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发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津梁

褚树荣

【设计说明】

根据教材编写框架,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发现”,即认识人类科学探索与创新的意义,发现人类文明演进的足迹,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的价值,激发探索意识、创造激情和理性精神。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对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而实际上,在人的学习、就业及生活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频率和功用要远远超越文学性阅读与写作。统编教材在必修阶段安排了6个单元对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以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时应该认真对待,不能因为可读性和趣味性稍逊于文学作品而掉以轻心。故此,在设计该单元的学习任务时,笔者努力践履如下几条原则:

一是素养旨归。所谓素养旨归,即学习任务的设计努力辐辏语文核心素养,并争取在具体课文篇什中挖掘出语文素养培育的落脚点,且通过专题形式加以体现。如通过4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赏析培养语言敏感,通过对4篇文章的行文思路的梳理来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借助《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中国建筑的特征》获得理性审美体验,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和《說“木叶”》中感悟实用文中的文学表达之美。4篇文章涉及对中医药、现代物理学、古建筑和古诗词的探索与发现,认真阅读,深刻领会,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二是单元统整。单元统整是为了给单元教学内容定一个基本框架,我们采用先粗后细的策略,先用“四位一体”法:领会单元导语目标,细读课文文本,梳理学习提示,转化单元学习任务。然后在“四位一体”统筹的基础上,提炼出单元教学重点,再围绕这些重点细读4篇课文,进行表格化梳理(如表1)。

三是因体而教。是什么,决定教什么;教什么,制约怎么教。这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加以慎重考量。该单元入选的4篇文章,学术性和知识性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共融。于文体而言,属于实用类文体,但又兼具交叉文体的特征。因此,学习该单元的文章,要理解与解释文章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概念,分析与梳理文章的论证过程和内在逻辑,感受与鉴赏文章的表现形式和语体色彩,讨论与商榷文章的思想观念和学科发现,从而扩大学术视野,养成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四是任务驱动。统编教材在编写单元时,有双线结构:如人文主题“探索与发现”关涉选文的内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对应选文体裁和学习方式。实用性阅读和交流的本质是理性工具,但人文主题又要我们做出价值选择。因此,我们根据任务群来确立专题,根据专题轻重来安排课时,即先把该单元学习任务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实用性阅读任务,另一类是实用性交流任务。前者聚焦4个小专题,后者分成2个小专题(一为读书交流,一为实用写作),一共6个任务型小专题。其中,专题2、3、6相对重要,安排2个教时。共9个教时,具体如表2。

【学习目标】

1.关注文体特征,能说出本单元选文在文体上的异同点,能根据文体特征确定学习重点。

2.找出并解释课文中的核心概念或关键术语,能梳理概念(术语)与作者观点之间的联系。

3.理清文章的观点与材料、思路与结构,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能举例说明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联系举证、想象联想等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5.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写一篇事理说明文。

6.结合课文总结本单元作者的思维方法,能说出科学思维对培养理性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作用。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如表3。

【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一

因体而教:走进文体的堂奥

(一)布置预习,温故知新

设计预习单,预习任务控制在1节课内完成(下面各个任务均如此)。该专题的主要预习任务是两个:一个是明确“文体”及相关概念;另一个是通读4篇课文,明确本单元每篇课文所属的文类和文体。可回顾《百合花》《“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故都的秋》《红烛》等文章,完成表格(表4)填空。

(二)厘定文体,比较异同

4篇文章,从文体大类而言,属于实用文类中的学术性文章,又兼具科普文特点。先通过表格比较第7课的文体与内容、语言与表达,认识不同的“个性”:《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是“混搭文体”,《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科学家的“自叙传记”。再比较《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的文体特征的异同,虽然都是表达某个领域的发现,但前者是科技论文,后者是文艺随笔。

(三)因体而教,明确目标

根据文体特征,分小组分别完成4个任务。第一组:具有科普意义和学术品格的自传体文章学什么?用表格分享屠呦呦和加来道雄的研究领域、经历、成果和启迪。第二组:举例赏析第7课两篇文章的人称与表述特点——都是第一人称,但屠文是论文带演说风,加文是自传加科普性。第三组:比较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与《中国建筑的特征》(民国版第一节),说说内容和语体的不同。第四组:分享读书笔记——作为学术随笔,《说“木叶”》是怎样通过引经据典的例证和富有文采的表达来阐述中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

学习任务二

规整与灵动:两种不同的思路与逻辑

(一)梳理内容,纲举目张

4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又是如何把这些内容组合起来的?请完成表格(表5)。

(二)辨析结构,发现异同

进一步探究实用文的行文思路和逻辑,请用下列思维导图(图1、图2)示意文章的结构,并分析它们内在的逻辑理路。

1.请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在第一层填写发现的历程,在第二层填写对此发现有重要启示的节点。

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的结构分别适合下面(图2)哪种示意图?请从内在逻辑关系角度说说原因。

屠文按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展开行文,故符合流程图。加文虽然也是“历程”,但它围绕着好奇与联想、探索与发现这样的科学精神组织材料,比较符合气泡图和圆圈图的逻辑。梁文的行文逻辑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比较符合括号图的逻辑。林文围绕木叶的暗示性,通过联想生发开来,是一种树状图的逻辑。屠文和梁文是比较规整的结构,是典型的科学思维;加文和林文则是比较灵动的结构,行文注重的是文学思维。

(三)回溯结构,谋篇见义

文章的思路和行文的逻辑,与哪些原因相关呢?请网上查阅资料,说说背后的道理。结构的形成受制于文章内容、文体、写作目的、阅读对象,而且更和作者的意趣相连,所谓文如其人,加来道雄文章的趣味正合于作者本人的意趣,屠呦呦和梁思成身为科学家,有极为严谨的风格,林庚的诗人思维、加来道雄的科普表达才能都深刻影响了他们的行文。这单元的课文结构和思路告诉我们,实用文有科学严谨之美,也可以有文学个性之美的。

猜你喜欢 行文实用性文体 另类文体巧谋篇课外语文·中(2020年5期)2020-05-26基于实用性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8期)2019-05-28作文指导教学尝试与思考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16期)2018-09-17凤凰精选凤凰生活(2018年7期)2018-07-10《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意林·少年版(2018年4期)2018-03-04强化指导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30期)2017-11-28抢眼披风小资CHIC!ELEGANCE(2016年21期)2017-05-08不一样的水桶包小资CHIC!ELEGANCE(2016年30期)2017-02-28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高中生·青春励志(2009年11期)2009-12-03短文改错中行文的“一致性”甘肃教育(2009年21期)2009-11-17

推荐访问:津梁 实用性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