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动、合作、激励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汪荣

摘要:落实立德树人是中学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活动—合作—激励”建立育人体系,通过不断地激励学生完成主题活动,来达到学生自主参与学校教育;以管理个人转变为管理集体,以集体荣誉代替个人得失的教育方法,把大范围的育人体系转变为精细化育人体系;以灵活的主题活动作为育人的主要方式,最终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到立德树人。

关键词:主题活动;激励;合作;育人体系

一、活动、合作、激励育人体系的产生背景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是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在初中教育教学管理中,将学校育人重心下沉,把大范围的育人体系转变为精细化育人体系,将育人重心从学校转移到班级,以班级为载体开展教育活动,以创新的主题活动作为育人的主要方式。最终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主要核心的主题活动育人体系。改变单一学校育人体系为学校育人体系和班级育人体系相结合。

二、主题活动的定义和意义

(一)主题活动的定义

主题活动是指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学生活动。以小组活动增强其凝聚力,团结全组学生,向既定目标努力,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激励体制,全面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彻底转变学生对待班级管理的态度,变学生被管理为学生自主参与管理,从而形成学生间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的管理模式。

(二)主题活动的意义

主题活动的意义在哪,以设计让学生去跑步锻炼这项班级任务进行比较说明。最初是让全班一起跑三圈,学生不愿意跑,认为是惩罚。我们设计一个主题活动,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后,设置三圈跑步任务,统一出发,最后评出优秀并加上考核分,学生不但愿意参与,而且会非常努力。所以只要合理设置任务,设置激励体制,学生就能达到快乐参与班级管理的目的。当然主题活动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的设计体现着教育的主要方向和参与广度,所有任课教师和教学人员都可以设计主题活动,体现了全员育人的理念,如“语文诗词大赛”“地理绘图我最棒”“体育我跳绳我快乐”“我爱劳动山楂采摘主题活动”“我为祖国骄傲航天城参观活动”等,让所有的教师和教育人员来设计和参与主题活动,起到让教育人员教育学生,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活动去体会教育,最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合作的定义

合作理念的渗透主要是在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实现。通过主题活动的实施必然会体现合作,即小组内合作、小组间合作,教师与班主任的合作、班主任与班主任的合作,具体这些合作的实现依赖于主题活动的设计,通过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自然会产生合作育人,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保证主题活动的高效开展。

四、激励层次理论的内容

(一)激励概述

激励教育是现在教育的主流,通过多种手段激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是这个育人模式的核心,以情感激励、公平激励、目标激励、能力激励、参与激励为主要激励手段,以多巴胺脑科学激励作为激励的长效机制,做到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班级的主题活动,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激励的分类

1.多巴胺脑科学激励:这是现代医学和激励理论的结合,多巴胺脑科学激励可以理解为什么计算机游戏对于玩家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游戏中设计的关卡让玩家不断地去闯关升级,当玩家在闯关和升级方面取得成功时,他们肯定会感受到多巴胺对其正确决策(即闯关成功)的奖励——愉悦的情感体验。因此玩家就坚持不懈地进行下一个挑战,形成内在动力,所以育人模式采用积分制这种激励思想,让学生通过主题活动产生积分并不断升级来快乐参与班级管理。如我们将全班学生分为8个组,每天对学生的早上到校收交作业的质量进行评价,以全组作业高质量交齐为标准就能获得2积分,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做升星级(一星级到五星级)进行评价,通过不断做升星级来评价学生,就能做到多巴胺脑科学激励。

2.情感激励: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发展需要有自上而下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主要是同学间的关系)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特别是超越自我的需要。而各种需要是相互叠加、相互依赖的,会全面影响初中生的学校表现。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体现为生存需要,是对良好的学习生活资源和环境的追求。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对学校基础设施的重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全面得到满足,所以对于现在的中学生,其心理发展缺乏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指的是学生希望与人沟通和交往的心理。抓住这个特点我们将学生分组后进行主题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在主题活动中得到同学的认可,获得情感激励。如我们以一场跳绳比赛作为主题活动,学生按小组全员参加比赛,取平均成绩进行排名,排名靠前的获得活动积分,在比赛过程和准备过程练习中就能看到同组同学相互鼓励、相互指导,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情感激励的力量得到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品质。

3.公平激励:班级管理需要公平的环境,学生更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横向比较其他同学等同的努力所得的回报是否一样,从而做出公平判断。所以班级管理要对所有的主题活动做量化考核和管理,这就是管理框架,把所有主题活动成果都对应成积分,做到公平激励。由于初中生自尊心强,常常会和同伴做对比,相对自己的绝对回报,往往更关注自己的相对回报。所以对初中生的激励程度取决于个人努力是否公平,决定他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这种主观比较感觉如果是公平的,则会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激励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反之,如果是不公平的,就会影响小组和班级内部的人际关系,挫伤他们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公平是一个复杂的问題,所以在激励时,一方面要关注制定公平的主题活动,尽量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力求原则上的公平。例如,我们进行一场“我的人生目标”为题的演讲比赛主题活动,每组出一名学生代表参加比赛,评出前3名获得相应的积分,各组公平选一名代表作为评委进行评分,评分后公示,学生参与度高,对活动十分重视,这样就体现了公平激励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班主任老师随便点评评分,加上活动积分,学生不但不愿参与,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主题活动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所有主题活动的开展要满足公平激励。

4.目标激励:初中生能否有很强的激励力与目标也很有关系,所有主题活动产生的积分最后肯定要做评价,而对评价结果要有肯定,所以需要一定的奖励目标来激励小组努力参与教育活动,激励模式公式告诉我们,效价和期待值这两个因素会影响激励效果。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用公式来表示就是:M(激励力)=V(效价)*E(期望值)。所谓效价指的是初中生对达成某种预期结果的喜爱程度,或是预期结果给他们带来的满意程度;期望值是他们行为引发某种预期结果的概率问题,即在行为中获得的效果给初中生带来满足感的可能性。该模式表明:激励量的大小是效价和期望值共同作用的。对满足需要的效价即使很大,但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如果很小,那么激励力也不会大;反之,当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很大,而这一目标实现的结果对人没有较大的价值效应,激励也不显著。因此,育人体系应让学生看到努力带来的高效价,并让其了解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较大时,激励才能成功。例如,我们是通过每学期评比对三星级及以上的学生进行奖励,让符合条件的小组全体学生参加研学活动,学生比较喜欢,参与主题活动的热情很高。

5.参与激励:主要是指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上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参与到主題活动中,尤其是班级小组间的主题活动能促进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主题活动,既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体验归属感和成就感。在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实施中,还可以结合杜威的“在做中学”,在学生参与主题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还能使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实施富有趣味化、生活化,形成专门的个性化活动,实现从活动中激励,使学生多感悟、体验并成长。例如,我们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了一场篮球比赛,当比赛结束后我们发现,有个学生虽然上场时间不长而且是替补,但他们团队拿了冠军后,他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大大提高,这就是参与激励的作用,只要参与就能得到激励。

6.能力激励:是针对学生某方面的特长进行有方向的激励,专项地设置主题活动,目的是促进个别学生潜能的发挥,使能力激励发挥最大效用,使个别学生得到小组和班级同伴的认可,改变其学习态度,做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一个班上有一名学生喜欢绘画,但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我们设计《地图绘画大赛》,在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果然这位学生脱颖而出,为小组获得了积分,他的能力获得了同伴的认可,此后他与同学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并且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开始喜欢学习地理,并且成绩也得到提高,这就是依托主题活动能力激励得到发挥的效果。

五、成效与思考

活动、合作、激励育人体系重心在激励,载体是活动。所以主题活动在设计上要有高度,主题活动要体现激励思想和合作意识。总之“活动—合作—激励”是一种以小组活动代替反复说教的管理模式,它以不断地激励学生完成主题活动,让学生达到自主管理的目的,它是以管理个人转变为管理集体,以集体荣誉代替个人得失的教育方法,能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通过主题活动的设计可以精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做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沙文静.班级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张家军,张佳丽.基于脑科学的课堂设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

[3]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

[4]刘吉林.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J].人民教育,2017(19).

[5]韩丽颖.立德树人:生成逻辑·精神实质·实践进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凯洛夫.教育学[M].陈侠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9]王策三.教学论稿[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刘洪.文化育人(第4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1]张世善.学校文化自觉与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主题活动激励合作 小学美术教育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探索新课程·上旬(2020年16期)2020-11-16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考试与评价(2020年9期)2020-11-06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39期)2020-10-26公证机构运行模式的选择探讨西部论丛(2019年28期)2019-10-21提升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效果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7年14期)2017-06-05主题活动下家长参与的重要性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1期)2017-03-21英语课堂学习的激励机制考试周刊(2016年100期)2017-01-07后进生转化之我见甘肃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河南省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分析商(2016年32期)2016-11-24聚力塑形勇担当砥砺前行重实干在应对低油价挑战中推进公司持续稳健发展企业文化·下旬刊(2016年9期)2016-11-05

推荐访问:育人 素养 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