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符号学视域下成渝双城音乐与旅游产业链分析

杨俊洁 贺婷婷

〔摘 要〕音乐符号作为人们认识音乐的中介物,音乐符号通过传播链条进行通信活动,在当前自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域音乐正在以全新的传播速度进行发展,与此同时,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符号也成为人们了解和认识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以西南地区的两个重要门户城市——成都和重庆为例分析,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推进建设,两地之间的文旅联结也愈加频繁,关于两地之间的音乐产业建设也逐渐被提上议程。从音乐符号视域下分析成都、重庆两座城市中的音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实例,寻找重庆、成都地区音乐的文化属性,总结失败与经验,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线索,并为其他旅游型城市的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成渝双城、音乐符号、旅游产业链

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传情达意的文化功能,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经济属性,尤其在旅游型城市的建设之中,音乐产业建设能够帮助城市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脱颖而出。音乐作为众多传播符号中的一种,其自身的使命并不致力于完成某种情感的传达,也并非为自身的文化传播精心设计轨迹,这种与生俱来的“能指性”直观地显现在音符与各种连线记号之中,其中蕴含着地域音乐独有的情感与内涵。成渝地区不仅有浓厚的音乐氛围、扎实的产业基础、优秀的音乐人、一流的演艺平台,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支撑,但其音乐产业模式仍存在问题。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法(实地走访成渝地区的音乐文化园区、音乐艺术氛围浓厚的场地)、数据分析法(通过对比成渝地区近年来音乐产业的GDP增长数据、成渝地区音乐文化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以及成渝地区与其他多个地区音乐产业的数据对比进行真实的分析)、政策分析法(通过分析成渝地区近年来政府对于音乐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把握音乐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方向)、个案研究法(以成渝地区往年所举办的大型音乐节如草莓音乐节等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成渝地区音乐产业的差异化)等实地考察获取了很多宝贵信息,本文基于音乐符号学视域下对成渝双城音乐与旅游產业融合发展现状及产业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成渝地区素有文娱产业的历史积淀,相对休闲自由的生活氛围能够给予文娱工作者产出的空间和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在近些年地区政策的扶持之下,许多大型音乐会、演唱会、音乐选秀等活动在成渝地区频繁举办,不仅仅拉动地区经济发展,还诞生了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音乐产业。例如成都东郊记忆音乐创意园区、成都非遗草莓音乐节场地、重庆长江音乐厅、重庆音乐广场等都是艺术文化展演聚落,对推动城市的经济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相应的制约因素,因此基于音乐符号学视域下分析成渝双城音乐+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成就及桎梏。

(一)成都音乐产业发展现状

2016年,成都市政府率先出台《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建议》,并且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音乐之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都也为此成立成都市音乐影视产业推进办公室,由此可见成都市对于发展音乐产业的重视程度,此举也进一步丰富了成都市音乐产业的类型。

目前,成都市拥有东郊记忆、少城视井、城市音乐坊、梵木创艺共计四个国家音乐基地,并且有龙泉驿洛带镇、彭州白鹿小镇、崇州街子镇、邛崃平乐镇、大邑安仁镇等五个音乐小镇。同时,还聚集了咪咕音乐、摩登天空、爱奇艺、酷狗音乐等多家知名音乐文化企业。据成都市2019年末市场统计,成都音乐产业市场的总收入达到397.86亿元,同比增长21.69%,成都的音乐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这也表明在全媒体时代下,音乐早已告别了农耕时代依靠口耳相传的传播阶段,科学技术正在成为音乐传播的关键力量。众多音乐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也见证了这一点。

(二)重庆音乐产业发展现状

2020年初,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的《长江文化艺术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将整个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岸线长约25公里、总面积约26.6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6.6平方公里,包括钓鱼嘴、重钢、九龙半岛、鱼洞、龙洲湾、李家沱等多个片区建设为依托九龙半岛的美术文化产业+钓鱼嘴半岛的音乐文化产业的艺术湾区。

“湾区”定位为长江上游文化艺术中心,打造西部新兴文化产业高地,建设和谐自然的主城滨江绿色生态走廊。这是重庆首次提出打造文化艺术中心。根据《规划》内容,“湾区”未来将建成全国第13座音乐学院,且沿半岛环路,围绕长江音乐学院、长江音乐厅、音乐广场等6大功能性项目展开建设一系列音乐产业布局。同时,随着《中国新说唱》《中国有嘻哈》等一系列热播音乐选秀节目的出现,重庆说唱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为重庆音乐产业的发展再添助力。

音乐+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已经成为地区文化软实力综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多地正在积极推进音乐+旅游产业的项目建设,音乐+旅游产业正处于风口。成渝地区作为新型旅游城市,积极推进音乐+旅游产业的建设有助于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其独特的地理文化条件也为成渝地区打造音乐+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一)历史文化使然

成渝地区发展音乐产业具有天然的历史优势。常言道“成渝一家亲”。早在唐朝,诗人杜甫曾用“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诗句来夸赞当年成都音乐盛行的风光。而一曲《凤求凰》缠绵流传了多年且长盛不衰,永陵墓室石棺上的24乐伎也记载着蜀地音乐文化的繁盛历史。除成都之外,位处川西地区的康定、雅安等地区的音乐,也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例如广为人知的《康定情歌》成为独具特色的川西文化,这种音乐符号的传播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之中形成的独特符号。

重庆地区属于长江上游,是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交汇之处,独特的地理条件催生了重庆水运的产生,同时也促进了重庆码头文化的崛起,而重庆的码头文化又进一步影响着民间文化艺术的产生,例如重庆的川江号子等传统音乐,通过号工领唱、船工跟腔的合唱方式来统一动作和节奏。这种节奏感强烈、风格明快的音乐形式也为重庆Rap说唱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重庆处于三江交汇的重要位置,嘉陵江沿岸世代生活着许多劳动人民,这里民风淳朴,音乐符号朴实无华。无论是歌词还是曲风都朴实无华,生动易懂,这些风格特色也进一步影响了重庆说唱文化的发展。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受到地理、风俗文化影响的成渝音乐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由于成渝地理位置缘近,其音乐风格又存在许多的相似性,所以在分析其音乐产业时需要按照地理文化进行仔细斟酌区分。

(二)政府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频频出台政策扶持音乐行业健康、规范、快速发展,例如成立文化产业基金、音乐孵化基地、版权规范等。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纷纷出台音乐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例如,成都在2018年初发布了《成都市建设国际音乐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了建设以高品质音乐演艺为核心影响力的国际音乐之都,力争用3年时间不断提升成都在高品质音乐演艺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由成都多所音乐院校联合发起的中国专业音乐院校原创音乐发展联盟,每年为成都输送超4.5万名专业音乐人才和6千余名专业师资,而政府各项音乐赛事的举办都极大地促进了专业人才的交流,进一步刺激成都地区的音乐产业活力。

重庆的音乐市场规模虽不及别处,音乐主题公园和音乐场馆也相对可陈,但是由于重庆地區有着浓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川江号子、山歌、清音等多种音乐文化资源丰富,音乐产业蕴藏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近些年来旅游业飞速发展,更是为重庆市的音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兴力量。而重庆市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建设九龙坡钢琴博物馆、南岸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荣昌音乐小镇以及大渡口音乐半岛等项目。这些利好政策都在不断刺激成渝地区音乐产业的发展。

(三) 地区经济富足

成都和重庆是西南经济圈中地位显赫的两个地区,成都自古以来便是“天府之国”,而重庆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民生活相对富足。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在满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才能够得以生根发展,而成渝地区相对较高的经济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行业的发展。

更难能可贵的是成渝地区不仅有浓厚的音乐氛围、扎实的产业基础、优秀的音乐人、一流的演艺平台,更有一大批爱听音乐、懂得享受音乐的人,从这里火爆的演唱会市场可见端倪。成都的演唱会票房一直稳居全国前三,2018年成都的音乐演艺票房近5亿元,已成为众多音乐演艺品牌和项目的首选地。重庆独特的说唱文化也非常出众。成渝地区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次参与各种音乐节、演唱会等音乐活动。强大的音乐市场消费力,不言而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渝地区始终有着音乐的滋润和哺育。如今,成渝经济文化圈正携手建设国际音乐之都,向世界展示成渝音乐文化的无限魅力。

随着成渝地区音乐力量的崛起,更多人将目光投向成渝地区的音乐市场,越来越多的音乐选秀活动、音乐节、演唱会、音乐馆等项目纷纷落地成渝,为成渝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带来了相当大的活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旅游产业也暴露了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一)有待形成有力的品牌效应

此前,赵雷一首《成都》响彻南北,民谣圈刮起一阵来自城市的暖风。再早一点,刺猬乐队的《重庆》用摇滚的形式呐喊了山城的诉说。有人想“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有人想走去“山中之城杂乱的街”,看着“疯狂的司机与陌生的脸”。但是这些歌曲虽然火热,终究缺乏品牌效应,提起巴蜀地区的音乐,如果只能想起《成都》《重庆》那绝不能算得上成功。

近些年,当说唱这项“舶来品”逐渐在国内走向正轨和主流后,一大批90后、00后说唱歌手开始发力,尤其在成都和重庆两地,“说唱”界人才辈出,甚至一度被誉为“中国说唱的摇篮”,这可能和几乎成为共识的“成渝方言是最适合说唱的方言”大有关系。在大部分外地人看来,“成渝方言”说唱都具有这样的标签:爆炸、安逸、搞笑、非常接地气。考虑到成渝地区的音乐文化浓厚,且深受现代年轻人的喜爱,更应该注重文化品牌的建设,使其实现长足的发展。

(二)演出内容同质化严重

由于音乐+旅游的形式能够为地区经济创造更大的收益,所以许多二三线城市地区开始积极践行,大力开办音乐艺术节、修建音乐场馆等助力音乐产业的发展,但是在政策东风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演出阵容的同质化,因为国内知名乐队数量有限,但是音乐节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也导致许多音乐人、音乐团队加班加点地穿梭于各个城市进行演出,例如五条人、仰痛、声音玩具等乐队在“五一”期间穿梭于多个城市,参加了三个音乐节,虽然这并非是国内音乐产业发展中独有的问题,但是这种“赶场子式”的演出节奏难免会降低演出效果,从而拉低音乐会的品质,而且演出内容同质化严重还会进一步影响成渝音乐产业的发展,不利于长期的发展需要。

(三)缺乏成熟的配套设施

在成渝地区扎堆举办音乐节的背后,也浮现出中国音乐产业尚不完备的现状,大多数乐迷在参加音乐节时都有过糟糕的经历,比如打车不方便、供水不足、厕所太少、位置太远、住宿难以解决等问题,而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加,演艺市场的经济规模将持续呈现增长趋势。成渝地区将音乐节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来打造,音乐节也反向刺激了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很多观看音乐节的乐迷来说,抢到音乐节的门票只是第一步,之后的机票、火车票、酒店等等一系列行程都需要提前预定,音乐节不知不觉就成了撬动旅游经济的杠杆。笔者认为,随着成都地区音乐节的产业链逐步完善,其竞争也日趋激烈。年轻一代听众是音乐节的最大受众群体,音乐节深受他们的追捧,所以吃透年轻文化的基因格外重要。不同的音乐节要树立起自己的音乐品牌和特点,为促进我国音乐节可持续健康发展,主办方更应该将目光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之上,在稳定票源与票价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服务,让消费者有更好的消费体验。

古人言“言之不足,歌以咏志”,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情感的承载与抒发,而音乐产业作为一种受众多、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能够为地区带来可观的文化以及经济效应,尤其是在人民精神文化日益提升的阶段,音乐+文旅的新型旅游方式备受推崇,而成渝地区在音乐产业建设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结合地区特色,发挥其独特性。成渝地区的文化特色有一定的相似性,正好是国家打造的第四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点区域,虽然在现阶段音乐产业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可根据自身文化特色深耕细作,打造知名音乐品牌,进一步拉动地区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知名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①埃罗·塔拉斯蒂:《音乐符号学理论》,黄汉华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年。

②雷蒙德·摩尔泽:《音乐中语言学及符号学》,纽约,哈伍德学术出版社,1992年。

③陆正兰:《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

④埃尔基·佩基莱等:《音乐·媒介·符号》,陆正兰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年。

课题来源:音乐符号学视域下成渝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途径,自贡市哲学社会重点研究基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MYYB2020-4)

作者简介

杨俊洁,成都体育学院艺术学院,20级舞蹈专硕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标准舞方向。

贺婷婷,成都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史、音乐人类学。

推荐访问:双城 视域 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