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道德教育功能的实现

邓月

摘  要: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教学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互为补充。“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教学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线教学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要遵循在教学环节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科学的价值观念的道德教育要求。文章梳理了在线教学中道德教育功能实现方面存在的问题倾向,运用人本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尼采的道德教育观来探讨道德教育功能实现的逻辑起点——生命关怀,由此提出在线教学中道德教育功能实现的三种路径,即重构教学形式,让道德教育回归对生命的关怀与敬畏;调整教学内容,让道德教育回归个体的生命体验;构建在线学习社区,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关键词:在线教学;道德教育;生命关怀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8-0018-04

在线教学以互联网为依托,已经成为一种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并驾齐驱的教学模式。教育家赫尔巴特曾强调“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在线教学也要遵循向学生传播道德教育知识、陶冶学生道德情义、增强学生道德意志、鼓励学生践行道德行动的道德教育价值归旨。在线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学资源丰富,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习成果也更容易量化与监督。弊端在于在线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不在场”的教学场域影响,互动性较差,这就剥夺了道德教育发生的基本情境,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在线教学中道德教育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其打破时空界限的便捷性为在线教学提供了技术可能与实践路径。学校许多课程的教学工作也转移到了线上来,成为学生接受知识教学、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熏陶的一种方便、快捷的形式。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是在教育教学中要遵循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明确指出,“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就是说,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应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在线教学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也要坚守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层面进行正面熏陶与教化的教育初衷。但是因为在线教学的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不在场”的教学场域影响,其道德教育功能在实现的过程中,形式与内容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在线教学中道德教育形式方面出现的问题

1. 道德教育的形式去情境化

道德教育与其教育情境是分不开的,“德育要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情境体验手段, 通过内化与外化, 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实践活动过程”[1]。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 结合真实的情境来实现育人功能的。而在线教学打破了道德教育情境的真实性,对学生道德教育的熏陶与感染一旦脱离真实的情境,也就脱离了生命本真滋养的土壤,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2. 道德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化

在线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较传统的授课班级场域中少了很多。在线教学往往停留在老师说教的单一形式与层面上,这种模式下的道德教育缺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社会交往,缺少社会丰富多样的交往性,自然就是缺少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对年龄阶段比较小的孩子来说,教师长时间的道德教育说教效果很差,甚至会导致孩子对所学习的知识丧失兴趣,这种形式较为单一的道德教育形式缺少生命之间的互动,必然会影响道德教育效果。

(二)在线教学中道德教育内容方面出现的问题

1. 道德教育的内容较为碎片化

在线教学内容的组织一般是按照教学大纲的章节设计来进行的,往往在体量上较传统的班级教学要大很多。教学内容中的道德教育内容通过各种现代媒体手段呈现出来,道德教育内容通常缺少系统性与逻辑性,大多在学生头脑中一掠而过,并不能引起学生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深度思考与体悟,往往学生吸收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精神的表达是局部的,缺少对道德教育内容与精神整体的把握,导致道德教育内容相对传统方式更碎片化。

2. 道德教育的语言较为抽象化

教學中的语言是课堂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传播的载体,语言的特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传递对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方面有积极影响的教育内容的语言,通常是将生活实际抽象化的语言,借助这些抽象化的语言,学生虽可训练其语言思维,但是这种抽象化的语言割裂了教育对象对具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思考与自己生命情感的融入,就很难达到真正的道德教育的效果[2]。在线教学中,道德教育内容往往与教学知识没有明显的直接关联,加之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境分离,蕴含教育性的语言往往很抽象,缺少生动化、具体化的表达,直接割裂了教学内容的教育性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联,造成“对话”的断裂。

二、从生命关怀出发的道德教育的人本学理论基础

(一)“人”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

道德教育是必须具备“人”学视野的,因为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生活中具体的、丰富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个体[3]。道德教育想到达到预期目的,就要直面教育的对象“人”,直面生命。遵循“人”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尊重关怀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理想与命运,从道德教育对象的生命本真出发,用生命影响生命。道德教育一旦失去了人生命本真的关怀,就会扼杀道德教育的生命性,导致道德教育成为人的“异化”的工具。

(二)“人”是道德教育的落脚点

道德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活动,目的就是促进“人”生命不断地生长。尼采通过对基督教强调的道德的批判,确立了以生命为基础的新道德,并由此提出以生命为基准的道德三原则,即生命原则、强力原则以及个人原则。在这其中,个人原则强调的就是把“成为你自己”作为基本要求,尼采把生命当作道德的主体,强调道德就是有利于个体生命的优化与发展,帮助个体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构建生命与自我,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教育就是不断地生长,在他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4],生长即用生命的角度来审度“人”的成长,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和谐发展的人,道德教育就是要促进个体达成生命的意义。

三、以“生命关怀”为逻辑起点的道德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重构教学形式,让道德教育回归对生命的关怀与敬畏

道德教育要回归对自己生命的关怀与敬畏。道德教育的目的使个体生命懂得“道”,践行“德”。道德教育要从人出发,从个体的生命出发,从培养道德教育对象对自己生命的敬畏出发,敬畏与尊重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归宿是死亡,但每个个体死亡之前都是生命的绽放。珍视生命的意义,对自身生命的敬畏就是自爱自重的开始,自爱的人才会将这份对生命的爱推己及人,在懂得社会人际交往中的“道”的同时,践行“德”的行为。“关爱生命具有生命基础。生命本身有爱,生命之爱源于生命内在的天性与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得到的与所学到的关爱。生命需要关爱,没有关爱就没有生命;生命离不开关爱,关爱使生命有意义。”[5]道德教育教导教育对象从遵循生命、关爱自己的生命开始,个体才会去敬畏别人的生命,关怀别人的生命从关怀自己生命的本身开始。道德教育要回归对自然生命的关怀与敬畏。庄子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6],道德教育要回归个体对自然生命的敬畏,敬畏自然生命的万物,万物皆有法则,在认识自然万物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同生共运、和谐相处,才能塑造生命与自然之真。

在线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回归对生命的关怀与敬畏,要求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转变教学形式,这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性,更是要深度挖掘教育性内容的生命关怀与敬畏的内涵,这对在线教学的教学形式组织有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在教学内容的组织编排上,按照生命关怀与敬畏的内涵逻辑架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在正式的教学内容讲授之前,运用与教师本人和学生群体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导学材料,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教学的知识内容与道德教育内容中生命关怀内涵式的联结之中,以促进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消化。在进一步的教学内容编排上,教师要积极构建教学内容中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气氛,引导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有更广阔的视野,并助力学生与老师生发充盈的人文情怀,这对学习内容的编排与架构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作业的布置上,教师要统筹其与导学材料和正式教学内容编排的关系,确保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里注重对学生的教育性影响,更要将整个教学过程系统化、一体化,确保整体的教学形式安排可以使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收益最大化,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二)调整教学内容,让道德教育回归个体的生命体验

人是从体验中发现自己存在的生命意义并提升生命质量的。道德教育回归生命体验,在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人们对生命体验还存在模糊理解,认为生命体验就是把道德知识应用于活动之中,达成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与同化、对规范的认同与遵从[7]。在每个人生命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生活经验和个体先天的身心条件的差异,都有不同的个体生命体验。学校道德教育要重视个体的生命体验, 要做好价值引导, 不要把体验的结果集中在了道德教育之中, 把生命体验简单等同于道德体验,导致真正的生命体验处于缺失的状态,更要将道德教育的生发与实践与个体的生命体验高度结合起来。在全人类的生命意识极度凸显的时代,生命价值观在呼吁、召唤,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基石,生命高于一切。道德教育以生命关怀为基础,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关怀与敬畏,在生活中用生命关爱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在生命体验中体悟生命的真谛,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获得、生命价值的实现。

这就要求线上教学要调整教学内容,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教育回归生命体验。在线教学的教学内容欲实现道德教育意涵与效果在学生身上正向累积,必须打破道德教育语言的碎片化僵局,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以生命价值为基础的教育影响。在教学内容的呈现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善于运用“类比”的组织手法,可以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似性或类似性,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类似性用“类比”的形式架构出来,来培养学生养成普遍联系的生命价值观念,用生命的价值体验培养他们普遍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情感。要注重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生活体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道德知觉、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不应只停留在个体的社会交往之中,还要注重个体在个人道德情感世界中对生活的体悟、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进而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在实际教学中,承载教师道德教育内容的语言还要尽量具体化、生动化,使之较容易地与道德教育对象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与道德教育对象的以往经验、道德认知联系起来,才能实现道德教育具象的生命对话,个体之间实现语言的联结,生命才会影响生命。

(三)构建在线学习社区,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在线教学中教学内容呈现教育性的同时,也造成了道德教育情境的丢失。个体道德认识的增长源于个体道德情境的体验。当代道德教育脱离了人的生活世界,脱离了自然的真实情景。从内容来看,道德教育内容过于抽象化、碎片化,道德教育成为道德理论的说教,学习一些固守的道德概念、道德规范、准则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道德教育的过程性、生成性、发展性,道德内容过于知识化,成了了无生气的没有“生命”的存在。道德教育实施方式囿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互动效果不良,也脱离了个体的生活世界,使得德育效果不理想。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与个体生活的世界紧密联系,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产生与发展要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中生命之间的触动。个体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贯彻与发生也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到个体的生活情境中去。

在线教学要积极构建在线学习社区,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有了“先验式”来源。在线学习社区作为线上教学的临场感体验社区,区别于单一形式的线上组织教学,前者如费孝通先生所讲的礼俗社会有机的团结,而不是后者那样如法理社会那种机械的团结。在线学习社区,就是一种给学习共同体提供充足活动的线上空间,有它自身的教育性与社会交往性,是虚拟的生活空间。线上学习社区可以在线上提供受教育者的互动空间,可以提升在线学习的质量,也可以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体悟提供助益,便于学生在互动中体验道德实践的妙理,成为日后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实践行动的“先验式”的来源[8]。凯文·威尔克森(Kevin Wilcoxon)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在线学习社区培育和发展模型,以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的理论为基础,社会临场感以社会情境性、交互性、信任为基础,教学临场感以社会活动、建导为基础,认知临场感以认知结构立场和非认知结构立场为基础,社区成员可以逐步通过直接的社区活动、促进性讨论、及时反馈和自我反思等,这就给在线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内容提供了即时践行空间,随着AI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这种在线学习社区的实质功能可以在虚拟世界延伸到生活中来,成为人人共享的交互学习模式,让在线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有了技术依托和实践空间。

四、结语

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与传统的线下教学互为补充的重要教学方式,厘清在线教学中道德教育功能实现形式与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回归教育教学活动中道德育人的本质,即任何教育均是为了发展“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场域中的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本文运用人本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尼采的道德教育观来探讨道德教育功能实现的逻辑起点——生命关怀,并由此提出在线教学中道德教育功能实現的三种路径:即重构教学形式,让道德教育回归对生命的关怀与敬畏;调整教学内容,让道德教育回归个体的生命体验;构建在线学习社区,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 鲁洁,王逢贤. 德育新论(新世纪版)[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刘慧,朱小蔓. 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 教育研究,2001(09):8-12.

[3] 冯建军. 教育即生命[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1):23-26.

[4]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7+55.

[5] 刘慧. 生命教育的涵义、性质与主题——基于生命特性的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02):39-43.

[6] 曹础基. 庄子浅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7] 韦雅莉. 思想品德教学中生命体验的缺失及应对[J]. 教学与管理,2011(09):105-106.

[8] 董利亚,冯锐. 在线学习社区培育与发展模型的构建及其策略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6,35(02):98-105.

(荐稿人:田若飞,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在线教学道德教育浅谈初中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悦文摘·教育学刊(2021年36期)2021-09-22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语文建设(2021年5期)2021-05-25浅谈新时期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10期)2020-07-04疫情时期高校在线教学“湾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中国电化教育(2020年4期)2020-06-27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神州·中旬刊(2020年5期)2020-05-21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实践探索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20年4期)2020-05-11面向在线教学的成绩评价体系设计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30期)2019-07-31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中国德育(2018年17期)2018-11-30以实践思维引领道德教育中国德育(2017年16期)2017-08-30基于慕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界·下旬(2017年1期)2017-04-21

推荐访问:在线 道德教育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