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对卢梭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李敬巍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汲取欧洲近代包括卢梭、黑格尔等多位哲学家思想精髓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局部改造,并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创新、升华形成。卢梭在分析人类共同体历史发展规律和契约共同体的建构层面给了马克思诸多启示,两者思想存在契合之处。马克思继承了卢梭共同体思想的精髓,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进行了改造与创新性的发展。

关键词:契约共同体 自由人联合体 卢梭 马克思 共同体思想

卢梭基于性善论,创立了一个以人类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和参照,通过契约方式和公意原则建构道德共同体。马克思在探索人类原始社会时期共同体的演变中发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在这一规律基础上指明了未来共产社会的共同体性质。通过研究发现,马克思与卢梭的共同体思想存在诸多契合之处,马克思承继了卢梭共同体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在对其扬弃性改造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与超越。

一.卢梭:以社会契约思想为核心的共同体

卢梭在性善论基础上,以人类的自然状态反思文明社会的道德堕落为逻辑起点,以契约的方式协调个人权利与共同价值,完成制度建构;以公意和道德教育培育有德公民,完成主体建构,从而实现一种通向自由和平等的道德共同体。

1.卢梭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从自然状态到文明社会

契约共同体理论是卢梭一切政治思想的核心,他同欧洲近代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契约理论有着同样的逻辑起点,即自然法理论。在卢梭的政治理念中,自然状态是一个自由平等、幸福和谐的黄金时代,生活在这种状态中的人被称为“自然人”,并从两个层面总结了“自然人”的特征。第一,自然人的形象。生理学层面的自然人在所有动物中,其身体构造最完善,精神层面的自然人仅具备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完善两种能力。第二,自然人的本性。这是卢梭契约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自然人因其天生具备的自爱心与怜悯心这两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因此,他们既非善亦非恶。自爱心和怜悯心主导下的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美好状态。尽管自然人之间固然存在年龄、体能及健康与否等方面的生理性差异,但绝不存在因自身享受特权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不公平现象。①

卢梭构建的“自然状态”,是作为人类追求自由与平等理想的参照物而存在,其价值体现在目标的指向之上。卢梭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不平等随即出现,继而引发了人们之间的仇恨与杀戮。这意味着,私有制产生的不平等将人们原有的和平共处的自然状态彻底打破。卢梭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既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志,更是人类走向不平等的源头和起点。这一论断指出了文明社会的根本症结所在。一旦进入文明社会,就平等一旦消失,奴役随即出现,因为只要有人尝到了占有更多的甜头,平等便随之消失,奴役不可避免出现。等到自然人的自爱心和怜悯心被文明社会泛滥的私欲所替代,将直接导致战争与杀戮。于是人们便共同约定:每个人都以其自身的力量以及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领导之下,同时,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位成员,使其成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共同体即是基于社会契约之上建构的国家。

2.卢梭共同体思想的政治维度

要建构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才能重拾人们在文明社会中丧失掉的自由和平等?卢梭用社会契约理论给出回答。

(1)公意:道德共同体的最高指导原则

卢梭将其契约思想的本质归纳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己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公意”是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关键词,更是他政治哲学体系的重要概念。卢梭将其定义为:参与契约订立的全体社会成员们的共同意志。公意由社会契约产生,同时,公意对社会契约具有指导作用。公意永远正确、至高无上,公意直接通向自由。

(2)人民主权:道德共同体的权利基石

在公意的基础上,卢梭又提出了具有民主色彩的“人民主权”,它是道德共同体的基石,是公意的体现和具体运用。对于如何实现公意,卢梭对此提出了四项规约:一是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二是人民主权不可分割,三是人民主权不可代表,四是人民主权不可侵犯的原则。既然公意至高无上,那么主权同样也便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3)法治与教化:道德共同体的运行保障

为了达成政治理想,卢梭主张法治。他认为,所有实行法治的国家都是共和国,任何不依法而治的国家都不是正当的国家。法律推动了正义和自由的实现,它以人民主权的方式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它引导人们依据自己的规范行动,避免犯错。如果法律作为道德政治化的一种外在规约,那么政治道德化的内在养成便是借助教化得以实现。卢梭提出了“第四种法”,即习惯法,也就是一个社会的习俗风尚与舆论,是不成文的法律,隶属道德范畴,为政治共同体提供道德支撑。

3.卢梭共同体思想的道德维度

在卢梭看来,一个好的政治共同体,合理的体制仅是其政治外壳,其内在的运行必须依靠一批有德行的国家公民通过行使作为统治主体的职责,卢梭主张通过两个阶段的教育完成有德公民的培育。第一,新的“自然人”的培育。卢梭将思路重回自然状态,主张借助以人为本的自然主义教育,为道德教育铺路,为人类重塑道德人格、获取人性自由奠定基础,这一观点在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儿》中有详尽的阐释。第二,道德公民的培育。道德公民培育阶段的首要任务便是在“公意”的指导下,通过诉诸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出一批热爱共同体的爱国公民。卢梭主张普及“公民宗教”,这种宗教使公民形成对于共同体的一种整体向心力,担当起引导人心向善、建设国家的重任。

二.马克思对卢梭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卢梭在分析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以及未来道德共同体的建构方面给予了马克思诸多启示,但由于马克思与卢梭所持世界观与方法论不尽相同,因此尽管二者在共同体的构建思路上有共同之处,但在逻辑路径与結论层面又存在诸多差别。

1.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人类原始状态

马克思同卢梭一样,都将共同体理论的逻辑起点建构在人类的原始时代,通过回溯过去,从人类的起源视角探究未来社会发展问题。所不同的是,卢梭的共同体思想建构在性善论和自然神论的哲学基础之上,他假设的自然状态因私有制的出现,和谐与平衡被打破,于是,卢梭提出了“返回自然”的主张。托古改制的思想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开历史的倒车更无法找到变革旧制度的正确出路,作为一种乌托邦式的共同体模式,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与卢梭不同的是,马克思尽管也回溯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同样肯定原始氏族社会的美好,但马克思的理论建构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明确指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以及劳动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事实。此外,马克思还找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废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主张,从而构建了共产主义的科学构想。马克思能够立足客观事实,寻找到一条合理的解释框架,使空想社会主义彻底转向科学社会主义。

2.共同体思想的实现路径:批判私有制

马克思与卢梭在导致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的问题上观点一致,他们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对待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抱有一定批判态度,但却主张调和私有财产与私有制,并不主张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主张资本的节制,这便决定了他的设计方案不能从根本上终结私有制,那么,其建构在公意基础上的道德共同体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设想。相较于卢梭,馬克思从历史唯物史观出发,认识到了私有制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不改变,人类就无法实现最终的自由平等。因此,马克思的态度比卢梭更坚决,他彻底否定私有制,主张在联合劳动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个人所有制,即社会所有制。马克思精准地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所在,把握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构了一条以原始共同体为起点,到阶级社会,再到无阶级社会的政治构想,体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观。马克思的政治共同体理论框架更现实、更清晰、更科学,也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注 释

①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104.

②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24.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猜你喜欢卢梭马克思马克思妙计催书文萃报·周五版(2021年27期)2021-08-10人生的最高哲学文萃报·周二版(2021年12期)2021-04-06大师的弯腰意林·少年版(2020年1期)2020-02-18《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上海人大月刊(2018年6期)2018-07-07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今日中国·中文版(2018年6期)2018-07-05卢梭的三次弯腰高中生·青春励志(2016年12期)2017-03-01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百家讲坛(2014年12期)2014-02-11卢梭——现实社会的失败者启迪·下半月(2010年1期)2010-03-18卢梭的绝交书意林(2007年21期)2007-05-14别开生面的描绘中国青年(1983年3期)1983-08-21

推荐访问:卢梭 马克思 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