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科学类电视节目的提升策略

关玲 杨韵莟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凭借超高的覆盖率和影响力,在整个媒介生态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在科学传播领域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近年来,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加持下,科学类电视节目纷纷涌现,各级科研机构主导的科普活动也全面开展。但客观来讲,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电视媒体开机率不断走低,科学类电视节目也因过度娱乐化、商业化、故事化,引起了受众普遍质疑,甚至反感,发展前景堪忧。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局面,除了社会层面的原因外,更多是电视节目制作层面的原因。鉴于此,本文从内容生产创新力、竞争力培育入手,重点探讨融合背景下科学类电视节目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媒体融合 科学类电视节目 科普宣传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论述,指明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辩证关系,肯定了科学普及的地位和重要性,为新时期的科学普及与传播提供了重要指引。随后,科学类电视节目纷纷涌现,如《我爱发明》《最强大脑》《加油!向未来》等,但相比于娱乐类电视节目,尽管这些节目的好评度不低,但整体依然处于弱势。另据《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我国网民科普搜索指数达到了8.97亿,环比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其中移动端科普搜索指数高达7.83亿。可见,受众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而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愈加移动化。面对电视传媒发展整体下滑的大环境,电视媒体如何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找寻契机,加强自身创新力、竞争力的培育,不断拓展科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空间,就成为业界需要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采取双向多维的全媒体传播模式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科学类电视节目,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大数据库,摒除以往的单向传播模式,通过精准的、双向的、多维的互动,在为受众提供优质内容和精品服务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受众参与度。比如,《加油!向未来》就采取了双向多维的定制传播模式,通过电视屏幕二维码,受众能够直接参与到节目答题环节,通过双屏互动拓展节目触及边界,并及时进行节目反馈,能够有效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另外,针对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节目组还将内容制成短视频进行传播,以充分满足受众碎片化阅读需求。而针对学龄青少年,节目组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较强互动性、创新性的实验课程和教学工具,如教材、玩具、APP等,这就使得青少年受众在收看节目过程中,可以借助相应实验道具进行自主探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真正起到科学普及与传播的效果。此外,节目组还组织开展了许多线下活动,如开发知识竞赛小程序、推出同名舞台剧、组织科学问答活动等。这些丰富多元的线上线下活动,为受众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学知识服务,有效拓展了节目的影响范围和时空维度。

但需要明确的是,不管传播媒介如何演变,形式如何创新,都必须要建立在优质内容这一先决条件下,这是电视媒体的根本,也是其他媒体的核心要素。一旦失去优质内容的支撑,再好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模式都会失去意义,并终将被市场淘汰。也就是说,媒体融合背景下科学类电视节目的改革发展,首先要做好内容与形式的深层整合,在优质生产的基础上,加强形式与渠道的创新,这是培育科学类电视节目创新力与竞争力的根本前提。

二、树立大科学的思维理念

大科学原本是指科研机构、科学家、政府、个体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密切协作状态。但对于科学类电视节目来讲,大科学主要是指在科学传播实践中,将科学与生活进行无缝对接,扩大科学边界,从传统科学发明、科技成果、科学家生平等的普及传播,拓展到科学态度、生活价值、科研精神等的挖掘与呈现,在拉近科学技术与受众距离的基础上,启迪人生智慧。

客观来讲,我国以往的许多科学类电视节目,基本上是“曲高和寡”的存在,受眾局限于小部分的科研工作者和科学爱好者,内容抽象、形式单一,很难真正达到科学普及与传播的目的。为此,媒体融合背景下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创作,要树立大科学的思维理念,强化节目的贴近性,让科学以大众化的姿态真正走进受众生活。

同样,以《加油!向未来》节目为例,其很好地贯彻落实了大科学创作思维,将许多抽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设想进行具象转化,与受众现实生活进行紧密对接。比如,将“太空电梯”这一宏大的科学设想,与常见的魔术表演中“反作用力原理”进行关联,使其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将以“非牛顿流体原理”为核心的防弹技术,与“用口香糖打开椰子”的生活小技巧进行关联,使得深奥的科学原理变得趣味十足。节目中随处可见这种大科学的制作痕迹,这也是该节目得以成功的关键。

但就现状来讲,国内科学类电视节目普遍缺乏大科学的思维观念,通常无法真正站在受众立场进行高效的科学传播,导致整体收视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媒体融合背景下科学类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需要有效平衡科学“高大上”与“接地气”的关系,让科学真正扎根于受众现实生活。

三、有效平衡科学性与娱乐性

科学类电视节目具有科学普及与媒体传播的双重属性,这就决定了其要肩负起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传播科学知识,二是娱乐大众。因此,如何对节目进行巧妙的包装,在保证节目科学普及属性的基础上,突出节目的娱乐性,进而充分发挥科学类电视节目的优势效能,就成为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就现状来讲,国内许多科学类电视节目都存在过于强调科学性或过于强调娱乐性的极端问题。如《走进科学》等早期节目,就过于强调节目科学性,只看重科学成果的呈现与传播,但忽略了成果形成的过程,以及具体的应用效果,整体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娱乐元素,虽然坚持了科学本位,但却无法激发受众观看热情和审美期待,偏离了受众本位这一根本,最终导致收视率难有突破。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不少科学类节目过于强调节目外包装,通过刻意制造噱头、冲突,或利用舞美、明星效应等吸引受众关注,但却忽略了内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因此,媒体融合背景下科学类电视节目要加强创新,以融合的手段有效平衡节目科学性与娱乐性。

央视的《机智过人》就是一档兼具科学性、娱乐性、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典范节目,其舞美设计充满时尚元素和科幻元素,白蓝色为主调的舞台借助视觉错觉呈现较强的科幻感,并利用语言、音像、视频等媒介符号,为受众打造多维度、极具冲击感的视觉舞台。而其舞美设计所营造出的视觉效果,都是紧密围绕每个环节的小主题所开展,生活元素与科技元素紧密结合,并在机智代表、行业检验官的专业解答中,以及主持人人文话语的导引下,实现了节目科学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结合。所以,融合背景下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必须要善于借助多元化、娱乐化传媒手段,用娱乐元素进行巧妙包装,让科学真正贴合现实,真正走进受众内心。

四、积极开拓全新利益点

当前,国内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创收主要依靠广告业务和上级拨款,缺乏对分成、衍生增值等利益点的有效开拓。而科学普及与传播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普及过程也是相对漫长且无偿的。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实现优质科普内容的持续输出,加强盈利模式创新,推行市场化运行,已经成为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必然趋势。

在美国,有上百家独立制片企业与电视台合作,专门制作科学类电视节目,而能够在商业有线系统进行播出的节目占比也高达80%,如美国知名的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就是商业有线系统内的两大科普巨头。也就是说,美国科学类电视节目有着非常成熟的盈利机制,而究其原因,除了政府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外,最重要的是美国科学类电视节目有着自己完善的市场开发体系,形成了一条包含策划、制作、播出、衍生品开发等诸多环节的产业链条。比如,纽约科学节目制作中心有限公司作为独立制作机构,为美国ABC、NBC等权威电视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科学类电视节目,同时面向全球发行,另外该机构还能够申请获取美国政府提供的专项经费支持,可分担其大约50%的制作成本。另外,美国探索频道不仅生产制作科学类电视节目,而且会围绕节目开发图书杂志、教育产品、音像制品等衍生品,同时还会将其延伸到新媒体领域,开发网络游戏、移动APP、社交平台等。

当然,美国科学类电视节目除了实现盈利外,还通过市场化运作打造了完善的商业闭环。比如,针对科学类节目设立专项基金,在全面考量节目科学性、娱乐性、知识性、影响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对高品质科学类节目创作人员予以奖励。此外,美国电视机构和制作机构还会将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制作资金转为采购投入,在削减公益性资金依赖性的基础上,全面拓展高品质科学类节目的发行效益空间。

因此,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要加强市场化运行,在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下,积极开拓全新盈利点,鼓励各级电视台构建完善的商业闭环,找到公益事业与科普产业的最佳契合点,同时吸引更多优秀的制作机构和传播平台参与其中,在有效确保科学类电视节目品质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其效益空间,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媒体融合时代,科学类电视节目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思维,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全面突出导向引领,坚持优质生产,落实大科学观,做好科学普及与传播,追求节目科学性与娱乐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深层融合,在深度创新中开拓更多的利益点,打造独有的市场生态闭环,为实现更为广泛、持久的传播提供核心驱动。只有如此,才能實现融合背景下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全面拓展科学普及与传播的时空边界,真正推动社会主义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宇.浅析《加油!向未来》在科学传播上的创新[J].当代电视,2020(02).

[2]王奕琳.电视媒体市场化与科学传播之间的关系——以美英电视媒体模式为例[J].青年记者,2019(33).

[3]薛建峰,高昊.电视科学类节目防灾减灾传播功能探析——以央视科教频道《原来如此》为例[J].电视研究,2019(08).

[4]潘希鸣.当代科普类电视节目的审美转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3).

【编辑:沈金萍】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电视节目受众 公共图书馆开展科普讲座的创新探析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年5期)2021-07-0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科学普及工作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科学与财富(2019年1期)2019-02-28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中国广播(2017年12期)2018-03-01基于扩展CIS理论的研究所形象塑造与路径选择研究科学与管理(2017年3期)2017-08-08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活力(2016年23期)2017-04-18曲艺受众分析曲艺(2017年2期)2017-04-04周日广播电视北京广播电视报(2016年15期)2016-10-19周五广播电视北京广播电视报(2016年15期)2016-10-19周三广播电视北京广播电视报(2016年15期)2016-10-19电视节目北京广播电视报(2016年15期)2016-10-19

推荐访问:电视节目 融合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