的,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发达的今天。而对于李锦华来说,每个月的休假总是没法休,除非家里有事,一般情况下他宁愿守在林区。李锦华早已习惯在大山里与孤独为伴、与寂寞为伍的护林生活,将林场作为了自己第二个家。造林初期,由于山区路途遥远,来回不便,他就吃住在山上,以天为盖、以地为床。李锦华说,自己一年到头跟家人待在一起的日子,还不如跟林区职工见面的多,林区的同事就像是自己的兄弟,林区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是自己要保護的孩子。林区内许多树木都是他亲手栽种的,看着大树儿女茁壮成长,李锦华心里便觉得特别自豪。

一生守护,坚守山野一线作奉献。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李锦华用勤劳的双手、强烈的责任心和对护林工作的浓浓真情,一直坚守在护林第一线,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无论是森林抚育、大径材培育,杜鹃花海、红花油茶园和植物园建设,还是森林防火线维修、松材线虫病普查、野生动植物调查,抑或是林区道路、生产用房建设等监管工作,李锦华都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他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守护着的一座座山、一片片林。

袁媛,高级工程师,1998年开始从事森防森检工作,现任景宁畲族自治县森林植物检疫站站长。自工作以来,她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获得“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第二届全国最美森林医生”“浙江省最美公务员”“丽水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为景宁森防森检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扎根森防,做无怨无悔的森林医生。“尽心尽责做事”是袁媛一直坚持的信念。作为森防战线的基层工作者,袁媛深知只有深入林业生产第一线,才能准确掌握病虫害信息,才能科学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在投身森防事业的20多年里,袁媛始终走在防治第一线,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让她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知识及实践经验,在她的主持下,景宁县开创性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体系,有效开展病虫害调查工作。目前景宁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4‰以下,测报准确率达93%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92%以上。在全体林业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扎实、细致的综合防治手段,根除了松材线虫病原疫点疫情,打造了2年歼灭新疫情的防控样板,实现松材线虫病“有病不成灾”“可持续控灾”的防控工作目标。

勇于创新,为古树名木找到“对症良方”。景宁县古树名木众多,袁媛深知保护古树名木不单单是出于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对一个地方古老文明和文化传承的保护。她带领全站技术人员潜心钻研古树名木病虫害防治及古树复壮技术,查清古树名木常见病害12种、虫害72种、有害植物3种,并研制出“3.03%复配树木营养液”,有效保护古树721株,挽救古树名木148株,为促进景宁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社会的广泛好评。

勤于科研,成为学者型的森防工作者。在长期一线工作中,袁媛发现许多林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科学经营管理知识,面对病虫危害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致树木减产甚至造成树木死亡的情况。为此,她积极开展防治工作研究,在省森防站专家和母校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的帮助指导下,先后攻克了厚朴横沟象、栗实象、竹篦舟蛾和林地白蚁危害难题,实实在在解决了林农生产问题。同时,她还主持参与了《景宁县古树名木动态变化及主要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12个课题,获得浙江省科技兴林奖、丽水市科技进步奖。

猜你喜欢 朱鹮浙江省林业 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影响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20期)2020-07-18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快速发展步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10期)2020-05-11欢天喜地过大年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2020年2期)2020-02-11land produces学生导报·东方少年(2019年13期)2019-06-19中国朱鹮在日本首次产卵世界博览(2019年11期)2019-06-10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分布图科学24小时(2016年7期)2016-07-11洋县林业大发展新西部(2009年12期)2009-01-20雾作文大王·低年级(2008年11期)2008-12-22

推荐访问:山林 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