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力”课堂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深度教学

【摘要】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贯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结合议题生活性、思辨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的特点,聚焦议题的亲和力、引领力和张力,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力;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创造性地读好用好活新教材,实现碎片化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打造有历史味的政治课堂,使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铸魂育人的思政课堂上大放异彩。

【关键词】高中政治;深度教学;议题

一、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史论结合、突出主线,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强化议题引领、情景引思、行为引导。《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想政治课程应引导学生围绕具有争议的问题开展学习活动,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问题,以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本文以思想政治部编版教材必修一第二课第二框为例,聚焦思政课程议题的亲和力、引领力和张力,增强思政课堂活力。

二、议题要接地气,富有亲和力

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要有温度,体现人文情怀,还要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聆听时代声音。教师只有主动融入“四史”教学资源,才能激发学生共鸣,使教学过程富有亲和力、教育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关注过程、凸显观点中推进议题活动,更加坚定政治立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创新精神。

议题式教学一方面要亲近学生、亲近生活。本课程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宏观的历史进程,深入思考“我们从哪里开始,要到哪里去,怎样才能到达那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的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历史,选取符合学生现有水平的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总议题。议题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展示社会主义优势三个方面展开,并将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联系,通过历史文化情境的创设,把历史和政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事实和历史线索中寻求历史背后蕴藏的政治意义。例如,教学本框题第一目“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时,首先,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古代辉煌和近代衰微”,通过老照片中老百姓的表情,让学生体会他们的悲苦背后的时代原因,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其次,教师请学生简述《前夜》的故事梗概,接着和学生一起观看短视频《我和我的祖国》,然后对真实历史故事“林治远连夜解决开国大典电动旗杆升旗问题”进行思考,并说一说为什么人们如此主动积极地帮助解决升国旗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得出结论:“新中国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实现了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是民之所向,心之所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才完成了救国大业,新中国来之不易,所以人们会尽最大努力确保开国大典顺利举行。”教师进一步追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吗?”从理论上讲,我国已具备经济政治条件,但学生还得明确这需要一个过程,即要经历过渡期。然后,教师讲述上海“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历史事实,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那种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先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缩小差距,之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观点是错误的,新生的人民政权要经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新中国从废墟上站起来后,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学生通过了解“一化三改”、“一五”计划等史实,深入了解了本节课内容。之后,教师展示“一化三改”中的先进人物事迹,把学生思绪带回到那个年代,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即从内部环境来看,国营经济逐步成为主导性因素,国家积累了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个体农业难以适应工业化的形势发展需要;外部环境推动了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变革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教师通过创设议题情境,呈现多样化和生活化的历史情境,起到了触景生情和探景悟情的效果;把情境根植于学生的思维深处,以境化人,以问启思,以评促学,使学生借助情境激发关键行为,助燃思辨热情,实现了情境向情怀的递进式升华。学生通过分享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的探索中的成就,懂得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这能将爱国情、强国志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播撒到学生的心坎里,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促进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议题式教学另一方面要遵循课堂逻辑。好议题需要以具体情境为依托,情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本载体和情感显现的触发点,构思好议题需要政史联动、事理交融、史实铺路。教师引出基本观点,充分挖掘经典文献和党建资源中的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坚持唯物史观,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意识,让他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换了人间 人民抒写新希望”“披荆斩棘探前路”这两个结构化、系列化的子议题,不仅明确了时间轴,突出了年代感,还为情感升华铺路,增加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本环节,教师把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节选)作为背景材料,开展课堂深度讨论,让学生在阅读探究中身临其境地参与历史。在时代之问、共产党之答、人民阅卷系列活动中,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明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议题的“議境议程议味”环节,让说理富有亲和力,使思想理论更有信服力,优化了学科知识,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议题要情理并茂,富有引领力

议题情境要真而新,问题设置要巧而精,教师要在创造性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展现教材智慧,唤醒学生真情绪,让学生获得真认知,落实真素养。

首先,议题要能够引领教学内容。议题设计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导向,基于真实情境,从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三方面分步递进、分层达标,逐步实现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总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通过分议题“换了人间 人民抒写希望”和“披荆斩棘探前路”得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准备”的结论。总议题的设计要能总揽全局,子议题的设计要遵循衔接性、逻辑性和递进性,在把握主线、整合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升华,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其次,议题要能够引领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和议题活动相互融合,全面理解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走向深度的高阶思维议题式教学的关系。深度学习的高阶思维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元认知能力、小组协助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2]。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议题活动中具有思辨性、两难性、生成性的情境问题是推进课程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梯度性的议题情境,与学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互动,让学生在议题思辨中,构建知识思维导图,从而形成对问题的整体性思考。这样,学生能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和逻辑严密地理解学科主干知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活动中,还需要寻找教材内容和重大时事热点的交叉点,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实现从知识点教学转向基本观点的教学,从重视“教”的活动转向更加突出“学”的活动,从关注议题式教学转向深度提升高级思维活动,以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渐进式活动议题不仅符合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对课堂知识进行了拓展训练,让学生以“2035年:祖国和我”为主题,设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人如何有所作为”的演讲活动,制作一期主题板报,并将此作为本课公共参与环节,使学生从情感和社会实践方面进一步深化认识,提升获取、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最后,议题设置的目的是引领学生站上真理高地。教师要通过有梯度和有高度的议题,以及回望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摸索自己的路、远眺前行的路等环节,让学生深刻领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懂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学会用辩证否定观看待问题。教师要打破历史课和思想政治课是分离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视角、辩证的视角和国情的视角分析问题,创新议题立意,实现学科融通,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议题式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和生本化的过程,教师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者,需要结合学情、国情和地域资源,聚焦生活,基于真实情境,精心设计议题。

四、议题要收放自然,富有张力

议题具有张力,才能让师生思维张弛有度。

一方面,议题要拓展教学的广度。本课既利用总议题导入课程,拓展思维宽度,又利用分议题,实现思维深度。在处理过渡时期总任务“一化三改”知识点时,教师要讲清楚“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解决生产力的过程,“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的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家唯一经济基础,这符合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其他相关资源,实现教学互联互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如中共八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九大报告等,探究三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通过系列化、层次性的议题学习,让学生懂得“变”与“不变”的关系;通过列举客观的事实材料,让学生开展多元思考,培养学科技能,增强个人责任担当意识,在守正创新、质理明辨中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精神,从而实现知识深化和素养发展,将价值引领和实践践行寓于知识教学中,真正为学生立心、助行和启智。

另一方面,议题要为理论升华创造条件,提升其高度。两个子议题从人民和国情的角度引出毛泽东思想,是课堂的点睛之笔,把总议题上升到思想高度。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党带领人民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思想上的法宝有哪些?”有学生认为是依靠自己发展,因为我国大部分经验都是自己边实践边探索出来的;有学生认为是依靠群众,没有人民群众并肩作战,开国大典无法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也不可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还有学生认为立足国情也很关键,在发展中我国照搬了苏联经验,吃了大亏,而新中国在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的指引下,依靠人民力量,变革了生产关系,提升了生产力。学生在事实再现中巧用比较,注重理论,提高了内化能力,在辨析探寻中审视自我,实现了知识、学识、见识的增长。

此外,情境创设还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融入生活素材、时政素材和乡土素材,进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变革;需要尊重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其思维发生处、情感孕育处和能力提升处,唤起其实现伟大梦想的使命担当。学生从真实的事例中感悟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新时代依然充满生机活力,使思政课堂在思想升华中凝聚人心,在思维激荡中走向开阔,在真正认同中回应教学议题,围绕着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以整合知识为内容,让学生积极辩证地学习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并将它们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进行关联,实现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结语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深度教学需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以议题为纽带,以形式多样的情境为载体,以任务型活动为驱动,以多元性评价为引领,聚焦议题的亲和力、引领力和张力,提升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仅要尊重历史,融入“四史”教育,还要紧跟时代,关注时事热点,基于现实生活,深入思考,联系实际,做到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深度思考能力、实践参与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教师要通过“议题—情境—活动—素养”这一系列活动型学科教学环节,更好地满足“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发挥议题式教学在德育实施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靖,崔鑫.深度学习动机、策略与高阶思维能力关系模型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8(06):41-52.

作者简介:张孟云(1984.10—),女,江苏省如東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如东县德育工作新秀,如东县教坛新秀。

猜你喜欢三力深度教学议题让政治议题“活”起来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135期)2021-12-09议题设置的知易行难国际公关(2021年3期)2021-08-05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深度教学,聚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8年2期)2018-04-12从“数学文化”到“数学核心素养”江苏教育(2017年13期)2018-01-09让“深度教学”走进小学音乐欣赏课堂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13期)2017-07-24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求解三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新高考·高一物理(2016年10期)2017-07-07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6年9期)2016-11-18物体三力平衡条件的推论及应用新高考·高一物理(2015年7期)2015-09-21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 助力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