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难点与着力点

胡金东 马小霞

[摘 要]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是老龄化背景下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格局的有益探索,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补充与丰富养老资源、挖掘与开发人力资源、发展与创新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综合效应明显。当前我国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尚处于发展阶段,尽管部分地区早已开展探索,但并未形成规模。南京市对该养老模式的探索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仍面临制度化与规范化发展不足、风险管理不到位、参与者积极性与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此需要完善政策法规、增强风险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志愿者培训。

[关键词]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2)01-0099-10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18.7%[1],与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10年间升高了5.4个百分点[2]。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养老服务供需张力不断突显,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养老服务供给成为可行路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出,“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服务。大力培养养老志愿者队伍,加快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积极探索‘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计学分’、‘时间银行’等做法”[3]。

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创新之举,“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不仅对缓解养老资源不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我国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益探索。目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仔细考究各地区开展该养老模式的实践,不难发现,实践中存在诸多瓶颈。南京市作为全国首个在市级层面运行“时间银行”的城市,其探索实践备受关注,对其探索实践进行梳理分析,不仅对于解决南京市面临的实践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地区探索这一模式提供“南京样板”。因此,本文拟在对“时间银行”概念及价值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南京市“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实践,并分析其存在的难点,进而提出对策和建议,力求为其他地区稳妥推进这一养老模式提供经验借鉴。

一、“时间银行”的概念及价值意蕴

(一)“时间银行”的概念

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停滞、物价上涨、失业增加等问题使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困,同时大量闲置人力资源出现,底层人民需求难以满足,使得政府面临信任危机。在此背景下,“时间美元”作为社区层面的应对策略由美国学者Edgar S. Cahn提出,其秉承社會时间价值对等的理念,倡导1小时服务获得1“时间美元”,鼓励人们通过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来获取“时间美元”,以便用于换取他人的服务,满足自身需求。该模式不仅是对社会闲置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也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社会互助网络的构建,为当时美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路径。随着“时间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与应用,“时间美元”这一术语逐渐转变为“时间银行”,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之下,这一模式被应用到互助养老领域,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20世纪末,“时间银行”引入我国,作为积极应对“银发浪潮”的新思路,“时间银行”引起了学者诸多探讨。陈功认为“时间银行”引入我国后,其内涵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在强调志愿服务精神的同时,与社会建设与新技术发展相结合,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新模式[4]。黄海娜认为该模式通过“储蓄时间”的方式发展有偿志愿服务,实现了服务时间的“当下存储,未来支取”,有利于志愿者积累养老资本[5]。目前,我国的“时间银行”主要应用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现了互助养老模式的新发展,主要是指志愿者提供养老服务,并在“时间银行”记录服务时长,等到志愿者60岁以后,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兑换相应时长的服务。这一模式推动养老服务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符合我国现阶段低成本应对老龄化的需求,也是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充分体现。

(二)“时间银行”的价值意蕴

1.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互助互利的思想观念与生活实践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儒家的“仁爱观”、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道家的“太平世道”设想,都不同程度地蕴含了互助互利的思想观念。在实践层面,宗族作为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单元,其内部的“通财式互助”和“义庄式互助”,是中国传统社会宗族成员之间互济互助的典型代表[6]。“时间银行”虽然开始于欧美国家,但是其作为一种互助模式,所体现的精神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相悖。该养老模式在社会养老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倡导年轻个体或者健康低龄老人,通过为其他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以获取自身老年阶段的养老资源,是一种代际互助模式,有利于实现养老由“受助”向“互助”的转变,其所体现的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的服务理念,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承。因此,推行这一养老模式,不仅能缓解我国目前的养老压力,而且也有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便于在社会上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

2.养老资源的补充与丰富

面对与日俱增的老龄人口,家庭照料功能的减弱、政府承载能力的有限、市场养老模式的逐利,使得养老服务资源供给矛盾日益显现,探索新的养老服务资源供给渠道迫在眉睫,“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进入公众的视野。该养老模式通过代际互助,将社会力量吸纳到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之中,把公众的闲置时间转变为养老资源,对于扩大为老服务力量、填补养老资源供给缺口、缓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具有显著作用。另外,该养老模式使得公众既能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能通过储蓄服务时间来为自己积累养老资本,其有偿性特征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养老服务供给的稳定性。

3.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制度是一般情况下男职工60岁、女职工50岁和女干部55岁退休。事实上,大部分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精力依然旺盛。有研究发现,我国劳动者退休后,其健康状况总体上能够支撑2到5年的额外工作年限[7],在我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相关政策尚未出台及人类预期寿命增加的背景下,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成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有力抓手。2021年11月18日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也提出“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8]。“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推行,为退休老人提供了继续服务社会的契机,有利于增加老年人力资源对社会的贡献量。一方面,低龄健康老人申请为志愿者后,经过教育与培训,掌握为老服务相关技能,其原有知识和经验得到补充与发展,实现了老年人力资源的再次开发;另一方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在时间上的灵活性,使得低龄健康老人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实现了对闲置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将老年人口负担转化为老年人力资源红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对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维持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创新

2017年6月1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倡导移风易俗,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9]近些年,社区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现[10],并逐渐成为社区实现公共服务供给、自治能力提升、社区和谐稳定的重要依托。“时间银行”是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志愿服务在养老领域的发展与创新,与其他类型的志愿服务相比较,其作为一种互助模式,强调志愿服务的付出、积累与回报,实现了志愿服务的代际互助与循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志愿服务模式因动力不足而造成的志愿失灵,对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的持续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南京市“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实践及成效

(一)南京市老龄化现状

作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南京市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之一。在2000年开展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南京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6.3%上升为8.49%,按照国际上7%的标准,该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南京市所辖各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高于7%1,人口年龄结构为成年型的地区基本消失,并且整体老龄化系数为9.18%,在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这一系数已上升至13.70%。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对南京市养老服务供给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探索实践

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呼唤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在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和养老负担愈发沉重的背景下,南京市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作为现行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

1.缓慢起步阶段(2005—2016年)

2005年8月,南京市第一家“时间银行”在建邺区滨湖街道兆园社区正式成立,此举标志着南京市开启了“时间银行”的探索实践。彼时“时间银行”的探索实践主要围绕社区展开,将社区内热心公益的居民组织起来,为有需求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并且通过手写的方式记录居民提供服务的类型和时长,当有存储时长的居民产生服务需求时,再由社区组织其他居民为其提供服务。在这一阶段,“时间银行”在南京市属于新生事物,各方面发展均不成熟,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一是规模小。“时间银行”仅在南京市个别社区出现,且运作范围一般仅限于所在社区。二是规范化程度低。缺少相关政策来指导与规范“时间银行”的发展,服务时长记录采用纸笔进行,且日常管理没有专门人员,多为社区工作人员负责。三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较为广泛。“时间银行”不仅仅用于养老服务,也涉及其他种类的志愿服务。如2006年雨花台区梅山街道成立的互助“时间银行”,其服务内容不仅涉及社区养老服务,还包括优抚助残、社区矫正、文化教育等内容,服务对象涵盖了社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

2.推进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

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养老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时间银行”作为一种低成本的互助模式,在养老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一阶段,国家层面上出台的《志愿服务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时间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合法性依据。2017年,南京市专门成立养老志愿服务联合会,致力于这一模式的规模化与规范化发展,并于2019年相继出台《南京市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若干意见(试行)》《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等政策文件指导“时间银行”发展。经过不断探索,南京市逐步建立起了政府主導、通存通兑、权威统一的“时间银行”运营体系。这一阶段的探索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一是依法依规,制度保障。作为全国首个在市级层面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城市,南京市为实现“时间银行”规范发展,不断填补制度空白,完善政策体系内容。南京市在出台《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后,又陆续出台了《各级时间银行建设及运营标准》《时间银行志愿者管理标准》《时间银行时间管理办法》等标准规范,确保这一养老模式在统一规则下运行,为其全面推广提供了制度支撑。

二是政府主导,大力扶持。为实现“时间银行”在全市范围内的“通存通兑”,南京市政府积极作为,一方面自上而下构建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时间银行”管理体系,制定了统一的“时间银行”服务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在信息系统建设上,南京市在“我的南京”app中设立“时间银行”模块,志愿者注册、服务需求发布、服务时间存取等事项均可在该平台完成,由此建立起了全市统一的“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另外,“时间银行”专项基金的设立,也为“时间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是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为稳妥推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南京市于2019年12月在全市247个社区开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试点工作,并于2020年9月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全面推广,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原则促进了该养老模式的有序推进;服务项目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规定的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项目为主,并根据老人实际需求逐步拓展,服务时间设置储蓄上限,个人服务储蓄时长不得超过1500小时,时间支取实行总量控制,力求实现时间存取动态平衡。

(三)实践成效

1.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提供了平台

随着志愿服务社会认知度的不断提升,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不断增强,作为发展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方式,南京市“时间银行”的推行,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志愿服务供给提供了平台。试点一年,“时间银行”志愿者已申请注册24535人,并且已有79支医疗团队的医护人员加入“时间银行”,为老人输送医疗服务[11]。与此同时,“时间银行”的建设与运营也为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供给提供了机遇。例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溧水区永阳街道、溧水区柘塘街道等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社会组织对“时间银行”进行运营。

2.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服务供需矛盾

近年来,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使得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另外,据统计,南京市重点空巢独居老人大约有5.4万人,这部分老年群体因其年岁渐长、行动不便、独自在家等特点,养老服务需求更加突出,迫切需要更多的养老服务。南京市“时间银行”的服务对象为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及存有时间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面对空巢独居老人没有能力储蓄养老服务时间的情况,南京市利用“时间银行”基金免费为这些老年人发放服务时间,以满足其兑换服务的需求。截至2021年2月,南京市“时间银行”服务对象已达34755人,完成服务订单107141个,累计服务时间达53790.25小时[12],作为现行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京市养老服务供给压力。

3.为其他地区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提供了借鉴经验

早在20世纪90年代,“时间银行”作为一种互助养老模式就已经在上海、太原、广州、杭州等地陆续出现,成为我国部分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新尝试,但当时由于种种因素限制,其运行大多难以为继。近些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使得各地再次掀起“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热潮。作为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南京市积极作为,主动投身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之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给予支持,搭建了“时间银行”运行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并且建立了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管理。截至2021年2月,南京市已建成“时间银行”服务点1252个[12],不仅为本市解决养老服务力量不足、养老资源短缺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其他地区探索这一新型养老模式提供了借鉴。

三、南京市“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难点

(一)法制层面:制度化与规范化发展不足

劳动成果代际接力的延期支付使得“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带有信用产品的特征[13],也决定了该养老模式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权威组织的保驾护航。然而,针对这一模式的发展,我国虽然在国家层面的部分政策文件中有所涉及,并给予积极肯定,鼓励支持其发展,但是并未出台专门的政策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与引导,缺少国家层面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该养老模式难以大范围推广的根本原因。从地方层面来看,南京市经过不断探索,虽然出台了指导本区域“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但是制度化保障依旧不足,相关实施细则仍不明晰,例如服务效果的监督与评价、服务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构建等内容仍不完善。另外,对现有制度规范的执行不足也制约了该养老模式的发展后劲。据了解,由于人财物的短缺,南京市出台的一系列“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指导标准在部分“时间银行”服务点并没有得到充分执行,使得已有的制度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外人观赏的墙面装饰。

(二)运行过程:风险管理不到位

“时间银行”中服务时间存取之间的相对平衡是维持该模式持久运行的重要保证[14]。目前,南京市虽然对重点空巢独居老人免费使用的服务时间进行了总量限定,并且将个人志愿者服务时长的储蓄上限设为1500小时,短期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时间银行”中服务时间的存取平衡,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提供服务的志愿者成为高龄老人,服务时间的支取需求也日益凸显,未来人口倒金字塔型的发展趋势,很有可能使得志愿者人数供不应求,导致“时间银行”面临服务时间兑换风险,“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难以运行。另外,面对具有高龄、独居、失能等特点的服务对象及志愿者多为低龄老人的管理现状,如何保证服务双方在服务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成为推动該养老模式进一步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栖霞区迈皋桥街道晓庄社区的一位老人表示:“虽然也想成为一名志愿者,为其他老人提供帮助,但是家里人不同意,毕竟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害怕受伤。”

(三)参与人员:积极性不高

随着南京市“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推进,“时间银行”志愿者已申请注册45490人[12],但面对176.8万的老年人口基数及日益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志愿者数量仍然存在缺口。另外,从志愿者年龄结构来看,南京市“时间银行”志愿者年龄比例失衡现象突出,九成以上均为低龄老人,中青年人所占比例低,年轻群体在“时间银行”的参与上存在很大的不足。究其缘由,一是社会知晓度较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虽然早已在南京部分社区出现,但是多以零星的试点为主,未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再加上社会宣传力度欠缺,使得公众对于“时间银行”的关注度不足,影响了其参与的可能性;二是养老观念的狭隘性,部分年轻人对于我国老龄化国情认识不到位,认为养老是老龄群体的事情,距离自己比较遥远,将互助养老片面地理解成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影响了其参与的积极性。

(四)服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

老龄化的日益严峻为养老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然而,养老服务队伍的质量水平仍是制约其稳妥推进的关键因素[15]。目前,南京市“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服务对象大多为重点空巢独居老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占很大比例,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项目,专业护理成为更加迫切的服务需求。然而,当前提供养老服务的志愿者多为社区健康低龄老人,其专业护理知识与技能缺乏,所提供的服务多为清洁、看护、送餐等简单化的项目,专业化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南京市姚坊门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位社工也表明,志愿者队伍专业性不强是制约这一养老模式发展的瓶颈,服务内容提供的有限性,使得老人的需求并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着力点

(一)完善政策法规,实现规范化发展

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格局是老龄化背景下的应有之义,“时间银行”作为一种适逢其时的互助养老模式,是现有养老服务格局的重要补充,政府应不断提高关注度,并在政策与法规层面予以体现。一方面,国家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这一模式的合法性、管理主体的职责、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予以明确,为该养老模式运行提供公信力保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实施细则,对该养老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服务标准、监督评价、培训考核、奖惩办法等内容进行规范,保障该养老模式的有序运行。

(二)增强风险意识,实现持续化发展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面临各类风险,只有增强风险意识,将关口前移,才能实现该养老模式的长久运行。一是必须对风险进行预估。风险预估是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政府部门可以邀请相关专家与学者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进行预估。并且,由于这一养老模式在国外发展历史较久,积累的经验也较为丰富,邀请国外相关专家参与风险预估是一种可取的思路。二是制定风险防范化解方案。根据风险预估结果,政府部门应在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针对各类风险制定具体的处置方案,力求做到损失最小化。三是可以考虑采用政府出资与社会捐赠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应急保障基金。当这一养老模式运转出现危机,服务时间难以兑换时,运用该基金向社会力量购买养老服务,以满足参与者服务时间兑换的需求,从而打消参与者对“储存时间后,未来无人服务”的顾虑。另外,针对服务过程中参与者人身安全的保障问题,也可以利用该保障资金为参与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消除安全问题给参与者带来的困扰,提升参与者的积极性。

(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参与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行稳致远离不开社会大众的支持与参与,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提升公众认知度,进而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教育。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养老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养老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成为应对“银发浪潮”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应积极引导各年龄段的公众,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公众对“时间银行”的认识和养老服务时间储蓄的重视程度,鼓励其积极参与储蓄。其次,政府应发挥官方媒体的宣传作用。官方媒体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其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宣传报道,不仅可以增加公众对这一养老模式的关注度与信任度,而且可以引起其他媒体对这一养老模式的重视,进而更广泛地进行宣传,该养老模式的社会知晓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最后,社区要发挥地缘优势。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位,贴近社区居民生活,在社区内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便于开展宣传活动,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宣传栏、发送公众号推文等方式引导居民进行了解。另外,这一养老模式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我国传统思想中所倡导的互助思想紧密相关,因此结合我国传统互助思想对这一养老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更易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同与理解,进而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四)強化志愿者培训,提升专业化程度

多种举措提升志愿者为老服务水平,丰富互助养老服务内容是“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提档升级的重中之重。首先,可以建立志愿者培训中心。“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倡导养老服务供给人人参与,参与门槛低导致志愿者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至关重要。可以针对该养老模式成立专门的志愿者培训中心,并采取外包的形式将该中心交由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类组织进行运营,由其为志愿者提供专业化的培训以及开展相应的考核,以逐步提升志愿者为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其次,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老年群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的各项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呈现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双重需求,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进行结合,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之举[16]。一方面,可以鼓励医护人员成为“时间银行”志愿者,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医疗照顾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定期邀请医护人员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急救技能和护理水平。另外,为形成有效激励,可以将医护人员的服务时长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五、结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供需张力日益显现,养老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作为一种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在调动社会闲置人力资源参与养老服务供给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以服务提供的有偿性支撑了养老服务供给的持续性,成为我国应对老龄化的新思路,更是当下部分城市探索的重要实践。南京市的探索丰富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国的本土化实践,在未来,随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志愿服务的发展与成熟、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必定会在更大范围内推行,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R/OL].(2021-05-11)[2021-07-23].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81.html.

[2] 翟振武.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人口机遇和挑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解读[EB/OL].(2021-05-12)[2021-07-23].https://proapi.jingjiribao.cn/detail.html?id=339961.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的意见[EB/OL].(2019-04-16)[2021-11-2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4/16/content_5383270.htm.

[4] 陈功.中国特色:时间银行的本地化创新[J].探索与争鸣,2019(8):9-12.

[5] 黄海娜.时间银行式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化发展路径探索[J].新金融,2019(7):58-63.

[6] 陈功,黄国桂.时间银行的本土化发展、实践与创新:兼论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之新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11-120.

[7] 张川川,李秋池,魏雅慧,等.老年人能工作多久:中国退休年龄人口额外工作能力研究[J].劳动经济研究,2020(6):7-29.

[8]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EB/OL].(2021-11-24)[2021-11-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ywj/2021-11/24/c_1128096665.htm.

[9]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18):6-11.

[10] 张敏,胡建东.提升社区志愿服务质量路径探究[J]. 人民论坛,2020(26):70-71.

[11] 郑新钰. 南京打造“最向往养老之城”[N]. 中国城市报,2020-11-02(18).

[12] 周冉冉. “時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南京智慧[N]. 中国社会报,2021-02-23(1).

[13] 陈际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发展难点及应对策略:基于积极老龄化的理论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20(1):68-74.

[14] 徐大丰.时间银行中的承兑风险与保证机制[J].探索与争鸣,2019(8):29-30.

[15] 陈功,王笑寒.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学刊,2020(6):132-140.

[16] 聂建亮,曹梦迪,吴玉锋.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的障碍与发展策略[J].卫生经济研究,2021(7):24-27.

[责任编辑:杨彧  见习编辑:李妍]

[作者简介] 胡金东,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陕西西安,710064);马小霞,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陕西西安,710064)。

3256500338294

猜你喜欢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城市居民意愿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26期)2021-10-15“时间银行”开启养老新模式公民导刊(2020年3期)2020-04-23构建多元化农村养老体系:一个文献综述锦绣·上旬刊(2019年1期)2019-10-21“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智富时代(2019年8期)2019-09-24“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智富时代(2019年8期)2019-09-24老年人与青年共享居住模式的可行性研究现代交际(2018年11期)2018-09-26创新养老模式 推进太原养老产业发展经济师(2017年10期)2017-11-06新农保政策对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影响分析科学与财富(2017年9期)2017-06-09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青年时代(2017年10期)2017-05-10构建时间银行模式下的O2O养老服务平台初探经营者(2017年3期)2017-04-27

推荐访问:着力点 老龄化 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