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党课范文(通用5篇)

弘扬:汉语词语弘扬:品牌弘扬:《你好呀!故宫——听见你的600年》主题曲弘扬:《你好呀!故宫-听见你的600年》主题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党课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党课5篇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党课篇1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

-----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做爱岗敬业好员工》的心得体会

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成为各行各业热议的话题。近期认真学习了《弘扬工匠精神做爱岗敬业好员工》一书,通过大量的事例与解析,明确了“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工匠精神”就是对工作执著、热爱的职业精神;对所做的事情 和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制造技艺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以及对工作的敬畏、热爱和奉献的工作境界。是一种态度,一种追求,一份挚爱;一种专注,一份坚持,一份严谨,一份细致;更是一个方向,一种积累,一种修养。它树立起了人们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这种对工作的精神和态度,正是当我们各级干部和广大员工群众在生产实践和完善内部管理中所要追求的,也是我们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所倡导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态度。

当前我公司厂区扩能已基本完成,厂房设备等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到位并投入使用,为公司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公司正在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精准细严也就是“工匠精神”要求对所做的事情和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公司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要提高自身的工作素养

每个员工首先要了解自已所从事工作基本知识,掌握工作标准与操作规程。岗位不同要求也不同,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目标是相同的,车钳铆电焊每个工种有各自的工作内容与标准要求,经统会工程技术人员又有各自工作职责完成目标。因此要针对不同的专业与工作要求,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补齐短板,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在工作中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向老同志求教,增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古往今来,大凡事业上有所成就者都具有勤奋努力奋斗和刻苦上进、锲而不舍的好学精神。

二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工匠就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他们干一行爱一行,虽然日日夜夜重复着相同的劳动,但是他们没有好高骛远,没有停止对创新的追求,而是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作为一名员工要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自身特长,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求真务实。要学习工匠们那种谨慎仔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戒骄戒躁,不断进取,以工作规范和行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各级干部要立足基层实际,讲真话、报实情、求实效。对于公司的各项决策部署,要狠抓落实,着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不能依旧停留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再好的政策,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位中层干部脚踏实地的去落实,去推动,去形成实现公司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众所周知,瑞士的钟表行业全球闻名,但这背后确实千千万万个工匠精益求精的结果。他们对每一个零部件都精雕细琢,对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打磨,一块块瑞士手表就这样从他们手中走向世界。工作态度决定事业成长的高度,精是工作质量上的要求,工作做得快还不行,还要做得好。我们推进精细化管理,精细是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是目标。工作上有“差不多”、“大概过得去”、“凑合”、“还行吧”这样的态度,那是要命的,工作会漏洞百出,失误频发,那我们大修支架的质量也是上不去的,自然任务也就不会有。 我们常说产品质量“零容忍”、安全生产“零事故”,内部管理“零缺陷”,这些都是要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严格遵循工作标准,不允许有任何失误和马虎,这不是苛刻而是一种工作常态,是工作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各级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不管在什么岗位、做什么,都要始终坚持做什么都要做到更好最好。只有以精益求精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工作,才能在工作上更上一层楼。特别是身处基层一线的干部和班组长,工作都是直接与员工群众打交道,工作任务直接关系着员工群众基础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基层的干部工作必须耐心求细,把事情做精做细,赢得员工群众的满意。

四要有敢于创新的工作精神。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这也是我们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最高要求。工作中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用老经验指导新实践,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要有创新的意识和思维,这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关键。当前公司生产经营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就需要有创新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使命。每个员工特别是各级干部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要有应对挑战的办法,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尽心履职,真抓实干,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看齐意识、大局意识,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争取更大成绩。

总之,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把工匠精神的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追求完美的高贵品质践行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在精细管理中,书写在打造优质煤机修理基地的奋斗旗帜上,铸就岗位辉煌,活出精彩人生。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党课篇2

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作者:廖言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29日   07 版)

    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呈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此,深刻认识、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朝着制度化、常态化方向迈进,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引领现代文明,凝聚物质力量,彰显个人价值,志愿精神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志愿精神的推广和普及,衡量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社会对志愿精神的培育践行,记录着文明进步的足迹。志愿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发展,切合中国实际、促进中国和谐、滋养中国精神,已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志愿精神是优化社会结构、创新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以志愿精神凝聚起来的社会力量,成为重构“小政府”与“大社会”、增强社会活力的重要支点。在志愿精神感召下,志愿服务弥补了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公共福利的不足,满足了人们谋求发展、维护利益、获得认同等多方面需要。人们不断增强社会归属感、责任感、基层自治能力和自觉奉献精神,有利于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公共事务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志愿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感召。志愿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国家层面支撑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有助于推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社会层面支撑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公民个人层面支撑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弘扬志愿精神,必然把服务国家、奉献社会与个人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大的精神力量。

 

    志愿精神是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向导。进入新世纪,志愿活动深深扎根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志愿精神的群众基础更加广泛、优势更加突出。近年来,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快速发展,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困难风险、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弘扬志愿精神,必然促进“我为人人,实现自我”理念转化为社会实践,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增进团结友爱、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志愿精神是促进中西文化交融互鉴的共有价值。志愿精神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又饱含西方文明进步成果,体现人类共有价值追求。在中国,儒家“仁者爱人”、墨家“兼爱非攻”、道家“积德行善”,以及佛家慈悲为怀思想,都成为我国传统慈善思想之源。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公益慈善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及自我牺牲精神,构成其志愿精神的主脉,又伴随时代不断发展。弘扬志愿精神,必将在中西文化交流互动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包容进步中筑起道德新高地。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构建志愿精神的内核旨归

 

    当代中国,志愿精神不仅秉持自由自愿、不为报酬、利他原则,更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呼应,与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于国有利、于己有益。

 

    奉献是志愿精神的核心理念。奉献是指在不计回报、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前提下,满怀情感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献力、助推人类发展中所表现的无偿服务精神。奉献理念突出表达个体对国家、民族、社会及他人的责任和义务,有效改善了人际关系,增添了社会温度,成为志愿精神的精髓。其中,公共服务意识是奉献理念的时代呈现和志愿精神的最好表达。伴随我国志愿行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在奉献中进一步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更加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民主参与公共管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友爱是志愿精神的重要特质。友爱是指相互理解信任,相互支持帮助,以及志趣相近的人际双方或多方自然流露的亲切情感。友爱理念跨越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社会成员具备友爱的道德情感,是激发形成志愿精神的重要动力。尊重是友爱的基石,面对服务对象,志愿行为不是施舍,不是恩赐,而是平等礼貌地交流沟通,同心同德地蓄积力量,团结友善地攻克难关,友爱与尊重也随之化为志愿精神的最美花朵。

 

    互助是志愿精神的根本主旨。互助是指志愿者帮助处于困难危机中的人们改善现状、提升能力、获得发展;受助者摆脱困境后,也会欣然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互助理念强调志愿服务双方互为友好、互为关心、心态平衡,服务本身也绝不是一方单向付出,更不是个人利益的牺牲,而是既有利他一面,也有利己一面,是利他与利己的有机统一,追求人己两利的和谐状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志愿服务中互助的生动写照。互助的必然结果是共赢,让志愿精神焕发恒久魅力。

 

    进步是志愿精神的实践归宿。进步是指志愿者在帮助他人、参与服务中既提高了个人能力,又促进了社会发展。这是志愿精神的理想愿景,也是志愿事业的发展主题。坚持进步理念开展志愿活动,对于社会,能够汇聚强大的社会力量,推动人们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增加社会福利总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对于个人,能够推动志愿者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在不同岗位上、不同活动中发挥自身优势,贡献才学能力,升华精神境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组织引领、制度固化、文化传承,建设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的新常态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繁荣发展,要尊重人的认识规律和思想道德建设规律,全员参与,全情投入,在澎湃的志愿服务大潮中全面弘扬志愿精神,努力建设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的新常态。

 

    把弘扬志愿精神植根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要发挥志愿精神的驱动作用,引领广大人民增强担当意识和实干精神,深刻体验社会发展转型,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国家整体实力发展壮大;引导广大人民团结奉献、勤勉为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困难群体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积极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广大人民突破个体生命活动局限性,将个人融入社会中,赢得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成长进步的机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实现共同理想和人生价值。

 

    把弘扬志愿精神统一于服务制度化的具体进程中。认真贯彻执行《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重点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加强志愿者培训管理,全面推广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提高志愿者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设立合理的志愿服务活动评价指标,科学认定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切实维护和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地方立法,完善支持保护志愿者及其劳动的政策和法律,形成崇尚志愿精神的社会环境。

 

    把弘扬志愿精神贯穿于开展学雷锋等各项活动中。志愿精神是雷锋精神大众化的当代表现。把志愿精神注入到学雷锋活动中来,就要紧紧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把志愿服务理念转化为学雷锋的具体行动,提高人们的道德实践能力;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从办得到的事情出发,增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大力开展敬老帮扶、爱幼助学、关爱农民工、扶残助残、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山川河流等志愿服务,务求力所能及、至微至显、善做善成,让雷锋精神焕发新的时代风采。

 

    把弘扬志愿精神体现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要积极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宏观领导、各级文明委业务指导、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社会团体的组织推动作用,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用好大众传媒和新媒体,搭建交流共享平台,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发挥精神文化产品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功能,展现志愿者的良好风貌和高尚情操。强化青年志愿服务生力军地位,加强志愿精神教育引导,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通过深入社区的优质服务推动志愿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党课篇3

大力弘扬“三李精神”给力濮阳赶超发展

  伟大时代呼唤高尚精神,高尚精神推动伟大实践。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濮阳赶超发展步伐,迫切需要先进典型来引领,迫切需要崇高精神来推动。淡泊名利的李文祥、吃亏奉献的李连成、爱岗敬业的李全芳,三个不同类别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三平精神”的优秀代表,形成了濮阳的精神高地。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市委书记段喜中同志将“三李”身上集中体现的淡泊名利、吃亏奉献、爱岗敬业、创新实干归纳提炼为“三李精神”,作为引领全市党员干部的精神纲领,为濮阳赶超发展增添了精神动力。

  李文祥、李连成、李全芳,三个响亮的名字,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抒写了精彩华章,展现了精神力量。“三李精神”契合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与“三平精神”一脉相承,形成了濮阳的精神高地李文祥从事革命和建设64年,党龄62年,曾参加济南、淮海、渡江和平潭岛等著名战役,荣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荣获“战斗模范”、“特等人民功臣”称号,1956年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公司工作,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返乡务农至今。英雄老人李文祥恰如“一把尺子”,衡量每个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察验着我们的方方面面;恰如“一面镜子”,映照每一个人的本我,拷问着灵魂的明暗;恰如“一股清流”,透析真假美恶丑,荡涤着世风的清浊。李文祥的“一个敬礼”,更以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无声的道德力量,考验着每个党员干部党性的强弱、信仰的坚柔与人格的高下。李文祥身上所体现的坚定信念、淡泊名利、自觉担当、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与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是五千年中原文化沉淀凝聚的核心,是新时期河南人心底始终坚持的伦理操守,集中闪耀着“三平精神”的耀眼光芒。

  李连成在致富路上摸爬滚打7年,成为全村致富典型。1991年8月,面对全村人的殷殷期待,李连成被推选为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义无反顾地担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他带头吃亏、带头干事、带头致富、带头廉政,当支书二十年来,从未报过一分钱的招待费,没让村里买过一盒烟、一瓶酒。不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前来洽谈业务的客商,他待客都是清茶一杯,遇到特殊情况,他就请客人到自己家里吃面条。他解放思想、甘于吃亏、乐于奉献、公道正派,团结带领全村群众致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一个昔日贫穷落后没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的村子建成了拥有18家企业、集体资产3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65万元的全国文明村。李连成也先后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七大主席团成员,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李连成乐于吃亏、甘于奉献、造福群众的吃亏奉献精神,不怕困难、拼搏实干、艰苦奋斗的创业激情,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甘当公仆、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优良作风,成为激励着千百万人拼搏进取的精神力量。

  1998年4月20日,“老李服务热线”正式开通。李全芳带领一班人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服务宗旨,以“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家”为己任,以群众满意为准则,把“老李服务热线”办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窗口服务行业的知名品牌,用心血和汗水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成为外界感知濮阳、亲近濮阳、了解濮阳的一个窗口和纽带。“老李服务热线”赢得了市民的充分理解和信任,李全芳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奖章”、“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河南省2006年“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

  精神引领行动,行动见之于精神。李全芳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深刻内涵,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风采。他带头廉洁奉公,带头勤政为民,带头实干苦干,带头无私奉献。“党叫干啥就干啥,干就干好,干出实效”,“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就把党的好形象带到哪里!”在他身上,体现了团结协调、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关注民生、服务民众的时代精神,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恪尽职守、自我加压的进取精神,持之以恒、诚信为民的敬业精神,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吃苦精神。这些精神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勾画了我市公用事业发展的坚实轨迹,唱响了濮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凯歌。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的一次偶然发现,刨出了一个尘封半个世纪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英雄老人李文祥,为河南再立新标杆、再添新榜样。

  德不孤,必有邻;德者先行,从者必众。

  英雄不寂寞,英雄不孤单。濮阳“三李”,龙乡以光。李文祥、李连成、李全芳,三个濮阳李姓的名字在中原大地广为传颂,三个先进典型的事迹撞击着我们每个共产党人的心灵,三个人身上集中体现的淡泊名利、吃亏奉献、爱岗敬业、创新实干的内在精神契合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共同形成了濮阳的精神高地,为新时期河南人的“三平精神”作了最好的诠释和注脚。

  “三李精神”的深刻内涵就是淡泊名利、吃亏奉献、爱岗敬业、创新实干。大力弘扬“三李精神”,是引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二三五”赶超目标、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迫切需要淡泊名利———语出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即名利于我如浮云。淡泊并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也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的哀叹,淡泊就是超脱世俗的诱惑和困扰,实实在在地看待一切,豁达客观地对待一切。恰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所言,一个自觉的革命家与一个普通人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二者对于“我”的态度不同:是惟我还是忘我,是事事以我的利益为出发点还是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李文祥革命年代出生入死,战功赫赫,却隐功埋名,甘愿返乡当农民,视名利淡如浮云,默默奉献,不求索取,半个世纪如一日,用平凡而伟大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生动赞歌。

  吃亏奉献———就是在“权利与义务”、“先富与后富”、“奉献与索取”等利益关系面前,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公仆本色,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树立为人民谋利益的奉献精神。我们党之所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执政六十多年,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肯吃亏”的党员干部,革命战争时期冲锋陷阵甘愿流血牺牲,和平建设时期勇于担当自觉奉献为民。看到村民发展落后,李连成将自家赚钱的蔬菜大棚无偿转让给村里的两个贫困户。搞新村规划,李连成主动拆掉新建的二层小楼,选了一个偏僻的废坑塘当宅基地。领着几户群众办起的年利200多万的再生纸厂,作价68万元吸纳全村群众入股扩大再生产。为带领更多群众致富,吸收周边20多个村2000多万元资金入股西辛庄企业。

  当支书第一天,就立下了军令状:“我要是喝村里的一盅酒,就割我的舌头;要是乱花村里的一分钱,就剁我的手指头。”李连成能吃亏、肯吃亏、常吃亏,是为了西辛庄全体群众“不吃亏”。正是有了李连成的吃亏,才带出了一个吃亏奉献、团结协调的“两委”班子,带出了一支开拓进取、拼搏实干的党员队伍,带来了风正气顺、干群一致、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和谐景象。爱岗敬业———要求我们每一位干部职工都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职责,对自己的岗位勤奋有加,对自己的职责负责到底,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责随职走,心随责走,职身一体,率先垂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李全芳干一行爱一行,在青海省海西地区国家建材部茫崖石棉矿一干就是20年,连续13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生产标兵”,3次被评为青海省建设系统先进个人。1987年5月调任市公用事业局生产科长,成为濮阳市公用管网的“活图纸”,是全市公用管网最熟悉、技术最精通的维修管理专家。10年中,每天都要加班加点,未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干了13年多的工作量。10年中,他驱车维修的行程达到1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周。十年一诺,李全芳以他耀眼的生命烛火和鲜明的职业操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曲人民公仆的壮丽凯歌。

  创新实干———是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体现和要求。创新是发展的需要,创新就是要主动适应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锐意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创新思路、创新载体、创新举措,不断取得新业绩;实干是群众的期盼,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深入基层、靠近前沿,脚踏实地、扎实肯干。李文祥、李连成、李全芳,他们正是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创新思想观念,心系群众,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以来,全市上下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振奋了精神,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人心思赶超的浓厚氛围,确立了中原经济区出海通道、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提出了“二三五”赶超目标和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中心任务。完成这些目标和任务,需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奋力开拓,需要保持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发展态势,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社会氛围,需要强大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在这样加压奋进、赶超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力弘扬“三李精神”,是引领濮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二三五”赶超目标、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迫切需要。

  淡泊名利、吃亏奉献、爱岗敬业、创新实干的“三李精神”为濮阳赶超发展竖起了指示灯和航向标。大力弘扬“三李精神”,就要充分把握内在的精神实质,化于心、践于行,比先进、找差距,学典型、见行动,固化于制、问效于果,将学习先进转化为赶超发展的实际行动大力弘扬“三李精神”,要深入宣传“三李”先进事迹。采取在市内主流媒体开设“三李精神”专题专栏、组织系列深度评论、制作系列访谈节目等方式,对“三李”的先进事迹、高贵品质、崇高精神进行深层次、多侧面、高密度、大篇幅宣传报道,阐释“三李精神”的深刻内涵,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加强网络宣传,充分发挥网站、手机等新兴媒体优势,采用论坛、微博、新闻跟帖、报网互动、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宣传“三李”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我市学先进、见行动、促发展的生动实践,宣传各级各单位开展学习活动的做法和成效,宣传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宣传濮阳人淡泊名利、吃亏奉献、爱岗敬业、创新实干的精神,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树立形象。

  大力弘扬“三李精神”,要充分把握内在的精神实质。要认真学习“三李”的先进事迹,深刻领会“三李”的精神内涵,将学习领会“三李精神”与濮阳的现实发展实际、目标和要求结合起来,深挖细琢,融会贯通,从中寻找共性、发现规律、探求实质。要像李文祥那样坚定信念、淡泊名利、自觉担当、默默奉献,像李连成那样乐于吃亏、甘于奉献、清正廉洁、拼搏实干,像李全芳那样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做平凡人、保平静心、守平常态,在平凡中创造价值,在平静中挥洒激情,在平常中收获人生精彩。

  大力弘扬“三李精神”,要将学习内化为发展动力。李文祥、李连成、李全芳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打造了品牌、增添了动力、创造了机遇;“三李精神”为濮阳赶超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精神引领和精神支撑。要以荡涤灵魂、锤炼品质、提升境界、增添动力、推动发展为重点,把弘扬“三李精神”与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结合起来,与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一创双优”活动结合起来,让“三李精神”薪火相传,在全市迅速掀起学先进、淡名利、比贡献、促发展的热潮,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生动局面,千方百计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加快濮阳赶超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

  大力弘扬“三李精神”,要在务求实效上下工夫。传承先进典型的精神力量,就要以英雄为榜样,强化道德意识,提升思想内涵,比先进、找差距,定目标、践承诺,把学习活动落在见成效上。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学先进、强党性、干事业、做奉献的奋斗目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且将新火试新茶,创业趁年华。要广泛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学会简单、处事真诚、心态阳光、挥洒激情,树德为先,践行承诺,学先进、见行动,冲在前、当先锋,把学习先进弘扬“三李精神”转化为赶超发展的实际行动。

  尽采华章抒澶州,只研朱墨铸辉煌。

  濮阳发展天当其时,“三李精神”如约而至。力争用两年时间赶上全省平均水平,三年时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五年时间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目标既已提出,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坚信,有市委的正确领导,有“三李精神”的坚强引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能化精神为动力,学先进见行动,比典型求实效,在濮阳赶超发展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党课篇4

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宣示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为全党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直抵灵魂的党课。总书记在瞻仰红船时指出,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红船精神”,并将其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0多年来,“红船精神”丰富的思想价值被不断发掘,南湖红船成为全国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心向神往的革命圣地。今天,作为党的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船精神”越发彰显出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

一、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就要深入把握“红船精神”的丰富内涵,牢记这一永恒思想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以党的诞生地嘉兴南湖红船命名的“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党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即伟大的建党精神。这一精神内涵深刻、思想深邃、历久弥新,是我们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红色基因。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灵魂,是动力之源,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早期共产党人的追求,和他们改变近代中国社会命运的迫切愿望。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支柱,是胜利之本,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党品质,以及广大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是政德之基,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价值取向和根本宗旨、道德要求。“红船精神”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不惧风吹雨打、穿越惊涛骇浪、甘洒热血为人民,成为指引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党课篇5

大力弘扬移民精神 建设柴湖美好家园

全 淅 林

钟祥市柴湖镇,是新中国成立后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20世纪60年代,因汉水治理修建丹江口水库,5万河南淅川移民整搬整迁,成建制地迁到大柴湖垦荒造田,重建家园。目前全镇人口逾10万,有“中国第一移民大镇 ”之称。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柴湖人民以伟大的气概和实践,创造了伟大的大柴湖移民精神,竖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前,认真总结移民经验,大力弘扬和实践大柴湖移民精神,对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对充分发扬移民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共建柴湖美好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柴湖移民精神产生的背景

一种精神力量的形成,有它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人口构成以及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

柴湖移民是丹江口水库的早期移民,是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38万移民的一部分。1958年9月1日,丹江口点燃开工炮,从此拉开了丹江口水库移民的帷幕。

河南省淅川县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淹没区。为了成就大水库建设,1959年2万多库区人怀着祖国至上的博大胸怀迁往青海,成为丹江口水库最早的首批移民。但是由于不适应高原气候等原因,大部分移民被迫返迁原籍。嗣后,返回淅川的移民在经历了身无定居、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经鄂豫两省协商并报中央批准,实施“河南管迁,湖北包安”的移民政策,将大柴湖纳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项目进行围垦。自1966年开始到1968年结束,7.5万移民迁入荆门、钟祥两地,其中4.9万移民集中安置在大柴湖。

大柴湖是汉水冲积的积淤地。历史上曾是人口稠密、商贾云集的鱼米之乡。1935年汉水上游连降暴雨,肆虐的洪水冲破河堤,三万多百姓被洪水冲走,10多万亩良田变为一片汪洋。以后这里常年没有人烟,成为汉水的自然蓄洪区,长满芦柴,遍地污水。移民刚搬到这里的时候,行政区不叫大柴湖,而叫新建区。周总理得知后对湖北的领导同志说,“还是叫大柴湖好嘛!”大柴湖由此得名。

汉水见证了大柴湖的荒芜,也见证了大柴湖的历史变迁。移民迁入后,住在低矮潮湿的芦柴棚里,开沟挖渠排污水,筑堤架桥修公路,砍除芦苇造良田,花费了近10年时间。同时,为了融入当地社会,他们在没有站稳脚跟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域外的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接受最艰巨的任务考验,用生命和汗水谱写出移民的辉煌篇章。大柴湖是个“锅底坑”,因为水利设施不配套,十年九灾,农作物产量十分低下,加之人多田少,资源不足,移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是全省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尽管如此,移民体谅国家的困难,不等不靠不伸手向上,改变单一的旱杂粮种植模式,实施旱改水种水稻工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不少人走出柴湖,外出包地垦荒或者进城打工。他们继承先辈敢想敢干敢拼的精神,在他乡异地,在不同领域,耕耘着希望,收获着喜悦。前些年柴湖在钟祥、荆门、沙洋外出包地的有数千人。在钟祥城区集贸市场做生意的,柴湖人约占三分之一。有两万多人进城创业打工,人员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经过苦心历练,现在在深圳有一批开工厂的企业家,上海、北京出现了花卉养殖柴湖集团军。个人资产在百万元、千万元甚至亿元的老板大有人在。

最近几年,柴湖移民借助国家对水库移民的政策关怀,大力发展经济,改善生产和生存环境,现在耕种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新建住房是小洋楼,走的水泥路,喝的自来水,贫困落后的面貌正在逐渐改善。

柴湖是以移民为主体建制的乡镇,移民是柴湖的特征,移民文化是柴湖文化的特征。柴湖移民由秦岭南麓的豫西南迁入鄂中的江汉平原,新家与故土相隔千里,文化风俗差别巨大,但移民搬迁之后“入乡不随俗”,生产方式、民风民俗、话语口音等,依然是“老习惯”。粮食生产以旱作物为主,吃饭以面食为主,说的是地道的河南话,看戏是河南的曲剧豫剧。这里被誉为“小河南”。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域环境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移民的文化习俗与当地的文化风尚发生了碰撞和摩擦。移民面对生存环境,在团结一致抵制歧视的同时,打破划地为牢的心理,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做到了入乡随俗。他们与当地人结亲通婚,向当地人学习棉花水稻种植技术,学习当地语言,视自己为钟祥人,在爱淅川老家,怀念老家的同时,立足钟祥爱钟祥,为钟祥建设出力,为钟祥争荣誉,以钟祥人为荣,使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在柴湖碰撞出火花。

当年为了照顾移民的文化习惯,柴湖党委不惜重金从河南请来曲剧团、豫剧团为移民演出。又在学校和农村选拔人才组建了亦工亦农的曲剧团和豫剧团。80年代,柴湖曲剧团曾经冠名“荆州地区大柴湖曲剧团”,在鄂豫两省巡演20多个县市,名扬四方。90年代中期,柴湖文化站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特级文化站”,柴湖镇被荆门市授予“先进文化乡镇”。多年来,柴湖文艺演出团队,在融合文化中创造新形式,自编、自导、自演了很多反映移民生活、鼓舞移民志气的文艺节目。由于特色突出,多次代表钟祥参加地市演出比赛,夺得奖项。本人所著展示移民历史、体现移民精神的长篇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一书出版发行后,获省市级大奖,相关报刊连载,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以后电视台还拍摄了同名5集电视系列专题片。柴湖移民文化成为光耀荆楚的独特文化,影响不断扩大。

二、大柴湖移民精神的文化内涵

柴湖移民精神是柴湖移民文化的核心。柴湖移民搬迁的年代,正处于“文革”时期。当时,由于政治上的动乱,经济上的困难,加上对移民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相关政策不配套、难落实,所以使倾尽物力、财力、人力、无私奉献的移民最终遇到了无法想象的生存困难。但是,移民们却没有计较所得所失,靠着“听党的话、跟着党走”的坚定信念,以铁肩和勤劳的双手,在再造一方沃土的同时,铸就了他们不畏艰辛的不屈性格,展示了团结一心、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铸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推动社会前进的大柴湖移民精神这一宝贵财富。

大柴湖移民精神主要表现为:

1、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为了治理汉江,为了国家建设,广大移民胸怀祖国,肩负民族大义,挥泪大搬迁。他们告别祖宗、告离乡亲、告别故土的一草一木、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背井离乡的实践,充分体现了移民舍小家、为国家、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

2、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柴湖移民经历了多次搬迁,元气大伤。搬迁柴湖时,他们手中只剩一担两筐。面对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们迎难而上,顽强奋斗,用生命和汗水在荒芜的沼泽地上,排污水,修道路,砍芦根,造良田,建设新家园。虽然这一困苦的道路较为漫长,但是他们始终无怨无悔,用奋斗改写大柴湖,用奋斗开辟新天地,谱写出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创造了中国移民的骄傲。

3、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移民重情重义,在移民的安置和建设过程中,当地居民以宽大的胸怀接纳移民,支持移民建设。移民为了回馈钟祥,除了改造荒湖之外,还积极参加当地的温峡水库、高潮水库、利河口清淤、皇庄堤岁修、焦枝铁路等工程建设。他们真心真意,情洒热土,互结同心,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办大事,抗大灾,创大业,真切地表现了他们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

4、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从淅川搬迁到芦草遍地的柴湖,条件极为艰苦,但移民们没有灰心丧气,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发扬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建设新家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柴湖人大胆解放思想,在全市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走出乡土进城打工创业。许多移民青年经过个人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成为民营企业的大老板。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柴湖的发展带来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动力。

柴湖移民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具体体现。它既有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又凝结着一个群体一个时期的精神活力,是汉水文明创造的永恒精神财富,是被共和国铭记的大柴湖的灵魂和传家宝。

三、弘扬大柴湖移民精神的几项措施

回望大柴湖历史,栉风沐雨,历经风雨沧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移民精神的实践中,柴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然而,由于地方资源匮乏,既无可开发的山水资源,又无可利用的人文景观,相对于当地居民,柴湖的经济建设依然缓慢,文明程度有待提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面临很多困难并任重道远。如何加快柴湖的经济发展,如何实现柴湖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筹谋和规划,需要近期和远期目标相结合。但是,无论是全面筹谋和规划,还是围绕战略目标实施方案,都不能忘记弘扬大柴湖移民精神,创新移民文化。我们应该在移民文化这一特有的资源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高扬移民旗,打好移民牌,唱好移民戏,使移民精神这一传家宝得到传承,鼓舞和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把精神力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物质力量。同时,推而广之,让更多的人了解柴湖、理解柴湖,关怀和支持柴湖的发展,共建柴湖的美好明天。为此,谨建议:

1、设立柴湖移民文化节。移民在原籍有“赶大会”(即赶大集)的习惯,设立柴湖移民文化节必会受到移民的热烈拥护。举办移民文化节,就是引导群众通过文化活动自我展现、自我服务,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举办移民文化节,大力弘扬移民精神,让更多的柴湖人产生归属感和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建立起人人爱护柴湖的心理机制;通过举办移民文化节,提供内外信息沟通的平台,加强镇内与镇外、干部与群众、远亲与近邻之间的联系,密切上下左右的关系,创建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更加融合的途径;通过举办移民文化节,展示移民文化、促进经济交流,促进市场繁荣,拉动餐饮和旅游业;通过移民文化节,邀请柴湖创业成功人士介绍经验,邀请专家学者到柴湖把脉,共商发展大计,扩大柴湖的影响力。办节时间每年1次,可根据当年情况,确定1个主题或1项、或多项活动项目,规模适度。

2、设立柴湖移民文化研究会。是为有志于移民文化研究的人士提供交流平台,拓宽我地与外界正常交流渠道,建立与专家、学者、媒体的联络机制。主要任务一是深入研究大柴湖移民精神,二是考察梳理民意民情,为政府部门政策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三是为柴湖争取和创造发展机遇,。

移民文化研究会的研究方向和预期目标。(1)全方位、多层面地挖掘整理移民文化矿藏,深入探寻移民精神,开发文化资源,通过有效方式,打造柴湖“中国第一移民大镇”品牌,为柴湖发展建设服务。(2)移民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汉水文化、迁徙文化、移民精神、生态文化、风俗文化、文化融合、移民文化产业发展与移民政策信息等。(3)建立与外界的学术沟通渠道,发展研究人员队伍,提供献爱心活动和研究平台。移民文化研究会人员不分域内域外,不分人群类别,只要对移民事业热心,有志于对移民做贡献的仁人志士、企业家均可参加。(4)建立大柴湖移民文化研究网站,搭建互联网宣传平台。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给以必要的鼓励和支持。

3、筹备柴湖建制和移民搬迁50周年庆典活动。

2016年,将是柴湖建制和移民搬迁50周年的日子。50年来,移民还未有举办过庆典活动。为了鼓舞移民志气,展示移民风采、弘扬移民精神、树立柴湖形象,让更多感受柴湖的新变化,建议及早广泛宣传并制定庆典方案和活动计划。建议从现在着手开始收集资料,建立《移民柴湖50年》图片展览室和出版大型文献书《移民柴湖50年》,对柴湖50年来的历程有个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并以此庆典活动为抓手和动力,大力推动柴湖的大建设和大发展。

4、加强移民文化品牌宣传,开发“柴湖移民文化生态游”产业。柴湖移民是丹江口水库移民的缩影和代表。它永远与举世瞩目的丹江口水库联系在一起,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联系在一起。柴湖移民精神不仅属于柴湖的财富,也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全国各大媒体记者,甚至瑞典等国外记者以及众多学者、专家、民间人士都曾纷纷前往考察研究。作为全国最大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水利移民集中安置区,这一历史的文化现象今后绝不可再生和复制,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空的转换,必将成为更多人聚焦的亮点。为此,建议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柴湖这一独特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宣传,将柴湖纳入钟祥旅游景点规划和开发建设,以“柴湖移民文化生态游”拉动当地经济建设。为了彰显移民文化,提供直观的视觉物象,打响这一品牌,在镇区周围的前营村或王营村拟选择现存较好又连片的原始老民房予以特殊保护,并在此展示相关移民文物;在镇文化中心修建永久性纪念标志物(类似如我市中医院的褐石浮雕墙)记述历史,展示风采,供游客参观研究。组织开展反映移民精神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活动,发展地方风味小吃,吸引游客。

着眼未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创新柴湖特色文化,弘扬柴湖移民精神,发挥柴湖移民精神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辐射作用,相信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力量和民间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柴湖镇必将以经济发展、和谐文明,更加美好的新形象展现汉江之滨,光耀荆楚大地。

推荐访问:党课 建党 大力弘扬