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历史评价教学策略研究

郭建强 余朝元

“历史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属性能否满足其需要的一种判断,它是历史价值在人们主观活动中的一种反应”[1],历史评价也是历史解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历史教学和考试中几乎无處不在。选择正确、适宜、客观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将决定历史评价的科学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文以统编教材上册《从隋朝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中的隋炀帝为例,探究唯物史观视域下基于统编教材的历史评价教学策略。

一、求真:引入教材的未涉之意

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对史事的评价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具体条件来认识历史,强调主观认知和客观历史的统一”[2],因此,求真是评价史事的基石和出发点。开凿大运河和营建东都是隋炀帝一生中最具影响的两项工程,其动机就成了评价隋炀帝的关键问题。

【呈现史料与问题】

材料1: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

——(唐)秦韬玉《隋堤》

材料2:炀帝即位,诏曰:洛邑自古之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今者汉王谅毒被山东,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况复南服遐远,东夏殷大。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大业元年三月,诏曰:是知昧旦思治,欲使幽枉必达,彝伦有章……今将巡历淮海,观省风俗,眷求谠言。

三月丁未,始建东都。辛亥,开渠,达于淮海,谓之御河(即通济渠)。

——摘编自(唐)魏征《隋书》

材料3:文帝开皇十年,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十六年,萧摩诃子世略在江南作乱。二十年,熙州人李英林反。炀帝嗣位,番禺夷、獠相聚为乱。

开皇四年,隋主以关中饥,行如洛阳。五年,令往关东就食。十四年关中人饥。十五年,关中户口就食洛阳者,道路相属。

——摘编自(唐)魏征《隋书》

材料4:北魏时期,山东(注:中国古代泛指崤山或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百姓殷阜,年登俗乐。南朝时,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鄂、杜(长安附近)之间,不能比也。

——摘编自(南朝·梁)沈约《宋书》、(北魏)杨炫之《洛阳珈蓝记》

问题:

(1)根据材料1,概括秦韬玉对隋炀帝开凿运河目的的认识,根据材料2,概括隋炀帝声言自己营建东都、开凿运河、巡历淮海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分类的角度,对材料1、2的两种观点进行评析。

(2)根据材料3、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炀帝即位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隋炀帝营建东都、开凿运河、巡历淮海的认识。

秦韬玉认为隋炀帝开凿运河就是为了玩乐,隋炀帝声称洛阳在地理位置上、经济条件上均优越于关中;为了加强对关东和江南的控制,需要完成3件大业——营建东京、开凿运河、巡历淮海。从史料分类的角度来看,材料1是古代的诗歌,属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历史知识的传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简单地作为研究历史的直接和确凿证据。材料2选自《隋书》,属于官修正史,特别是《隋书》的主编魏征及其他一些主要编撰者大多是由隋入唐的文士,对隋朝的事宜耳闻目睹,像魏征还参加过隋末的农民起义,对隋朝的了解不可谓不深;其次,其主编魏征性格刚正不阿,撰述较少隐晦,治史的态度不可谓不严谨。一般来说,材料2比材料1更真实,其观点也更可靠。特别是材料2中隋炀帝的诏书更是开凿大运河的决策者留下来的一手史料,对研究开凿大运河的初衷更有说服力。但其是不是隋炀帝的真实想法,还需要其它史料进行佐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长达近400年的分裂。虽然隋文帝完成了统一,但山东、江南各种势力对隋朝中央政府的反抗此起彼伏。经济上,山东、特别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却恢复和发展迅速,出现材料4中“鄂、杜(长安附近)之间,不能比也”的结果。结合历史大背景来分析,炀帝规划的3件大业是现实需要和历史原因共同作用的要求,武断地说其开凿运河的目的纯粹为了玩乐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即使有玩乐的目的也是附属的、次要的。炀帝甚至在诏书中要求工程要务从节俭,其结果如何,会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深解:通透教材的言下之意

言下之意指“教材字里行间或其他表达方式中隐含的重要信息”[3],统编教材叙述的简略抽象使学生和教材之间无法形成共鸣。教师需要精选教学素材,深解教材的言下之意,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才能全面、客观、公正、辩证和理性。大运河等工程的营建既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其为什么又成为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教材对这个矛盾的论题语焉不详,教师如果不加以深度挖掘,学生是不能真正明白和理解的。

【呈现史料与问题】

材料5:大业元年三月丁未,始建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人。三月二十一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渠,河畔筑御道,树以柳。又造龙舟等船只数万艘。而东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车相望于道。

八月壬寅,上御龙舟,幸江都。舳舻相接,二百余里。

——摘编自(唐)魏征《隋书》

材料6:唐时,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宋时,汴水(注:即通济渠,唐代始称汴河)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摘编自(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元)脱脱《宋史》

问题:

(4)根据材料5,概括炀帝时期工役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后果。

(5)根据材料5、6,结合所学知识,对大运河的作用加以评析。

根据材料5,学生可以分析得出炀帝时期工役的主要特点:集中性,急迫性,奢华性,苛酷性。炀帝为创大业滥用民力,超出人民生存的底线,最终使德政成了暴政,成为人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唯物史观强调:“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存在的东西。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的真理和与之相对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4]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我们在研究史事时决不能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应该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去做具体的和动态的分析和评价。大运河让隋朝的人民不胜其害,但后世的唐宋人民却不胜其利。

三、回本:突破教材的欲达之意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引入多种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在对不同评价标准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自然接受“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的思想。[5]

对隋炀帝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史学焦点,但不同时期的评价差异非常大。笔者筛选了几个主要历史时期评价隋炀帝的材料,其中近代以来的几则材料还刻意标注了发表的时间,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其中的评价标准,并分析其优劣。以下4则材料涵盖了历史评价中的4种主要评判标准,环环相扣,使学生不仅能知道历史评价标准的线性发展脉络,还能在比较分析后,感受唯物史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呈现史料与问题】

材料7:史臣曰:炀帝视亿兆如草芥,顾群臣如寇雠,劳近以事远,求名而丧实。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未有若斯之甚也。按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

——摘编自(唐)魏征《隋书》

材料8:根据隋炀帝对待人民的态度、屠杀功臣、奢侈荒淫、无休止的战争、大兴土木等主要的基本史实,可以得出结论:“炀帝是一个百折不扣的暴君”。

——魏福昌《隋炀帝是不折不扣的暴君——与万绳楠同志商榷》(注:选自1959年《史学月刊》第9期)

材料9:试想,历史上哪一个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的丰功伟绩不是和“民不聊生”连在一起呢?哪些威震一代的英雄豪杰,有谁不是以光辉与阴影为表里呢?再说,在古代修好一条数千里的运河不付出极大的代价是不可能的。那种要求隋炀帝既要完成这一工程又不许加重农民负担的论点是不合情理的。

——摘编自赵云旗《论隋场帝评价中的几个问题》(注:选自《学术月刊》1984年第7期)

材料10: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社会需要有另外一个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6)根据材料7、8、9,分别指出其对隋炀帝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7)根据材料10,分析恩格斯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比较材料7到材料的9的评价标准,谈谈你对历史评价标准的认识。

材料7是中国古代对隋炀帝的评价,此种评价的标准是儒家传统道德,不承认炀帝的功业和贡献,使炀帝遭到歪曲。历史评价标准极易受评价主体所处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左右,材料8发表于1950年代,历史研究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唯物史观被庸俗成简单的阶级分析法。由于当时把历史人物当作政治问题来批判,隋炀帝因为其封建帝王的身份及“对待人民的态度”被完全否定,此种评价标准过于刻板和教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滥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史学理论的发展和更新,关注隋炀帝历史功绩的学者越来越多,对炀帝的评价也出现一种转变,如材料9中赵云旗教授认为隋炀帝开凿运河等事宜是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所以炀帝本人功大于过。这种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功利评价标准,功利评价标准并不只着眼于历史事物在当时的利害关系,还包括后来长远的利害关系。但这种评价方式着眼于炀帝的历史贡献,而忽视了炀帝的阶级属性和种种暴行,无法揭示出炀帝和历史的本来面貌,容易导致以偏概全。

历史评价包含着客观的历史和人类主观认识的历史,材料10中恩格斯的话要求我们在认识历史人物时不能超越其所处的历史条件,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和解读,其核心是弄清“是什么”的问题;恩格斯也指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强调我们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历史长河中来看,其核心是弄清“合理性”的问题。隋炀帝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员,其所干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从长远来看推动了生产力和历史的发展,和对历史发展没有半点贡献的昏君是有本质区别的。但从唯物史观视域来看,炀帝不尊重人民起码的生存权和生命权,滥用民力,功业再大也改变不了其暴政的性质,总而言之,隋炀帝是一个有重大历史贡献的暴君。相对其它评价标准,唯物史观更能全面、客观、辩证、发展地认识和看待历史人物,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在全国的铺开,只有理清统编教材的编写逻辑,跳出统编教材的局促,用一种更加开放和理性的方式去处理统编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統编教材的价值和生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显现。

【注释】

[1]邓京力:《关于历史评价标准的反思》,《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第84页。

[2]周靖、罗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历史教学》2019年第1期,第42页。

[3]董玉梅:《新课程改革下如何用好教材》,《历史教学》2013年第7期,第5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页。

[5]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猜你喜欢隋炀帝标准材料最新出版国家标准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9年4期)2019-09-10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北广人物(2018年36期)2018-09-29隋朝“江都之变”风云新天地(2018年5期)2018-06-27红周刊绩优指数标准与一周表现证券市场红周刊(2018年10期)2018-05-14可爱的小瓢虫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11期)2017-12-05党员标准是什么?共产党员·下(2017年1期)2017-02-09材料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2016年6期)2016-07-04李渊起义儿童故事画报(2016年2期)2016-04-18李敖论标准青年文摘·上半月(1991年3期)1991-01-01

推荐访问:教材 评价 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