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家教,聚焦“六位”,培育时代新人

赵彪

摘要: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同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差异的,父母的生活态度、言谈举止等家庭环境都对孩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时代,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按照“四要二不”之“六位”策略做好家教工作,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

关键词:家教“六位”时代新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促使人逐步社会化的摇篮。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家长和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下面先谈一谈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然后着重分析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是需要整个家庭共同完成的长期艰巨任务。之所以说艰巨,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孩子本人、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太大了,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闪失或纰漏。

首先,对个人的影响。孩子从出生起,父母便一直陪伴着,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家庭。但是,如果家庭教育有缺失,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有些孩子在学校里表面上看起来与平常孩子无异,但他们回家之后父母的不管不顾,或是太严厉与太溺爱,都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失,因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一定要谨言慎行,处处做表率,时时做榜样。

其次,对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家庭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现在有很多高学历的人,除了会读书、会考试外,动手能力却差得一塌糊涂。为什么这种高学历的“人才”连自理能力都没有呢?就在于他们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成绩,使孩子逐渐丧失了生活能力。

(二)家庭教育贯穿于胎教到学校。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现在甚至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通过不断学习、摸索、反省和自我成长的实践活动,来为孩子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并且带着爱的能量陪伴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拥有健康独立人格的人才,从而使个人、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呈现和谐的状态。

首先,家庭教育早准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从胎教就应该开始。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出生到三周岁是儿童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三到六周岁习惯的养成和日常管理都应走上正轨;六到十二岁是行为习惯巩固期;十二到十八岁是行为习惯定型期和自觉期。所以说,家庭教育贯穿孩子从出生到幼儿园再到中小学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其次,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提供给孩子们几乎相同的学习环境和师资,但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不同的学生却有截然不同的发展情况:有的学习能力强,发展较全面;有的学习能力弱,发展不理想。究其原因,往往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才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二、聚焦“六位”,有效开展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最长久的教育。下面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从越位、失位、错位、让位、补位、归位等六个方面,分析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不越位,即孩子自己该做的事不包办代替

孩子已经能拿稳勺子却依然要大人喂乃至追着喂;上学回家东走西跑,家长喝令并陪着看着才能稍稍安心写作业;入学时,家长替孩子背着书包到校门口还不放心,总要想方设法把书包放到孩子的座位上才肯离去;孩子與同学发生小摩擦小纠纷,家长就急着找学校找老师找对方理论……这些场景在我们可谓司空见惯。究其原因,基本都是由于父母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不了解不放心。在父母眼中,孩子似乎永远都是孩子。尤其是几岁十来岁的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行那也不会,啥事都需要我们帮助。其实,事实早已表明,孩子的能力常常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们会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家长应该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突然有一天孩子就会做我们从没特意叫他做过的事,于是我们一阵惊喜:他(她)怎么学会的?这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肯放手让他(她)迈出第一步,他们往往就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父母关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越位”即超越自己为人父母的职责和地位,但家长不包办孩子一切的意识一定要早早打牢,因为在越位父母羽翼下长大的孩子,可能较长时间内不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难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更别说良好地成长了。时下不怎么受待见的“妈宝男”一般就是这样出现的。

父母要相信孩子,及时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坚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越位,不代劳。孩子一次做不好,就让他(她)做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要控制给孩子帮忙的冲动。孩子遇到一些困难,遭受一点挫折,家长不要急于亲自去解决,更要欣慰地认识到这些多半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难能可贵的体验。

(二)不失位,即父母该履行的责任不能缺失

我们常说,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不失位,就是陪伴。作为家长,总想把最好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孩子,其实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资源。父母和孩子一起读课外书,就不用担心将来孩子写不好文章、学不好语文;和孩子一起聊天,就可以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怎样和老师、同学相处,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孩子;和孩子一起预习新课、复习旧知,就可以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给予他最需要的帮助,而不是等考试成绩出来时无端的责骂。

前段时间有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习作《最好的礼物》,很多孩子写到希望爸爸不看手机,全身心地陪自己一起吃顿晚饭;希望妈妈放下手里的文件,听自己讲讲班里的趣事;希望父母能来学校接自己放学,等等。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对洋娃娃、肯德基、游乐场这些物质方面需求逐渐降低,他们更需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研究发现,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基本上都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失位。F0C3FF2E-AF10-4176-B2EA-13349B00E34F

还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是老师的事,父母只负责孩子的生活。殊不知,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学校教育事半功倍,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辅助,学校教育会收效甚微甚至大打折扣。比如我们常说的“5+2=0”现象,即在学校培养了五天的好习惯,到了周末缺少家长的引导与教育会全部归零,所以有些老师反应周一的课很难上。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因此,父母要陪伴孩子的成长,做孩子心目中永远最贴心、最温暖的那个人。

(三)不错位,即要遵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发展

“揠苗助长”的悲剧人人皆知。可现在很多家长渴望孩子多才多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重视孩子各方面的发展,但过多过杂会弊大于利。有的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报了多个兴趣班,周末一刻不停地在赶培训班,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美其名曰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其实,这并不科学。这是家庭教育的错位,既是理念错位,也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作为家长,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兴趣班不应该盲从,更应该去发现,发现自己孩子真正感兴趣的、发自内心具有热情的事情并去实现它,发现自己孩子特别突出的智能所在,然后给予培养和引导。

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孩子有其生长的规律,教育要遵循这些规律来循序渐进地助力其发展。如果让孩子幼小的身心长期处于学习带来的高负荷状态,往往会事与愿违。

(四)不让位,即家长要坚持正确导向

谈到家长不越位、不错位,也许有家长会问:那是不是可以任其生长?这样的想法也是不对的。孩子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更需要不断地修整培育,才能成长为栋梁之材。即是说,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不能让位,而要建立底线,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善于引导。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教育孩子立志,督促孩子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和目标。

举个反面例子。前不久,云南恶霸孙小果作恶二十多年终受法律严惩。1997年12月19日《云南法制报》的一则相关报道说,孙的父母对自己儿子所犯罪行表示震惊、愤慨和谴责。但根据2019年5月16日《南方周末》报道发现,孙小果每次犯事之后,都是其母亲在背后为其四处奔走。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被判刑,很多网友认为也与家长有很大关系。所以,做父母的要敢于管教孩子、善于管教孩子、严于管教孩子。

(五)要补位,即从孩子的问题中看到教育契机

补位是一种化解危机的有效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也要有这种补位意识,在孩子的问题中看到教育契机,及时引导、教育、帮助孩子。

例如,两三岁的孩子有意无意碰触了家中的玻璃杯、剪刀、电源插座等危险物品,家长怎么办?是立即用训斥、打骂的方式制止,还是冷静、迅速、安全地隔离孩子?我想多数家长可能是前者,這固然是家长对猝不及防的危险担忧而做出的本能反应。及时呵止也许必要,但其后的打骂则值得考虑。其实,孩子这些行为往往是出于好奇,而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父母冷静思考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不安全环境进行改造,将可能导致孩子受伤或危险的物品移到孩子不易触及的地方,并趁机通过讲故事、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孩子明白危险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

父母须知,孩子探索新奇事物无止境,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尝试和体验,也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碍孩子的认知,而要通过科学而符合孩子心理特征的方式去教育、引导、确认。否则,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懦弱性格,内心深处对家长产生畏惧,不愿跟家长沟通,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六)要归位,即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意识

有人说,在教育路上,家长、老师、学生应各司其职、各就其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是对的。只有父母像父母、老师像老师、学生像学生,教育才是成功的。然而,很多家长从未把孩子看成有人格的主体,孩子始终是“被教育”的对象,处于被动、消极地位,稍有不如意的言行就被看成“逆反”。其实,孩子也是“老师”,他们有很多可爱的“缺点”值得大人学习,如他们的朝气蓬勃、他们的好学好问、他们接受新事物的快、他们的真诚直率,等。有专家告诫教育者,如果孩子的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应到,一切教育都是无用的,教育的本真离我们将越来越远。诚哉斯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老师和家长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赏识教育、感恩教育、认同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让他们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他们就能从学习中享受快乐、获得成就感。

责任编辑:黄大灿F0C3FF2E-AF10-4176-B2EA-13349B00E34F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家教 家教有法中小学管理(2021年11期)2021-02-11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工作机制探赜理论观察(2020年9期)2020-12-18高校培养时代新人路径刍议西部学刊(2020年11期)2020-09-02正确的国际观:高校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抓手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年3期)2020-04-20家教“漫”镜头中华家教(2019年11期)2019-12-02着力推进全科阅读 努力培育时代新人甘肃教育(2019年18期)2019-11-22“时代新人”的德育隐喻及其实现路径中小学德育(2019年7期)2019-08-13家教“漫”镜头中华家教(2019年5期)2019-05-25家教“漫”镜头中华家教(2019年8期)2019-01-19家教“漫”镜头中华家教(2018年5期)2018-07-17

推荐访问:培育 六位 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