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机构中的运用

辛思锐

客户身份识别是金融机构预防洗钱犯罪、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安全防线。近年来,身份证件被冒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案件屡见不鲜,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不容忽视。如何加强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防范违法犯罪的发生,成为各金融机构日益重视的重要环节。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领域中最为典型的应用之一,不仅能解决身份识别人工审核时准确率低的难题,而且能提高客户身份识别的效率,因此近年来在金融机构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人脸识别对金融机构的运用、技术困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金融客户身份识别的重要性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具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了解客户本人的真实身份,二是了解客户的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三是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客户身份识别是金融机构做好客户风险分类、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等反洗钱工作的基础工作,其履行效果将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成效。金融机构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初期,传统模式为柜员利用公安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对居民身份证进行核实,主要通过从业经验等对核查结果、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客户本人进行辨别,无法保证“人证相符”。传统模式中,金融机构一般认定的规则为输入的密码正确、短信口令等密钥正确即认定为客户本人交易行为,往往会被冒名开户、出租出借账户、买卖银行卡的不法分子钻空子,进而产生了潜在的账户交易、洗钱等风险。

人脸识别技术

在金融机构中的运用

2015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提供个人银行账户开立服务时,有条件的银行可探索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其他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作为核验开户申请人身份信息的辅助手段。为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各金融机构开始大力探索、推进人脸识别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智能自助终端。近年来,各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了智能自助终端机具,客户可在机具上自助办理大多数柜面业务,如银行卡开户、办理网银证书、修改电话号码、银行卡挂失等,全流程电子化不仅节约时间和成本,也更加环保。不仅如此,工作人员也可通过自助终端实现一对多服务,通过客户自助办理和现场审核授权,原本只能服务一个客户的工作人员可以同时服务多位客户。例如,招商银行将人脸识别技术引入了部分VTM机、系统和人脸识别程序交互,通过系统给客户发出一些动作指令,如点头、眨眼等,来确认客户身份,并将信息传递给后端银行柜员进行远程审核。

柜面。解决持假冒证件、遗失的居民身份证到柜面冒名开立储蓄卡及信用卡进行挂失银行卡并大额取现、信用卡套现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客户至柜面办理银行卡开户、信用卡申请、挂失及密码重置等业务的过程中,对客户身份进行有效的验证。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在柜面联网核查系统中,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将现场采集的人脸照片与联网核查系统返回的头像照片进行对比,由人脸识别算法引擎自动计算并显示对比相似度,建立“联网核查+人脸识别+柜员人工”的柜面增强型身份认证机制,认证所持身份证是否真实且是否为客户本人所持有。

“刷脸”取款。“去介质化”已经成为目前大众新的支付习惯,无卡取款俨然已经成为这两年银行布局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往客户在ATM等自助渠道进行无卡取款时,需要提前在电子银行上进行预约取款的操作,获得预约码后再从自助渠道完成取款的动作。目前,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均已实现“刷脸”取款,ATM依靠人脸识别技术,无须携带银行卡及居民身份证,通过“活体检测技术”来分析人脸皮肤的纹理及微小动作带来的变化进行检测来确认客户身份,抵御纸质照片、手机照片、手机视频以及面具等手段的攻击。

移动金融及移动营销。金融机构在开展移动金融及移动营销时,确认客户身份成为难题之一。人脸识别技术有效解决了虚拟世界两端“你是谁”的身份认证难题,客户可以借助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摄像头,在手机App等应用软件上办理业务时进行人脸识别的身份核查,确认客户真实身份,也便于金融机构掌握交易实际操作人,进而掌握实际控制人或受益人,有效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目前,中国银行等机构的手机App已实现人脸识别登录、在线签约和支付等功能,避免密码被盗刷等问题,同时可以减少客户往返营业网点的次数,提高了客户的便利性。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中的

困难及局限性

技术困难。一是更换机具、升级系统成本高。采集设备,在柜面、ATM及自助终端配备摄像头,ATM及自助终端须更换成带有摄像头的新机具,这些设备的采购成本高,同时采购人脸识别算法并将算法引擎植入到各个系统及应用软件中也需要时间成本及人员成本。

二是利用摄像头扫描人脸存在风险。目前,根据全球各国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测试及报告可知,制作人皮高仿模型、将2D人脸照片3D建模、利用AI技术将静态照片变成动态照片等多种技术均可以骗过有效性不高的人脸识别算法和活体监测算法,因此,金融机构在引进人脸识别技术时,应仔细挑选并及时更新较先进的算法引擎。

三是网络空间有被黑客远程攻击风险。目前,从我国及其他国家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测试可知,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远程用模拟他人人脸进行身份认证或通过网络进入系统后台直接修改设备中的人脸信息,即黑客不需要他人的人脸生物特征数据,就可以完成人脸身份认证。

应用局限性。人脸识别技术在被采集人不配合、采集条件不理想、人脸发生微小变化、人脸相似特征多等情况下,准确率和成功率并不高。同时,各金融机构按照自身情况对人脸识别比对相似度设定了不同的阈值,若相似度低于阈值,则判定不为同一人。当前大部分金融机构在高风险场景均采取人脸识别技术辅助人工判断的模式,但仍无法完全实现人脸识别技术的完全自主判断。

金融机构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客户身份识别的建议

国家出台安全技术国家强制标准。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领域如金融领域,人脸识别技术推进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标准统一。但我国关于人脸识别技术至今尚无任何规范制度或强制标准,导致市场中各种各样的人脸识别算法以及人脸识别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众多供应商都声称其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金融机构盲目采购人脸识别算法引擎将难以保障金融安全。建议尽快出台安全技术国家强制标准,这将为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安全后盾。此外,对不同场景下“人脸识别”技术的标准进行区分对待。例如,开户、刷脸付款、办理网银证书等风险较高的业务场景应采用最高标准并交叉应用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确保资金账户的安全;其他风险一般的场景,可采用相对较低的标准或应用单一生物识别技术等。

有关部门牵头搭建人脸识别服务平台。相关部门要牵头搭建人脸识别服务网络平台,用于收集、储存和分析中国境内人员及境外入境人员的人脸特征电子信息。人脸信息由公安部门、出入境边检总站、金融机构等不断收集并上传至平台中,平台在保证影像库安全的基础上留存上传的影像。将该平台中的人脸特征电子信息应用到联网核查系统中,可以为各个领域的义务机构提供网络公民身份認证服务。当义务机构发现有客户疑似持他人身份证办理业务时,可以登录人脸识别服务网络平台,查询该客户及该证件之前的留存影像,进行多网点的影像比对,若确为持他人身份证件需立即将该客户影像、个人信息及账户信息进行标记,向全国义务机构分享冒名信息,建立全国联防联控机制。

做好对人脸识别运用的舆情及投诉应对工作。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一定困难和局限性,技术完善仍需一段时间。在技术完善前,可能出现客户由于多次识别不通过等原因,对运用到各渠道的人脸识别技术产生不理解、不愿使用等误解情绪,从而引发负面舆情及投诉情况。建议金融机构在采取人脸识别技术辅助人工判断模式的同时,尽快完善人脸识别技术在各渠道运用的风险控制机制,如在高风险场景下若无法通过人脸识别则需双人审核等,尽量减少负面舆情及投诉的发生。若已发生负面舆情及投诉事件,建议金融机构积极向客户及社会做好解释,消除大众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负面印象。

责任编辑:葛辛晶

猜你喜欢柜面人脸人脸识别玻璃窗上的人脸奥秘(2021年5期)2021-06-15人脸识别的“国标”来了文萃报·周五版(2021年17期)2021-05-31中科视拓开放商业版本人脸识别算法中国计算机报(2020年13期)2020-04-26河南灵宝联社全面开启“无纸化办公”新模式金融周刊(2019年23期)2019-09-01智力考场:有趣的图片测试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7年9期)2018-05-21荣耀畅玩7C:人脸识别通信产业报(2018年10期)2018-04-13我国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法律防范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27期)2017-10-17“领家系”可爱脸VS“高冷系”美人脸米娜·女性大世界(2016年8期)2016-08-17“人脸识别”人工智能测谎仪研发成功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6年1期)2016-02-01长得象人脸的十种动物奇闻怪事(2014年5期)2014-05-13

推荐访问:金融机构 识别 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