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中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喜闻乐见形式研究

陈旭 谢清松 金炳鎬

【摘 要】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还提出了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要求,包括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创新其宣传教育的形式。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的核心内容。要把握新历史方位的新要求,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走进群众、深入群众,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入脑入心,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要依托于“喜闻乐见”的伦理精义和价值特质,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和创新方法,构建生活化、常态化、制度化宣传教育机制,推进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喜闻乐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创新形式

【作 者】陈旭,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吉林长春,130000。谢清松,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金炳镐,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会长。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2)01-0042-0012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还提出了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要求,包括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创新其宣传教育的形式。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是做好民族工作、推动各民族繁荣富裕的基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便高度重视各民族的团结协作和发展进步,不断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体系。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各民族的发展现状,做出了许多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厘清了思路和方向。另一方面,经过脱贫攻坚战役的锤炼和提升,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生态建设、群众心态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和喜人进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稳步推进。着眼于我国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新变化、新形式、新要求,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体系也必须不断深化、提升,而其中关键就在于紧扣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和要求,不断推进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发展。本文以各族群众易接受、易掌握、易内化即“喜闻乐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诠释“喜闻乐见”创新形式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价值,并以此为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和缺憾,尝试构建符合事物发展逻辑和人民需求逻辑的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体系。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零星出现了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内容,但主要为宏观性、简要性的经验总结和宣传策略。[1][2]随后,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在这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我国多个省市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有力推进了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相关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但这一阶段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研究更多仍停留在经验总结、活动报道和政策宣传层面,理论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3]116,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逐渐成为研究的聚焦点,真正成为细致研究的专题,研究开始由经验研究向理论研究过渡,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文献综述

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21年上半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相关文献共427篇1,直接相关文献244篇2。通过梳理可以发现,既有研究呈现出四种研究视角和研究志趣。

第一种是平面的宣传报道类文献。这类文献占比约20%左右,可细分为活动报道类和政策宣传类文献。活动宣传类文献以直接叙述的形式阐明了当前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具体措施,政策宣传类文献以政策解读的形式指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发展方向。既有文献涉及国家级政策宣传,省级、市区级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活动报道,如十九大报告精神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宣传[4]、文山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具体举措[5]和广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实践模式[6]等。

第二种是基于地区经验的实践研究。这类文献占比约20%左右,即通过对各个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实践成效的概括提炼,探索各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路径。既有研究涉及西藏、青海、云南等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实践,如有学者基于西藏宣传教育的环境和实践,认为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五个维度构建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7]有学者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实践历程,总结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政治、物质、精神、组织等四条基本经验。[8]

第三种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理论探讨。这类研究占比约25%左右,聚焦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剖析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深化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理论内涵和深度。有学者认为应依托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9]、各民族共居共处的嵌入模式[10]和大众传播媒介[11],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心态结构、空间结构和传播结构,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政策信息、文化内容、价值信念等传达至更为广泛的人群。有学者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意识,价值目标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进步,实践目标是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12]有学者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键在于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发展,其核心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化”“德化”“教化”三个方面。[13]有学者认为深化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突破对象范畴的狭窄性、教育方式的宣教性以及团结进步的物化性,从全民性、生活性和意义性上加以完善。[14]A99D243E-1450-4DF7-8EC2-FA1A3561304F

第四种是针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研究。这一类研究占比约35%左右,主要以高校、中小学和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问题为切入点,阐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状,总结其经验,探索其可行路径。如有学者以高校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回收的5123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判出我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区域不均衡、内容不全面、进步不凸显等问题,认为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加教育过程的实践性。[15]有学者认为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为准绳,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夯实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担当。[16]有学者认为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与必然要求,需要超越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属性、空间属性、内容属性和实践属性,不断提升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17]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学校应构建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教育资源体系,不断提高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的有效性[18]。

(二)简要述评与问题的提出

既有研究较为立体地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概貌,为理解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提供了基础、洞见和启发。但上述研究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

其一,要解决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深度的问题。理论供给能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但既有研究成果整体的理论性不强,活动报道类、政策宣传类文献占比仍然较大,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依然较少,且这些高质量研究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学校教育的研究,对人民群众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关注不够。

其二,要解决宣传和教育的研究比例失调的问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是一个完整性和发展性的客观存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既包括传授、解惑的教育互动,也包括传达、共情的深度宣传。既有研究偏重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方面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较少。长远来看,这种偏向性的研究取向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整体发展,会制约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整体效果。

其三,要解决宣传教育喜闻乐见的问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入脑入心,陈旧的标语、口号式宣传和上教下受的教育模式并非老百姓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更不能满足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入、内化的现实需要。虽然既有研究已经从“沁入”“共情”“三化”等视角探讨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就人民群众的维度而言,既有研究仍缺乏聚焦性和针对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必须回到人民的原点,真正引发人民群众的回应和互动,“喜闻乐见”这一概念正合其意,指明了以人民为根本的宣传教育方向,即不断创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并在此意义上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二、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创新发展要求

(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是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最大的政治成果、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我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体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累的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以及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阶段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理论的完整体系。其中所提的“12个方面必须”,既从宏观上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重要任务和工作主线3大方面,又从方略上列出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思想基础、根本原则(2个)、制度保障、精神纽带、实现方式和法治保障7个方面,还明确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根本保证。具体来说:

历史方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统筹谋划和推进。

重要任务:必须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同舟共济、携手并进。

工作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高度“五个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思想基础:各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做出“四个共同”的伟大贡献,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起源历史和灿烂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根本原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根本原则: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必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把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制度保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精神纽带:各民族共有共享中华文化,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在各民族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

实现方式: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法治保障: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法治尊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战略目标:要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A99D243E-1450-4DF7-8EC2-FA1A3561304F

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12个方面必须”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

(二)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要求

习近平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10个方面。

作为指导思想、工作主线、正确道路分别提出: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作为重点任务从精神纽带、实现方式、根本途径、法治保障、风险意识等5个方面分别提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这五项重点任务涵盖了民族工作领域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重大问题,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任務书和路线图。

作为根本要求、根本目标分别提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提出,民族工作要开创新局面,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的主线、“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按着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实质是要着眼于新的发展需要,不断革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构建更符合时代发展和群众利益的民族工作体系。其基本思路和根本要求即以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以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动力,积极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工作深化、实化、细化发展。

习近平又提出,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要重点把握好4方面关系: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共同性是主导,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根深干壮,各民族文化才能枝繁叶茂;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相辅相成,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统一、改善民生的意义。

习近平还提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包括创新其宣传教育的形式。新时代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深入群众,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入脑入心,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形式喜闻乐见。

(三)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要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翻开了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翻开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19]7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在实践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如何促进民族发展、如何协调民族关系在民族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强调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19]3

民族团结进步是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合意。民族团结与协调民族关系相关联,是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一种精神要求、一种思想力量,是民族关系的一种状态,其内涵具有齐心聚力,维护和促进民族关系密切、融洽发展的正向引领意涵,也具有反歧视、反分裂的反向遏制意涵。民族进步是各民族“实现共同进步,就是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显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加快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中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9]9。民族进步与促进民族发展相关联,是指民族的发展状态。[20]

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端着架子空喊口号是不行的,要创新民族团结的载体和方式,“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的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3],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习近平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习近平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指出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才能具有坚实根基;提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

(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喜闻乐见”宣传教育形式的内涵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是我们党加强民族团结、改善民族关系的重要法宝。习近平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21]。这就要求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宣传教育做实、做深、做细,使各民族更紧密地凝聚在一起,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A99D243E-1450-4DF7-8EC2-FA1A3561304F

喜闻乐见,出自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仆诚喜闻而乐道,自顾何德以承之。”辞海将其释义为喜欢听,乐意看。从字义上看,喜闻乐见与视觉、听觉相关,指的是视觉形象、听觉感知层面受人们欢迎和喜爱,人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审美感官中主动接近、主动学习、主动领悟。其实质是宣传主位与客位的互换、互补,是由灌输、传达向热爱、体悟的转变,体现出对主位的尊重与真诚,旨在使主位和客位达成心物两契,达成情感上共振共鸣的状态,最终绘制出各族群众统一共进的美好图景。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宣传教育中“喜闻乐见”的重要意义,如“乌兰牧骑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永远不会过时”[22]“要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23],等等。

本文所提倡的喜闻乐见形式基于人民立场和人民逻辑的一种宣传教育模式。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语境中,喜闻乐见即指宣传教育主体从宣传教育对象——即人民群众的所思所需、所喜所愿出发,真正明白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如何实现,制定更贴近人民生活、更符合人民需要的宣传教育体系,推动宣传教育者和宣传教育对象的融洽和协调,解决顶层所想和底层所需的合位,构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真正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植入人民群众的头脑之中。具体而言,喜闻乐见形式要求在主体上,实现宣传教育主体和人民群众实现双向互动,宣传教育主体要走进人民群众之中,通其内心、知其所需、感其所想、忧其所虑,实现不同主体的良性互动。在内容上,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受联系在一起,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高位和人民的生活场景相融合,激发人民群众的同理心、共情力,让人民群众见有所思、思有所悟,促使他们主动求知、求善、求和。在行为方式上,要构建通俗易懂、生动深刻的宣传教育体系,让人民群众在静谧无声、舒适畅快的氛围中内化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使民族团结进步成为各族群众自觉的行为选择和日常生活方式。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行为,其传播的内容包括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团结理念、民族发展进步理念、共同体精神、国情区情等,旨在通过宣传教育让各族群众正确理解各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关系,促进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不断强化各民族共同的归属感、认同感,将各族人民凝实成“一股绳”。喜闻乐见形式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更具人民逻辑、更生活化的一种形式,是对当前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体系的补充、延伸和优化。当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要由政府主导、展开,政府主导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带有较强的政治属性,更多被认为一项即时性或阶段性的任务和工作,更多地采取公告、广播、教学等常规手段的宣傳教育机制。喜闻乐见形式以群众感兴趣、想知道、爱看爱听的内容形式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能触及群众的内心深处,有利于唤起群众的积极性,提升宣传教育的效能。以喜闻乐见形式补充政府主导形式,构建多元的宣传教育体系,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三、当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喜闻乐见形式不敷

(一)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理论体系需要完善

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蓬勃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仅2012年至2018年间,国家民委就命名了868个县级及以下示范区(单位),30个示范州、地、市、盟。[24]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推进过程中,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核心内容在民族工作实践中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实践中的两个核心问题——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体现到民族工作中就是民族团结、民族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最根本、最核心的四个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发展繁荣,体现到民族工作中也集中到民族平等前提下的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繁荣中的民族进步。

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丰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和中央文件都有丰富的相关论述,比如习近平指出“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2]“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25]等。社会上和学术界也有不少解读和阐释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文件精神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有包括对民族地区实践的理论提升和基于不同理论视角展开的理论探讨等相关研究成果。比如学者们提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各民族共居共处的嵌入模式和大众传播媒介等为手段和途径,具体目标是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政策信息、文化内容、价值信念等传达至更为广泛的人群,核心目标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意识,价值目标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进步,实践目标是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键在于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发展,其核心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化”“德化”“教化”(见上文文献综述)。

但是,从基于喜闻乐见的视角来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理论体系仍需要完善。一方面,现有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要怎么宣传教育”展开,对“宣传教育怎么被接受”的研究较少,更多以顶层逻辑去关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政治高位的引导、灌输,而缺乏对“喜闻乐见”和“如何喜闻乐见”的关注和研究。另一方面,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涉及政策、传播和民生等方面,因此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不仅涉及民族学,同样也涉及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是一种交叉学科支撑的理论体系。但当前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理论体系主要围绕民族学的视野展开,今后应实现对单一学科理论的超越,实现跨学科理论的有机融合,以更系统的理论体系支撑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实践经验,以“喜闻乐见”为关键词,围绕人民群众所需、所喜,逐步建立包含顶层逻辑和人民逻辑的理论体系,为宣传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制度规范需要加强

新时代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单位十分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提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遵循社会团结规律,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意见》要求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载体和方式,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各地区各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条例和规定,也取得了较好成效。A99D243E-1450-4DF7-8EC2-FA1A3561304F

但是,从基于喜闻乐见的视角来看,各地区各部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待加强,特别是能够落实到实际并能持续坚持下去的规范化制度。比如,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并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实体化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载体和方式;打造拓展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交流共享平台等的规范化制度。

(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认知内化需要加深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逐步深入到社区、乡村、单位等生活场所。在这一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党政干部和教师通过相关培训学习,不断深化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且能较好地完成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任务和课程教授。人民群众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可以对各民族的关系和中华民族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肯定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成绩。

但是,从基于喜闻乐见的视角来看,这些参与主体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认知内化仍有诸多不足。一方面,党政干部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仍缺乏透彻的认识,依然把宣传教育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没有真正形成宣传教育的可持续思路。这种认识、内化不足的现象在基层尤为突出。基层干部是“千条线”汇聚的“一根针”,他们的工作范畴非常广泛,对一般性民族社区而言,基本上都只是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当做行政任务完成,更多的是为了应对上级的指示和检查,对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实际效果缺乏应有的关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可能成“一阵风”。另一方面,各族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知晓度也大都停留在概念层面,未能形成全面、深入的认知体系。同时各族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他们更多的还是将其认作是“政府的事”,秉持“要我参加我再参加”的思维。信息知觉和主观建构的双重缺失使宣传者和宣传对象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认知能力不足、内化层次较低,严重制约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实践体系需要健全

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实践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主管、各级民族事务部门负责、其他有关部门协同、乡(镇)人民政府督促、村(居)民委员会落实的严密组织体系,形成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各级人民政协、各级政府部门层层传导、层层压实的监管体系,形成了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联合惩处的保障体系,形成了学校+媒體+活动+报告会+宣传栏等交叉融合的宣传教育体系,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步入了新的台阶。

但是,从基于喜闻乐见的视角来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实践体系仍有待健全。一方面,宣传教育实践没有真正落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悬浮”色彩,大部分人民群众既没有真正参与这一工作,也没有真正将宣传教育的内容入脑入心。究其原因,仍在于宣传教育者未能从群众喜闻乐见这一出发点制定策略、展开工作,导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内容深奥、单一,形式陈旧、固化,无法真正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宣传教育的方法依然以传统的宣传栏、文化墙为主,部分宣传栏和文化墙的宣传内容过于晦涩,仅仅摘抄上级文件的标题和口号,群众既不清楚这些标题和口号的来历,也不清楚这些标题和口号的具体意义,更无法与生产生活发生共鸣,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且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较为有限,未能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巨大优势。这种情况在基层表现尤为突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基层媒体设施不健全和技术不熟练等原因,更重要的是基层干部更多关注了宣传教育如何展开的起始阶段,忽略了宣传教育如何被接受的最后阶段,忽略了人民群众的认知偏好和所喜所乐。

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喜闻乐见形式创新

“道法术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道是指天道、规则、自然法则;法是指善法、方法、法理;术是指形式、方式、技术层面的操作方法;器是指有形的物质或工具。[26]这一传统哲学思想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同样,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也可借助“道法术器”的复杂系统,滋养出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发展逻辑和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框架。在这一实践哲学观照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喜闻乐见的生态系统应从四个层面厘清:

(一)喜闻乐见形式之“道”:增强人民主体的价值理念

“道”即价值理念,它既是最高境界,也是方向锚定。解决了“道”的问题,才能确立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愿景目标。厘清价值定位同样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体系的起始点和立足点,也是达人民喜闻乐见之目的的根本支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本质是关注心灵、关注精神、关注信念,就是要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传授给人民群众,使他们树立民族团结的价值信念,将民族团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喜乐于心、自觉于行。随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出现的新局面、新要求,亟待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直面人民群众现实迫切需求、直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入人民群众满意心坎,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肥沃土壤和发展动力。人民群众具有社会性、实践性、能动性的特征,各地各界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同、关注点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因此要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理想效果就必须真正以人民为主体,从民生、民利、民心的角度来谋划、推进工作,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心满意足。

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27]也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厘清人民主体的价值信念就是要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归根结底是人民的事业,人民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源头和归属,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只有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和思路,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作为监测衡量标准,才能垒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长效、高效体系。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最终要靠人来落实,要充分发挥“关键的人”即宣传教育工作者的关键作用,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人民理念,改变部分宣传教育工作者“唯上不看群众”“重过程不看效果”“重当前不看长远”等短视认知,使他们清楚认识人民群众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其改变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真正把宣传教育想在群众中、做到群众中。最重要的是要构建干部到群众的体制机制,让宣传教育的工作者们贴近群众、走入群众、深入群众,清楚群众需要什么,以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融入宣传教育的布局和开展中,确定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内容,通过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激发群众的好奇心、求知欲,实现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切实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成效。A99D243E-1450-4DF7-8EC2-FA1A3561304F

(二)喜闻乐见形式之“法”:形成完善严密的制度体系

“法”即法律法规,它既是管理体系,也是制度保障。解决了“法”的问题,才能确保工作有迹可循、有法可依。完善制度体系同样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人民群众的定位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必须在制度体系中突出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各省、市、县三级陆续制定了诸多民族团结进步的条例,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工作方向和制度保障。宣传教育是这些条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界定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单位团体等的职责、界定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内容、明确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场所、指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规定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其他措施等。通过对现行条例的分析,发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制度体系呈现出各级联动、逐级完善的特点,省(市、自治区)级条例大都是提纲挈领地提出宣传教育思路,市(州、盟)级条例则开始分化责任,规划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县(区、旗)级条例更为具体地明确了宣传教育的责任主体、内容场所、形式活动等。这些条例虽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社区、乡镇、学校”等关注人民群众的表述,但这些条例既缺乏对宣传教育中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明确指示,也缺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形式的具体方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制度体系仍有待补充、完善。

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制度体系,既要在法律法规文本中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明确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要以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为根本,要以人民的喜闻乐见为衡量标尺,进一步实化喜闻乐见形式的内容,提升其严肃性和规范性;又要不断深入乡镇一级乃至村、社区一级的制度性规章建设,根据区情、人情因地制宜地制定工作意见,形成一套可行有效的实施方案,实现顶层设计、中层规范与基层实际的有效衔接,在乡镇、村社发展中提升制度性条款的可操作性,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喜闻乐见形式。还要完善相应的制度衔接机制,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系统,其与地区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网络化治理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需在法律制度层面做好不同法律法规的协调衔接,以人民群众为基点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制度体系。构建各领域各层次共融互通协调互进优势互补的完善严密的制度体系,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不断在地化、人民化、生活化,不断提升宣传教育的实效。

(三)喜闻乐见形式之“术”:构建“智巧音象”的实践体系

“术”即可行的操作方式方法。解决了“术”的问题,才能确保工作有序有效展开。构建卓有成效的方法和实践体系同时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关键要牢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构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的实践体系,即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群众在“无声无形”中内化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构建“智巧音象”的实践体系。

首在识其“智”。宣传教育的“智”既有智慧通透的认识,即内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宣传教育工作中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在惠民、利民中达成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良好效果。也有如愚不懈的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也非一次两次活动就能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对于喜闻乐见的创新形式而言,其效果更见于长远,宣传教育工作者们要有“愚公”精神,持续开展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宣传工作者与各族群众展开“结亲式”“交友式”“谈心式”的宣传教育,做好经常性的面对面宣传服务,并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等。如贵州省镇远县报京村的宣传干部便积极制定落实定期随访制度,深入展开入户宣传,在亲如一家的氛围中达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良好效果。

重在知其“巧”。宣传教育的“巧”既有灵巧多元的方法,即不拘泥于制度设计,着眼于不同的民族、地区、场合构思不同的宣传方法,构建多样化、灵活化的宣传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民族的节日庆典等特殊时间点和党员、乡贤、寨老等特殊的群体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又有若拙尊重的形态,“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协调是影响宣传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宣传教育者必须打破传统宣传教育体系带来的权力性、对立性、僵化性的束缚,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广大人民群众,融入人民群众之中,在共情中引发触动和感动,实现各族人民融情、真情、深情。具体内容则包括充分运用“云直播”、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制作发放民族团结手提袋、民族团结围裙、民族团结挂历等有特色、实用性强的宣传实物等。如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自治县大塘村村委会便专门拍摄了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小视频,通过抖音、朋友圈等形式在群众中广泛传播,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赞扬,产生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贵在解其“音”。宣传教育的“音”既有源遠流长的坚守,广播、宣讲等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以“有声之音”推动各族人民群众“以声传影、因声见形”,在广播宣讲中认知民族团结进步的图景和物象。虽然这种“有声之音”的持续性较弱,但一定程度上也推进着人民群众不断内化民族团结进步的价值信念;又有润物无声的创新,通过宣传者以情达情和人民群众的口碑之声褪去人民群众心中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政治标签”,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参与者、宣传者和受益者。具体内容则包括充分运用飞歌、山歌、对歌等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声乐形式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将传统的民族声乐形式与宣传教育相结合,让各族人民在音乐审美和生活乐趣中深化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认知等。如贵州省贞丰县岩鱼村村民通过对歌的形式将民族团结进步唱了出来,对当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成在明其“象”。宣传教育的“象”既有循规蹈矩的继承,即继续以宣传栏、报纸、告示等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形象载体,通过这些载体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传导于百姓;又有紧扣时代的发展,即着眼于我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现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制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歌曲等,让民族团结友爱的生活故事、精神理念通过互联网等新载体广泛传播开来。具体内容则包括创新宣传栏和告示栏,避免刻板晦涩的语句,多用“56个民族是一家”等通俗易懂表达,在报纸上多刊登纪实类的民族团结进步案例,塑造更多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质偶像等。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中心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及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连续拍摄出品了《等候》《不再等候》《我和我的祖国》《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多部壮语微电影及音乐MV,切实提升了东兰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实效。A99D243E-1450-4DF7-8EC2-FA1A3561304F

(四)喜闻乐见形式之“器”:优化宣传教育的环境

“器”即环境氛围,它既是重要条件,也是发展动力。解决了“器”的问题,才能营造良好氛围,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样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内在要求。良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氛围还是构建宣传教育喜闻乐见形式创新发展重要条件。只有营造良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氛围,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宣传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宣传教育效果。营造良好政治环境的重点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建是人民群众政治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基层党建能切实加强党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的组织保障作用,通过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培养一支有人民理念、懂人民需求、能创新方法且群众拥护的党员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保障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满意成效。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党员与人民群众有着更紧密的血肉联系,搞好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基层党员的形象,就是要营造更积极的政治氛围,更好地带动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宣传教育工作中。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理想信念,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工作的第一标准,围绕人民群众创建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体系。

营造良好经济环境的重点是提升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经济利益是人民群众的重要关切点之一,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才能真正把民族团结建在人心之间,能真正激发团结向上的价值理念,才能营造良好的经济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各民族共同发展就是民族团结进步最鲜活的实证,也是人民群众最乐意的结果,能让老百姓明白民族团结进步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其中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巩固现有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紧密结合,不断优化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激发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层次需要。这样的形式、成果人民群众何乐而不为呢。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点是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应有之义,也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喜闻乐见形式的社会基础。通过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营造出共学、共乐的社会生活环境,各族人民群众缔结成更为亲密、融洽、和谐的关系,凝聚成团结进步的共识,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喜闻乐见形式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各族人民心理层面的嵌入。民族团结的根本在于众志成城,在于人心凝聚,因此,不仅要注重各民族在空间、经济、文化等层面的互嵌发展,更要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的“心坎上”,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人心长城。

喜闻乐见的理念和形式是今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在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喜闻乐见形式中,有两方面值得关注:一方面,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切实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实效,且也是其他民族工作的提质增效应该关注的重点。但是,任何形式和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借助多种范式透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另一方面,我们在强调人民需求、人民立场的同时,也要根据各地区的区情和人民群众的素质等科学地看待人民的诉求,构建正确的宣传教育模式,科学可行的喜闻乐见形式才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 辛轩.适应新的形势 加强民族宣传[J].中国民族,1991(4).

[2] 格桑頓珠.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民族工作──关于学习邓小平理论做好云南民委工作的几点思考[J].民族工作,1998(9).

[3]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4] 李慧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6).

[5] 纳梦月.“四个诠释”彰显文山创建特色——文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通过省级初验[J].今日民族,2020(5).

[6] 曾令辉,喻佩.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广西实践[J].当代广西,2021(16).

[7] 李丽.新时代构建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路径探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8] 杨顺清.改革开放以来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实践及经验——以云南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4).

[9] 严庆,梅丽,李志刚.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共情”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20(1).

[10] 严庆,崔舒怡.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沁入”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20(1).

[11] 严庆,姜术容.大众传播视角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艺路径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8).

[12] 蒋珍莲.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的文化审思[J].民族教育研究,2021(2).

[13] 李敏,薛二勇,皮家胜,李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功能及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2).

[14] 青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轨迹与深化逻辑——兼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路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9(5).

[15] 严庆,崔舒怡.践行知行合一: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基于5123份有效问卷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

[16] 王丽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17] 青觉,吴鹏.使命、困境与超越: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的理论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5).A99D243E-1450-4DF7-8EC2-FA1A3561304F

[18] 褚远辉.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研究[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5).

[19] 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 金炳镐,文兵,张娇.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内涵、历程和特点——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之五[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3)。

[21] 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OL].(2021-08-28)[2021-09-25].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

[22] 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牢记初心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J].中国民族,2019(8).

[23] 习近平.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N/OL].(2020-10-10) [2021-09-24].http://www.xinhuanet.com/2020-10/10/c_1126590854.htm.

[24] 王延中,章昌平.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25]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2).

[26] 陈如平.学校治理的“道法术器”[J].中国民族教育,2018(9).

[27] 刘明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2).

Abstract:
The 2021 Central Conference on Ethnic Work put forward our party"s important ideas 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ethnic work, providing a fundamental basis for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 and also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thnic work, including the need to further develop ethnic unity, progress and innovating the form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historical position,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to reach the masses and penetrate into the masses, promote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nto the mind and heart, and promote the activities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n a lively and popular form. Relying on the ethical essence and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r", we should continue to promote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to deepen the connotation, enrich the forms and innovative methods, build a life-oriented, normal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promote the unity of the hearts of all ethnic groups, unity and progress, and common prosperity.

Keywords:
popular;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innovative forms

〔責任编辑:俸代瑜〕A99D243E-1450-4DF7-8EC2-FA1A3561304F

猜你喜欢 创新形式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新湘评论·上半月(2021年10期)2021-11-30教育部开展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116期)2020-11-02做活内容来赢得“四力” 创新形式打造全媒体记者摇篮(2020年8期)2020-09-14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大社会(2020年3期)2020-07-14浅谈油田新媒体宣传工作的创新形式企业文化(2020年2期)2020-04-26探析博物馆发挥宣传教育职能的路径方法人物画报(2020年6期)2020-01-06油田新媒体宣传工作的创新形式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年6期)2019-09-10爱国主义教育要从细节抓起教育界·中旬(2018年7期)2018-08-08浅析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形式中文信息(2017年8期)2017-08-31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企业文化·中旬刊(2016年12期)2017-05-05

推荐访问:喜闻乐见 宣传教育 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