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更新步伐加快,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拓展,电子政务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通过梳理公共管理类专业电子政务人才培养实践,分析目前电子政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进而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从学习目标、学习成果、课程设计、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基于OBE理念的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在不断成熟的实践中培养更多的电子政务人才。

关键词:公共管理;电子政务;人才培养;OB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3-0075-03

我国电子政务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办公自动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深入,高校管理学类、经济学类、信息技术类专业都先后开设电子政务课程,课程涉及公共管理、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性、时效性和实践性。

一、OBE理念与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

OBE,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也叫做成果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在工程教育等领域有广泛的实践经验。1994年,美国学者Spady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书中把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该模式强调,学习成果不在于学生课业分数,而在于学习结束后学生真正拥有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不断反馈为驱动,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可持续改进,采取多种评估、持续评估检验学习成果。

根据《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为0.794 8,达到全球电子政务发展“非常高”的水平。然而,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相对滞后,表现在课程起步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实践教学不成熟、专业人才难以满足需求等。人才培养和需求结构错位制约着电子政务人才培养,在强调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和产教融合的宏观政策背景下,针对特定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探索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笔者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通过OBE教育理念构建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模式,以获得有价值的启示。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电子政务人才培养实践——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

广西外国语学院于2015年开设电子政务课程,目前是工商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笔者根据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将其电子政务人才培养实践分为两个阶段。

(一)1.0阶段(2015—2017年)

2015年,广西外国语学院购买奥派电子政务软件,安排学生在公共机房上课。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和上机操作分为两部分。理论部分以《电子政务》教材为主讲授各章知识,上机部分以奥派公司配套的电子操作手册《电子政务实践平台实验教程》参考进行上机操作。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课不够重视,软件功能没有被充分使用。由于当时教学软件由各二级学院独自管理,安装在普通上课机房,教师通过软件后台进度以及期末上机操作、论文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二)2.0阶段(2018—2020年)

2018年开始,学校对实践类课程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调整课程课时,最多的时候达到了64课时。二是规定实践类课程成绩比例构成为5:5,强调阶段性评价和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纠正实践类课程平时成绩的随意性和期末考核的一刀切的问题。三是将院级教学软件转移至校级机房实施专人统一管理。四是通过校政合作拓展校外实践资源。经过以上调整,电子政务课程教学有一定改善。

三、公共管理类专业电子政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专业需求的匹配度

虽然电子政务课程经过一系列改革从主要掌握电子政务的理论到能够熟练运用电子政务软件,但是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操作性的工作由于不同的系统更迭,如果作为实际操作者,他们要做的应该是提高计算机能力,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中不同的应用系统。笔者也坚信今后的电子政务软件会更加智慧友好便于操作。也许极少数学生会从事专业编程设计具体的软件,然而,电子政务课程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于把握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律,培养良好的电子政务管理素质,这和目前过分强调理论或一味强调软件操作的学习目标是相违背的。

(二)学习成果的适用性

现有的学习成果设定是沿袭过去对实践课程的教学习惯,比如软件项目操作之后的实验报告、校外实践之后的实践报告,对于以上没有具体目的的学习成果不仅是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而且会逐渐消磨掉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电子政务课程内容跟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理应有更多生动、契合学习主体的元素以不同形式融入课程的学习成果中,为学生、教师和课程服务。

(三)课程设计的合理性

1.0阶段的理论与实验的分离设计容易造成“两张皮”现象,造成学生无法很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也就更不利于理解和把握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律,更不能在工作中很好地胜任电子政务管理的责任。2.0阶段的课程设计过多的强调软件操作,这样虽然学生容易明确每个阶段的项目,但是却很可能造成学生在上另一门电脑课的错觉,这是因为无法跳出既定的软件去思考它的合理与不合理,这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也同样是无益的。

(四)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现有的评价机制功能更倾向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分类,形成学生之间的差异和比较。比如通过软件后台进度追踪公布学生的操作进度,學生容易就操作完成度进行比较等类似对学生学习目标无效的评价工作。并且,评价的权威性使得学生成为考核结果的接受者,而不是真正的参与者,无法引导学生逐步进步。

(五)保障机制的完善性

实践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面地挑战,在保障机制不足的情况下,课程教师需要承担起课堂教师、机房技术人员、校外实践活动联络员等众多角色,很多时候由于软硬件原因,给实践课尤其是虚拟仿真课程教师额外设置了很多障碍。此外,假如任课教师缺乏对电子政务实际使用的接触和学习,也是无法赋予课程持久鲜活动力的。

四、基于OBE理念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OBE理念审视公共管理类专业电子政务人才培养,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导向,整合教学资源,从学习目标、学习成果、课程设计、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突破,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电子政务人才(见下页表1)。

(一)立足需求,树立学习目标

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政治素养高、专业基础扎实、业务知识面宽、社会实践能力强,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公文写作、政策研究、调查统计、人事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电子政务课程教学应立足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企业、社会和国家的需求,树立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学习目标。即树立电子政务应用意识,探究电子政务发展规律的知识结构,培养分析电子政务深层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电子政务管理素质。

(二)经纬交织,明确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是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所达到的预期收获。首先,学习成果分为认知性外显和情感性内隐成果。电子政务课程的学习成果应当以认知性外显成果为主、情感性内隐成果为辅,应便于操作和评价,具体类型如政府网页设计、网络舆情案例分析、实验报告、软件项目、校外实践报告、小论文、政府网站评估报告等。情感性内隐成果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观察反馈,如网络舆情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人翁的角度看待网络舆情事件,学会研判不明来源的信息,不造谣不传谣,维护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其次,根据成果阶段不同,学习成果分为课堂表现成果、阶段性成果和期末考核成果。将上机等作为课堂表现成果,其结果能够在软件后台直接获得;同时,将网页设计、小论文、评估报告、案例分析等多元组合弥散到阶段性成果中,弥补软件评价的不完备性;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度较高的评估报告作为课程考核成果。最后,区分个人成果和小组成果。个人成果的设立有助于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擅长的模块施展才华,锻炼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成果更加个性化;小组成果则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能力,在同质性强的实验项目中,开通共享空间操作,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具体而言,政府门户网站设计可以作为个人作业,鼓励学生设计家乡的政府门户网站;招标采购平台由于设计较多的文字输入工作,更适合小组完成。

(三)聚焦成果,反向课程设计

电子政务课程设计要以学习成果为起点,反向设计,正向实施。首先,电子政务核心是政务管理,电子是实现的方法和工具。课程设计中应明确政务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各个模块中得以体现。其次,OBE理念关注重要、基础和核心的学习成果。电子政务课程教学应围绕预期学习成果,以学生为中心,整合相关知识点为几大亮点模块,由易到难,从分解到综合,明确学生学习成果实现的路径。这样实施的合理性,一方面来源于学生实验报告的反馈,学生希望课程实践形式能更丰富多元,实践内容有助于理解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能够对学生大创项目或毕业论文给予启迪;另一方面,奥派电子政务实验共有八个项目,部分项目有同质性,完全可以为了追求实验内容的代表性和质量,舍弃软件操作的完整性。最后,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子政务实践推陈出新,然而教材和软件相对固定,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要注重对电子政务的前景把握,拓展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比如,在开展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时,收集最新的网络舆情事件、舆情分析平台和舆情研判方法。

(四)教学相长,完善评价体系

电子政务课程学习成果评价的目的包括收集学生电子政务能力增值和电子政务意识、态度变化的信息,全面和个性化地呈现学生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于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有以下特征: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软件评价和人工评价。软件评价主要是奥派电子政务软件教师端后台对学生各项目操作的进度追踪;人工评价主要有课程教师评价、校外实践基地指导老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等。二是重视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比如,在政府门户网站设计项目中能够定量评价,而在网络舆情案例分析以及校外实践则以定性评价为主,避免评价过程中产生数字异化。三是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对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通过多主体、多方式、多阶段的评价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进步。

(五)软硬兼施,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实践课程的教学提升离不开所处教学生态的保驾护航,而学校管理和师资力量是教学生态中的关键要素。学校方面,需要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稳定顺畅的环境。一是要协调校级管理,简化外出实践手续,减低教师的外出实践成本;二是要规范软件和实验室管理,将实践教学软件当作学校的重要资产去管理和维护,保证电子政务实验室满足上课需要;三是要组织校级教学软件技能培训,增强课程教师-技术部门-软件售后之间的沟通交流;四是要支持教学软件操作比赛,提高软件的使用率,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五是要做好成本—效益分析,根据软件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教师、学生和技术人员的反馈,及时调整和更新下一阶段的教学软件采购计划。教师方面,应当加强课程师资建设,制订教师引进和培训规划,组建電子政务课程教学团队,打磨教学内容,研究软件使用,依托行政管理协会举办电子政务相关论坛、讲座和比赛;吸纳电子政务行业人才作为课程校外教师,选派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接触电子政务实践运作;组织教师参加软件教学的校际研讨会,与软件供应商、其他院校的电子政务课程教师互相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徐晓琳,杨兰蓉.电子政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   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5).

[3]   陈   浩.电子政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2017,(9).

[4]   贺军.“三三三”教学模式在电子政务课程中的应用[J].科研教育,2019,(7).

[责任编辑   妤   文]

收稿日期:2021-04-07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A类“‘六融合、四层次、二平台管理类专业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2019JGA361)阶段性成果之一;广西外国语学院教改课题“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电子政务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2021XJ7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覃娜(1987-),女(瑶族),广西桂林人,硕士,讲师,从事政府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公共管理电子政务人才培养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初探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3期)2021-02-04新形势下地方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研究科学与信息化(2020年33期)2020-12-28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大类招生改革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11期)2019-07-03谈管理与技术相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科学与财富(2017年33期)2017-12-19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培养模式探索知音励志·社科版(2017年6期)2017-12-10公共管理视野下城镇化研究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与特征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7期)2016-11-12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研究(2015年6期)2015-12-23我国县域电子政务工作的困境消费导刊(2014年12期)2015-02-13试论基于Petri网的电子政务系统中国信息化·学术版(2013年5期)2013-10-09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电子政务 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