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生环境思想与新时代环境育人

王天民 张倩

摘 要: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和人格养成具有重要影响。《论语》全面阐释了人生环境的丰富意涵,深刻论析了人生环境的作用情势。新时代坚持“两创”指导思想,汲取《论语》人生环境思想之精髓,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时代背景,顺承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大势,借鉴外来先进教育理念,一定能创新和深化环境育人实践,切实推进和强化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工作。

关键词:《论语》; 人生环境; 新时代; 环境育人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1.012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1-0066-06

环境是影响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人生环境有利于塑造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不良的人生环境则会对个体成长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引导个体深刻理解人生环境及其对个体成长的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语》作为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经典著作,高度重视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及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其对人生环境问题的深刻阐释,为我们透彻理解和分析新时代环境育人问题,引导个体顺利成长成才,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

一、《论语》人生环境的丰富意涵

《论语》作为深蕴人生智慧的经典教育著作,高度重视环境因素对个体成长特别是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从不同的人生层面、生活情景和问题语境深刻阐释了人生环境的丰富意涵。《论语》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三个层面对人生环境构成要素的解析,为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生环境理念提供了清晰思想脉络和重要范畴体系。

1.物质环境

《论语》认为,物质因素是人生环境的基本要素,物质环境是人生环境的首要层面,对个体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论语》对人生之物质环境的阐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论语》尊重生命和生活事实,承认物质要素对于生命和生活的必要性和个人以正当途径获取物质财富的合理性。如《论语·述而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1]孔子认为,为了谋取正当的利益,做个赶马车的车夫也未尝不可。由此足见,孔子对生活中物质因素的重视。

其次,《论语》透彻阐释了物质环境和物质因素对个体人格和精神生活的复杂影响。《论语》多处出现类似“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2]的说法,认为无论富庶的物质环境还是贫困的物质环境对个体的人格修养都具有考验和挑战性,强调做到“富而不骄”相对容易,做到“贫而无怨”则相对困难。然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贫而乐,富而好礼”[3]。这些观点,在承认物质因素对个体生活的影响的同時,超越了简单的“物质决定论”,阐明了物质因素对个体生命生活的复杂影响。

再次,《论语》积极倡导超越物质因素和物质环境的限制,在简约的物质环境中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如《论语·卫灵公篇》“君子忧道不忧贫”[4],《论语·里仁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5],突出强调对物质环境和物质因素的超越。再如《论语·雍也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高度赞赏安贫乐道的“颜回之乐”,推崇高尚的精神追求。诸如此类的语句和观点,充分体现了《论语》对生活之物质因素或物质环境的客观、平实、辩证、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2.精神环境

相对于物质环境和物质因素对生命和生活影响的直接性,精神环境对人生的影响,往往是深层的、持久的和长远的。人生环境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以文化产品、文化观念、艺术及礼仪规范等方式对人的生命和生活产生深层的、根本的影响。诚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7]《论语》非常重视文化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影响,从多个角度论析阐述了利用文化因素开展教育教化,改良社会风尚的思想。

其一,《论语》非常重视经典著作或典籍文化在人格教化和社会风尚建树中的重要作用,把经典文献的多寡视为地域文明差异的深层原因,并且积极倡议通过传承经典文化推动个体人格养成和精神化育。如《论语·八佾篇》,把一定地域的落后和文明退化,归结为“文献不足故也”[8]。《论语·季氏篇》中记载孔子曾要求儿子孔鲤诵读《诗经》,并且视之为“立言”“正思”之道,认为“不学《诗》,无以言”[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0]

其二,《论语》非常重视礼仪文化在人格养成和公德良俗建树中的重要作用,把明礼仪守规矩作为个人立身和社会建制的基本手段。比如,《论语·尧曰篇》中有“不知礼,无以立也”[11]的说法。再比如,《论语·颜渊篇》把“克己复礼”作为“仁德”养成的必然路径和应然选择,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2],并详细规定了“以礼修身”的“四勿”原则,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3]。

其三,《论语》非常重视音乐舞蹈等艺术生活和衣食住行日常礼仪的文化意涵,主张以高雅的艺术文化陶冶人的情操,以美观得体健康的衣食住行礼仪优化个人修养。如《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孔子曾有陶醉于韶乐,“三月不知肉味”[14]的经历,《论语·卫灵公篇》中记载孔子曾有“郑声淫”[15]的斥责,《论语·八佾篇》中记载孔子曾有“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6]的愤慨。《论语·乡党篇》中倡导“红紫不以亵服”[17]的服饰文化、“寝不尸,居不容”[18]的起居文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19]的饮食文化,《论语·雍也篇》推崇“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20]的“出入”文化。由此足见,《论语》对人生环境的不同层面都渗透着深刻的文化解读,也正是因为如此,《论语》作为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意义的语录体典籍,凸显出鲜明的“以文化人”育人精神价值。

3.社会舆论环境

重视社会舆论的人生环境意义及其对个体生活的整体影响,是《论语》人生环境观念的一个尤为重要的方面。《论语》中诸多语句都关涉到这一问题,其核心思想大致包含三个方面。gzslib202204021434

其一,社会舆论作为一种整体生活氛围和风尚趋向,对个体生活和精神修养具有重要的决定带动作用。不同的社会舆论环境对个体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影响。如《论语·里仁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21],告诫人们居住在仁德之地才益于仁德的养成,才是明智之举;又如《论语·卫灵公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22]认为庸俗颓废市侩的群体氛围对个体修养具有严重不利影响;再如《论语·季氏篇》以“益者三乐,损者三乐”[23]强调不同的爱好会导致不同的利害后果,也就意味著,不同的舆论风尚必然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品格和精神倾向。

其二,个体面对自己所处的社会舆论环境,理应表现出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如《论语·卫灵公篇》“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24]主张面对公众舆论要坚持正确客观的善恶评价标准,不能人云亦云,丧失是非原则;又如《论语·学而篇》“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25],强调在不良公众舆论和世俗风尚面前,要坚持独立的价值立场,自律而真诚地强化自身修养。再如《论语·泰伯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26],认为面对不可改变的社会舆论环境必须审时度势,选择适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不能泥沙俱下,随波浮沉。

其三,个体要甘于担当,积极引领和建树良善的社会舆论环境。如《论语·颜渊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7]强调具有高尚精神品格的人,其行为风范具有引领和建树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风尚的作用;《论语·八佾篇》“天将以夫子为木铎”[28]以及《中庸·第十三章》“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远人不可以为道”[29]的说法,强调社会楷模对良好舆论环境的建树作用;《论语·卫灵公篇》“君子谋道不谋食”[30]的说法进一步说明了社会楷模在建树良好舆论环境方面必然表现出积极主动性和担当精神。

二、《论语》人生环境的作用情势

《论语》不但全面阐释了人生环境的丰富意涵,而且深刻论析了人生环境作用于个体生命活动的多种复杂方式、情景和态势,从而充分体现了《论语》人生环境思想真切的生活意蕴和深刻的实践智慧。

1.众寡悬殊的作用情势

众寡悬殊的情势,既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遭逢和面对的情景,也是人生环境影响个体思想行为的最为常见的情景。《论语》中不但多处论及众寡悬殊的情势,而且给出了应对这种情势所应持有的立场原则和实践智慧。如上文所提到的《论语·子路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31]此种不以众人之好恶决定自己的好恶,而以事情客观的善恶属性决定自己好恶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孔子不被众寡悬殊的情势所挟裹,求真务实的主体精神。又如《论语·子罕篇》“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32]此句表明孔子面对众寡悬殊的情势,始终坚持客观的价值标准,而不把众寡作为取舍原则。再如《论语·八佾篇》“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33]此语句表现了孔子在众人所遵从的流俗面前敢于破除陈规陋习、建树新风的开拓精神,同样体现了孔子在众寡悬殊情势环境下众人皆浊我独清是非分明的主体立场。

由《论语》中这些语句所呈现的众寡悬殊之情势及孔子在此类情势下所持有的态度,不难看出,众人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流俗的立场经常作为一种难以回避的人生环境对个体的生命和生活产生影响,个体相对于这种情势处于较为弱势无力的一方,在此种众寡悬殊、强弱分明的境况下,个人如果不能勇于坚持主体立场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就会被绑架、挟裹,从而陷于从众媚俗、丧失自我、是非不分的境地。相反,唯有不畏众寡悬殊的情势,不屈服于流俗,不谄媚于他人,保持思想的客观性和行动的自主性,“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34]才能激浊扬清,活出真实的自我,引领清新的风尚。

2.温厉并行的作用情势

人生环境可能是温柔甜美、和风细雨的,也可能是声色俱厉、暴风骤雨的。这两种人生环境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对个体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温厉并行是人生环境的基本情势,是每个人在成长和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考验。《论语》中不但论及这种温厉并行的环境情势,而且为我们应对这种环境情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智慧。如《论语·颜渊篇》“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35]孔子认为一个人既能经受住温和渐进的拉拢腐蚀,不被其所盅惑,又经受得住激烈凶猛的摧残,而不被其所征服,才真的算是明智豁达且富有远见卓识。

《论语》中多处语句表明,孔子面对危及和严峻考验总能大义凛然,毫不畏惧。如《论语·子罕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36]又如《论语·述而篇》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37]可见,孔子之所以能够在危难面前无忧无惧,乃是因为他能够顺应大道,坚持正义,并且坚信正义必胜。正如他所言“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38]与之相对,在轻松温和的环境中却能以严谨认真,毫不懈怠的态度对待。如《论语·乡党篇》“有盛馔,必变色而作。”[39]遇到豪华的宴请,一定要以庄重的姿态对待。又如《论语·乡党篇》“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40]在普通的乡亲民众之间总是言语谨慎,像是不善言谈的人。如此,在轻松和悦环境下的郑重谨慎不但体现了孔子优良的人文精神教化,而且使其避免了行为中的闪失和过错,正如他在《论语·为政篇》所指出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41]

3.急缓分异的作用情势

紧急突发事件和日常轻缓的生活是个体必然面对的两种根本差异的生活情形,也是《论语》阐释环境作用情势的基本层面。《论语》中所描述的急缓分异的环境作用情势及当事者所采取的应对态度和行为,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急缓分异环境情势下的是非原则、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对于我们深入探析环境对个体思想行为的作用方式及个体积极应对不同的环境情势具有深刻的教育启示意义。gzslib202204021434

《论语》中有多处描述紧急突发情势的语句,这些描述大致体现了孔子应对紧急突发情势的基本态度。首先,遇到紧急突发情势,必须积极应对,不能懈怠拖延。如《论语·乡党篇》“君命召,不俟驾行矣。”[42]君王紧急召见,不等备好车马,就起身前往。孔子以国事、大局为重,时刻待命,召之即来的敬业勤政精神跃然而现。其次,遇到紧急突发情势,必须沉着冷静,不能鲁莽行事。如《论语·述而篇》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43]面对两军对垒的急迫情势,孔子反对逞匹夫之勇、仓促应战,主张妥善谋划、谨慎行动。孔子这种临大事不慌忙、沉着冷静的精神品质对于新时代培育练达稳重的优秀人才具有尤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再次,遇到紧急突发情势,必须遵守章法,不能越礼乱法。如《论语·宪问篇》“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44]国家之间发生战事的危急时刻,作为臣子,孔子禀报君王,不忘“沐浴”以“正其衣冠,尊其瞻视”[45],足见孔子在危急时刻谨遵礼法不失仪态的良好修养。

《论语》中关涉到日常轻缓生活情势的语句非常多,这些语句大致分为两个类型,其一是关于日常饮食起居的情势,其二是关于事件或事物发展规律的情势。前者如《论语·述而篇》“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46]描述了孔子在闲居生活中闲适随性轻松舒展的生活风格;又如《论语·乡党篇》“寝不尸,居不容。”[47]描述了孔子在居家生活中虽坐卧不失仪态,却不刻板无趣不苟言笑。这些语句充分呈现了孔子在日常轻缓情势下良好礼仪修养与举止舒展自然相得益彰的风格。后者关于事件与事物发展规律方面,孔子强调循序渐进,自然养成,反对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如《论语·宪问篇》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48]。又如《论语·子路篇》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49]由此,足见孔子在事物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问题上高度重视踏实沉潜、缓慢养成的功夫,反对浮躁冒进的速成做法。《论语》相关语句所反映的孔子在生活中对急缓情势区别对待、因事而异、因势而为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孔子适应环境、超越环境、驾驭环境的高超智慧,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生环境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三、《论语》人生环境思想对新时代环境育人的启示

人生环境是研究人才培育的重要致思路向,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实践重心。《论语》对人生环境之意涵的全面阐释,对人生环境作用情势的深刻论析,对于我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育人思想,回归生活世界,立足教育对象真实的生命和生活境遇,开辟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的环境育人路径具有深刻启示和借鉴意义。

1.全面营造个体成长的优良环境

环境对于个体成长成才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然而环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具体境况,如上文所论析的《论语》环境理念所内蕴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等多种要素。因此,深化环境育人研究,提高环境育人的实效,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营造个体成长的优良环境。

首先,要面向个体的多种需要和各种环境因素对个体的不同作用,配齐各种优良环境因素,使丰裕的物质因素、高尚的精神因素、积极的舆论因素等多种有利的环境因素全面发力,共同发挥对个体成长和人格养成的正向作用,推动个体养成全面的素养、和谐的人格。在当前物质富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新时代,要坚决避免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极端贫乏的尴尬状况,补齐短板,发扬优势,追求综合效用,切实体现“全息”环境育人。

其次,要以“适度”为应用原则充分发挥各种环境因素的积极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对个体成长与人格养成的作用都是两面的、双向的,既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唯有适度应用才能产生积极效应,避免消极效应。例如,过度强调物质因素的决定性就会导致个体对物利的依赖和贪欲;过度强调精神因素的决定性就会导致个体脱离现实,陷于精神狂妄与偏执;过度强调社会舆论环境的决定性,就会使个体丧失自主意识,陷于从众心态。因此,调动各种环境因素促进个体成长和人格养成,必须坚持“适度”原则,不但要强化环境对个体成长和人格养成的影响,而且要结合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对个体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使个体能够从环境影响中取利祛弊,充分发挥各种环境因素对个体的正向作用。

再次,要以整体性思维全面调动各种环境因素的积极效应,使其系统发力,综合奏效,总体推动个体成长及其品格养成。一方面,要统筹考虑个体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多维性,既要避免忽视某种环境因素的作用,也要避免不同环境因素作用效应的冲突;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个体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多向性,既要避免忽视某种发展倾向,又要避免不同发展倾向之间的相互干扰。把这两方面的统筹结合起来,以环境因素的积极综合效应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和谐人格的养成。

2.整体把握环境育人的动态情势

由上文论析《论语》人生环境思想可知,各种环境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不同环境因素在个体成长中的地位和影响也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利用环境因素促进个体成长和人格养成,必须以动态思维理解各种环境因素及其对个体的影响,系统把握各种环境因素的动态情势,调动其积极效应促进个体成长和全面发展。

首先,要依据环境因素自身的情势变化,引导个体调整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例如,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个体的物质生活环境之情势,可能发生由貧乏到殷实继而富裕的变化。《论语·宪问篇》“贫而无怨难,富而不骄易”[50]的观点启示我们,在贫寒的环境下,就要教育引导个体安贫乐道,谨防沉陷于尤怨情绪;在富裕的环境下,要引导个体避免骄横奢靡,使其“富而好礼”[51]。又如在日常安平和顺的生活中,个体最急迫要紧的事务,必然是各自份内业务,如农民务农,工人务工,商人经商,学者治学。然而一旦疫情突发,疯狂蔓延,各行各业的人员必然要暂缓各自日常工作,以疫情为重心,共克时艰。正如《论语·里仁篇》所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52]没有不能打破的一定之规,要善于因势而变。gzslib202204021434

其次,要依据不同环境因素之间此消彼长的变化,引导个体调整生活重心,提升生活志趣。个体生活环境变化的基本方式,是不同环境因素此消彼长的变化。唯有依据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势对个体予以适时的教育引导,个体修养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与时俱进的提高。例如,随着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善,精神环境和精神因素相对于物质环境和物质因素就会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和关键性。个体是实现“仓廪实知礼节”的境界提升,还是陷于“饱暖思淫欲”的堕落,关键就在于教育者能否给予适宜的“精神食粮”和“精神引导”,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并使其获得精神的愉悦。

再次,要依据环境的整体变化,因人而异地予以教育引导。正如哲学家莱布尼兹的观点,“每一件东西本身都是一个特定的东西”[53],处于变化了的环境中的个体的反映和变化是不同的。唯有依据环境的整体变化对于个体予以不同的教育引导,才能使个体在变化了的环境下普遍地得到提高。面对由贫困到富裕的人生情势之变化,有的人可能“富而好礼”,有的人可能“富而骄逸”。对于此两种不同的个体必须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前者予以表彰推广,才能使其锦上添花、不断进步;对于后者予以警示惩戒,方可使其迷途知返、改过自新。这种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的教育对策正是《论语》教育理念的精髓所在,也是新时代做好环境育人工作的根本遵循。

3.坚持“两创”指导思想强化新时代环境育人

历史发展,沧桑巨变,借鉴《论语》人生环境思想深化环境育人,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思想,把《论语》人生环境思想之精神要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气象相结合,开创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新时代精神意蕴的环境育人新路径。

首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教育优势元素,焕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育人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各行业欣欣向荣,无论物质环境、精神环境还是社会舆论环境都为人才培育提供了大好时机和宝贵条件。借鉴《论语》人生环境理念所内蕴的深刻而丰富的意涵,开发利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提供的丰富的环境优势,一定会使新时代的人才培育事业走出一条厚实宽广、成效卓越的道路。

其次,要顺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繁荣发展大好形势,激发和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育人的巨大潜力和必胜情势。当前社会主义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借鉴《论语》人生环境思想特别是其环境情势观念,坚定自信,发扬优势,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体制和改革开放发展大环境,顺承全面实现民族复兴大背景,就一定能够使新时代的人才培育工作长足进步、繁荣发展。

再次,要面向开放世界创新人生环境文化研究,提高新时代环境育人科学水平与工作实效。鲁迅先生曾指出,“有地方色彩的,到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54]在当前全球化的开放时代,深蕴教育智慧的《论语》人生环境思想,必然赢得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并且会在世界各地取得卓著的实践成效。当然,伴随着对外文化输出,必然引发向内的信息反馈,这种反馈对于输出国面向世界实现自我更新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因此,立足当前开放世界,充分汲取其他民族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其对《论语》人生环境思想的实践反馈,以之为鉴,兴利除弊,开拓进取,提升环境育人科学水平,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模式,一定会使《论语》人生环境思想流光溢彩。

马克思认为,环境能够塑造人,人能够改变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55]。《论语》所阐释的人生环境的全面性及其动态作用情势与马克思主义环境教育思想内在融通。以马克思主义环境教育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和美好发展前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论语》人生环境思想,必然能够切实推动和强化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工作,为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2][3][4][5][6][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 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90,209,9,244,45,75,29,259,12,307,171,171,91,236,25,138,147,140,76,41,239,255,243,5,111,180,37,244,199,177,26,243,174,118,95,131,148,134,20,146,90,216,306,87,147,228,195,209,9,44.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29] 四书(中庸)[M].王国轩,译.北京:中华书局.2011:156.

[53]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71.

[54] 鲁迅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1.

[5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猜你喜欢论语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研究课外语文·下(2021年9期)2021-09-2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年4期)2021-09-22“九个坚持”重要教育论述的理论内涵与逻辑结构探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年6期)2020-08-31新时代依托网格党建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践行思路探索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20年15期)2020-08-31基于“双创”理念下高校如何培养新时代管理人才的分析与探索青年与社会(2019年14期)2019-05-27浅谈新时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商场现代化(2019年4期)2019-05-24《论语·学而第一》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13期)2015-08-18《论语·为政第二》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13期)2015-08-18点点读《论语》学苑创造·C版(2014年9期)2014-10-20半部《论语》治天下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4年5期)2014-07-09

推荐访问:论语 环境 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