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海南的桥头堡

内容摘要:临高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东邻澄迈县,西南与儋州市接壤,北濒琼州海峡,西北面向北部湾,地理位置优越。而昌拱村又位于临高县的北端,临高角所在地,与广东雷州半岛隔海相望,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行解放海南战役,在发动大规模强渡后,首先于海南岛西部临高角突破国民党军防线,随即向岛内纵深发展,趁胜追击,解放全岛。本文将以解放海南为主线,对昌拱村在解放海南战役中的桥头堡地位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解放;海南;桥头堡;临高;昌拱村;

昌拱村位于海南省临高县北端,与广东雷州半岛隔海相望,地处澄迈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之间,临高角、博铺港、临高角海南解放公园、临高灯塔等在村内星罗分布,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该村村民靠打鱼为生,热情纯朴。据笔者调查统计显示,全村3000余人,基本上都是王姓姓氏。

临高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文澜江由昌拱村入海,流入北部湾。全长近90公里的文澜江,在此地形成了一个自然开阔的港湾,是为博浦港,港口向西毗邻昌拱渔村及临高角天然优良渔场, 向东距离金牌港9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都是海南岛上的关津要地,也是外来侵略者寇略琼北的捷径之地。从元代开始昌拱村博铺港就设有烽火台,至明代得到了完善,曰“昌拱烽燧”,又称“昌拱墩”,用于传递重要军事信息,既是军事设施,又兼具海防之功能。烽火台至今多已荒废,但在博鋪港口以及周围海边多有一些遗迹;这些遗迹位于昌拱村正东方向800米左右,距离大海约20米处的一片木麻黄构成的海防林里。在一处立着的石碑前,写有“沿海烽堠”的红色字体,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不仅如此,明代还在这里设置有博铺巡检司,“提督盘诘之事”。据《正德琼台志》记载:“博铺港,在临高县北二十里,水自县流出,与海潮连接,上有巡检司”,至明代已初具规模,正德年间,这里巡检司有弓手三十人,巡船三只。到了万历末年,此地又增加了弓手十二人。[ ]后又见《万历琼州府志》、《乾隆琼州府志》、《道光琼州府志》等几部志书记载,都详细说明了博铺港是一个可以停泊六七只船只的港口,这样规模在当时可以说还是比较大的。[ ][ ][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从明正德到清道光这三百余年的时间里,博铺港的名称始终没有改变,一直延续至今日。而且博铺港这里海滩平缓,水清沙白,没有大的阻碍,利于作为港口和人员登陆;现如今其以独特的沙滩、奇石、渔业风情等自然景观和“百年灯塔”、解放海南纪念塑像等人文景观及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成为临高融“渔家风情”、“民俗风情”、“军事文化风情”三位一体的著名港湾。[ ]

不仅如此,博铺港在人民解放战争史上也谱写了光辉的一页。1950年4月16日晚上7时30分,人民解放军经过数月精心策划,周密筹备以及艰苦海练,渡海作战兵团第一梯队西路编队――40军主力部队6个团约18700余名指战员,在军长韩先楚、副军长解方的率领和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的协助下,分乘300多艘木帆船,从雷州半岛灯楼角一线海岸起航,在4月17日凌晨3时左右,40军主力船队顺利在昌拱村博铺港抢滩登陆,于临高角突破国民党军防线,随即向岛内纵深发展,乘胜追击,势如破竹,在全岛追歼残敌,国民党军全线溃败,5月1日海南岛解放。此次登陆战的意义不亚于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战”,这也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大规模的渡海作战,为后来解放我国沿海岛屿,进行大规模渡海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为纪念解放海南渡海登陆战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在登陆点昌拱村境内的临高角建起了临高角海南解放公园,公园内纪念广场靠近临高角岬角的顶端,修建了一座解放海南纪念塑像——热血丰碑,这是两名战士胜利呐喊的人身组石像。石刻塑像以碧海蓝天为背景,造型宏大、气势雄伟,结合硕大的纪念广场,使整个塑像显得气势磅礴;塑像基座正面雕刻着“军民共筑热血丰碑,解放海南业绩永存”16个大字,背面刻着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历史碑记。热血丰碑的北面,是临高角岬角最顶端的海滩,有200多米长的礁石像一道堤坝直伸大海,这里相当大一片区域就是当年解放军渡海作战的登陆点。纪念广场路的另一头修建了四十军、四十三军海南岛战役牺牲烈士纪念碑,上面刻有解放海南战役牺牲烈士姓名。设计理念由木船、旗帜、海浪和台阶等元素构成;纪念碑碑身呈船形,正面是昂首的船头,两侧面为飘动的旗帜,总体构思为渡海作战官兵在战旗的指引下,乘风破浪、勇往向前。在公园入门不远处的右侧椰林里,留有当年国民党军作战的战壕与驻兵的藏兵洞遗址,这些战壕与藏兵洞多为火山岩与珊瑚石堆砌而成,藏兵洞上方铺有石板,门外设有台阶,洞内空间不是很大,如今战壕与藏兵洞上面早已布满杂草与荆棘,破败不堪,岩石表面留下来众多弹孔依然清晰可见,面对这些弹孔,当年壮怀激烈的战争场景仿佛一下子就映入眼帘。战壕高约70—80厘米,密如蛛网,连接着藏兵洞,蜿蜒的向远处伸展开来,在某些战壕上还预留有射击孔和瞭望孔,虎视眈眈的望着不远处临高角海岸,这也是当年伯陵防线的一部分。可想而知,人民解放军在此登陆是经历了何等激烈的血与火的争夺战。

除此之外,公园内还建有解放海南岛渡海战役纪念馆,(馆内分为历史背景、琼崖纵队、大练兵、文物展支前、木船打军舰5个场景,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实景微缩多种高科技手段,全景式的立体的再现了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的过程。)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包含一个固定陈列展厅和一个临展厅,其中固定陈列展厅推出大型原创陈列展览:“解放军来了 海南人民笑了——解放海南岛渡海战役文物史料展”,展览共分为挥师南下、厉兵秣马、碧海丹心、决战琼岛、人民胜利五大部分,用一组群雕、260余件展品、300余张图片及多媒体视频等,全面展示了第四野战军渡海作战部队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英明决策,在琼崖纵队的有力配合、华南人民和海南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突破国民党军队的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跨海南征,最终解放海南岛的全过程。整个海南解放公园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重大的革命历史纪念意义,是海南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漫步园内,清风徐来,夕阳斜缀,椰林树影绰约,海天之蓝与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临高角是突出海岸线的一个狭小的岬角地带,三面环海,岬角东西两侧却大有不同,西边叫“大鹏湾”,风平浪静,适合渔船的停泊,笔者每次前往总能看到零星渔船停泊于此;东边为“临高湾”,波涛滚滚,秋风吹处,涛声不绝,是为临高八景之一,人称"南海秋涛",又谓“日月海”。海南四大才子之一,临高人王佐《海边纪行》诗:“外家家住海南边,垂老聘来岂偶然。几个渔舟依海港,两三灶户傍盐田。潮痕每准星长短,水侯仍催月次躔。风景苍苍今似昔,可怜华发半盈颠。”正是对这一美景的盛赞。[ ]如今在岬角东侧设有观海步道、观海街以及观海栈桥,徜徉于此可观"南海秋涛"的壮丽美景,可听秋风吹过的涛声依旧。它不仅体现了临高人文自然景观之美,更是海南解放的见证者之一,似乎当年那场惨烈的登陆战还历历在目。

如今的临高角海岸,海水澄澈,白沙洁柔,平静的矗立在海南岛的西北角,似乎很难与战争联想在一起。然而当年解放军为解放海南利用木帆船横渡琼州海峡,首先就是在这里大规模登陆,突破国民党军防线。而临高灯塔则是解放海南的又一见证者,也是那些渡海战士们的指路明灯;如今灯塔已成为临高角海岸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该灯塔位于昌拱村的临高角海边,与四十军、四十三军两座海南岛战役牺牲烈士纪念碑相邻,其屹立至今已愈百年历史,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旁边设有管理室与一个小型的临高灯塔历史展览馆,灯塔与展览馆都有专人维护管理。当年法国人为了从海上入侵中国,首先选择海南岛昌拱村博铺港临近的临高角,特在此地建立了航海灯塔。在英国籍人安时任琼海关税务司时,“琼海关”在临高角划地6.8公顷,建造灯塔及3座办公设施,由英国人一年轮换一次地长期掌管着照看灯塔的事务,当年法国人建造的琼海关遗址依然存在。临高灯塔塔身为全钢板结构,外涂红白相间的横纹,高22米,塔身直径1.88米,塔形为圆式,楼梯为螺旋式,梯阶82级,灯光射程可达18海里,是船舶来往琼州海峡及通往北部湾,东南亚的重要引导标志,至今临高灯塔仍发挥着指引航向的作用。[ ]几年前,笔者还有幸登上这座屹立愈百年的灯塔,极目远眺,美景尽收眼底,甚是壮观。

临高角沿岸的千米海滩,海水澄澈,白沙洁柔,椰林洒绿;每逢退大潮,海滩上总会看到有许多昌拱村的渔民们在赶海忙碌着,成为金沙滩上的靓丽一景。近年来随着临高角旅游开发热潮的到来,外来游客已经渐渐多了起来,赶海似乎已成为他们来这里一项好奇的娱乐活动。以前作为村民谋生手段的赶海已在慢慢的转变为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新方式,结合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七十年前的海南从昌拱村临高角开启了解放的前奏;七十年后海南,当硝烟散尽、归于平静之时,昌拱村正凭借着自身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努力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

参考文献:

[1]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编,王育龙主编:《环海南岛明清时期海防设施考古调查报告》,南方出版社,2014年8月版。

[2](明)唐胄:《正德琼台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版。

[3](明)戴熺、欧阳灿总裁,蔡光前等纂修:《万历琼州府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版。

[4](清)萧应植修,陈景埙纂:《乾隆琼州府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版。

[5](清)明谊修,张岳崧纂:《道光琼州府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版。

[6]朱纬:《扬帆北部湾——明清时期临高的港口文化》,神州民俗(海南·临高频道),2014年9月上半月刊。

[7]徐晶:《南海秋濤——临高人近现代史的涛声》,神州民俗(海南·临高频道),2014年7月第4上半月刊。

[8]邵明鹏、董振坤:《临高灯塔的历史演变》,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二辑),海口,南方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作者简介:姓名:朱纬,性别:男,民族:汉,职称:馆员,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海南省博物馆,研究方向:民族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桥头堡解放海南礼物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9期)2020-12-23金银潭医院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19期)2020-07-09开放先行彭山打造融入成都“桥头堡”当代县域经济(2019年10期)2019-11-11“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桥头堡”建设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8期)2018-05-2959国免签游海南南方周末(2018-05-03)2018-05-03热带宝岛海南小猕猴智力画刊(2017年9期)2017-10-19彭真对稳定解放后的哈尔滨市政工作的历史贡献世纪桥(2017年3期)2017-04-24站在“桥头堡”探究“因果链”企业文化·下旬刊(2016年11期)2017-01-14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2期)2016-05-19

推荐访问:桥头堡 海南 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