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抢救中潜在的感染因素分析

张文英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抢救中潜在感染因素的防控对策及其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2015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危、急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预防性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抢救后的感染发生情况,评价其护理管理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抢救中的感染发生率(4%<12%)相对更低(P<0.05),而在治疗和护理操作、消毒隔离、器械管理以及手卫生等方面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相对更高(P<0.05)。结论:不规范操作、环境污染以及器械管理缺陷等因素是急诊抢救中潜在的感染风险,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效予以防控,其对于提高急诊抢救的安全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急诊抢救;感染因素;防控

【中图分类号】 R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7--01

急诊抢救是一项难度大、风险高的医疗服务工作,主要面向于危、急重症患者,处理紧急、多变的疾病,控制病情的进展,进而挽救患者的生命。危、急重症患者受到其自身病情的影响,机体免疫功能显著降低,容易受到病菌侵袭。穿刺、手术以及介入治疗等侵入性操作是急诊抢救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极大的影响着急诊抢救的安全性,需要积极予以防控[1]。深入到急诊抢救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当中,从中找寻问题,了解潜在的感染因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本研究以我院急诊收治的150例危、急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急诊抢救中潜在感染因素的防控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急诊2015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危、急重症患者,在急诊抢救中,75例患者接受预防性护理干预,另外75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将以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性41例,女性34例,最高龄76岁,最低龄25例,平均年龄(41.6±6.4)岁。对照组患者男性39例,女性36例,最高龄78岁,最低龄24例,平均年龄(42.3±5.9)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急诊急救中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是针对急诊抢救中潜在的感染因素,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①潜在的感染因素分析: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以急诊抢救中发生感染的具体病案作为参照,从医护人员的操作、院内环境、器械管理以及患者心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寻找潜在的感染因素。

②规范操作:在急诊抢救当中,实施专业化治疗和护理操作,提高其规范化和精细化程度。医护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对感染因素的警惕性。治疗和护理当中,需要遵循规程进行洗手,并使用手消毒液,保证其手卫生安全。穿着经过消毒的衣、帽、口罩和手套,避免与患者创面的直接接触。对于患者伤口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需要及时、妥善的予以处理。气管插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插管前需要对管道进行清洗和消毒,插管时动作轻缓,避免损伤气管黏膜。

③器械和设备管理:对于急诊抢救中所需的器械、设备及相关物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使用前后均需要进行清洗、消毒和查对,手术器械需要妥善保管,相关仪器设备需要定期检查其运行性能。

吸引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路需要进清洗,高压灭菌消毒,防止细菌滋生,保证其使用安全,降低感染性肺炎的发生风险。及时更换集尿袋,并对导尿管与集尿袋接口进行消毒,预防泌尿感染。

④環境管理:保持急诊室内的清洁程度,净化室内空气,保持良好的通风,使用紫外线灯对室内相关物品进行消毒,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另外还需在急诊抢救前后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尽量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有助于预防内源性感染。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x±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急诊抢救后的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2两组患者急诊抢救中的护理管理质量

3讨论

危、急重症患者在接受急诊抢救时,需要对其中潜在的安全风险提高警惕,加强对医院感染的关注和重视,并从治疗和护理的工作环节当中寻找问题。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与不规范操作、环境污染以及器械管理缺陷有关。由于医护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对于感染因素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足。在急诊抢救工作当中,未能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手卫生不合格,对于气管插管、静脉插管的管理不到位,医疗废弃未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以上均可能引发感染症状。消毒隔离制度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容易引起交叉感染,不仅影响着急诊抢救的安全,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呼吸机、氧气湿化瓶、吸引器等器械和设备的等管理工作存在不足,在清洗、消毒和查对等环节上出现疏漏和差错,极大的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同时也影响到急诊抢救的效果,需要采取针对性、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认真、负责的对待工作,提高其手卫生水平,规范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加强环境管理。妥善管理各类医疗器械,正确予以使用,进而减少急诊抢救中潜在的感染因素,降低治疗风险[2]。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抢救中潜在的感染因素做展开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其对于提高急诊抢救的安全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敏. 浅析急诊抢救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 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8):269-270.

[2]王雄明. 急诊多发伤患者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6):119-120.

猜你喜欢急诊抢救防控情防控常态化 居家防护不可少党的生活(黑龙江)(2020年8期)2020-09-27疫情防控常态化,上班族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党的生活(黑龙江)(2020年7期)2020-08-17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南方周末(2020-07-16)2020-07-16儿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中外医学研究(2020年9期)2020-06-08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南方周末(2020-06-04)2020-06-04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南方周末(2020-04-16)2020-04-16急诊工作中纳洛酮的应运健康大视野(2019年14期)2019-07-19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的急诊抢救体会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年12期)2019-07-09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小哥白尼·军事科学画报(2019年12期)2019-03-02流程化护理抢救措施在急诊宫外孕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预后效果分析健康大视野(2018年15期)2018-10-31

推荐访问:急诊 抢救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