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姆特的艺术表现

摘要:克林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Venus Secession)的绘画大师,他的绘画风格大胆而独特,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装饰形式感和象征意味。19世纪末的艺术思潮是现代主义成长的重要时期,每一位艺术家都在追寻自我艺术的形式语言,克林姆特也是其中之一。他在传统与现代的涌流中,频繁使用新的艺术形式与材料,进行他个人的实验性艺术的探索。文章以其代表作《吻》的赏析来探究克林姆特作品中的移情表现主义风格。结合沃林格、黑格尔及利普斯的哲学理论来解析艺术与抽象在克林姆特的作品中情感的传递与表达,从而形成独特的克林姆特式移情表现主义。

关键词:移情;装饰性;克林姆特

“如果你想要了解我是什么和我想要什么,那请你先看我的作品。”

这是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克林姆特留下的一段关于自己的文字,他的艺术才华在他儿时就已洋溢,其一生都充斥着浪漫的表现情怀。尤其是他的“金色时期”,将他的“爱”主题蕴含满满的冲击力。他的作品中出现大量对“爱”的直接描绘,这大概是因为在他失去了父亲和弟弟后,跟母亲和妹妹一起生活,让他的世界缺少了一些色彩,而这种缺失,更激发了他对“爱”的渴望和对实验性艺术的探索,以寻求一种自我情感的突破口。本文则致力于从克林姆特的《吻》来探讨其移情的表现。

一、克林姆特的艺术风格形成

克林姆特(图1)出生于一个家境落魄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雕刻工人,一心想把克林姆特和他的兄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匠人,所以克林姆特最早接受的艺术教育便是其父亲的传统教学。直到14岁时,克林姆特进入了维也纳工艺美术学校,这是奥地利艺术与工业博物馆共同设立的一所学校,年轻的克林姆特在这里学习到了装饰技艺,后来进入到了绘画的特长班,开始他的绘画学习。在校期间,克林姆特经常承接一些公共场所的装饰工作,当时的克林姆特画风依旧传统,充斥着严谨与细腻,在细枝末节的绘画制作中,已经逐步呈现出装饰性的绘画语言。

随着“新艺术”运动的兴起,艺术不再仅限于架上,在中世纪、浪漫主义、原始主义、印象派、巴洛克等装饰艺术风格之上,结合了东方的装饰性图案及语言。克林姆特则在中后期十分热衷于使用古埃及和古希腊的艺术风格,其绘画色彩的选择十分有古埃及的韵味,他擅用黑色与金色的对比,营造出神秘感。克林姆特逐渐在绘画中传递出他的个人情感并结合他的艺术风格,将他执著于个人的追寻表露无遗。他善于打破“定义化”的认知,其直白和露骨的情感表达,均是在对抗传统。克林姆特的這一突破一直影响着当代艺术,其移情表现的艺术特征和装饰性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克林姆特独特的标签。

二、《吻》中的视觉呈现意义

《吻》这幅画(图2),是吸引笔者第一次了解克林姆特的作品。整幅作品画面充斥着日本趣味和拜占庭趣味之间的混合味,与画面中的重彩和线描相得益彰。画面里铺垫金箔,黑色的背景若隐若现,黑与金的对比是克林姆特绘画中独特的装饰语言。《吻》的图案和色彩可以分开赏析,首先通过图案的描绘,可以观察到画面上有一对站在花草地上的男女,男主的头上戴着用藤蔓编织的头饰,没有将脸部直面观众;女主身穿金色连衣裙,上面用各类圆形组合了花朵进行装饰,用花朵点缀盘起的头发,身后用圆形线条组合作为背景呼应。女主的头发与露出的肩膀形成了一个光环映衬出她的脸庞,而在她下巴的位置可以看到由花朵串成的项链。藤蔓交织就如男主与女主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将人体并列的风格。克林姆特在人物构图的安排中,表现出自己对于自由的理解。对于爱的观点,画中人并未吻在当下,而是在吻的前一秒,由女主的甜美表情来烘托整个主题,虽然看不见男主的表情,却有了欣赏者的意会和想象。克林姆特寄情于画是他本人对于审美对象和内容的安排。如果是这样的理解,那就顺应了利普斯的移情观点:自然出现了把主观感情投射到客体中去的倾向,这不同于谷鲁斯的“内模仿”的观点。

克林姆特的作品,尤其是这幅《吻》,色彩是他实现自我自由的最成功的地方。细看男女主的衣服,你会发现,两人的衣服虽然都是金色,但是男主的衣服使用了黑白色的填充方块,与金色交融在一起,黑色跳跃在金色上,引人注目。反观女主的连衣裙,虽然也选择了金色作为主要的背景基调,却将不同色彩的圆形跃然其中,再选择使用少量方形装饰,将这些色彩与金色相互填补融合,成为和谐的整体,刻画出了女性的婉约优美。画面底部铺上紫色的花朵和墨绿的草地,在黑色的底色上,与跳跃于背景之中的金色相辅相成,为男女暧昧情感的浮动感提供了稳重而甚有深沉的情感。基于克林姆特的家庭背景与创作风格,这样的用色与风格丝毫不令人惊讶。就像是利普斯所定义的,这幅作品是克林姆特的“人格化的解释”。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里认为,这种极具人性意味的向自然的移情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尤其是艺术所催发出的东西。克林姆特并不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他在抛却传统学院派创立维也纳分离派时就是打破了历史产物,其作品里充满他对于拜占庭式的镶嵌画的热烈情感,却又蕴含着他个人来源于家庭熏陶的材料的支配感,他大面积使用金箔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绘画方式,是他把生与死在黑与金中体现,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赋予对象。

三、移情表现主义

黑格尔说:“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让外物界寻找自我。”克林姆特一生未娶,但他却沉迷于情色与表现情色,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捕捉到他对于爱十分强烈的追求与沉迷,对生活的激情与奋进。他在画面中大量地使用金箔搭配各类十字矩形图文,充分表达了他内心的神秘,却又明朗地展现着他的热烈和美好。利普斯曾用“道芮氏”石柱为例,这样一种排布有凹凸不平纹理的石柱,其凹凸也可以对应中国古代的镂刻,阴阳结合的表现方式更能让人感受到愉悦,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将平平无奇的寻常之物加上美的语言,倾泻进人的主观情感,让一根普通的石柱也变得意义非凡。在这里,克林姆特也一样,选择了金箔和羽毛等材料点缀画面,或者说是承载他的情感,使得画面风格神秘丰富,冲击效果直击心灵。许多评论家认为克林姆特的作品过度体现情爱,太直白地表现欲望,但对比他的学生席勒,后者明显情爱色彩更浓,且没有其师的美好和纯粹。两者从素描作品上就可以看出,席勒的作品笔触放纵而没有秩序,充斥年轻的热血气息,而克林姆特的作品一直是弥漫着一种忧伤的神秘,却又填补上美好,矛盾之余又是融洽。席勒描绘的是奔放而热烈的女人,克林姆特则描绘的是优雅而性感的女人。

1.艺术风格——抽象

在赏析《吻》的时候,笔者提到了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他认为:抽象是一个至上的艺术律令,单纯作为移情的对立面而否定性地去界定这个概念。而在克林姆特的作品里,抽象却不是移情的对立面,当然,前提是站在利普斯的移情论角度,而非沃林格的。克林姆特的作品《吻》便是他抽象主题代表作品之一,运用了大量的装饰图案来点缀画面中人物的服装或者是背景,不规则的排列摆放和具象写实的人物并没有突兀的不协调,这也是克林姆特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将这些突兀的个体融合在了一起,源自于他自己内在的抽象情感,通过这些抽象性的图案色彩表现出来。《吻》中的抽象性就在于璀璨的斗篷包裹住男女的身体,是青春短暂、爱情虚幻的启示。

当然,任何艺术都可以理解为抽象化的产物,从原始社会开始,艺术就以一种抽象性的巫术存在,原始人类使用壁画的方式,认为将恐惧的事物描绘出来便可以消灭恐惧。古埃及文明之中,艺术成就最具代表性,在古埃及,只有统治者才能享有艺术使用权,紧张、硬朗的线条绘制的几何图形丝毫看不出生命的活力,却充斥着权力的威严。不论是原始社会还是古埃及文明,都对应着艺术的起源说:最原始的认知艺术就是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期望与祈愿,而其绘画的表现方式也是抽象化的图形符号。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从原始社会到农耕文明,最终走向较为完整的社会体系,人的需求不再仅限于本能的生存意识,在经济发展与社会交往模式完善的进程中,情感的需求与转化成为人们内在循环的一个重要指标。当社会体系中形成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艺术家也从原始可能载有的巫师或画匠身份中脱离,逐渐提升社会地位,艺术从而也成为了情感价值的一种媒介。

2.表达方式——移情

在《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中,利普斯阐述:审美欣赏活动,审美的对象、审美的内容、审美的快感都包含在移情概念里,美是事物的价值,美的快感根源于移情,心灵是具有统一性的。克林姆特的作品美,更体现了他自由灵魂的快感,其作品里表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的爱,而是人类的普遍的共性之一:越是纯粹的情感,转移投射到画面上的内容越是深沉值得品味。克林姆特的绘画艺术风格在许多人眼中,会觉得过于直白与露骨,甚至多了些隐晦色彩不能明说。这正体现了在我们的认知中,所有的客观也不过是人人共有的主观罢了。克林姆特的主观即是因为没有被人人共有,从而才会被误解为过度情欲,实际上,克林姆特也只是在用实现自由来自然超越,他的作品最多只能解读为是一种过度移情。《吻》就是最大程度地去呈现克林姆特的内心世界,是他对于男女爱情的美好享受,这也许就是他独有的浪漫情怀,不能在当时被理解却超越当时的情感。

四、结语

我们常谈及移情论,便想到费肖尔,或者是利普斯,从他们的观点,去投射到每个画家,或者是每个作品上,然而,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应当学会解读,从而升华解读,人的心灵可以超感触自然,所以每个人的存在、每件作品的存在,都蕴含着个人之于自然最真切的感受,万物应当都是自然的产物。人们的万般情感的成就来源于经历,而画家的作品,往往是陈述经历,或是描绘经历时的感觉,或是经历后的收获,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每件艺术品都承载着作者饱满的情感才是。康德美学属目的论美学,是绝对唯心论的境界论美学,这也是移情论的诱因,艺术家或是艺术史家大多是唯心论者,他们始终更加追求精神的解读和满足,通过一定的表现方式呈现出自己的目的。克林姆特的作品可以通过目的论美学解释,他的目的,最纯粹的就是释放自己和表现自己。《吻》中相拥的男女,没有固定的人,固定的是画面中流露的情感,是克林姆特每一笔为人们呈现的,正如本文開头所说:“如果你想要了解我是什么和我想要什么,那请你先看我的作品”,这大概就是克林姆特以作品移情的最好解释。

参考文献:

1.匡骁.阐释·意义·相关性——丹托“艺术界”理论的再思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9,(06):121-136+208.

2.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大师——克林姆特[J].美术大观,2012,(01):6-13.

3.王才勇.哲学类:《抽象与移情》[N].春城晚报,2010-11-21(3).

4.张纯纲.朱光潜对西方移情论美学的评介[J].美与时代(下),2011,(05):24-27.

5.沃林格.抽象与移情——对艺术风格的心理学研究[M].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9.

6.夏燕靖.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上册)(20世纪初叶—1978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5-36.

作者简介:

李心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装饰性移情 浅析13世纪哥特式象牙微建筑雕刻美术界(2020年2期)2020-03-27斯洛特的移情机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中国德育(2019年13期)2019-09-06浅析装饰纺织品对家居环境氛围营造的作用卷宗(2019年2期)2019-01-28夏俊娜绘画语言的装饰性南北桥(2017年21期)2017-11-25小学四年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13期)2017-09-14盘扣元素在现代服装上的创新应用读与写·下旬刊(2016年9期)2016-10-14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速读·中旬(2016年1期)2016-01-20心理·学为了孩子(3~7岁)(2014年9期)2015-01-14婴幼儿移情研究综述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09年1期)2009-02-05Marco Maricookie world(2008年10期)2008-12-04

推荐访问:克林 表现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