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外译视域下贵州省博物馆外宣文本翻译研究

李梦洁 陈宇柱 蔡国利 王秋影 徐传涵

【摘要】贵州省博物馆是向外推介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馆内珍藏着许多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文化展品,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本文采取实地调查法,对馆内展品的外宣文本翻译进行取样研究,筛选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案例,从文化外译视角对翻译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贵州省博物馆文化外宣文本的翻译问题及译介难点并提出修改意见,以期规范贵州省博物馆外宣文本的翻译,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贵州省博物馆;
外宣文本;
翻译问题

【中图分类号】G12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193-03

【本文著录格式】李梦洁,陈宇柱,蔡国利,王秋影,徐传涵.文化外译视域下贵州省博物馆外宣文本翻译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193-195.

基金项目:贵州省学位办贵州省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文化外译视域下的贵州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研究——以贵州省博物馆为例》;
项目编号:黔教合YJSCXJH﹝2020﹞131。

引言

贵州省博物馆经过近60年发展,已积累贵州文化相关藏品总数8万余件。其中民族文物为贵州省博物馆馆藏亮点,馆内的苗族服饰库和苗族银饰库位居全国第一,馆内的外宣文本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推介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外宣文本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本,在翻译时不仅需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还要考虑如何传达出原语的文化内涵,从而突破语言壁垒、让国外来宾了解我国文化,因此,贵州省博物馆内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至关重要,其文本翻译问题势必会影响外国游客对贵州文化的了解。下文将对馆内存在的翻译问题进行分类研究。

一、翻译问题分类研究

(一)文本翻译的误译问题

贵州省博物馆作为推介贵州文化的重要平台,其外宣文本的翻译却出现了一些误译问题。误译的情况会直接导致展品或介绍文本不能正确传播信息,导致文本前后不一致,图文不一致等现象,阻碍外国游客了解贵州文化。例如:将“腰包”译为“pocket book”;

将“镇”译成“country”的严重失误。其他误译问题如例1所示:

例1:

在这些祭祀活动中,

体现了各族人民对山川河流、古树巨石、风雨雷电的敬畏之心,

直接促进了各民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Reverence for mountains and rivers,ancient trees and large rocks,

and natural phenomenon are at the heart of these rituals,

and contribute to peopl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例1的原文结构较为复杂,原文主语为“祭祀活动”。而译文将“Reverence”(敬畏)作为主语,即译文中的主语不再是“祭祀活动”,原文和译文意义出现了本质的差别,因此要在不修改译文语法结构基础上,根据英文句式结构进行重组。同时在选词时还需要最大程度诠释原文的意义。综上,例1译文可修改为:

修改:The worship and ritual of ethnic groups expresses their respect to the nature.

It directly encourages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diversity.

贵州省博物馆外宣文本翻译中的误译主要由于译文的校对不严谨,以及译者对原文意义和语言结构分析不清晰。因此在贵州文化向外“走出去”的趋势下,贵州省博物馆需要对馆内的外宣文本及其翻译进行详尽的检查和校对,降低翻译失误和误译现象。

(二)文本翻译的漏译问题

漏译是指在文本翻译中,译文未能完全表达原文的意义或内容的翻译现象。贵州省博物馆外宣文本本身具有大量文化信息和内涵,其翻译尤其关键的是能够准确的对文化信息进行传达(林文涛,2013:86)。其存在的漏译问题会导致外国游客错误理解馆内展品内容和贵州文化,影响贵州文化的外宣效果。例如:

例2:中央王朝掀起开发“西南夷”大潮/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itiated a tide of development.

在例2中,译文中并未将原文里的“西南夷”译出,而用“开发大潮”直接概括了“西南夷”,造成了漏译的问题。原文中,“中央政府”限定于西汉武帝时期,当时疆域广阔,西南为其领土一部分。只译“开发大潮”让读者产生“中央政府”是在全国性大发展的同时开发“西南夷”的误解。然而,原文主要指汉武帝设置“西南七郡”,开发“西南夷”之事。因此,这里漏译“西南夷”使得译文和原文意义产生巨大偏差,影响了读者对原文意义和内容的理解。因此译文中必须体现“西南夷”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即:

修改: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iti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western ethnic groups.

漏译所导致的译文成分缺失,使得读者通过译文内容或自己的经验补充缺失成分。如果缺失成分与读者所预期不同,就会导致读者对译文理解与原文意义出现巨大差异,即译文未能做到传达原文意义和内容的功能。因此贵州省博物馆需要着重根据原文本内容,对译文结构、成分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译文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和内涵。

(三)文本翻译的格式问题

根据生态翻译观中语言维的角度,关于博物馆外宣文本的翻译需要译者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在语义、语法和语用等方面的差异,并根据英语语用习惯,选择恰当的词汇、结构、表達等(苏义媛,2020:98),而在翻译文本中格式能够影响文本内容的表达。贵州省博物馆中的许多中英文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格式问题,例如在“文教兴延”的介绍文本中有多处单词间缺少空格的问题,如“manyoutside”、“ofthe”、“culturalstyle”。

贵州省博物馆中主要文本格式问题还包括滥用诗词结构,例如在“敬畏之礼”、“歌舞之乡”和“婚恋习俗”等双语介绍文本都意图通过使用类似诗歌的排版方式增加文本的美感。然而这种排版方式也造成了许多中英文本的格式和翻译问题,以 “敬畏之礼”文本为例:

例3:

贵州诸民族中,除回族信奉伊斯兰教,西部地区部分苗族和彝族在近代皈依基督教外,

其他民族多崇拜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并行。正是由于神祗的多元性,

以崇拜各种偶像为核心的祭祀性节目大量形成,因袭相承,

在今天贵州的民俗活动中占较大比例。

Among the ethnic minorities of Guizhou,the Hui people believe in Islam,

some Miao and Yi people in west of Guizhou have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in modern times,

and the rest of the ethnic groups practice

indigenous religious based primarily around ancestor worship and polytheism.

Diverse rituals and festivals to honor these deities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zhous ethnic minority communities today.

例3中为了使用能体现美感的诗歌格式而舍弃句式,并进行不当拆分,反而适得其反。中文原文中出现胡乱切分句子以及切分不均导致的排版不美观等问题。而译文中同样对结构完整的句子进行了切分,反而拆散了句子结构。这样的处理方式并未达到最终增加美感的目的,使得原文和译文分散难懂,影响读者的阅读。

对此,贵州省博物馆应该加大对馆内所有中英文本的审查力度。重点审查拼写、空格、符号使用等格式相关的低级错误;
对于无效或影响文本阅读的排版进行重新规划和修改,提高中外游客对贵州省博物馆的第一印象。

(四)文本翻译的语法问题

贵州省博物馆外宣翻译文本中依然存在许多时态错误、缺少冠词、滥用介词、句子结构不完整等语法问题。因此在贵州省博物馆内的外宣文本翻译需要保证其语法的正确性,这不仅能够使外国游客更完整、正确的理解贵州文化,也能保证贵州省博物馆内文本的权威性。

例4:其印染原料丰富,制造工艺原始,并且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工艺特征/There are an abundance of raw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used that differ regionally and between ethnic groups.

例4中的语法错误集中在两个“and”的并列结构上。第一个“and”后的内容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样使得第一个“and”不是做连接前后句的作用,而是列举“raw materials”和“techniques”的并列结构,使得译文的意思变成了“这有丰富的原材料和技艺”,偏离原文意义;
第二个“and”的语法错误在于,并列结构中 “and”前的“regionally”为副词,而其后的“ethnic groups”为名词短语,二者词性不同。同时,“between”和“differ”的用法也出现错误。

根据其语法错误进行修改,可以以原文意义为基础直接进行直译,并进行分句:

修改:Numerous materials could be used in dyeing,and its manufacture techniques are primal,whil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or regions have their own techniques.

对此类语法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其问题所在对症下药,保证译文语法正确的同时确保译文能够正确、完整的传达原文意义。

(五)文本翻译的文化缺省问题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白靖宇,2014:21)。而文化缺省是指在翻譯中未能正确理解文化意义导致译文不能表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贵州省博物馆中民族类展品为主要亮点,其展出内容大多包含丰富的民族和地方文化,因此其介绍文本中具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而其文化内涵的潜在性就导致贵州省博物馆外宣文本翻译出现文化缺省现象的原因。

例5:婚恋习俗/MARRIAGE RITUALS

恋俗用具、婚俗用具/ Appliance in Marriage Custom

与汉族习俗不同的是,贵州许多少数民族不仅在婚嫁时有特定的民族习俗和仪式,青年男女寻觅伴侣或结成恋爱关系时也有特定的习俗和仪式。例5中 “MARRIAGE RITUALS”中“marriage”只包含“婚姻;
结婚”的意义,同时“婚俗用具”和“恋俗用具”展品文本都被同样译成“Appliance in Marriage Custom”,不能直接将贵州少数民族婚恋文化中的“恋爱文化”体现出来,即出现了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的现象。

要解决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问题,即需要将译文中缺省的文化内涵补充到译文中去。在例5中,译文仅仅体现了原文中“婚嫁”的文化内涵,丢失了“恋爱”的文化内涵。因此,例5可以进行如下修改:

修改:婚恋习俗/LOVE AND MARRIAGE RITUALS

恋俗用具/Appliance in Love Custom

婚俗用具/Appliance in Marriage Custom

因此,在对含有大量文化负载词的贵州少数民族外宣文本翻译时,需要对文本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进行详尽的了解,确定其正确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需要通过不同的翻译手法将文本意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译语表达出来。由于贵州省博物馆的展品大多为民族类展品,包含大量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对其外宣文本进行翻译前需要对展品文化内涵进行细致了解,而在译后校对时也需要注意译文是否正确、完整的表达其文化。

二、小结

随着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对推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博物馆为例,采取实地调查的办法,发现馆内的外宣文本翻译存在着误译、漏译、格式、语法及文化缺省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选取了较为代表性的翻译问题,从语言学及文化语境等多角度对文本翻译进行了分析和修改,并总结了贵州省博物馆外宣文本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对外推介也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9.

[2]林文涛.文物翻译的规范化探析[J].四川文物,2013(4):86-89.

[3]苏义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博物馆文物说明牌的英译——以云南省博物馆青铜文化展为例[J].文博,2020(1):97-103.

作者简介:李梦洁(1989-),女,贵州贵阳,研究生,贵州财经大学,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

推荐访问:贵州省 视域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