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的知识地图

李立 马超

【摘要】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我国1981-2021年5月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的1633篇以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为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相关研究的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学术交流与合作频率较低,“孤军奋战”式知识生产方式占主流,学术“共同体”松散;研究前沿中,“人工智能”“新媒体”关键词突现强度高,突变时间较晚,成为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领域当下关注度较高、较为前沿的研究主题,未来较长时间内也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新闻伦理;新闻道德;文献计量;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7.052

新闻伦理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新闻道德,也称新闻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在长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合。两概念具有相似之处,但又存在细微差别。二者共同成为新闻工作者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两大制约力量。

本文旨在基于文献计量学,通过CiteSpace 5.7.R5软件,以刊载在知网上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对我国近年来关于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该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揭示我国新新闻道德与新闻伦理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探索。

1. 研究领域的界定:“伦理”与“道德”的边界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文献发现,新闻伦理、新闻道德的基本概念有很大的模糊性,邊界难以廓清。有研究强调了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概念界定的重要性,认为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存在着涵义、强调目标、发生机制、作用方式的差异。还有研究认为二者是理论与现象的差别,“新闻伦理是较侧重于对新闻实践中各种现象的理论构建,新闻道德则是对新闻实践的研究,是对现象的直接认知和归纳。”这样的划分,概念边界还是不清,只是一种使用策略。在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领域中,对二者区别进行界定的研究不在少数。

本研究无意对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的界限进行廓清,只力图探讨从此种非权力约束体系、精神境界和信念对新闻工作进行思想、行为约束的相关研究特点。考虑到诸多学者将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概念进行混用从而得出相应研究成果,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不会将两概念区分开来,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来研究该领域的整体研究特征与倾向。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将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知网上收集到的以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为研究主题的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发展规等的一门科学。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可视化分析法,借助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分析,它以CNKI数据库导出的文献数据为基础,能够绘制知识图谱揭示研究领域的时区布局和热点动向等。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5.7.R5对在中国知网(CNKI)上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获得有关“新闻道德与新闻伦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等信息。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文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上登载的以“新闻伦理”“新闻道德”为主题的期刊文章。知网几乎覆盖了我国各大学术期刊,对其上文章进行研究有助于管窥我国该领域研究现状。

在知网上点击高级检索,主题栏输入“新闻伦理+新闻道德”,检索年限设为2021年6月1日以前,获得中文期刊文献1911篇,逐篇阅读后剔除重复的文章、与主题无关的文章以及“会议既要”“通知”等无实质研究意义的文章后共得到1633篇文献。将知网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后,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取了作者、机构、关键词作共引分析,均绘制可视化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使用表格对相关内容进行呈现。

3. 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文献作者情况、发文机构情况、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分析结果,本部分将从以上四部分展开对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的知识图谱描述。

3.1 发布作者分析

运行CiteSpace程序,对发文量在4篇及其以上的作者进行展示,字号越大表明发文量越高,如图1所示。中国人民大学的杨保军发文量最多,共25篇,他的论文主要集中于对新闻道德的的结构、新闻道德评价主客体构成分析的研究,发文时间从2005年延续至2018年,是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次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徐新平,发表了12篇文章,主要围绕陈独秀、徐宝璜等名家新闻伦理思想展开探讨,为我国新闻伦理思想研究注入名家视角。发文量6篇的陈海波尤为关注美国新闻伦理的建构,对不同时期下的美国新闻伦理进行剖析,为我国新闻伦理研究引入国际视野。发文量在四篇以及及其以上的作者还有李立广、蓝鸿文、刘海明、董炜、王卉、陈力丹、刘畅、江作苏、陈文锋、周鸿书、邵斌、杨圆莉。

进一步分析发现,图2中左上角N=574,E=56,也就是说在这1633篇文章中,作者共有574位,两两合作56次,共现密度为0.0003,表明在该领域作者之间的学术合作次数极少,联系不紧密,“孤军奋战”的知识生产方式仍占据主流。然而新闻伦理、新闻道德作为对新闻工作者的规范,需要在学界、业界达成一定共识,作者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则不利于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相关研究资源共享,也不利于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

3.2 研究机构分析

运行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在十篇以上的机构进行呈现,得到图2。根据图2我们可以看出,发文数量在十篇以上的8个机构中,有7个皆来自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展现了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话题的关注,及其在“新闻伦理与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努力。在8个机构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文35篇,在所有机构中发文最多,有在此领域成为领军型研究机构的潜力。此机构排名靠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前文提到的高频作家杨保军隶属于该机构。总体来看,1633篇文章中共有作者机构470个,机构中两两合作共63次,合作次数不算多,学术“共同体”松散,未来还需加强合作,以便能够通过机构间的共同探讨形成国内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领域的共识性观念体系。

3.3 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分析

研究前沿是指“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陈超美,2009)。

在CiteSpace中,可通过主题词共现分析来捕捉、发现突现关键词,突现性高的关键词意味着其在相应的时间段内受到相当一部分关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所在研究领域在相应时间区间的研究前沿,其历时性演进则折射了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前沿热点的动态变化。将“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领域高突现性关键词按照突变时间早晚进行排布,得到图3。其中,Year代表该关键词出现时间,Strength代表突现强度,Begin代表开始突现时间,End代表突现结束时间,红色条状用于标注突现时间段。

通过图3我们可以看出,表格前十位关键词突变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构成了我国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早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4年开始,新闻自由、新闻道德自律、新闻职业道德、伦理道德、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专业注意、网络新闻、新闻道德委员会、自媒体依次成为我国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的前沿话题,与现实中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传播环境的变化保持了高度的同步性,如2014年北京、黑龙江等十大新闻道德委员会的成立与2015年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建设,便可能是促使“新闻道德委员会”关键词在2014年突现强度突然增强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人工智能、新媒体不仅具有较高的突现强度,而且突变时间较晚,是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领域当下关注度较高、较为前沿的研究主题。同时结合前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工智能与新媒体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发展潜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未来较长时间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的研究方向。究其原因,与当下新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对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的裹挟不无关联。

4. 研究结论与反思

对新闻伦理、新闻道德的研究就相当于一种观念史文本,从其发文作者、机构的联系情况与热点话题、研究前沿的分布特征出发,可以对文本之外的现实状况给予更多观照。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知网中關于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与反思:

4.1 结论

第一,从发文作者与发文机构相关情况来看,我国关注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较多,1633篇文章中涉及574位作家,其中高产作家包括杨保军、徐新平、陈海波、李立广等人。但从发文作者图谱(见图1)和发文机构图谱(见图2)来看,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与学术交流较少,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不足,“孤军奋战”的知识生产方式占主流,学术“共同体”松散,不利于建构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领域的共识性观念体系。

第二,从研究前沿来看,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有偿新闻、新闻工作者、新闻界等主题构成了我国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早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新媒体”成为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领域当下关注度较高、较为前沿的研究主题,未来较长时间内也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4.2 反思

在对文章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文章对新闻伦理、新闻道德的探讨仅仅停留在说理层面,缺乏实践意义,这与新闻伦理、新闻道德本是用于规范新闻工作者行为的初衷相悖。此外部分文章在对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新闻伦理道德问题落入悲观主义的窠臼,一味批判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忽略了其对新闻道德伦理建构所给予的技术赋权,这种关注偏差可能带来的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值得一提的是,对新闻伦理、新闻道德的构建除去技术层面的需求,还需要从哲学、伦理学方面进行考究,而这正是研究对象中稍显欠缺的部分。从哲学、伦理学视角建立新闻伦理、新闻道德的内在价值尺度,并结合新闻实践外化为新闻伦理主体的行为,如此形成的新闻伦理与道德或许将更具思想厚度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郎劲松.传媒伦理学导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93.

[2]刘行芳.新闻法制与新闻伦理[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219.

[3]季为民.新闻道德、新闻伦理相关概念的溯源与解析[J].新闻与传研究,2017,24(12):108-120.

[4]李闻莺:《试析新闻传播研究中“伦理”和“道德”的混淆》,《新闻世界》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李立,四川绵阳人,博士,副教授,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马超,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发文伦理文献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西部论丛(2019年10期)2019-03-20Application Research of Hand Hook Lace in Fashion Design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27期)2018-10-21校园拾趣阅读(低年级)(2018年10期)2018-05-14爷孙趣事阅读(低年级)(2018年11期)2018-05-14以牙还牙阅读(低年级)(2018年12期)2018-03-23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科学与财富(2017年22期)2017-09-10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现代企业(2017年1期)2017-02-18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现代企业(2017年1期)2017-02-18

推荐访问:新闻 伦理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