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与何为:生态位原理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的行动规制

王屹?李晓娟

摘 要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场域中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的“硬”元素,不仅是响应时代号召和提升自我水平的内在诉求,也是落实“类型教育”的有效路径。生态位视角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因面临着生态位的“态势”不足、课程生态位的重叠以及专业群生态位的窄化而陷入实践“失衡”的逻辑困顿。鉴于此,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生态位“态势”复归,以课程重构为重点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生态位分离,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拓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群生态位宽度,从而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生态位平衡。

关键词 生态位原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业院校;行动规制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0-0006-06

“职业支配着我们整个世界。”[1]经济发展方式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和产业的“智能智造”升级,催生出大批知识集约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化技能操作性职业,随之而来的是对人才培养需求与规格的转变,也即要求培养大量能够从事高端产业的“高、精、尖”人才,而这亟须高层次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充分介入。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明确提出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也提出要将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仅包括由独立建制的民办本科院校转型而来的应用型本科,也包括由高职专科院校升格形成的本科职业大学。在当前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对契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诉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落实职业教育之“类型”地位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本研究以生态位原理为切入点,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的应然之道,以期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之“职业”性质,形塑自身特色,凸显职业教育之本色。

一、溯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何以办学的时代语境

(一)外部耦合: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时代诉求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但从另一种层面来说,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无限的资源,其包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利益。教育的外部规律在于通过对人才培养方式与路径的变革与调整,使得教育发展积极参与到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中来。作为典型的“跨界”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高度耦合的利益双向输送关系,其与经济发展耦合度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职业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率。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促进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性时刻,虽然已经初步建构并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产业体系较为独立完整的经济格局,但其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国内外经济政治场域变化的制约。因而,无论是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新变化的促使,还是经济发展的自身走向,都迫切需要促进经济实现提质增效。产业作为助推经济发展的基础变量,亟须对其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更新和升级产业链,这离不开大量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的持续性供给。职业教育提升自身人才培养的“造血式”孵化能力是其满足经济发展诉求、契合产业升级需要的关键之举。而长久以来专科层次是我国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内设定的“天花板”,缺失本科及研究生层次教育[2],中高职在职业教育生态场域中占据着生态链的绝大部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的缺位,使其无法有效并及时为促进产业新业态、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补给高水平技术人才,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建设新格局和产业变更新布局而使其生态势能不足,因而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弥补断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生态链,为经济社会建设和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二)内在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自身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动作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其首要在于职业教育内部生态链的健全和生态系统的优化,枢纽在于大力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一方面,人才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是验证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识和核心指标。相较于普通本科教育而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成为必然趋向。从古代经济水平较为低下的家庭式“学徒制”,到近代工业化社会以中职教育为主体,再演变到现代社会以培养掌握较为复杂的技术技能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高职教育,其内在的逻辑主线是人才培养规格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升级。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时对人才知识技能要求并不高,要培养的人才只需懂得简单重复的技能操作即可,此时可经由一些层次较低的职业教育机构来完成。近年来,伴随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张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变革,高新技术产业化带来的技术岗位知识结构的变化要求提高办学层次,注重培养人才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满足对创新型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往的职业教育是由中职、高职直接跨级发展到专业硕士阶段的职业教育生态链,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内部生态层次上存在“生态链条断裂”的结构性不足[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缺乏导致无法为更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生源,给人才培养的治理和衔接带来诸多不便。由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职业教育办学类型和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和衔接的科学化,要求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搭建起“中高本”贯通的上升通道,从而为人才培养机构的有效衔接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生态场域,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健全人才培养层次。

(三)应然之义:落实职业教育之“类型”的具体方式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大力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确保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其生态办学的关键[4]。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依附于普通教育生态体系中的一个教育层次,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具有独特的在场形态,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本质差异[5],其技术知识的内容独立性、来源多样性和形成复杂性的学理基础[6]决定了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呈现出独特的生态特征,如“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职业本位的课程体系等,都是彰显其作为类型教育的独有生态因子。因而若是缺乏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则无法摆脱对普通教育的原始路径依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助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教育脱贫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有利于提升贫困地区人员的学历层次和教育水平。因而,要大力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独立生态体系,形成自我特色发展的生态位,打造符合自身发展的、具有职业特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师资以及评价标准等。由此可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有助于摆脱以前将职业教育放在普通本科体系中进行办学的桎梏,使之能够从普通教育体系中解脱和独立出来,更加增强了职业教育办学的生态独立性和自主性,是落实类型教育的有效路径。

二、为何:生态位原理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的实践困厄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生态占位,其在办学过程中若无法坚守职业教育初心则可能面临着诸如生态位过度重叠、生态位“态”“势”不足以及生态位过度窄化等现实困厄,这一系列办学逻辑困境制约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态势”不足

人类社会或是自然界,无论是有机体还是无机体,也无论是生物体或是非生物体,都占据着属于自己一定的独特生态位,生物体的发展离不开“态”与“势”,两者往往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来说,“态”是“势”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样态,是生物体过去生长、学习、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7],是生态物种发展的基础。而“势”则是“态”所呈现出的一种功能,是对其他事物所产生的支配力、影响力等,可以推动“态”向更高层次转化,二者的综合是推动生物体向前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生态位中的“态”是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在教育领域中的社会状态,也就是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存状态、所占有的现实资源以及优势竞争力等;“势”则是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现实影响力、支配力,以及未来的大致发展趋势和发展动力等,利用生态位“态”和“势”的螺旋上升式转化有助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生态位的生态扩充,从而提高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才竞争力的培养是确保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提升“态势”的关键。其一,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是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能量流,与行业产业需求对接的失序造成人才培养供给侧的失衡,导致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能量流在社会上的流动壁垒,使其无法适应外围生态环境,生存状态不佳,所占有的现实生态位严重不足。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历程较短,高职教育几乎是职业教育的“天花板”,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以后想要继续“回炉”深造的渠道较为直线和单一,呈现出“h”型特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缺乏连续性而无法满足社会对多层次高水准技术人才的需要,部分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培育的忽视造成了其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8]。其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区别于高职教育,也有异于普通本科教育,其定位在“高”,也就是要培养的是高水平技术型创新人才。应然状态下的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功能和系统上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人才培养是质的提升,而不仅仅只是量的积累,因而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要有质的突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高职学生在教育层次上的学历提升,更重要的是准确瞄准人才培养的生态位。而现实情况并非尽如人意,技术创新能力长久以来被很多职业院校拒之在外[9],一些刚转型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还未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忽视了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引发了生态位的内部失序而使其竞争力不足。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生态位的重叠

生态位的重叠是指不同生态物种之间生态位相互占有的情况。相异生态物种在完整生态链中占有属性不同的生态位,相互之间的生态位会呈现出完全分离、部分重叠以及高度重叠三种状态[10]。当处于同一个序列的不同生态物种在一条完整生态链上抢占同一资源时,会造成生态位重叠的现象,而重叠度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竞争程度的大小[11],缺失核心竞争力的弱势生态物种在竞争过程中往往处于一个不利地位,容易被替代和占有。生态位重叠范围的大小与周边不同的区域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环境因子变化会导致生态单元与资源之间的利用关系发生位移而改变重叠范围,从而增强适应能力[12]。

课程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凸显双方生态位差异的关键,也是其办学的重要支点和重要资源[1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课程定位之间的模糊性是导致其生态位重叠的重要因素,若是在课程建设上无法突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特质,则会导致生态位的高度重叠。职业本位作为凸显职业教育课程特质的逻辑起点,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学科知识本位[14],意味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筛选、课程的编排实施、课程结果评价需围绕职业岗位来进行,实现生态位内部生态因子的和谐共促。对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而言,若无法明晰课程自身定位,将很难获得在高等教育场域的话语权,会导致其内外部生态环境的适应阈值不断下降而出现生态位失衡。在实际办学中,一些院校可能会偏离“职业”的本质属性,出现课程内容的学术化[15]、课程实施的理论化以及课程评价的静态化等一系列现实藩篱,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内部生态逻辑而打乱了课程生态位的平衡,无法凸显职业本位所强调的工作岗位和技术知识的实践特性,不能为课程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流以保证其生态位的平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16],具有显著的创造性、创新性、突破性,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地是能够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在实际过程中,以解决工作现场中的技术难题。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群生态位宽度的窄化

生态位宽度也就是生态位的广度和大小,意为某生物单元可利用的各种不同生存资源的总和,本质上是指一种资源的占取程度[17]。一般来说,生态位宽度与环境之间的适应能力成正比,宽度越大则适应能力越强。在可利用的资源较少时,则应该扩展生态位的宽度以增强其适应能力。职业教育相比普通教育而言更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配,因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群生态位的宽度通常取决于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程度,这主要受制于专业群与外部环境的适配度以及专业群生态系统内部组织的秩序是否合理等。

首先,取決于专业群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度。专业群是职业教育联结产业的载体,其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行业、企业、各级政府以及同地区的院校等[18],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适切度程度影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群生态位的宽度。“产教融合”宏观层面的办学模式决定了专业群建设是实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外部联通、拓展生态位的重要抓手,所面临的产业环境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外部环境之一,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差异的本质所在。当前,由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存在与产业联结紧密度不强的倾向,造成了专业群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信息流互动不足而致使其匹配度不足,其生态位的宽度变窄,不仅无法满足经济新常态和产业新业态的需求,反而演变成抑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限定因素。其次,取决于专业群内部的秩序。本科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内部诸生态因子也会影响其生态位宽度的大小。专业群相对于专业而言具有适应改革、资源集约、协调创新等多方面优势,因而更应该具有科学系统性以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专业群组建的单个细胞是专业,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影响专业群系统生态平衡的基础,一个完整的专业群生态系统由单个群、种群以及专业群群落构成。而一部分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由技术型向研究型的转向而无意将自己划分在职业世界[19],导致专业群的建设倾向于知识世界,无法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生态位的拓展提供物质流。

三、何为:生态位原理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的行动规制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是由一个互相联系的内外部各因子组成的复杂立体网状结构,因其具有整体协同发展效应,所以无论是内部某要素的变化,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变更,或是外部社会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发展和生态位的生态平衡。为此,应从内外部各个方面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生态平衡。

(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助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生态位的“态势”回归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人才竞争力的“态势”不足是导致其生态位在完整生态链中断裂的重要原因,这是阻碍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源流。

首先,以立德树人为基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根本导向,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突破传统的就业和技能导向、培养大国工匠的首要前提。一方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将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蕴含丰厚职业教育文化底蕴的“德技双修”人才,完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精神底蕴,续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态”的积累。另一方面,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转化能力的高水平技术大师。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并非“知识存储器”,也不是“技能机器人”[20],创新能力是本科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核心能力之一。人才是该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是支撑行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发展,产业更迭和职业替换的速度日渐加速。为应对这一变化,本科职业教育应坚持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的紧密结合,推行“互联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创新精神,打造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其次,以行业需求为依据。职业教育是典型的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大学作为典型的行业高校,其人才培养过程应更严格对接行业,以行业为依托坚持人才培养过程的动态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行业化,以此增加与普通高校竞争的势能。行业是动态发展的,人才培养要依据行业的变化而制定培养标准,坚持人才培养链与行业链和产业链的高度耦合,跟随行业发展提高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根据行业要求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坚持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协同推进,确保人才培养的多主体性,实现校企共担育人之责。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重视政府和行业组织等的作用,实现“校政企行社”多方推进,共同培养高精尖的技术型人才。

最后,以灵活弹性为原则。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齐头并进,区别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普通教育,凸显自身生态位优势,实现学制的弹性化和灵活化,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其能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合理安排。此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充分挖潜自身生态位优势,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推1+X证书制度等,建构完善的学分银行体系,为实践技能十分突出的人才提供学历上升通道,提升自身吸引力。

(二)以课程重构为重点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生态位分离

生态位的过度重叠会使竞争力不足的生态物种无力面对残酷的资源占位与夺取,最终被淘汰。当一个生态物种所适应的环境范围变小时,此时在同一个群落中的优势生态物种会利用自身优势扩大自身生态位。对于那些弱势物种来说,也会通过生态位的移动等来实现生态位的分离,从而更好地获取生态资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本科课程之间生态位的重叠不仅无法帮助其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反而会因为生态位的过度重叠使其竞争力越来越弱化,造成与普通本科之间的同质化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实现自我跨越式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生态位的移动,从而达到生态位分离的目的。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坚持跨界融合的原则。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是融合教育与职业双重领域、学校与企业双属性机构、学习与工作双向场域、高教与职教双重体系等特征的跨界教育[21],这决定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跨界融合,以区别于普通教育。“技术知识的传承与创新”[22]是贯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整个办学的主线,因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与行业产业生产过程中各生态要素紧密对接,以培养具备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岗位职业能力的高水平技术人才为己任,注重技术理论知识选择和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

其次,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坚持序化的逻辑。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个体能够处理完整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际难题,将课程内容序化有助于帮助其对整个工作过程实现整体感知,培养真实的问题解决能力。职业教育教学具有显著的实训特征,通过将课程内容嵌入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帮助其在动态过程中实现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融合,使其全面了解工作过程的全周期,优化自我生态位。

最后,在课程内容的实施上坚持以情境为导向。创设 “双场融合、三境合一”的课程实施体系[23]。“双场”包括学校和职场两个场域,“三境”则是在坚持以情境导向为原则的前提下實现“仿境、情境、实境”三境一体化协同育人,能将课程与工作内容很好地衔接起来。只有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境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而不是在虚拟的情境下解决虚拟化问题。如,可利用人工智能将抽象的课程内容具象化,将具象的课程内容抽象化,打造仿真实训实验基地,为课程的实施创设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开展沉浸式学习,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生态位的有效分离,从而维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独特竞争优势。

(三)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拓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群生态位宽度

当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构成主体是由高职院校“升本”而来[24],其发展缺乏可借鉴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加之因适配性机制建设的缺位,以及优势教育资源无法集聚等,使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偏离职业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适应生态环境的能力。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提升专业群与内外部生态因子的适配度和生态位宽度,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生态位宽度的增加。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专业群与周围生态环境存在“寄生”“共栖”“共生”三种生态关系,生态位宽度的拓展主要是建立与生态环境的“共栖”和“共生”关系。

一方面,建立依托于外部生态环境发展的“共栖”关系。产业是制约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最大的外部环境,双方“共栖”关系的实现主要是指专业群的建设要相伴于产业而生,以产业诉求为前提依据。从源流上加强与产业和产业链之间的联系,做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全过程的“内外联产”,使其每一个要素都能与产业和产业链中的每一个要素相联系并与之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应对产业变化的能力,增加资源的获取效力,做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产业更迭的同频共振和互融共进。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应以优质专业群为龙头带动学科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专业群的设置应关照社会上职业大类的变化,以产业升级转型战略引领专业设置,以产业结构变迁走向耦合专业发展规划,以新兴、主导、特色产业契合专业发展布局等,做到专业群与产业链之间的精准对接,在合理布局前提下最大限度彰显专业群发展特色[25]。在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的过程中,除了要坚持双方之间进行深度的融合对接,同时还应给予其充分发展的自由,促使其能够主动适应产业变革和社会更迭,在提升专业群对接和扶持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拓展专业群的适应口径,建设宽口径的专业群,从而使其能够在竞争中凸显并增强自我特色,占有相应的生态资源而不被淘汰。

另一方面,打造根植内部生态场域发展的“共生”关系,主要包括实现利益主体间依赖关系的共生,促进主体间生态关系的耦合共进。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部生态场域中,主体主要是指围绕专业群建设过程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政府、社会、院校本身等。主体“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群建设必须依赖于以地方政府政策为核心的顶层设计,必须依赖于以当地人才培养诉求为目标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依赖于以挖掘院校自身优势资源为根基的资源约束等;二是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需要专业群建设的推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借力于专业群,院校特色发展和影响力的提升同样也需要依托专业群建设。因而,实现专业群内部生态场域的和谐“共生”关系,是专业群拓展其生态位的重要之举。

参 考 文 献

[1]安德鲁·阿伯特.职业系统论专业技能的劳动分工[M].李荣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

[2]孟凡华.试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要坚守什么[J].职业技术教育,2020(30):1.

[3]张明广,茹宁,丁凤娟.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0(30):16-19.

[4]臧志军.产出导向+能力本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5):20-23.

[5]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6]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11.

[7]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1997(3):324-332.

[8]李小波,叶学文.普职教育融合的内涵、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1):41-45.

[9]潘海生.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任务与建设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0(1):116-119.

[10]PRAHALAD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3):79-91.

[11]宋皓皓,王英.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中国沿海省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9(6):12-15.

[12]王晓荣,程瑞梅,肖文发,潘磊,曾立雄.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淹初期主要优势草本植物生态位变化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3):404-411.

[13]陈群.新时期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7):19-25.

[14]方泽强.本科职教课程方案的开发逻辑与行动策略[J].职教论坛,2020(1):50-55.

[15]温伯颖,尹虹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调研——以江西省14所本科职业教育院校为例[J].职教论坛,2020(4):131-137.

[16]方泽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现实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9(34):6-11.

[17]张金屯.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0.

[18]宋亚峰.高职专业群的生态系统与进化机理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141-147.

[19]方泽强,刘星.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逻辑、任务及策略——学校的视角[J].职教论坛,2020(10):6-12.

[20]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21]陈正江.基于跨界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建构[J].职教论坛,2019(3):139-143.

[22]王亚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审视、学理逻辑及制度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2):59.

[23]张健,陈清.职业教育“双场融合三境合一”课程改革创新[J].职教论坛,2019(2):47-51.

[24]沈陆娟.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耦合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6):72-80.

[25]张强,邢清华,刘晓梅.京津冀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18):25-31.

Why and What:
Action Regulations for Undergraduate-level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Niche Principle

Wang Yi,  Li Xiaojuan

Abstract  Undergraduate-leve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hard”element in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for cultivating high-level and compound technical skills application talents. It is not only an internal demand for responding to the call of the times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effective path of implementing“typ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che, its school running is faced with the logical difficulties of“imbalance”in practice due to the lack of niche“situation”, the overlap of the curriculum niche, and the narrowing of the niche of the professional group. In view of this, it is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situation”with talent training as the core, to focus on curriculum restructuring to promote the separation of curriculum niches, and to broaden the niche breadth of professional group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groups, so as to promote the niche balance of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principle of niche; undergraduate-level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action regulations

Author  Wang Yi,  ASEAN Secretary General Counci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professor of Guangxi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an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ollege in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Li Xiaojuan, graduate student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簡介

王屹(1962- ),男,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理事会秘书长、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与东盟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与职业教育研究方法(南宁,530001);李晓娟(1997- ),女,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

广西职业教育专业与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桂教职成[2018]37号),主持人:王屹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年2期)2018-05-14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13期)2017-09-14《谁上职校?为什么上职校?有何差异?》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3期)2017-05-12全面审视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6年11期)2017-03-04第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举行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6期)2016-06-13《关于公布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的通知》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3期)2015-03-10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将于11月初在南京举办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24期)2015-01-05职业学院如何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科学时代·下半月(2012年6期)2012-08-30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省参赛选手获奖名单(中职组)等广东教育·职教版(2009年7期)2009-09-08

推荐访问:办学 职业教育 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