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秦文化的发展概述

董曌华 尹松鹏

内容摘要:成王五年,商奄之民西迁至朱圉,今甘谷县西,卓尼县东,是为秦先人。秦先人又逐渐向东迁移至甘谷县,在孝王九年又有一部分人随非子东迁至周王畿西界秦亭,今清水县东。早期秦文化在时间上从西周成王五年至春秋早期,时间跨三四百年;地域上从卓尼县东至清水县,东西跨二三百千米,总体上体现出从西逐渐向东,回归中原的趋势。

关键词:商奄 造父 大骆 孟增

早期秦文化的来源与秦人族源问题,长期存在“东来说”和“西来说”的争论。近年来,随着大量考古资料的发现,为探索早期秦文化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清华简《系年》记:“……飞廉东逃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朱圉……”i秦先人系成王时西迁的商奄之民。本文将从商奄之民西迁的时间与路线,造父封于赵城,及孟增宅皋狼的时间与地望,非子封于秦邑的年代几方面,简述早期秦文化的发展。

一.商奄之民西迁的时间与路线

今本《竹书纪年》记:“(成王)五年春正月,王在奄,迁其君于蒲姑。夏五月,王至自奄。迁殷民于洛邑,遂营成周。”周成王五年正月,成王将奄君迁至蒲姑,将奄民西迁,使其君民分离,防止奄人再叛乱。同年五月,成王率军及奄民到达宗周。

《尚書正义·多方》:“成王归自奄,伐奄归。在宗周,诰庶邦,诰以祸福,作《多方》。多方众方天下诸侯。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成王与奄民到达宗周。周公、成王诰奄士奄民,殷商多罪,为天所弃,不要再梦想复辟殷商,若不听从周王的命令,就要受到惩罚,应顺天命,作周之子民。之后,奄民从宗周再次起程,向西抵达朱圉,今甘肃省甘谷县西,为周朝守西垂。

从2017年发掘的宁夏彭阳县姚河塬商周遗址看,在西周早期,这一带就有周王室的嫡系诸侯国或关系亲近的诸侯国。周王室在西垂的控制区比此前所知的要远。ii奄人在西垂的最初落脚地或许应比甘谷县更靠西。以一代人三十年计,奄人在朱圉的墓葬应该密集出现在成王晚期,而且奄人在西垂的最初落脚处未必有城邑,考古方面也很难找到其最初落脚的地方,所以现在发现的早期秦文化遗存往往会偏晚。如毛家坪遗址、李崖遗址,梁云认为上限皆为西周中期,但不能因此而判断秦先人于西周中期才从山西迁至甘肃。

二.朱圉的地理位置

关于朱圉山的位置,《尚书·禹贡》记:“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尚书·禹贡》所述,从西向东是积石、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孔安国传:“西倾、朱圉,在积石以东。鸟鼠,渭水所出,在陇西之西。三者雍州之南山。”因此,朱圉山应在渭源县鸟鼠山以西或西南。而《汉书·地理志》却把朱圉山置于鸟鼠山以东约100千米的甘谷县,与《尚书·禹贡》所记不符。

清末学者王树楠在《望朱圉山过羲皇故里》诗中说,现在的朱圉山与西倾山的次序颠倒了,朱圉山应在鸟鼠山西南。卓尼县有一山类伏虎,两峰夹之雄且殷,即朱圉山。朱圉讹变为卓尼,如猪野讹变居延。iii1938年6月,顾颉刚在卓尼县访王树楠所说之朱圉山,记:“至上卓尼,登山。此山自南望之,屹然一峰,诸山围之,色赤,宛然兽在圉中,称以朱圉固甚当……山为上卓尼番民之山神,每年阴历五月十五日唪经祭神,十里之内人皆至;惟本山番民仅有十户,故其名不著。”iv

因此,商周时之朱圉山很可能不是今甘谷县之朱圉山,而是更靠西。奄人迁至之朱圉当在甘谷县以西,即使不能远至渭源县、卓尼县,也当相距不远。从宁夏东南的彭阳县姚河塬商周遗址看,在西周早期,这里就有周王室的嫡系诸侯国或关系亲近的诸侯国。周王室在西垂控制的区域比西周晚期要广大。v因此,奄人在西垂的最初落脚处应比甘谷县更靠西。

秦人被迁到陇西以后,总想向东迁移,以靠近东方故国,先至甘谷县,至非子时再至秦邑,所以秦文化出现自西向东的发展趋势。正如王国维所说:“大骆之起,远在陇西;非子秦邑,已稍近中国。”vi现在发现的早期秦文化遗址都是秦先人东迁途中的遗存。如毛家坪遗址、李崖遗址,梁云认为上限皆为西周中期。但不能因此认定秦先人于西周中期才从山西迁至甘肃。

三.关于秦先人来自山西说

20世纪三十年代,卫聚贤认为:“(赵、秦、楚)三者相距甚远,但实系一个民族,原在山东、河北之间……其西去的至山西太原,由太原南下至赵城的为赵。由太原西去经渭汧而至甘肃天水的为秦。”vii

顾颉刚认为:“秦、梁是迁今陕西、甘肃境内的渭水流域的,赵是迁今山西境内的汾水流域的……这些国家固然未必尽为周公所迁,但周公东征毕竟是促令他们移徙的一个最早的原动力。”“梁国君主的女儿叫作梁嬴,可知这一国也是从东方迁去的嬴姓之族。嬴姓迁到西北去的,就现在所知,有这秦、赵、梁三国。为了武王伐纣和周公东征,在这两大战役间,飞廉、恶来父子先后惨死,逼得他们整个氏族不得不从山东搬到山西,更从山西渡过黄河,搬到陕西去了。”viii

首先,据今本《竹书纪年》、《史记》等记载,成王二年,周公从宗周出兵,向东平叛。参于叛乱的商奄人、蒲姑人从朝歌、安阳向山东省撤退。周军从西来,奄人无法向西穿过周军的占领区而逃到山西省。

再者,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成王五年,成王从商奄率军回宗周时,山西省的汾水诸国因太行山的阻隔,远离战场,尚未归服于周,成王并不能将奄人迁至山西省。直至成王八年,周军才攻下唐国,并封给唐叔虞。约至成王十年,周军才完全占领山西省中南部,此前无法将奄人迁至山西省。

其三,如果奄人先从山东省迁至山西省,再西迁至甘肃省,就要先向西北渡过济水,再过黄河,再翻越过太行山,再次向西渡过黄河,又要南渡渭水,然后向西至甘肃省,费时费力。然而如果经洛阳、陕州、宗周、宝鸡,抵达甘肃,一路通达无碍,并且没有大河的阻拦。由此可见,奄人于西周早期先迁至山西,再迁至甘肃之说与成王迁殷民于洛邑之记载不合。

四.孟增宅皋狼的时间与地望

《史记·赵世家》:“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于周穆王。”周武王伐纣时杀恶来。蜚廉次子季胜随奄人西迁。此时季胜尚在壮年,当执事,而季胜的儿子孟增年纪尚小,不应该受宠信于周成王。因此,孟增宅皋狼应是成王后期之事。也就是说,在成王早期,季胜、孟增随奄人西迁至成周,再迁至西垂,在成王后期孟增受宠信,之后号宅皋狼。

关于孟增宅皋狼,《史记集解》:“徐广曰:‘或云皋狼地名,在西河。’”《史记索隐》:“按《地理志》,皋狼是西河郡之县名。”钱穆考证:“汉西河郡皋狼,今离石县西北。”ix《中外地名大辞典》中:“汉置皋狼县,后汉末废,故城在山西省离石县西北。又山西省武乡县西北五十里有皋狼城,亦传智伯求皋狼之地于赵襄子,即此,今为故城镇。”x离石县西北之皋狼县故城在西河郡,然而,武乡县在山西省中部,不属于西河郡。从文献看,春秋时的皋狼当在今山西省西部的离石县。

《战国策·赵一》:“(知伯)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战国策·魏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皋梁即皋狼。《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林人即林胡。鲍彪认为蔺、蔡形近,蔺讹作蔡。王应麟疑郭狼即皋狼。xi钱穆考证,蔺在离石县西。蔺与皋狼城相近,二者都在离石县。然而离石县不临商周时的要道与王畿,地理位置颇为偏僻,与孟增受宠于成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孟增只是号宅皋狼,并非封于皋狼,更不一定居于皋狼,文献中也未见有赵氏先人居住于皋狼的记载。而且,即使孟增封之皋狼在山西,也不能证明西迁的族人跟着孟增居于山西。

另有《史记·秦本纪》记:“恶来革者,蜚廉子也,早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梁云认为:“大骆一族既然也姓赵,说明他们当时也曾居住在赵城或其附近。”“秦人至迟大骆时已西迁陇右,不能晚于周孝王时,但又不能早于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如果秦人在造父之前的西周早期已经西迁陇右,经长期繁衍发展,与山西赵人已成各自独立的两个族群,且隔千里之远,无由因造父封赵城而姓赵氏。”“嬴秦西周中期自山西西迁说在文献上能自圆其说,考古学上有若干线索,是目前最为合理的说法。”xii大骆一族随造父改为赵氏,并不一定能推出太几、大骆族一定就曾居于山西省赵城及其附近,也不能推出秦人西迁在造父受封之后。

五.穆王两次西征的路线与造父封于赵城

《国语·周语》:“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徳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韦昭注:“犬戎,西戎之别名也,在荒服之中。”“戎、狄去王城四千五百里至五千里也。”“终,谓终世也。朝嗣王及即位而来见。”从《国语·周语》的记载来看,犬戎属荒服,距周王畿甚远,有数千里之遥,不岁贡,仅在周朝王终或嗣王即位时来朝。而穆王却以宾服时享之礼来要求犬戎,并伐之,实不合于礼,故自此荒服者不来朝。

今本《竹书纪年》:“(穆王)十二年,毛公班、共公利、逢公固帅师从王伐犬戎。冬十月,王北巡狩,遂征犬戎。十三年春,祭公帅师从王西征,次于阳纡。秋七月,西戎来宾。徐戎侵洛。冬十月,造父御王,入于宗周。十四年,王帅楚子伐徐戎,克之。”从穆王十二年“北巡狩,遂征犬戎”来看,穆王是沿汾水谷地向北,经晋阳、忻州、包头,向西至巴彦淖以西,以击犬戎。至穆王十三年七月,徐戎侵洛,穆王被迫回师相救,造父驾车,从这条路而回。这可以从穆王第二次西征的路线来印证。

今本《竹书纪年》记:“(穆王十五年)冬,王观于盐泽(一作王幸安邑,观盐池)。十六年,霍侯旧薨。王命造父封于赵。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秋八月,迁戎于太原……十八年春正月,王居祗宫,诸侯来朝。”穆王十五年冬,穆王及宗周六师已经从蒲津渡行至今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之后继续向北。根据记载,穆王绝漳水、到河,沿汾水谷地向北,经太原、虖沱之阳(忻州)、武宁、朔州、包头、巴彦淖,向西击犬戎。回程也走这条路,经今托克托县、朔州、武宁、忻州、太原、洪洞(赵城)、临汾、安邑,升于太行,南经茅津渡过河,从三门峡(陕州)向西达于宗周。或经蒲津渡过河,向西达于宗周。

《史记·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得骥、温骊、骅緌、騄耳之驷,西廵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史记集解》:“徐广曰:‘赵城在河东永安县。’”《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赵城,今晋州赵城县是。本彘县地,后改曰永安,即造父之邑也。”穆王十六年,穆王经山西省向北,开始第二次西征,因念造父驾车有功,于是封造父于赵城,即今山西省临沂市洪洞县。之所以选择赵城,是因为赵城处于南北交通大道上,穆王一行多次从这里经过。

六.造父别居赵城与陇西早期秦文化

《史记·秦本纪》:“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别居”二字的意义一直为学界所忽视。《史记》另有二处“别居”,皆指一方从原地迁居他处,而另一方在原地未动。

《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史记·大宛列传》:“(乌孙王)昆莫有十余子。其中子曰大禄,强,善将众,将众别居万余骑。大禄兄为太子,太子有子曰岑娶,而太子早死……昆莫老,常恐大禄杀岑娶,予岑娶万余骑别居,而昆莫有万余骑自备。”

《史记·秦本纪》“别居”二字足以说明是造父族离开西垂的太几、大骆族而迁居赵城,而太几、大骆族在西垂原地未动,只是以造父之宠而以赵为氏。

秦人被迁到陇西以后,西面受诸戎威胁,总想向东迁移,以靠近东方故国,所以先向东迁至甘谷县、礼县,至非子时已东至秦邑,所以秦文化出现自西向东的发展趋势。正如王国维所说:“大骆之起,远在陇西;非子秦邑,已稍近中国。”xiii

关于非子所封之秦邑,《史记·秦本纪》:“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史记集解》:“徐广曰:‘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邑。《十三州志》云秦亭,秦谷是也。周太史儋云:‘始周与秦国合而别’,故天子邑之秦。”秦亭在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东邻宝鸡,在西周时属王畿。据周太史儋所述,秦先人女防、旁皋、太几、大骆所居之处更靠西,远于周王畿,至周孝王将秦邑封给非子,周始与秦人合而东西邻居。这可以佐证秦先人是自西向东发展。

由上可见,秦先人确应是成王五年从商奄西迁至西垂。最初的落脚处可能在甘肃甘谷县以西,卓尼县以东,之后逐渐向东迁移至甘谷县,在孝王九年一部分人又随非子东迁至周王畿西界秦亭,今清水县东。早期秦文化在时间上从西周成王五年至春秋早期,时间跨三四百年;地域上从卓尼县东至清水县,东西跨二三百千米,总体上体现出从西逐渐向东,回归中原的趋势。

注 释

i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第141—143页。

ii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阳姚河塬发现大型商周遗址》,《中国文物报》2018年1月26日,第8版。

iii陈衍:《石遗室诗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97页。

iv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25页。

v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阳姚河塬发现大型商周遗址》,《中国文物报》2018年1月26日,第8版。

vi王国维:《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70页。

vii卫聚贤:《赵秦楚民族的来源》,《古史研究》(第三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49页。

viii顾颉刚:《鸟夷族的图腾崇拜及其氏族集团的兴亡》,西安半坡博物馆编:《史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56、203页。

ix钱穆:《史记地名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745页。

x段木干主编:《中外地名大辞典》(第四册),台湾:人文出版社,1981年,第3365頁。

xi范祥雍笺证:《战国策笺证》(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39页。

xii梁云:《嬴秦西迁三说平议》,《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3期,第37、38、41页。

xiii王国维:《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70页。

(作者单位: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武汉大学)

推荐访问:概述 发展 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