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言区普通话中介语偏误现象的思考

甘炜超

内容摘要:闽南方言区的人使用普通话交流时往往会将闽南语的发音和语法习惯代入进去,形成“地方普通话”,造成发音和语句上的偏误。文章简要介绍中介语理论在地方普通话研究中的运用,再考察目前学界对闽南语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语音和语法两个角度入手,针对闽南人(漳州地区)的“地方普通话”较常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整理,旨在对提高闽南地区普通话教学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让方言区孩子们能够在更好地学习普通话的同时还能够传承方言及保护方言。

关键词:地方普通话 中介语 闽南语

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是否影响到方言的传承和发展,这是当今学界在方言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研究热点,尤其是如何有效地调节方言的流失和说好普通话之间两者之间的矛盾。从现实意义上讲,推广普通话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但是,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方言片区更是共同语其普遍性中包含特殊性的一面,是不同地域文化的体现。因此,如何在说好普通话同时,又能传承好各地的方言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需求,力求从中介语的理论视角为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提供行之有效的办法,从而助益于在方言区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并使方言得到有效的传承。

一.中介语及其在语言习得中的影响

中介语(interlanguage)最先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Larry Selinker)提出,指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并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刘珣,2000)。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学者们发现学习者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存在中介语现象,在方言区的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就产生了普通话中介语——在方言区,语言学习者在说普通話的时候都会带有独特的腔调。陈亚川(1991)对这种现象作出阐释:“‘地方普通话’是方言区的人学习非母方言的共同语(即普通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中介语现象”。关于普通话与“地方普通话”的研究,李如龙(1988)、陈章太(1990)、陈亚川(1991)等学者都作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李如龙(1988)详细介绍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认为过渡语是方言和普通话两者之间的中介,是方言和普通话二者相互影响下的产物。陈章太(1990)讨论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认为“地方普通话”是带有不同程度的方言色彩的标准普通话的地方变体。肖劲松(2007)认为“地方普通话”是受到来自母语方面和目标普通话的双重影响,带有明显地方色彩。从以上各种表述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已经把“地方普通话”作为既非标准普通话又非地方方言的语言系统,并置于中介语视角进行探讨。

对于福建地区“地方普通话”的研究,林清书(2013)指出福建“地方普通话”可以理解为是福建人所说的带有福建各地方言的口音、词汇和语法成分的二级乙等以下的“普通话”,它是在以汉语标准语为模仿对象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既然地方普通话作为介于标准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之间的语言系统,是学习者在使用普通话的过程中自然地夹带着地方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使用习惯,那么研究学习者在使用普通话过程中所夹带的这些带有方言色彩的习惯,就能够追溯其错误来源,从而指导更好的普通话教学。偏误分析是科德(Corder,1967)提出来的,从学习者的语料出发,对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分析错误的类型、成因等,从而让教师发现教学的难点、重点,从而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罗晓杰、孙琳(2003)探讨了偏误理论与二语习得,认为中介语理论对偏误的态度更加积极,偏误贯穿语言习得的始终,是语言习得固有的特征。因此笔者基于中介语的偏误分析观点分析闽南地区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较为常见的偏误现象,旨在为闽南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教学建议。

二.闽南语研究现状

方言是共同语在不同地方上的变体,闽南语的分布地区广(包括福建闽南地区、广东潮汕、海南岛及东南亚华人地区),使用人数多,但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环境下,该方言区的语言和文化面临着被削弱、失传的困境。因此,长期以来,如何保护好方言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闽方言类型丰富,在福建省内有着其不同的分支,马重奇(1997,2011)对相关闽方言的研究作了清晰的综述和概说。学界对于闽南语的语言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把闽南语置于闽方言的一支与共同语(即普通话)之中,从语音、语法、词汇进行研究。周长楫(1986,1995,2004)专门对福建境内四市十九县的闽南方言进行了分类,详细介绍了闽方言在不同话区的发音特点;并且对闽南方言和普通话的语法差异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再基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探讨闽南方言和闽南文化的密切关系。陈亚川(1987)详细了分析了闽南语和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异,差异程度从小到大排序是:语音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最小。张振兴(1989,1995)分别对闽南语的分布情况和使用人口进行详细概述,并且通过古今语音演变的角度探讨厦门话韵母的特点,并以厦门话为闽南方言比较的坐标,比较其他地区的方言是否属于闽南方言;张惠珠(1996)以汉语词汇发展的视角,按构词方式对《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中的70对同素反序词进行归类分析,认为研究同素反序现象可以进一步认识词义变化在语言发展中的规律。马重奇(2002)选择七个闽南话代表点,与普通话中韵母系统进行历时比较,文章指出与普通话不同,闽台闽南方言在韵母中保留着三种鼻音韵尾[-m]、[-n]和[-ng]和声调上有着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种声调,保留着早期历史性语音标准。林清书(2013、2017)对闽台“地方普通话”的主要特点进行考察,闽台“地方普通话”虽然有相同的基础,但由于时间空间差异,两岸“地方普通话”还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表现出不同。

总的来说,目前学界对闽南语的研究,更多的还是注重对该语言与普通话的静态对比分析研究。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有相关研究出现,几十年来学者们从闽南语的方言词汇、音系系统、闽南文化等诸多角度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研究,由此也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历史也形成了传统。

三.地方普通话的偏误现象

闽南语作为闽方言的分支,闽南人也因其发音腔调在交际环境中极具有辨识度。但不同闽南语地区的方言存在一些差异,林清书(2013)提出“闽台‘地方普通话’的特点是夹杂着明显闽南话、客家话的口音,吸收了闽南话、客家话的词语和语法成分”;学者周长楫(2004)对闽南方言较有代表性的厦门、泉州、漳州为例,列举出不同地区的声母、韵母、声调和词汇方面上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差异不大。因此,笔者从日常的生活语言环境(漳州地区)中,闽南人交际过程中的动态语流,整理了该地区“地方普通话”中常见的语音和语法的偏误现象并进行分析,为闽南语话区的普通话教学提供理论上的建议,旨在推动方言能够更好地传承的同时也能说好普通话。

1.闽南地区地方普通话常见的语音偏误现象

关于闽南话里的语音特征,闽南语在古汉语中具有特殊地位。陈荣岚(1995)在探讨海峡两岸闽南方言与闽台文化的渊源中,提到闽南语保留了较多的古音,既有秦汉上古音的残余,又有隋唐中古音的保留,还有历代语音的变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有不同的历史层次。“在汉语体系中,闽南语占据独特的位置,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之一”(翁菲菲,2019)。由于闽南语与普通话在语音差异上较大,因此闽南人在讲普通话时总会有闽南语的发音习惯存在,容易造成语音偏误。笔者基于漳州地区的闽南方言片区,观察闽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话发音现象,整理该地区“地方普通话”的语音偏误现象。

①唇齿清擦音f/f/发成舌面后清擦音h/x/。

闽南语中没有唇齿清擦音[-f],因此闽南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很容易把[-f]代入[-h]的音。“福建”读成“胡建”,“废话”读成“会话”,读“黑化肥会挥发”此类的绕口令会变成“黑化回會灰花”。

②声母n/n/、r/?拮/发成l/l/的音。

[-n]、[-l]、[-r]不分,闽南语中没有[-n]、[-r],只有边音[-l]声母,因此说普通话的时候,很容易把[-n]、[-r]带入[-l]的音。尤其是当读到以[-n]和[-r]的声母一起出现的词的时候,例如“男人”读成“蓝棱”,还有“入口”说成“路口”,“南方”说成“兰荒”,并且对于“刘奶奶买牛奶”或“六十六棵柳树”这种以[-n]、[-l]作声母的绕口令,也很难读清楚。

③过度泛化鼻韵母m/m/。

普通话中鼻韵母[-m]、[-n]只有[-n]能作韵尾,“闽南语中完整保留着中古汉语[-m]、[-n]、[-ng]三套鼻音韵尾”(陈荣岚,1995),所以闽南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每一个鼻音都会加重,比如“林”在闽南语发音中发[lǐm]的音,以[-m]作韵尾的,所以闽南人在使用普通话时会误发成“lǐm”,尾音有个双唇闭合的[m]音。

④舌尖后音zh/?拗?鬤/、ch/?拗?鬤h/、sh/?鬤/发成舌尖前音z/ts/、c/tsh/、s/s/。

平翘舌不分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闽南语中没有[-zh]、[-ch]、[-sh]这些声母,因而说话就很容易把翘舌音读成平舌音并且发音部位很靠前或者舌尖翘得太过。尤其是当闽南人在发连续的翘舌音的时候,一般都会出现一个翘舌音一个平舌音的情况或者两个字都读成平舌音的情况。例如“诗人”读成“私人”、“木柴”读成“木材”、“吃饭”说成“次换”,并且像“四十四只石狮子”、“四十四棵柿子树”这种以[-sh]、[-zh]和[-s]、[-z]的作声母的字开头的字并且在语流中连续出现平翘舌音的绕口令也很难读得清楚。

⑤舌面前圆唇元音ü/y/发成舌面前不圆唇元音i/i/。

“鱼头”发成“怡头”,还有以ü[-y]开头的复韵母也容易发错音,例如把[-uan]的音发成[-ian]的音,容易在语流中把“泉州[quánzhōu]”说成“钱邹[qián zōu]”。

2.闽南地区地方普通话常见的语法偏误现象

①“有”字句型偏误。

闽南语中“有”字的运用很广泛,在闽南语表达中存在“有+n.+v.”表示有n.(受事)可以v.(动作),例如烤鸭店的公告栏会出现“今日有鸭卖”的句子表示今天烤鸭店有营业的意思,笔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长辈会留下字条“冰箱里有菜煮”表示冰箱里有菜可以自己动手做,这种句子都不符合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但在闽南人的日常中这种句子却不会造成交流障碍,而非闽南语使用者就会不懂其中的意思。

②用“n.+adj.+n.”的句型表示比较。

在闽南语对话中表达“她比我美”、“他比我高”往往用的是“她美我”和“他高我”的表达。“n.+adj.+n.”是闽南语中表示比较的固定表达,但闽南人也会用于日常的普通话交流中,闽南人与闽南人之间不会出现疑惑,他们也不会认为这句话有语病,但非闽南语使用者就往往不知其所云。

③在“把”字句使用过程中的偏误。

闽南语中是没有“把”字作介词引出受事的“把”字句,一般都用“给”字替代。普通话中的“把”字句是“施事+把+受事+动词+其他成分”,而闽南语中表示施事意的句型是“施事+给+受事+受事代词+动词+其他成分”,例如表示“你把门关起来”在闽南语中是用“你把门给它(指门)关起来”。笔者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也存在设计“把”字句的时候还在受事后面加了“给它”这种偏误表达。

④“得”字的中补短语使用偏误。

闽南语中没有“得”字的中补结构,因此诸如“吃得很好”、“打球打得不错”、“画得很棒”在闽南语中是“吃很好”、“打不错”、“画很棒”,四字的带有“得”字的中补短语成了没有“得”字的三字短语。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意思就出现了偏差。在日常生活交流过程中,笔者清楚注意到很多时候在表述诸如“吃得很好”、“打得不错”之类,闽南地区的人们容易运用闽南语的没有“得”字的表述方法,在对话中成为“吃不错”、“打不错”的表述方式,因此造成偏误。

⑤方位句型使用偏误。

闽南语中要表达“方位”也有其固定的句式,比如要表达“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之前一次课堂展示笔者就犯过这样的错误,说出了“小明的右边(的人)是小红”这样的句型,被指出并不符合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语法规范,仔细一想用闽南语表示方位的时候会用到“他的左边(的人)是小明”此类省略了地点状语修饰的对象的句式,因此受到闽南语固定句式的影响,在使用普通话的过程中会造成这样的偏误。

3.对于常见偏误现象的思考与教学建议

在闽南人用普通话对话的过程中,总存在普通话中掺杂着闽南语的用语习惯,从而造成错误,让非闽南方言使用者往往不知所云。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长期的闽南语表达所形成的习惯造成的错误,这种错误也需要老师能够在孩子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纠正,正确做出区分,才能讲好普通话。针对于闽南人在起地方普通话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的偏误,通过整理分析和结合笔者自身经历,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①提高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尤其是方言区的小学语文老师,要求教师要有一口流利且标准的普通话。小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开始阶段最常见的就是对老师发音的模仿,过程是从直接模仿到自觉模仿,“教师的示范发音要字正腔圆调准,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引领示范要促进学生语音的改善与提升”(曹莹,2017)。再者,模仿教师的正确示范能够防止孩子们的语音“化石化”现象。

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闽南语和普通话要分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用闽南语教学。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在课堂中用闽南语解释知识点这在闽南地区的中小学课堂还很常见。明确课堂就是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③“母语方言对目标语普通话的学习普遍存在影响,这种影响涉及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在语音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肖劲松,2007)。针对语音偏误的教学方案,教师有必要的了解汉语语音系统与闽南语发音系统的不同点,两种语音系统的不同点很有可能成为语言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在教授普通话发音的课程中,把闽南语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相对照,通过语言对比提醒学生注意哪些难点。比如闽南语有的发音而普通话没有的发音,比如在教学[f]、[h]、鼻韵母[n]、[m],边音[l]、翘舌音[zh]、[sh]、[ch]、[r]等要做好区别并且强调可能出现诸如过度泛化的问题,这对学生们的正音很有好处。在课堂上也要及时对孩子们的发音错误进行纠正,不能忽视。

④对于由于语言习惯造成的语法偏误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以标准的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为教学内容,教授普通话的正确语法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对句型做好区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讲普通话,对于年纪较小的儿童可以推荐课后多看童话书,学习普通话的正确表达。

⑤处在方言地区的学校可以依靠所在方言区的教学环境,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在中小学课堂上可以另外开设闽南语课,让专业的老师进行闽南语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方言背后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智慧。各地的方言都反映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的思维模式,闽南语更是反映了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还流淌着这一片地区老一辈人的智慧和地方的风俗习惯。让孩子们学习闽南语,一方面培养孩子们的家乡认同感,另一方面也是让这个古老而又充满特色的语言体系得以传承。

地方普通话作为一种向标准普通话无限靠近的中介语语言系统,研究母语方言对普通话中介语语音、语法方面造成的影响——从方言区动态语流中整理常见的语音、语法偏误进行分析,能够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抓住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普通话教学,从而提高标准普通话的教学质量。但是,这并不是就否认了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的学习,“方言作为汉语在不同区域的具体存在形式,它的形成、发展过程融进了本区域的人文背景和地域特征,具有很强的自足性,而且不同区域的人对他们的方言有着极强的认同感”(钱曾怡,2010:191)。可以借由地方校本课程的设计,专门上该地区的方言课,让孩子们体会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特色,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还能使得方言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得以传承。以上通过讨论目前学界对闽南语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已经从闽南语的方言词汇、音系系统、闽南文化等诸多角度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对于如何改善方言地区人的普通话发音,如何从动态的语流中对学习者语料进行探索分析,还需要学界进一步开拓视野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荣岚.闽南方言与闽台文化溯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3):19-22+32.

[2]陈亚川.“地方普通话”的性质特征及其他[J].世界汉语教学,1991(01):12-17.

[3]陈亚川.闽南口音普通话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04):148-155.

[4]陈章太.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几个问题[J].语文建设,1990(04):27-29.

[5]曹莹.关中方言区普通话声母教学的若干问题[J].陕西教育(高教),2017(09):11-12.

[6]李如龙.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2):62-70.

[7]罗晓杰,孙琳.偏误理论与二语习得[J].外语学刊,2003(02):103-105.

[8]林清书.闽台“地方普通话”的基本特点[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7(06):13-17.

[9]林清书,林丽芳,王咏梅,陈筱琪.台湾闽南“地方普通话”的主要特点[J].龙岩学院学报,2017,35(01):53-58+73.

[10]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11]马重奇,杨志贤.福建方言研究概述[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04):36-43.

[12]马重奇.闽台闽南话与普通话韵母系统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99-107.

[13]马重奇.20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J].东南学术,2011(01):200-217.

[14]钱曾怡.汉语官话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0:191.

[15]肖劲松.普通话中介语的系统成因[J].南方论刊,2007(04):55-56.

[16]翁菲菲.当今传播语境中闽南语的特殊价值[J].当代电视,2019(07):108-110.

[17]周长楫.福建境内闽南方言的分类[J].语言研究,1986(02):69-84.

[18]周长楫.闽南话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的差异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1995(03):71-75.

[19]周长楫.略说闽南方言——兼说闽南文化[J].闽都文化研究,2004(01):641-648.

[20]张惠珠.略論闽南方言与普通话双音词中的同素反序现象[J].华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110-113.

[21]张振兴.闽语的分布和人口[J].方言,1989(01):54-59.

[22]张振兴.闽南方言的比较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1995(01):69-76.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闽南语偏误闽南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西部论丛(2019年6期)2019-03-08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教育界·下旬(2018年6期)2018-05-14闽南话扬子江(2017年5期)2017-09-26音乐特点在闽台闽南语合唱的分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年5期)2017-06-09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博览群书·教育(2017年2期)2017-05-16闽南少年语文世界(小学版)(2015年2期)2015-04-07

推荐访问:方言 普通话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