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文化引入环境工程专业课堂

解玉红 王博 秦松岩

摘  要:将中华文化引入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将这些文化元素应用于该课程理论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暖场环节,通过“课前三问”引出课程思政的中华文化主题,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内容之前能够精神饱满并充满探索精神地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领略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坚定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华文化;环境工程;专业课堂;课程思政教学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S1-0162-03

Abstract:
Cultural education is introduce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main cours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for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the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are explored and applied to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 Let students learn to learn the knowledg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while enjoy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m of the five thousand-year-old Chinese culture,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national and cultural pride.

Keywords:
Chinese cultur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lassroom;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在报告中,习总书记数十次提到“教育”和“文化”,可见国家在战略高度把“文化”和“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文化是教育的源头,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子孙“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华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和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相关,意义非凡, “有文化的教育”在课堂中发挥着推广普及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目前,在中学课堂,“文化感”不断被“考试、升学压力”以绝对优势战胜,进入大学后如果学生缺乏雄厚的“文化教育”底蕴,将在自由的迷茫中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理想,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更不知道自己肩上的历史和社会使命会给他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亟待接受中华文化教育的洗礼,从历史文化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从现代文化中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

科学和文化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使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并维持持久的教育效果,将文化教育在专业课教学的始终贯穿下去是非常有效的方法[2]。在高校专业课教授的过程中结合专业内容引入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中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作者将中华文化引入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将这些文化元素应用于该课程理论教学实践中。在课堂的思政暖场环节通过“课前三问”引出课程思政的中华文化主题,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内容之前能够精神饱满且充满探索精神地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领略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坚定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教育在环境类专业课程的教育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地位和作用。全国高校正在围绕“课程思政”展开各种模式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提升了思想认识,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改革成效[2-4]。但是在课程思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仅靠灌输和说教难以达到情感共鸣以及心灵震撼的效果。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将民族文化教育融于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专业教学中的民族文化引导与认知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目标[5]。

目前,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把我们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站在这个新高度来看我们的文化,能够看到教师唤醒学生生命当中的文化基因的使命至关重要。环境专业课程始终贯穿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 丰富的生态知识与智慧,如果在教授专业课时,教师能够将中华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与智慧和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把对学生生态智慧的培养放在首位,充分探索、发掘专业课教学对学生中华文化素养的培养作用,从而达到知识与素养并重,文化与思想同行,充分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能够将民族自豪感融于自身的生命中。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从“钓而不纲”到“仁民爱物”,从“民胞物与”到“道法自然”,从“天人合一”到“因时制宜”,我们祖先留下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天工开物》《齐民要术》《东坡酒经》......诸多中华民族的巨著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6-8]。可见,环境类专业课的教学在华夏生态文化推广和教育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在此类课程中能够持久、深入地将中华文化教育推广下去。

二、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开展“中华文化”课程思政教学

(一)课程目标的确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的科学,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依据学校以工为主,工理结合的办学特点以及本专业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三部分。

知识目标: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营养与代谢、生长繁殖与控制、生态与物质循环等理论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将微生物的基础知识运用到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工艺中,能够初步设计水、气、固废的微生物处理工艺。

价值目标:结合我国的生态环保政策和国情以及典型案例,使学生充分了解微生物在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环境和安全的关系,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命感。

价值目标的实现是本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明确课程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学习本课程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们祖先在与自然环境相处共融的历史中留给我们的“生态智慧”,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内化到学生思想深处,深刻认识人类的贪婪索取给环境的破坏以及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威胁,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克服自然局限,不断自我反思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努力与壮举。课程注重思想引导,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将古今中华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命中。

(二)课程“文化”教育内涵的挖掘

课程思政不能刻板、生硬、形式化地在每节专业课中穿插思政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感情上有共情,从心理上能够自觉地接受。本课程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典籍、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等(见表1),探索专业课教学引入文化内涵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和互动,使学生能坚定文化自信,理性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诱惑与误导。

(三)课程“文化”教育的实施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开展,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思政安排在课中——课堂教学环节,我们称它为“思政暖场”,思政暖场以“课前三问”的形式展开,用时5分钟。例如:以“绪论”中“‘文化’案例1(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为例,课前三问设计为:1.你知道微生物的应用最早在什么时候开始的吗?2.你知道《天工开物》这本书吗?3.你想知道這本书中记载了哪些和微生物有关的知识吗?我们一起来领略我们祖先在微生开发和利用的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引导学生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展开讨论2-3分钟,讨论后教师总结:中华五千年文明,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制曲酿酒技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酿造的技术,而且阐述了“空造不成”,比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早千年。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发展的渊源,坚定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课程“文化”教学目标考核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文化”教育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对学生考核来考查教学的效果,为教学的继续改进提供实践和理论支撑。此部分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过程评价”来完成,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活跃度、学习态度、小组合作能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依据,通过赋予一定的权重在学生过程考核成绩中体现。

三、教学反思与展望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学生在课中的“思政暖场”环节的互动过程表现得活跃、积极,虽然课程环节历时仅有5分钟,大家的上课热情和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在讨论的过程中拉近了师生彼此的心理距离。课堂中,思政暖场环节的中华文化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继续深入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绪与思想基础。

纵观华夏文化发展的历史,从古代的发明创造,到近代的维新变法,再到现代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我们看到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也看到了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重视。但是,世界从来没有太平过,我们感恩我们生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从未停止过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攻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攻击方式更加灵活、隐蔽,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阅历不深,无疑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这种形式下,加强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教育尤为迫切和重要,深刻发掘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发展,从古代中国到近代中国,再到现代中国的不断发展的文化,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培养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为强大起来的东方明珠——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是每一位教师包括专业课程教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

[2]徐升,刘亚敏,陈艺兰,等.高校在线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1(7):9-12.

[3]熊晓轶,姚洋.基于课程思政的应用型财经高校金融学专业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21(2):43-46.

[4]谢先德,张嘉超.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学科探索,2020(30):24-26.

[5]陈贵才,万怡灶,王玉林.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S1):69-71.

[6]潘才宝,刘湘溶.《齐民要术》的生态伦理取向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4):57-60.

[7]孙明晶,廖志刚.《天工开物》的现代教学启示[J].林区教学,2018(11):92-94.

[8]王芊芊,刘迎春.《天工开物》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阐释与国际传播研究[J].文化论苑,2020(7):83-88.

猜你喜欢环境工程中华文化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的探讨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31期)2019-11-23浅谈环境工程卫生管理问题分析装饰装修天地(2019年6期)2019-10-21浅谈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科学与技术(2019年6期)2019-04-21赖声川、黄磊获称中华文化人物荣誉杂志(2018年3期)2018-01-24环境工程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研究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7年18期)2018-01-09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中国德育(2016年24期)2017-05-27环境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中国绿色画报(2016年10期)2017-05-13环境工程监理的相关认知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8期)2016-10-08疯狂猜成语知识窗(2013年9期)2013-02-11

推荐访问:中华文化 引入 环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