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自有态“伙伴”如影随

张彦平

三十余载,历经艰辛与辗转,我们奔赴于找寻“成长”的路径。在沉浸于教师、学生及众多家长的交互现场,在流连于班级、课堂及校园的文献历程中,崇仁路小学找到了一个奇妙、朴实而充盈力量的词语——伙伴。它是一种基于平等、互助与共享的教育关系。在惊喜与行动中,我们自然地延伸着伙伴的应有之义与教育价值。渐渐地,它由稚嫩的同学之间的友好、师生之间的共融走向了伙伴课堂、伙伴班级和伙伴社团等。它的生长在“本立而道生”的自然状态中,伸展到儿童学习生活的关联场域。

我们在一个叫作“伙伴文化”的坐标上,把崇仁教育推入到一个新的起点。

达成共情:努力成为孩子们的童年“伙伴”

一日,走在校园小径,一个男孩拉住我。

“你是校长吗?”

“嗯,是的。”

“我原来认为你是学校最厉害的。”

“现在不是吗?”

“不是,但我知道是谁,是那个清洁工阿姨。”

“哦?”

“嗯,更厉害的是,她还教育我们要讲卫生,养成好习惯……”

原来,儿童最初也是视成人为伙伴的,乐意而开心地讲述他的发现、他的认为和他真切的感受。就像这个孩子与我的对话。

但为什么大人们经常抱怨——孩子大了,不和我们讲什么话,也听不到真话了。其原因恐怕就是我们经常地认为“这太幼稚”或“无关什么”,便放弃了俯下身子和他们交谈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便伶俐地说着大人们想听的话语。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们眼中“有趣的世界”在逐渐模糊,“独特的发现”也得不到重视。同时,“伙伴”的角色愈来愈远。

校园里,这样的场景很多。可贵的不仅仅是默默教导孩子们的“厉害阿姨”,更为珍贵的是,大人还可以听见孩子们天真的声音。因为我们知道,儿童真实的情感、情绪与情怀,往往更多的是在他的同龄或近龄人的场域中流淌。这个判断,可以从我们回忆童年的趣事中,往往缺席或模糊了成人的存在而得到印证。独生子女对伙伴的向往与期待,一直是内存于心底的精神渴望。

我们怎样才能经常听到、看到孩子们真实的世界,从而让我们的教育回归自然、成就天性呢?可靠的答案,恐怕只有我们“再回童年”,努力地成为孩子们的童年伙伴。唯有如此,我们才有机会在伙伴式的对话中,與孩子们达成理解、共情与互动,才可能伸展陪伴和引导的意义。

和孩子们在操场上打篮球,一个学生悄悄问我:“张校长,我发现一个问题,都说咱们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有很棒的校园文化,您知道是什么文化吗?”“啊,你有新的看法?”他笑着说,我们学校是一种“站文化”。我愣住了。“您看,从大门到校园各处,有一个可以坐下来的地方吗?”我环视着熟悉的校园,还正如他所说。

“如果花坛边、大树下有椅子凳子,我们就可以坐下来看书、下棋、聊天,放学后还可以写作业,那该多好啊!”那一刻,我真的被小家伙的一番话震住了。仔细一想,是汗颜。我们费尽心思,乐此不疲地做着许多无比自豪的事情,在学生眼里却充满了“问题”。

于是,我决定带着“显微镜”,和老师们好好地看一看孩子们所发现的问题:图书馆书架太高,拿本书还要爬个梯子;食堂就像个大排档,没有一点情趣;上课只是听讲、写作业,有时我们自己也想讲课、作分享……

你不得不承认,儿童眼光的独特——他们总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其实,这些对于孩子们只不过是“直观的想法”。我们的“见怪不怪”和“熟视无睹”实质上是成人思维与思想的“钙化”。你会发现,与儿童为伴,倾听孩子心灵的声音,是保持头脑柔软的最好方法。我认为,校长、教师如果能做到“以生为友、以生为师”,教育的智慧与力量会在儿童伙伴那里找到了源头活水。

在崇仁路小学的十多年,我们从孩子们奇奇怪怪、层出不穷的问题中,也不断地发现着他们的闪光点。小家伙们的“任性”与日俱增,胆量越来越大,不仅参与学校改造的设计,而且和老师一起教研,一起上课,一起进班听评课。如今,一个更加童趣、更加生机、更加伙伴的崇仁校园在孩子们的“问题”中成长起来。

真诚互助:营造科学与想象、自由与创造的伙伴课堂文化

在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上,陈敏老师教学完了《井底之蛙》一文后,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指引,得出寓言故事的标准答案:坐井观天的青蛙目光短浅,只能看到井口大的天空,便以为世界就这么大。

这时一个小女生怯怯地说:“老师,我不认为青蛙只看到了井口大的天空。”大家都很奇怪,同学们也叽叽喳喳,老师起初也愣住了,然后笑了笑说:“你说给我们听吧。”她的声音大了起来:“据我了解,地球是会自转的,青蛙坐的井也会跟着转,这样,青蛙是可以看到N个井口的天空,就不只是一个井口。不过它要有耐心,因为地球自转好慢。”在场的师生都笑了,老师表扬了这个学生。

接着又一个男生说:“这两个说法都不对,我读过《十万个为什么》,知道青蛙的眼睛很特殊,它看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的东西很迟钝,它坐在井底,根本看不到天空,除非小鸟飞过,白云飘过,它才看得见。”

老师没再说什么,她第一个鼓起掌来,参加听课的老师们也鼓起掌来,教室里被掌声、笑声淹没……

两个6岁的孩子,彻底颠覆一个经典故事的固有结论,很是了不起。这个课堂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一是相信学生有自己个性的学习能力和批判精神;二是伙伴之间的交互与碰撞所造成的学习氛围,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磁场,它激发着孩子们的多向思维,敢说敢想。

我赞扬了陈敏老师的“一愣”“一笑”“一鼓掌”。因为,这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民主平等、真诚互助的课堂学习,一种流淌在师生心田,伴随智慧练达,充盈科学与想象、鼓励自由与创造的伙伴课堂文化。它正是学校文化的“动感地带”,更是学生有效成长的温暖阳光。

所以我想,鼓励儿童的与众不同,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学生个性的张扬,人性的闪耀。基于课堂,在校园内外,我亦期待着每一位教师,都能以伙伴的心态,积极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独特的信号:不管是智力、体质、性格还是习惯。唯如此,我们才可能走向并靠近发展个性的教育。

渐渐地,我们发现,伙伴文化的氤氲与蔓延,实际是在真切构筑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学校氛围;一种彼此关照、相互支持、共同进取的集体气质。它由内至外,从容洋溢。校园的一字一画,一廊一亭,亦与工作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闪烁映照。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山流水觅知音。此间追求,既是为学之理,亦是为人之道。许多时候,我只是认为,人有学友、玩伴、同事、朋友便好。原来,每个人的心中装有许多伙伴的同时,也藏着一个重要而亲切的“伙伴”——那就是自己。

所以我想,学校里的文化建设,是需要站在“两个肩膀”上的:一是站于经典的肩上,名人名言、名字名画激励鞭策师生学子。二是站于自己的肩上,让身边的教师、学生,及至家长都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每一个伙伴都可以找到别样的自己。

运动会是孩子们尤为期待的盛会,春季运动会的队列比赛更是让校园沸腾起来,每个班天天拉练,兴奋不已。五(7)班却犯了愁,大家对张雨晨(化名,脑瘫患儿)是否参加队列比赛展开了讨论。

同学们说,他上场,我们班肯定评不了队列先进:家长说,孩子不方便,运动会那天就不来上学了;老师说:雨晨可以不上场,坐在旁边看比赛……大家争论不休,跑来问我,我想了一下说:“大家的意见都有道理,但我更想听听雨晨本人的意见。”

运动会那天,各个班级列队入场;有的彩带飞舞、神采飞扬,有的呼声浩荡、脚步铿锵。唯有一个班步伐不一、忽高忽低。原来,在五(7)班队伍中间有三个同学扶着雨晨参加了队列,当队伍走到操场中间的那一刻,喧闹的操场安静了下来,我看见孩子艰难的脚步和脸上灿烂的笑容,也看见孩子父母眼中闪烁的泪光。

在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我们明白了:操场不仅是身体锻炼的运动场,更是人性成长的历练场。

家校共育:把伙伴文化向家庭迈进与伸展

伙伴氛围的存在,让我们和教师和学生之间朝向了更为民主、更为友好的相处状态。这样的文化,如何向家庭迈进与伸展,如何与学校一道共同营建不同场域的伙伴生态呢?

一个夏日中午,艳阳高照,一位家长冒着酷暑来到学校,原来,是这一届毕业生宋睿的妈妈。

一到教导处,她便急匆匆地说:“陶主任,有件事得麻烦您,我家小孩的《好习惯毕业证》遗失了,能补一个吗?”

陶主任一听怔了一下,忙笑著说:“哦,今年是学校第一次给毕业生发双证,一个是对孩子学业上的肯定——学历毕业证,另一个是对孩子这几年来习惯养成的一个奖励——好习惯毕业证。一般学校看毕业证就行,没想到您这样在意这好习惯毕业证。”

“这可不是小事,孩子只有先学会了做人才会做事,我看到孩子在学校这样一个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心里比什么都高兴,给孩子发好习惯毕业证,这是对孩子的最高奖励,将来他长大了,看到这个毕业证会回忆起自己是怎样一步步成长的,这可是孩子不可磨灭的印记啊!”

2010年开始,崇仁路小学开创性地尝试给毕业生颁发《好习惯毕业证》,在学生与家长中、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

小学六年,由班主任、科任教师、生活教师、家长和学生自己组成的习惯观察团,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常态化观测、提醒及矫正,引导学生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日积月累,好习惯就如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相随左右,形影不离。毕业前夕,学校通过同学、家长评议、老师审核等给予综合评定,肯定学生在某一方面或多个习惯上的出色之处,由校长签署《好习惯毕业证》,在毕业典礼上逐一发放。那一本本鲜红的好习惯证书是对孩子们这几年来学习的最大肯定和鼓励,它记录着孩子们一步步成长的足迹。毕业的学生都珍藏着学校授予的“好习惯”,视为珍宝。

“好习惯是学生第一成绩。”习惯养成教育以伙伴的样子,亲切地走进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中,伴随着儿童的生活学习,也陪伴着我们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儿童成长的动力,除了哲学意义上“新生力量”的原动力外,恐怕更多地来自同龄或近龄的玩伴,或者与之可以沟通的伙伴之间造成的特殊力量。这个伙伴相随的过程给了儿童无尽的憧憬与快乐,也互相给予了对方(或多方)诸多学习、生活与更大范围交往带来的信息。在我看来,这个过程,或许决定了儿童们的真实成长。

在教育现场,我们发现更多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儿童非常友好的伙伴。比如鸟兽虫鱼、书包书籍、纸笔文具、桌椅板凳等,一旦儿童对这些朝夕相处的“物”有了伙伴角色的展望与认同,他们对于“物”的态度便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于是,及时整理、收纳与护养这些特殊的“小伙伴”,不仅让他们感受到卡通般的童趣,亦给予了孩子们责任与情感的初始历练。

为此,我们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假设。关于品德、习惯、责任感,人文的素养,科学的精神,能否也以“伙伴的方式”与孩子们如影相随呢?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与以往不同的教育方式,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的同时,促进孩子们的真实成长。如此宏伟的育人工程,一定需要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作为校长,能徜徉于校园师生与家长的互动现场,无疑是教育生活的幸运。但事业的需要,即使奔赴了其他地方,对于一种价值的历练与执守,仍会旷达心行。一如伙伴的这份意念。我期望,在伙伴精神、伙伴文化及伙伴情怀的观照下,给予儿童多样化、差异化、优质化发展的空间与可能,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这或许正是学校能成其为“学生之校”与“学习之校”的内在涵养。

(作者系原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校长,现任硚口区教育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毕业证伙伴校园 我的“好伙伴”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20年30期)2020-07-23校园号召ELLE世界时装之苑(2020年4期)2020-04-29我们的校园小星星·阅读100分(低年级)(2019年9期)2019-11-28校园也有自助餐学苑创造·A版(2019年8期)2019-08-15Q爆校园儿童故事画报(2019年4期)2019-05-05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8年10期)2018-12-15高校花样扣毕业证是糟糕的“最后一课”甘肃教育(2017年15期)2017-09-30高校任性扣押毕业证没法管?甘肃教育(2017年14期)2017-09-30毕业证的妙用故事会(2013年10期)2013-05-14

推荐访问:众生 自有 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