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活动中小班幼儿自主性发展探究

许丽棉

自主性是主体按自己意愿开展活动的能力与态度,具有良好自主性的个体能够与环境展开积极互动,展现出活跃的生命状态,也更能够为自身的行动负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的小班幼儿应“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动”“为自己的好行为或活动成果感到高兴”等,这些都是和幼儿的自主性有关的内容。项目活动是指以实际情境为基础,要求幼儿通过主动思考和实践解决问题的活动,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本文以“小蜗牛”活动为例,探讨如何以通过项目活动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发展能力。“小蜗牛”项目活动建立在幼儿感兴趣的基础上,是适时生成的结果。

一天雨后,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户外游戏。原本是要玩“滚轮胎”的游戏,谁知一名幼儿在轮胎上发现了一只小蜗牛,便非常开心地邀请其他幼儿来看。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喜,有的说“我在图画书上见过,这是蜗牛”,有的提出“我也要找出我的小蜗牛”。于是,教师让幼儿自由地在幼儿园各个角落寻找蜗牛。在寻找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在哪些地方更容易找到蜗牛”,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蜗牛的特征和习性,知道要在地表湿润的地方进行寻找。在本次户外活动中,幼儿发现了三只小蜗牛,决定把它们带回活动室饲养。随之,幼儿头脑中也产生了许多疑问:“小蜗牛爱吃什么?”“怎样才能让小蜗牛长大?”于是,“小蜗牛”项目活动便应运而生。

“小蜗牛”活动以游戏化的形式展开,从饲养蜗牛的目标出发,延伸出多种多样的活动。

(一)集体行动,给小蜗牛造“家”

案例1:蜗牛来到活动室后,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给它找一个“家”。经过讨论,幼儿决定用以前养乌龟的盒子来养蜗牛。起初,幼儿选择了其中较大的一个盒子,却发现没有盖子,很容易导致蜗牛逃走。于是,幼儿的活动又转向了“找盖子”。有幼儿找来一张画有毛毛虫图案的纸,提出“让毛毛虫来监督小蜗牛”,却发现这张纸太薄,很容易被吹走。这时,有的幼儿问教师:“用什么当盖子好呢?”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而是鼓励幼儿进行尝试。对比不同材料后,幼儿在美工区找到一张又大又厚的瓦楞纸。将瓦楞纸盖上后,幼儿又意识到这样盒子就完全被封住了。最终,大家决定使用那个比较小的、带着透气盖子的盒子。在幼儿的一番忙碌下,小蜗牛终于在活动室安“家”了。

在给小蜗牛造“家”的过程中,幼儿既运用了以往的经验,同时又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展开探索。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幼儿应当如何做,而是让幼儿在探索中不断尝试,然后自主做出选择。案例中,幼儿在最初的两个方案中做出选择后,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关于容器透气性的问题,经过多次对比尝试,最终选择了合适的方案。通过此番探索,幼儿提升了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认识到凡事都要多尝试、多思考才能解决。

(二)用爱守护,照料蜗牛生活

案例2:关于小蜗牛喜欢的食物问题,教师组织了初步的猜测活动后,引导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展开亲子调查活动,并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和其他幼儿分享。经过一番探究,幼儿得知蜗牛喜欢吃各种新鲜的菜叶和瓜果。幼儿想到以前散步时曾去过三楼的空中花园,那里有一片菜地,便一起前往,并从中选了一些绿绿的、嫩嫩的叶子。将叶子投喂给小蜗牛后,幼儿便去甜蜜午睡。幼儿醒来后发现叶子真的被吃了一些,心中充满了喜悦。

案例3:蜗牛吃了菜叶后,幼儿发现蜗牛拉了很多便便,菜叶上也满是便便,使它们的“家”变得很脏。因为菜叶已放了一天,也坏掉了。幼儿林艳一说道:“帮它洗一洗吧,好脏好臭啊。”这时,涌堃提出“蜗牛可不可以洗澡”的问题,林艳一认为可以,因为蜗牛就是在雨天出来的。胆大的林艳一抓起蜗牛,将它转移到其他盒子里。然后,艳一给蜗牛洗澡,涌堃扔掉坏了的菜叶,把蜗牛的“家”用水洗净。这样,蜗牛的“家”终于变得干干净净了。

在这两个案例中,幼儿完成了给小蜗牛喂食、洗澡和清扫住所的工作。在照料小蜗牛的过程中,幼儿积累了许多具体经验,如认识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对事物产生了迁移的概念,提升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幼儿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发展。无论喂养小蜗牛,还是给小蜗牛清洁房舍,无不让幼儿体会到成就感,感受到自己动手动脑的益处。幼儿起初产生积极的想法,然后通过行动在现实中见证积极的结果,这对自主性的发展非常有益,会让幼儿在生活中更愿意去尝试感兴趣的事,表现出更多自主行动的倾向。

(三)童心好问,适时展开探究

案例4:一次观察蜗牛时,陈靖田好奇地碰了碰蜗牛的触角,惊奇道:“哇,蜗牛好好玩,我碰到它的触角就缩回去了。”杜涛说道:“缩到壳里去了!”陈靖田又说道:“触角又出来了!”有的幼儿提出这很像小乌龟,小乌龟也是很胆小,一遇到刺激就缩进壳里保护自己。这让幼儿不禁感叹:动物的世界真奇妙!

案例5:小蜗牛来到班级后,家长也变得更加关注有关蜗牛的事物。周末,艺雯的妈妈和孩子一起跑步时,遇到了一只很大的蜗牛,便拍下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幼儿发现这只蜗牛和我们小三班的蜗牛不一样,就问为什么会不一样。于是,师幼一起阅读了关于动物的百科全书,了解到蝸牛有很多种类。大家还发现,班里的三只蜗牛形状、壳的颜色也不一样,因此认知了生物的多样性。

在饲养动物的活动中,存在开展科学探究的充裕空间。但是,以上两个探究活动并非教师有意组织,而是在活动中自然生成的。《指南》中提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发展,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帮助幼儿养成积极主动、敢于探究与尝试等学习态度。在以上两个案例中,幼儿自主提问、自主探究,通过获得新知尝到“甜头”,在“自主学习”的层面发展了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幼儿乐于思考的精神,促进其在今后的生活中产生更多主动求知的行为。

“小蜗牛”项目活动由幼儿发起,活动内容也是幼儿自主选择的结果,在自主化的活动模式中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性。回顾和反思活动过程,我们从教师的角度总结了以下几点以项目活动培养幼儿自主性的经验。

(一)追随幼儿兴趣,支持活动开展

认可幼儿积极主动的意愿,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培养幼儿自主性的基本原则。因此教师要做幼儿的支持者,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倾向,鼓励他们去做有意义的事,创造条件让幼儿创造性的想法成为现实。“小蜗牛”活动源于一次体育游戏,但教师并没有直接按原计划继续推进体育游戏,而是满足幼儿的需求,让幼儿去寻找蜗牛,同时支持幼儿饲养小蜗牛。在幼儿想给小蜗牛喂食,或想知道更多关于蜗牛的知识时,教师以开展亲子调查、师幼共读等方式支持幼儿。只有在基于“追随”与“支持”的师幼互动模式下,幼儿才能基于内部动力的牵引主动生成活动,而不是因外部要求才被动进行活动。

(二)把握自身角色,引导自主活动

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教师要把握自身的角色,让幼儿成为“做”的主体。当幼儿在项目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如当幼儿詢问教师什么盖子最合适时,教师并未直接将答案告知幼儿,而是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其实,当幼儿在成长中遇到难题时,最需要的不是成人代替他们去解决,而是来自成人的鼓励与信任。教师选择了不干预活动,便是给予了幼儿自主性发展的机会。

(三)运用积极评价,提供情感激励

教师的作用,很大程度体现在评价上。在“小蜗牛”活动中,很多幼儿都表现出了具有自主性的行为,教师也不失时机地运用了激励式的评价。如艳一和涌堃在洗净蜗牛的房子后,在当天的分享活动中讲述了全过程,教师评价道:“当时老师也看见了,两位小朋友很勇敢,也很细心!”当幼儿出现自主性行为时,教师的评价可以起到强化作用,进而激励幼儿更进一步专注自身的兴趣与潜能,在行动中创造一个更积极主动的自我。

总之,在“小蜗牛”项目活动中,幼儿经历了人格的成长,提升了自主性,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注重面向生活,从幼儿的内在兴趣中生成项目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实现自主性发展。

(责任编辑:郭凯云)

猜你喜欢自主性蜗牛案例无人机自主性分级标准浅析科技信息·学术版(2021年2期)2021-12-22样板案例机电信息(2021年7期)2021-03-28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3期)2020-02-07成员自主性视角下社会组织自主性探析学会(2019年11期)2019-12-20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新高考·高二数学(2017年4期)2017-07-10小蜗牛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0期)2017-03-03蜗牛(共3则)儿童故事画报(2016年3期)2016-05-17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6期)2016-05-14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16年4期)2016-05-14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4年6期)2014-09-18

推荐访问:小班 探究 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