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物中的虎文化

李文琪

虎作为猛兽和古代图腾文化的代表之一,人们对于虎的认识、信仰、观念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虎文化。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全省文物资源丰富,截至2019年,全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在2017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中显示,河南全省470家收藏單位共有藏品4783457件,占全国可移动文物数量的7.47%。

在众多的河南文物中,其中不乏与虎有关的历史遗迹,河南文物中的虎文化,涵盖了遗址、建筑、地名、人文,以及书法、绘画、石刻等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众多河南文物与虎文化的渊源,发现河南文物的文化魅力与其独特的根源文化。

自然崇拜与图腾文化——濮阳西水坡龙虎墓(图1)

早期的人类,为了生存与野兽进行斗争,同时也依靠捕获猎物或采食野果生存,这种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将自然界的一些动物视为神物。由于工具的不足,人力的缺乏,人类就会把那些凶猛的野兽当作一种崇奉的对象,进而变成一种信仰、一种崇拜,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功能,即图腾文化。老虎体型庞大,性格凶猛,自然就成为人类早期自然崇拜的对象,以虎作为图腾,从而形成早期的虎文化。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南角西水坡,人们修建一座引黄供水的调节池,考古工作者在配合施工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其西南部有一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多年。其中最为神秘的是一座编号为45号的古墓,在这里考古学家发现了由蚌壳排列而成的龙虎形图案,誉称“中华第一龙虎”。

45号墓是一座土坑竖穴墓,其南北长4.1米,东西宽3.1米,南边圆曲,北边方正,东西两侧还有一对弧形小龛,墓主人为男性,其头朝南,脚向北呈仰卧状态,在其周围还葬有三具殉人。而在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只用蚌壳排列成的龙虎形的图形,东方为龙,西方为虎,虎头微低,双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如行走状,形似下山猛虎。按其下葬的方位,虎在左边,龙在右边,按照夏代和殷商时期的华夏族文化来看,当时的人们都有尚左的习惯,应是以虎为首位。

商代兽面纹青铜建筑构件(图2)

1989年,在郑州市小双桥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建筑构件,整件文物高19厘米,横18.8厘米,纵16.3厘米,重6千克。整体器呈现“凹”形,其正面近正方形,上下两边均向内折;
左右两侧面近平行四边形,中间还有竖长方形方孔。因为这件构件的出土地附近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所以考古学者推断其应是镶嵌于建筑物上的构件,因此其定名为“兽面纹青铜建筑构件”。

这件器物正面是单线阴刻的兽面纹,而在其两侧长方形孔周围分别装饰着龙虎搏象图,纹饰线条精致细腻,既有庄重之感,又不失威严之气,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建筑构件。从其兽面和龙虎搏象造型的装饰来看,此处建筑有着极高的规格,应是商代的贵族建筑。由此可知,虎文化已经融入商人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中。

小双桥遗址位于黄河南岸,面积达144万平方米,发现有大型宫殿遗址、祭祀遗址、青铜冶铸遗存和朱书文字等,也是目前发现处于郑州商城和安阳洹北商城之间唯一一个具有都邑规模和性质的遗址。

“中爯父”铜簋(图3)

1981年,在南阳市北郊砖瓦场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簋。这件铜簋腹部两侧有龙形双耳,圈足之上饰有三个虎头,盖上和器身上饰有瓦纹和窃曲纹,盖上及器内还铸有44字铭文。从铭文内容得知,这是申国之相中爯父为祭祀其祖、其父两代人所作。据史料记载,西周末期,周宣王将申伯封在南阳建邑立国,史称“南申”,春秋时期被楚所灭。“中爯父”铜簋的发现,验证了史书上的“南申”一说,更为古申国存在的真实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簋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器具,用来盛装煮熟的黍、稷、稻、粱等,相当于现在的大饭碗。商周时期,簋除了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之外,它也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我们可以从这件簋圈足上的三个虎头,清晰地看到周人将虎文化与饮食文化融合在一起,以供其贵族所享用。

龙虎纹镂空仪仗铜戈(图4)

1984年,河南省鄢陵县王店村发现的这件龙虎纹镂空仪仗铜戈,整件器身装饰龙虎形象。这件龙虎纹镂空仪仗戈,是典型的春秋时期的戈,戈的援由两条相向的龙组成,龙身为多体虬结镂空的蟠螭纹。在戈的内上还装饰有一只卧虎,头成戈阑,虎尾上卷,形象逼真。这件戈的胡与内间有椭圆形銎,銎上塑一夔龙,胡下还有两个不规则形穿。

戈是一种横向安装在木柄一侧刃头尖锐呈刀剑形状的金属武器,是商周时期最为常见的格斗兵器。在作战时的用法是横击和勾啄,由于铜戈尖部锐利,压强大、阻力小,所以穿透力极强,杀伤性能也十分显著。当时的步兵装备主要是戈和盾搭配,盾也称为干,这就是成语“大动干戈”的由来。金文中凡是与兵器或军事有关的字,大多以戈作为象形偏旁,如戟、武、戎、伐。

虎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和王者风范,龙更是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龙虎纹饰同时出现,表明这件戈的主人,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

戈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青铜兵器,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兵器本身,渗透到了古代礼仪中,龙虎纹镂空仪仗铜戈工艺之考究、纹饰之精美,是春秋时期仪仗兵器中的珍品,同样也体现了当时虎文化在冷兵器时代的影响力。

四神云气图壁画(图5)

四神云气图壁画,也称为“柿园汉墓壁画”,1987年揭取自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的主室顶部,柿园汉墓的墓主人为西汉早期的梁国诸侯王。

壁画长5.14米,宽3.27米,整体面积约16.8平方米。壁画主体图案以朱砂红为底色,上面用白、绿、黑等颜色绘有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等四种神禽异兽,以及灵芝、花朵和云气纹等吉祥图案。

图中巨龙尤为醒目突出,身呈“S”形弯曲,占据整幅画面的中央,龙身长约7.5米,龙舌卷住一怪兽的尾部,龙身覆满鳞纹,背生有双翼,足踏云气、长枝花朵等。龙舌卷住的怪兽为鸭嘴、长颈、鱼身,身覆鱼鳞纹,背生羽翼。下方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衔长枝花朵。上方朱雀长喙啄住龙首的一只长角,长长的雀尾上扬飘摆。四周边框装饰有连线穿璧纹和云气纹等。

中国古代青龙、白虎、朱雀等神兽既表示空间方位,亦可保护生者免于灾疫伤害,死者免受鬼魅的侵扰,为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瑞兽。壁画以图绘神兽等象征汉代人们想象中的天界,以仙山等象征仙人居住的仙境,表达了人们趋吉求福,渴望长生升仙的思想信仰。

白虎星座画像石(图6)

白虎星座画像石,东汉文物,南阳县出土,高60厘米,长138厘米,厚40厘米,畫中刻一白虎,昂首翘尾,疾步云端,虎前有六颗星,分两组,横三竖三,虎体下排列有三颗星,构成了西宫白虎星座图像。

天象图是汉代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我们祖先最早的生产活动主要是畜牧业和农业,古代先民需要观测天象、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用以制定法历来指导农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较早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

汉代天文学家把周天恒星分为二十八宿,以东、西、南、北四方为“四宫”,并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之神来命名,每一个方位分区七宿。其中“参宿”是白虎星座中的主要星宿。画像石上的白虎星座虽未刻全七宿,但白虎物象上的参宿是显而易见的。虎身下三星,据其相对于虎身的位置,从左至右应为天狼、九游、土司空三星。这些神秘的天文图像反映了汉代人民丰富的天文知识,展现了汉代天文学的卓越成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彩虎形枕(图7)

瓷枕始于隋代,盛行于唐宋金时期,尤其以宋代的瓷枕艺术成就最高。按用途分为生活使用枕、随葬明器和医用脉枕。其形状各异,有六角形、长方形、椭圆形、鸡心形等,纹饰题材异彩纷呈、种类繁多。金代的三彩虎形枕,就是这一时期瓷枕的代表。

这件三彩虎形枕,金代文物。枕呈伏虎状,形体雄浑健壮,长尾卷附于腹侧,前爪贴于颌下底托之上,虎背作凹形荷叶状枕面,虎身一侧倚靠镂雕的洞石与阔叶树木。虎头及全身皮毛斑纹以黄褐两色绘出,并顺着一个方向呈抖动之势,尤其枕面为点睛的神来之笔,颇见绘画与釉色的匠心独运。从这件虎形枕,我们可以看到金人把瓷枕与虎文化融为一体,将人们对虎文化的崇拜运用到生活的每个部分。

猜你喜欢文物文化文化长廊中学生英语·中考指导版(2021年3期)2021-05-24这些“文物”是认真的吗百家讲坛(2020年4期)2020-08-03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意林·少年版(2018年13期)2018-08-14对弈围棋中鲜为人知的中国文化伙伴(2018年1期)2018-05-14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布达拉(2018年5期)2018-05-14什么是文化公务员文萃(2016年2期)2016-02-26文物失窃读写算·小学低年级(2015年12期)2015-12-12文物掉包案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4年8期)2014-08-28融入文化教“犹豫”等黑龙江教育·中学(2009年3期)2009-04-16

推荐访问:河南 文物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