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举目张,,学以致用

[摘  要]姜之国博士的最新著作《音高组织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立足于音高作曲技術理论,将音乐作品中的音高组织分为四大主导型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并辅以大量的分析案例,对近三百年来传统调性功能体系还有新调性、泛调性与多调性、综合调式、人工调式、音级集合、十二音序列及其发展形式等理论中的音高组织结构进行了高度概括,框架明确、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是研究音高组织技术方面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

[关键词]姜之国;音高组织技术;主导型;理论与分析

《音高组织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音高技术》)是一本聚焦音高组织技术的作曲理论与分析教科书,主要面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层次教学,其主要特点是对不同音乐形态的音高组织形式进行了新的分类,以新的视角和观点对近三百年来音乐发展中的各类形态进行了音高技术方面的解读,体现出作者对理论研究方面的探索,同时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分析了大量的音乐案例,是一本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分析音高组织技术的著作。

音高材料是音乐构成的最核心要素之一,随着对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的逐渐打破,各类新的音高组织技术应运而生、层出不穷,音高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成为作曲程序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有时对音乐结构的生成起着主导性作用。对传统大小调体系确立以来出现的各种音高组织形式进行归纳研究是一个难题,尤其是20世纪至今出现的种种新的音高组织手法,许多方式带有作曲家鲜明的个人特色,这就加大了归纳总结的难度。国内专门而全面论述音高组织的著作相对较少,大部分理论著作中的论述都是作为作品分析的一部分,而《音高技术》专门针对音高组织并从新的视角进行了较全面的分类和归纳,促进了音高体系方面的理论研究,是分析音乐音高材料及结构组织领域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

这是一本具有总结性的技术应用类理论教材,共分四编,十一章。从传统大小调的音高组织谈到新调性、泛调性,各种自然、综合、人工调式,以及音级集合、十二音序列及其新发展下的音乐音高组织,将上述的各类音乐形态的音高组织分为四个主导型进行分别论述,并大体上遵循了音高技术发展的历史演进轨迹,为音高组织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分类合理,内容全面

《音高技术》主要概括了传统调性体系发展以来主要的音高组织技术[1],将不同音乐形态的音高组织群分类聚,分为调性-中心音主导型、调式-音列主导型、音程-音程集合体主导型、序列-阵列主导型四大类。这四大类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下面又细分了多个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有所关联的,既涉及传统,又导向了现代,内容范围很广,论述了各时期的主要音高组织技术,加强了继承与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作者认为,应该用发展联系和整体的视角去研究音乐历史不同阶段使用音高材料的基本理论和规律。“在音高组织结构深层的逻辑思维方面,无论是大、小调体系和声还是其他各种音高组织体系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尽管在风格与具体的音响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它们都是为了音乐作品服务的,遵循作曲创作的一般性规律与技术。”[2]

第一编“调性-中心音主导型”从传统大小调体系的音高组织引入,接着扩展到新调性、泛调性等内容,归纳了传统大小调功能体系、申克分析体系的基本方法、不协和和弦作为音高组织中心的作用、斯克里亚宾晚期以及兴德米特使用的音高体系,同时也论述了泛调性和多调性方面的音高组织。申克分析体系主要被应用于传统调性音乐方面的简化式图表分析,目前在美国是分析调性音乐的主流方法。本书在第一章介绍大小调功能体系时将申克体系进行了简单介绍,概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点[3],并采用短小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将分析过程分为四个步骤,让读者快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启发了调性音乐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新调性中尤其是对斯克里亚宾晚期以及兴德米特的半音调性体系进行了介绍。拿兴德米特的调性体系为例,也用了不少篇幅来论述,兴氏的理论体系在其《作曲技法》三卷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书将兴氏在作曲方面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汇总,并列举了作曲家谭小麟以及兴德米特本人分析的音乐案例[4]。泛调性、多调性是近现代作品的普遍现象,书中对传统大小调的泛调性、调式音列泛调性、音程集合泛调性、序列泛调性等不同音高体系组织下形成的泛调性现象都进行了详细实例分类阐述,细致而全面,多调性及其纵向结构也都分析了具体案例。

第二编“调式-音列主导型”主要论述了传统自然调式、综合调式还有人工调式形成的各类音高组织形式。自然调式主要论述了在中古调式(或叫教会调式)和五声性调式中音高组织下的和声运用情况。其中对中古调式中出现具有独立意义的非三度和弦和变化音进行了特别论述,这是比较有新意的内容;五声性七声自然调式中对和声进行形成的横向旋律线条和纵向结构以及各种连接方式、变化音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节对五声调式中各种和弦的结构和连接方式进行了分类论述。可以看到,自然调式运用的各种手法论述的十分全面和立体。

在第五章综合调式中,作者将综合调式分为边缘调式和混合调式两种。“边缘调式是一种不含增一度音程的综合调式”[5],这个调式的名称也是比较有意味的。将十二平均律内不含增一度并不多于七个音的调式都称为边缘调式,给予了新的调式归纳和命名。混合调式定义为含增一度的综合调式,这和其他资料的定义有所区别,这在行文中也做了说明。本文认为,国内学者对不少音乐中的概念定义会有所差异,这也说明国内学者在研究方面思路清晰,对一些调式现象进行了新的思考和理论归纳。在同名大小调混合调式中,还论述了同中心调和重同名调,从后浪漫主义开始,同中心调和重同名调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调性关系类型,三度关系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同中音调正是对主音上方三度的中音和下方三度下中音的重视而产生的,这种对三度的重视同样反应在和声连接中,主、下属、属和声的四五度进行不再受到青睐,二度三度获得了新的表现地位。同中心调和重同名调是对传统同主音调性关系的突破,拓展了新的和声语言,已经成为作曲家常用的调式混合手法。

第六章人工调式因范围太广,因此章节只论述了结构连锁调式,主要指的是相同结构音组排列的调式,分為移位等同和倒影等同来进行论述,很具新意。移位等同中对于减调式、增调式和三全音的调式论述以及推理出的各种变体形式的论述较有特色,并把梅西安的七种有限移位调式都包含在内。倒影等同则主要研究了对称性手法在调式音列与和声处理方面的运用。

在十二音序列化的创作思维和方式形成前,大量的泛调性、无调性音乐是用音程控制的思维来构建整个音乐结构的。本书将音程为核心的技术和音级集合理论放在第三编“音程-音程集合体主导型”类别下进行前后阐述,将问题论述得非常清晰,因为前者其实是后者早期的一种创作思维,在创作中作曲家逐步探索,发展出以某几个相对固定的音高关系为主要材料进行音乐逻辑发展的形式,分析者普遍采用音级集合的方法来分析此类音乐。音级集合分析本质上是多个音高关系组成的音程关系集合体(音级集合理论中称为“音程含量”)的分析,因此是以音程关系为核心的,只不过是多个核心音程关系以及衍生形态的综合运用。本书将这两部分结合,学习者很容易掌握分析的切入点,能较快掌握分析方法。

第四编承接第三编的核心音程主导型,主要介绍了“序列-阵列主导型”作品的音高组织方式,从最经典的十二音序列开始,又论述了序列思维发展的各类序列技法,并着重介绍了乔治·波尔非序列音高组织下的阵列技术。这在内容安排上符合序列技法发展的历史演变,脉络明晰,内容丰富。

《音高技术》从四大主导型入手,对近三百年来的音高组织进行了分类归纳,体系完整,内容充实,分类合理,可以为读者理清学习脉络,帮助其快速掌握各类音高组织技术和分析方法。

二、概括理论,总结到位

作曲技术理论是为创作实践服务的,大量冗长的理论不利于实际学习中将技术转换为实际创作生产力,而本书在各音高组织的理论阐述方面,言简意赅,基本原理文本叙述一目了然,案例方面非常的丰富,提高了学习者对作品创作情况和技术运用进行分析的效率。

在大部分章节的理论论述中,都是用要点罗列的方式,将理论框架先行阐述,然后再结合实例作品的分析。如第五章的综合调式,将其分为边缘调式、同名大小调混合、同主音七声调式混合和其他同主音调式四类,每节进行一定的理论原理阐述,并通过实例进行理论归纳,知识点总结清晰、循序渐进。第八章音级集合理论的论述将所有相关的集合理论要点概括的井然有序,加入的“分析实践”部分由浅入深,对旋律的横向线条和纵向结构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一步步引导读者将集合相关理论应用到作品分析实例上。

第九章的十二音序列体系也同样如此,将音列的形式、音程内涵、音列调性因素、音列的种类、音列不变性等要点进行了总结论述,文字并不算多,但已将该理论的核心跃然纸上,张本继末。同时也提到了中国作曲家与民族调式结合的音列设计。序列的陈述方式,主要从横向旋律、纵向和声、混合结合以及序列局部重复或省略来论述序列的多声安排,其中也伴随着截断后音组的音级集合分析。接着从三个方面:1.序列的选择2.序列的布局3.序列的连接来论述序列的整体布局,窥探到了作曲家的音列作曲思维。音列的选择、布局和连接是乐曲生成过程的几个重要方面,通过作者篇幅不大的论述,不仅对十二音相关技术了然于心,对读者的创作思维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书对大量理论知识的概括有条不紊,通过分析案例进行实践和总结,其中的理论总结性内容不冗长,整体行文简练,乐曲分析文本总结恰到好处,也显示出在教学使用上的便利性。

三、图谱丰富,重视分析

在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学科中,理论和分析实践是并重的,理论是分析的先导,分析和创作是理论的实际意义,只有理论原理的阐述很难对实际的创作产生影响。《音高技术》中的理论阐述和实际分析是并重的,谱例数量众多,古典、浪漫、20世纪作品以及中国作曲家作品都有涉略,钢琴、歌剧、管弦、歌曲等体裁形式多样,各类归纳总结的图表也较多,学习者可以理清音高组织的大体发展脉络,建立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并从中提高具体分析作品的能力,作为教材,它很好地达到了这个目标。

如在第一章传统大小调功能体系的音高材料案例分析中,运用了不少总结图表。比如在总结大小调功能体系中和弦类别使用频率的统计时,将舒曼的《童年情景》和肖邦的《c小调前奏曲》的和弦类型进行图表量化统计,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作曲家作品中使用和弦类别的情况,也加强了分析的客观性。

在介绍兴德米特体系中和弦张力值变化时分析了肖邦的《C大调前奏曲》,采用了柱状图来进行和弦张力值的辅助说明。统计中的各类图表对分析现代音乐来说是非常有效的,现代作品相对于传统调性音乐来说,其乐曲进程中的结构力是多方面的,受到音程关系、和声结构、节奏、音区、持续音等音乐元素的综合影响,但通过定量化的图表分析,可以较准确的得出分析结论。

本书中涉及到一些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乐谱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作曲家在现代音乐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类西方作曲技法的使用早已成为常态,各种综合调式手法、核心音程与音级集合、十二音序列及变体、偶然结合等手法都被国内作曲家运用的很好,也产生大量优秀作品。换言之,西方技法的学习和运用已不是问题,更多的是在各类技法中如何去寻取民族化、多元化、个性化,因此对于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要有一定的分析数量,以使读者更加了解国内近现代作品的创作情况。本书在第三章泛调性和多调性及第四章自然调式,还有第七章、第八章等,列举了很多中国作曲家的谱例。本文认为,谱例总体十分丰富,如能再增多一些中国作曲家当代优秀作品的谱例更是锦上添花。

结  语

本书从大小调功能体系音高组织开始,涉及20世纪主要的音高组织理论和实践,是一本提纲挈领的作曲理论和分析教科书。当然,因为涉及内容较多,因此有些理论内容不可避免的不够深入和全面,读者可以查询各类外延资料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要强调的是,这是一本供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研究生学习的教材,因此对于非作曲类专业学习者会有较大的难度,建议补充一些基础分析理论相关的书籍来进行辅助学习。另外,学习者应再增加额外的现代音乐谱例来进行完整分析实践,这样才能巩固理论并提高实际分析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分析中,需要将各类音高组织的分析手法熟练掌握并贯通,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进行相应的分析,比如序列音乐的音列分析和音级集合分析以及各类隐藏的调式音列结合分析等,随着作曲家创作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采用全面的视角和综合的方法进行分析是必要的。还有一点,作为作曲和分析的教材,《音高技术》如果能在每节增加一定量的额外推荐分析曲目(尤其是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以及针对某些技法的作曲练习,会使本书在教学功能上更加的完善。

近些年来国内音高组织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对于研究音高技术理论的创作者和分析者,这本书是难得的关于音高材料組织方面纲举目张并能学以致用的优秀教材,在各大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上也大有可观。本文认为,《音高技术》提供了音高组织技术研究的新视角,是音高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进一步促进了国内音高技术理论研究的发展,启发了音高技术的理论归纳和教学实践,一定会为音乐创作者、分析者带来巨大益处。

注释:

[1]本书聚焦于音高组织,而其他音乐元素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另外,涉及的是十二平均律下的各类音高组织形式,电子音乐、音响音乐、偶然音乐、微分音音乐等风格以及相应的美学、哲学问题讨论并不是本书研究的内容范围。

[2]参看《音高组织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前言第二页。

[3]申克分析体系是完整的理论体系,书中篇幅所限,只是概述了理论要点,学习者需参考申克本人的《自由作曲》及其他资料来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学习。

[4]和申克分析理论相同,学习者依然需要参考作曲家本人著作《作曲技法》三卷、秦西炫的《兴德米特和声理论的实际运用》等著作来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5]姜之国.音高组织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222.

[收稿日期]2020-12-24

[作者简介]李泽召(1992—  ),男,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传媒学院教师。(南京  210013;南京  211172)

(责任编辑:韩莹莹)

推荐访问:纲举目张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